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居里夫人是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是人类放射学研究的先驱。她的处事态度和工作精神,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中,选录了她的作品《我的信念》。课文注释中把居里夫人的国籍介绍为波兰人,是不够准确的。本文通过对初中全套语文教材在作者注释方面的深入分析,结合居里夫人的具体生活经历,认为应该将居里夫人介绍为法国或法籍波兰裔科学家。
关键词:居里夫人;课文注释;国籍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Maria Sklodowska),巴黎大学理学博士,第一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她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成就激励了很多人。其充沛的精力、为了科学而献身的伟大精神,还有那一颗炽热而纯真的心和强烈的爱国激情,成为很多人崇敬的偶像。爱因斯坦说:“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因此,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2007年3月第2版(2010年5月浙江第24次印刷)的七年级上册中,选录了居里夫人的文章——《我的信念》。在第39页对居里夫人的介绍中,这样写道:“玛丽·居里(1867-1934),即居里夫人,波兰人,著名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这样的表述,就是说居里夫人是具有波兰国籍的人或者是波兰族人。而此套初中语文教材,有关作者的课文注释中,都没有提及作者的民族成分。例如,七年级上册第3课《贝壳》的作者席慕蓉是蒙古族人,在注释中没有提到蒙古族;七年级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是满族人,在注释中并没有提到满族;九年级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的作者曹雪芹是满族人,在注释中也没有提及到满族。这些中国作家都没有涉及民族成分方面的介绍,外国作家更不可能涉及,如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的作者著名作家茨威格是犹太人,但在课文注释中只提到了他是奥地利作家。可见,对于作者的介绍,课文中的注释指的都是具有某个国籍的人。因此,有关居里夫人的介绍中提到的“波兰人”不可能被读者理解成“波兰族”的人,肯定会被理解成具有“波兰国籍”的人。
那么居里夫人是否具有波兰的国籍呢?回答是否定的。根据法国作家埃里·居里所著的《居里夫人传》记述,居里夫人出生在华沙,她的父亲以她祖父为榜样,在圣彼得堡大学研究高深的科学,后来回到华沙教数学和物理学,母亲则办了一所华沙最成功的寄宿制女校。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就是在1867年出生于这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
但是1867年的华沙正处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统治之下,波兰国是不存在的。波兰著名的历史学者耶日·托波尔斯基在1982年出版了他撰写的历史书《波兰史纲》,在这本书中记载了那段苦难的历史。波兰国始建于公元10世纪,在15、16世纪一度相当强盛,但后来逐渐衰弱。波兰国分别在1772年、1793年、1795年三次被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这三个国家瓜分。1795年10月24日,波兰领土被全部瓜分完毕,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灭亡了,波兰在欧洲的地图上消失了123年之久。到居里夫人出生的1867年,波兰国已经不存在72年了。波兰复国是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她虽多次到自己的故乡华沙,为波兰到处奔走,并在华沙创设一个镭研究院,作为科学研究和癌肿瘤治疗的中心,那份爱国之心令人动容,但直至1934年7月6日星期五下午她的棺木安葬在法国梭镇墓地自己丈夫比埃尔·居里的棺木旁,也未加入波兰国籍。因此将居里夫人注释为波兰人,严重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
而在教材的其他课文中,对作者的注释比较尊重当时当地的历史事实,能够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对八年级上册第3课《蜡烛》的作者西蒙诺夫和九年级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注释介绍就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教材编写的严谨态度。“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而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已经于1991年12月25日正式解体,早已不复存在了。课文注释并没有将西蒙诺夫介绍为俄罗斯的作家,也没有将苏霍姆林斯基介绍为乌克兰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要知道苏霍姆林斯基是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的一个贫民家庭。
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1891年到法国求学,1895年嫁给了皮埃尔·居里,成为了真正的居里夫人,加入了法国国籍。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9课第66页提供的有关资料中,就是这样介绍居里夫人的:“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很显然,课本注释与教师教学用书完全矛盾了。在百度搜索“百科”一栏,有关居里夫人的介绍中,国籍一项所填写的也是法国。由此可见,七年级上册第9课《我的信念》中,居里夫人不应该注释为波兰人,而应该注释为法国人。
但是,居里夫人作为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法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她还被其他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院士,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她不仅是法兰西的骄傲、整个世界的骄傲,更是波兰民族的骄傲!她的波兰民族情结也一直贯穿着她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她还把自己发现的两种放射性物质以“钋”和“镭”来命名。
考虑到这种民族情结和特殊的历史背景,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七年级下册第11课《邓稼先》中对杨振宁和费米的注释介绍。“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费米(1901-1954)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综上所述,应该将居里夫人注释介绍中的“波兰人,著名科学家”改为“法国人,著名科学家”或“法籍波兰裔科学家”。
关键词:居里夫人;课文注释;国籍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Maria Sklodowska),巴黎大学理学博士,第一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她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成就激励了很多人。其充沛的精力、为了科学而献身的伟大精神,还有那一颗炽热而纯真的心和强烈的爱国激情,成为很多人崇敬的偶像。爱因斯坦说:“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因此,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2007年3月第2版(2010年5月浙江第24次印刷)的七年级上册中,选录了居里夫人的文章——《我的信念》。在第39页对居里夫人的介绍中,这样写道:“玛丽·居里(1867-1934),即居里夫人,波兰人,著名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这样的表述,就是说居里夫人是具有波兰国籍的人或者是波兰族人。而此套初中语文教材,有关作者的课文注释中,都没有提及作者的民族成分。例如,七年级上册第3课《贝壳》的作者席慕蓉是蒙古族人,在注释中没有提到蒙古族;七年级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是满族人,在注释中并没有提到满族;九年级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的作者曹雪芹是满族人,在注释中也没有提及到满族。这些中国作家都没有涉及民族成分方面的介绍,外国作家更不可能涉及,如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的作者著名作家茨威格是犹太人,但在课文注释中只提到了他是奥地利作家。可见,对于作者的介绍,课文中的注释指的都是具有某个国籍的人。因此,有关居里夫人的介绍中提到的“波兰人”不可能被读者理解成“波兰族”的人,肯定会被理解成具有“波兰国籍”的人。
那么居里夫人是否具有波兰的国籍呢?回答是否定的。根据法国作家埃里·居里所著的《居里夫人传》记述,居里夫人出生在华沙,她的父亲以她祖父为榜样,在圣彼得堡大学研究高深的科学,后来回到华沙教数学和物理学,母亲则办了一所华沙最成功的寄宿制女校。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就是在1867年出生于这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
但是1867年的华沙正处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统治之下,波兰国是不存在的。波兰著名的历史学者耶日·托波尔斯基在1982年出版了他撰写的历史书《波兰史纲》,在这本书中记载了那段苦难的历史。波兰国始建于公元10世纪,在15、16世纪一度相当强盛,但后来逐渐衰弱。波兰国分别在1772年、1793年、1795年三次被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这三个国家瓜分。1795年10月24日,波兰领土被全部瓜分完毕,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灭亡了,波兰在欧洲的地图上消失了123年之久。到居里夫人出生的1867年,波兰国已经不存在72年了。波兰复国是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她虽多次到自己的故乡华沙,为波兰到处奔走,并在华沙创设一个镭研究院,作为科学研究和癌肿瘤治疗的中心,那份爱国之心令人动容,但直至1934年7月6日星期五下午她的棺木安葬在法国梭镇墓地自己丈夫比埃尔·居里的棺木旁,也未加入波兰国籍。因此将居里夫人注释为波兰人,严重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
而在教材的其他课文中,对作者的注释比较尊重当时当地的历史事实,能够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对八年级上册第3课《蜡烛》的作者西蒙诺夫和九年级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注释介绍就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教材编写的严谨态度。“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而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已经于1991年12月25日正式解体,早已不复存在了。课文注释并没有将西蒙诺夫介绍为俄罗斯的作家,也没有将苏霍姆林斯基介绍为乌克兰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要知道苏霍姆林斯基是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的一个贫民家庭。
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1891年到法国求学,1895年嫁给了皮埃尔·居里,成为了真正的居里夫人,加入了法国国籍。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9课第66页提供的有关资料中,就是这样介绍居里夫人的:“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很显然,课本注释与教师教学用书完全矛盾了。在百度搜索“百科”一栏,有关居里夫人的介绍中,国籍一项所填写的也是法国。由此可见,七年级上册第9课《我的信念》中,居里夫人不应该注释为波兰人,而应该注释为法国人。
但是,居里夫人作为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法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她还被其他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院士,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她不仅是法兰西的骄傲、整个世界的骄傲,更是波兰民族的骄傲!她的波兰民族情结也一直贯穿着她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她还把自己发现的两种放射性物质以“钋”和“镭”来命名。
考虑到这种民族情结和特殊的历史背景,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七年级下册第11课《邓稼先》中对杨振宁和费米的注释介绍。“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费米(1901-1954)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综上所述,应该将居里夫人注释介绍中的“波兰人,著名科学家”改为“法国人,著名科学家”或“法籍波兰裔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