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间的互动关系,文章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探索地方应用性高校卓越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提出地方应用性高校应进一步准确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坚持错位发展,实现特色办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强特色领域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形成特色区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卓越人才培养;实施路径;地方应用性高校;四大功能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4-0025-05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的承载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安徽是中部地区重要省份,在全国产业发展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随着安徽省委省政府全力打造“三个强省”、构建“美好安徽”战略的实施,对地方高等教育进一步做好服务、支撑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安徽早在2008年就率先提出了“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思路;201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提出建成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2012年省教育厅在全国首次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合作式、一体化”的地方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应用性高等教育成为安徽在全国的一面旗帜。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必然职责[1]。
为进一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安徽省全面启动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如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合肥学院等7所高校实施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遴选了5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院校,启动了108项卓越工程师、卓越农艺师、卓越中小学教师、卓越医生、卓越技师等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安徽省多数高校都参与了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但各实施高校仍需进一步研究实现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将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安徽建筑大学作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在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对卓越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初步形成了与学校办学目标与特色相适应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互动关系层面,探索地方应用性高校卓越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明确应用性定位
高校定位问题究其本质来说,就是寻找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分工问题。目前,本科教学人才培养定位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2]。地方应用性高校需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未来产业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等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学校的学科专业、服务面向、办学层次与类型进行科学定位。地方应用性高校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提高应用性师资水平和应用性资源建设为基础,四大功能有机互动,相互支撑,共同作用,全面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
安徽建筑大学根据其办学历史和长期办学实践,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传统,凝练形成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进德、弘毅、博学、善建”的办学传统,提出“打好‘建’字牌,做好‘徽’文章”的学校办学思路,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把学校建成“以工为主,土建类学科特色鲜明,多学科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产学研有机结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的特色建筑大学。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定位上均以地方性、应用性为特色,具体如图1所示。
二、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探索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模式
人才培养是地方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地方高校必须致力于培养支撑地区重点产业发展所急需的特色化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储备。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校、政府、企业多方联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一体,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彻底打破学校与社会间的壁垒,形成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局面[3]。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相关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合作,探索联合培养、深度合作的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安徽建筑大学紧密结合安徽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以卓越人才培养为契机,坚持比较优势,培养极具办学特色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一)发挥比较优势,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优势学科专业群并示范辐射
学校构建以“大土建”为核心,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土木建筑、环境能源、材料化学、机械电子、管理经济等学科专业群,发挥比较优势,走错位发展与特色发展之路。如:以土木工程和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为依托,以徽派建筑和城镇化建设为特色,建设土木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艺术设计、勘察技术与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学科为依托,以节能、先进建筑材料开发与利用为特色,建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土木工程等学科为依托,以建设类工程管理和经济管理为特色,建设工程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房地产经营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
发挥土建类优势专业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加强专业内涵的应用性改造,注重特色化人才培养。注重专业评估与认证工作,土木工程等6个专业全部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充分发挥土建类优势专业的示范与辐射作用,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在非土建类专业教育中融入土建类知识,赋予学生服务建设行业的知识和能力,形成专业特色,实现人才特色化培养。如:测绘工程专业面向建筑领域,以建筑测绘、工程防灾减灾为特色,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用物理专业以建筑物理为特色,构建建筑光学、建筑声学和建筑热力学课程体系;动画专业依托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培养建筑领域动漫人才。
关键词:卓越人才培养;实施路径;地方应用性高校;四大功能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4-0025-05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的承载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安徽是中部地区重要省份,在全国产业发展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随着安徽省委省政府全力打造“三个强省”、构建“美好安徽”战略的实施,对地方高等教育进一步做好服务、支撑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安徽早在2008年就率先提出了“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思路;201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提出建成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2012年省教育厅在全国首次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合作式、一体化”的地方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应用性高等教育成为安徽在全国的一面旗帜。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必然职责[1]。
为进一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安徽省全面启动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如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合肥学院等7所高校实施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遴选了5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院校,启动了108项卓越工程师、卓越农艺师、卓越中小学教师、卓越医生、卓越技师等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安徽省多数高校都参与了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但各实施高校仍需进一步研究实现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将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安徽建筑大学作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在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对卓越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初步形成了与学校办学目标与特色相适应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互动关系层面,探索地方应用性高校卓越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明确应用性定位
高校定位问题究其本质来说,就是寻找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分工问题。目前,本科教学人才培养定位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2]。地方应用性高校需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未来产业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等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学校的学科专业、服务面向、办学层次与类型进行科学定位。地方应用性高校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提高应用性师资水平和应用性资源建设为基础,四大功能有机互动,相互支撑,共同作用,全面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
安徽建筑大学根据其办学历史和长期办学实践,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传统,凝练形成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进德、弘毅、博学、善建”的办学传统,提出“打好‘建’字牌,做好‘徽’文章”的学校办学思路,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把学校建成“以工为主,土建类学科特色鲜明,多学科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产学研有机结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的特色建筑大学。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定位上均以地方性、应用性为特色,具体如图1所示。
二、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探索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模式
人才培养是地方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地方高校必须致力于培养支撑地区重点产业发展所急需的特色化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储备。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校、政府、企业多方联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一体,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彻底打破学校与社会间的壁垒,形成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局面[3]。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相关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合作,探索联合培养、深度合作的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安徽建筑大学紧密结合安徽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以卓越人才培养为契机,坚持比较优势,培养极具办学特色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一)发挥比较优势,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优势学科专业群并示范辐射
学校构建以“大土建”为核心,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土木建筑、环境能源、材料化学、机械电子、管理经济等学科专业群,发挥比较优势,走错位发展与特色发展之路。如:以土木工程和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为依托,以徽派建筑和城镇化建设为特色,建设土木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艺术设计、勘察技术与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学科为依托,以节能、先进建筑材料开发与利用为特色,建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土木工程等学科为依托,以建设类工程管理和经济管理为特色,建设工程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房地产经营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
发挥土建类优势专业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加强专业内涵的应用性改造,注重特色化人才培养。注重专业评估与认证工作,土木工程等6个专业全部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充分发挥土建类优势专业的示范与辐射作用,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在非土建类专业教育中融入土建类知识,赋予学生服务建设行业的知识和能力,形成专业特色,实现人才特色化培养。如:测绘工程专业面向建筑领域,以建筑测绘、工程防灾减灾为特色,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用物理专业以建筑物理为特色,构建建筑光学、建筑声学和建筑热力学课程体系;动画专业依托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培养建筑领域动漫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