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应用转型有力推动了我国地方高等教育的历史性变革。铜仁学院在应用转型过程中,坚持内涵式发展,采取一系列新举措促进学校逐步走向高水平:精准定位,做好应用转型顶层设计;坚守大学根本,推动应用转型特色发展;采取多元方式,确保应用转型有序推进。在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本科院校应用转型面临新挑战,主要表现在对应用转型经费投入不足、政策支持不够和对应用转型规律认识不清等方面。实现本科院校应用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是:促进社会承认,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基础;加大支持力度,提供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厘清探索理路,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 新建本科高校;应用转型;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09-0016-06
应用转型是对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进行的一次重大的历史性变革。铜仁学院是这场历史性变革的实践者,走出了一条以推动学校走向高水平為己任的应用转型之路。回顾铜仁学院走过的应用转型历程,学校采取的各项应用转型之举,无不指向高水平。所以,推动学校走向高水平,既是铜仁学院应用转型的特色所在,也是其发展的内在选择。
2014年,国家刚刚提出推进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要求,铜仁学院就在接受教育部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基础上,参加了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并在当年学校召开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加速学校转型发展”[1]的思路。2015年,学校成为贵州省首批3所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试点高校之一。2017年,贵州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现场会在铜仁学院召开。2018年,学校接受贵州省应用转型试点高校中期评估,在50个评估指标中,有39个指标获A级、11个指标获B级,是贵州省试点学校中唯一全部指标均在B级以上的学校,并在当年荣获全国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在这一年,学校还获得国家支持应用转型发展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得到国家支持经费1亿元。2020年,学校成为贵州省唯一按需推荐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可以说,铜仁学院的应用转型,就是推动学校一步步走向高水平的应用转型,是贵州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缩影”[2]。
一、铜仁学院推动应用转型走向高水平的举措
(一)精准定位,做好应用转型顶层设计
应用转型牵涉学校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顺利推进应用转型,首先需要精准确立定位,做好顶层设计。“定位”一词最早是指产品的定位,其目的是“要为产品等在潜在顾客的大脑中确定一个合适的位置”[3]。高校的定位就是对其所属身份的认定,一般包括高校类型定位、目标定位和战略定位等。
1.类型定位
应用转型,是指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从原有传统的教学型办学形态向新的应用型办学形态的转变[4]。应用转型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其所转向的“应用型”定位问题。在2014年应用转型之初,铜仁学院将转型的定位确定为应用技术型高校。但不久即发现,由于学校的前身是铜仁师专,既“没有技术积累和积淀,也没有行业技术支撑和支持”[5],将自身类型发展方向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不符合学校发展实际;同时,随着应用转型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校领导层对转型的认识也更为清晰,认识到应用型大学不等于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只是应用型大学的一种。为此,学校在2015年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提出了进一步厘清应用转型定位的问题,并认为“朝应用型大学框架下的教学服务型大学方向发展,更加契合铜仁学院这一类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6]。随着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学校还对其类型定位及时进行调整。2020年,学校将教学服务型高校定位调整为适应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基本要求的教学研究服务型高校,将“研究”二字写进了应用转型发展的类型定位之中。这既说明铜仁学院应用转型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也是学校精准确立自身应用转型发展类型定位的具体体现。
2.目标定位
学校对应用转型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应用转型初期,全校上下仅仅就是为转型而转型,未能将应用转型与推动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相联系。不过,这种情况很快就得到了改善,经过讨论,全校教职工一致认为应用转型应该是把学校推向高水平的应用转型。通过确立合适的目标发挥价值导向作用,主动把学校引向高水平,就成了应然的选择。但是如何界定“合适的目标”仍是问题的关键。合适的目标不是指按照常规发展就能够达到的目标,而是指需要采取超常规的办法或手段才能实现的目标。因为目标的确定,只有略高于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才能使目标激励的作用最大化。铜仁学院应用转型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按照略高于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确立发展目标。铜仁学院关于应用转型合适发展目标的确立,主要表现在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的逐步确立上。2016年,在学校“十三五规划”制定过程中,学校将发展目标在原有基础上作了较大调整,把“高水平”写进了总体发展目标之中,明确表述为“建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7]。自此,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一直是铜仁学院应用转型发展的大方向。
3.战略定位
有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主要内容的现阶段建设目标,就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才能确保目标的实现。贵州市(州)普通本科高校实行的是“省市(州)共管,以市(州)为主”的管理体制,具体为业务以省教育厅管理为主、经费投入以市(州)为主。也就是说,市(州)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市(州)普通本科高校应用转型的经济基础;而铜仁市经济总量小,202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328亿元,高校应用转型的基础比较薄弱。一所大学要走向高水平,有两大发展战略可供选择:一是“大而强”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规模大影响大,但是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走的就是这条道路。二是“小而精”的发展模式,虽然规模不大,但是重在做“精”,做质量,做高水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中国香港科技大学等都是“小而精”世界名校的代表。铜仁市的经济水平决定了铜仁学院的发展方式。因此,“小而精”的发展战略就成了铜仁学院创办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必然选择。“小而精”的内涵主要包括两点:“小”主要体现在学生规模小和学科专业少;“精”体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管理等各方面都追求“精致”。为了实施“小而精”发展战略,学校具体采取了三大措施:院系整合、专业缩减和建立增一退一专业调整机制。目前,铜仁学院只有10个二级学院、34个招生专业、8781名在校学生。院系整合后,学校内涵建设得到了提升,尤其是二级学院的办学实力得到了明显增强。“小而精”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推动学校内涵提升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坚守大学根本,推动应用转型特色发展
应用转型,使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尤其是更加强调其有用性。有的学校因此对与经济社会联系不紧密的专业进行了整合或撤销,重新组建了一批新兴的实用性比较强的专业。铜仁学院在专业调整的过程中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比如,有的人认为,要推进应用转型,就应该将人文艺术类专业和一些老的师范类专业撤掉,应该像高职院校一样淡化学科、重视专业。不过,通过讨论,大家逐步认识到,这些都是大学的“根本”,属于大学“根本”的东西不能随意丢弃,应用转型“不能急躁冒进,要坚守大学根本”[8]。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铜仁学院在应用转型削减专业的过程中,人文艺术类专业和一些老牌的具有传统优势的师范类专业均得到保留,并在转型过程中得到了提升与发展。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是大学的根本所在;要在应用转型中坚守大学根本,必须重视应用学科的建设。因为研究型高校主要應建的是基础学科,职业技能型高校主要应建的是职业学科,而应用型高校主要应建的则是应用学科[9]。应用转型的重要责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进行应用研究,服务地方需求,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等。学科的成长既要遵循学术逻辑,也要遵循社会逻辑。所谓社会逻辑,就是“以满足社会需要并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根本追求”[10]。为了引导大家关注地方,学校于2016年提出“铜仁需求,国家标准”的理念。“铜仁需求”的内涵在服务面向上有“虚”和“实”两方面涵义。所谓“虚”,即“铜仁需求”中的“铜仁”可以只是一个代名词,学校学科发展服务区域可大可小,既可以是铜仁,也可以是梵净山或武陵地区,甚至可能是贵州,还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具体范围要视其研究对象和研究能力而定。所谓“实”,即“铜仁需求”中的“铜仁”主要指铜仁市及其所辖行政管理区域,表明学校学科发展的主要服务对象仍是所在区域。“国家标准”主要包括高标准、快速度和全覆盖,尤其是指“高要求,无止境,只有更高,没有最高”[11]。近几年,学校以化学工程与技术、林学、农林经济管理等为代表的应用学科得到了快速提升与发展。办大学不能跟着别人亦步亦趋,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此,铜仁学院在应用转型过程中特别强调扎根铜仁。由于铜仁深处武陵山腹地,山区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因而,学校也就明确提出了“扎根山区,服务地方”[12]的特色办学理念。
(三)采取多元方式,确保应用转型有序推进
要想使应用转型能够落地并逐步走向深入,最重要的是明确保障措施。铜仁学院通过采取多元方式来确保应用转型的有序推进。
第一,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无论何种类型的高校,培养人才始终是其核心职能。因而,能不能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成了检验应用转型成败的关键;而影响培养人才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才培养模式。铜仁学院在应用转型的过程中,构建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山”字型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山”字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用“山”的汉字外显结构、以“大山”的内涵为参照来构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即以通识教育为“底座”、专业教育为“主峰”、自主学习和项目课程为左右“侧峰”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积极探索产教融合路径。铜仁学院在实施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的同时,将产教融合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13],找到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引社会服务之水,灌人才培养之田”的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路径,具体包括“直饮水”和“灌装水”两种方式。所谓“直饮水”式是指在参加社会服务项目的过程中直接获得知识、技术及经验的方式;所谓“灌装水”式是指教师从专业教学资源库中将社会服务“案例”带入课堂,从而让未能亲自到现场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实施的师生能够间接获得社会服务项目有关知识、技术及经验的方式[14]。这一成果于2019年5月在第六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作为创新案例进行交流,得到与会专家及兄弟院校的好评。
第三,将应用型课程要求融入金课建设标准。应用转型的难点在课程。2018年,铜仁学院启动了金课建设计划,将应用转型的要求融入金课建设标准之中。为了给学校的金课建设提供指导,学校提出了由教育性、实用性、丰富性、前沿性、思辨性、研究性和艺术性构成的“七性”金课建设标准。中国人民大学李立国认为:铜仁学院的“‘七性’抓住了当前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对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的规律性认识与概括,对于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15]。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根据这一研究成果,编制了学校“金课”“银课”建设方案,并出台了《铜仁学院“金课银课”评估与管理办法》等文件。目前,学校已按照这一方案开展了四届金课银课评比工作,共评出金课11门、银课48门。
第四,重视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朝高水平应用实践型教师方向和高水平应用理论型教师方向发展,具体措施为:一是扩大高原人才的比例。截至2021年3月,铜仁学院现有教职工996人,其中专任教师530人,博士166人,正高级职称148人(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17人)。二是扩大具有高水平科技开发能力的实践型教师的比例。学校已有“空心李博士”张绍阳①、“养鱼副教授”梁正其②、“锰材料教授”杨应昌③等“双师双能型”教师352人。
第五,创新适应应用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主要措施有:一是管理重心下移。为促进各二级学院与经济社会对接,学校逐步将人事权、财权和科级干部任免权等做了相应下放。二是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学校将专利、专著、论文、创作、技能大赛、新品种、新药、标准等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成果纳入奖励范围。同时,重视科研反哺教学、科教融通机制的探索。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提升了学校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近5年,学校出版专著136部,专利授权733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6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45项,其中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立项数和总经费均排名贵州省市州高校第一位。三是构建社会服务体系。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构建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社会服务体系,出台了《铜仁学院社会服务管理办法》。此外,学校还非常重视以培育大山文化品格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建设。 这些多元方式的实施,确保了应用转型的有序推进,使学校不断走向高水平。
二、应用转型院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明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16]的新要求。贵州省和铜仁市也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在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下,铜仁学院还面临诸多挑战。
(一)对应用转型院校经费投入不足,难以支撑高质量发展
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国家逐年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从2020年6月11日教育部公布的年度经费预算数据看,清华大学年度经费预算高达310.72亿元,遥遥领先于其他高校;浙江大学达到216.20亿元;北京大学是191.08亿元。此外,中山大学等7所高校预算总数也都超过了百亿元[17]。国家对这些高校投入的增加,有力推动了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水平的提升。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发展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投入,但由于我国地方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客观上导致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对地方本科高校投入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及京津地区经济发达,尤其是广东深圳等地,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很大。深圳大学2020年以60.86亿元的经费预算在全国地方高校中排名第一[18]。而中西部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则相对较少,贵州省市(州)本科高校经费预算2019年平均只有3亿元左右,很难支撑铜仁学院完成贵州省专门针对市(州)高校提出的“特色发展”[19]的高质量发展任务,也难以实现铜仁市提出的“积极支持铜仁学院建设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服务型大学,实施‘双一流’建设,推动研究生教育事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推进铜仁学院筹建铜仁大学”的目标任务。
(二)对应用转型工作的政策支持不够,难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国家层面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关于应用轉型的论述都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由于对应用转型的具体政策支持不多,导致专门用于支持应用转型的国家平台、项目很少。没有高水平的国家平台,没有专门的项目经费支持,要想推动学校应用转型高质量发展,难度很大。
(三)对应用转型规律认识不清,难以确保高质量发展
我国对建设现代研究型高校已有上百年的探索,职业技能型高校也有几十年的实践,而本科院校应用转型才提出短短几年时间,许多认识还比较模糊,许多规律还没有深刻把握。其中有的学校在应用转型中已经走了弯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发展。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问题还会更加凸显。铜仁学院对应用转型的研究比较重视,近几年发表了几十篇关于应用转型的理论研究文章,很好指导了学校的应用转型实践,但仍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因为应用转型越是走向深处,其难度越大。全国那么多的地方普通高校要应用转型,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应用转型的研究与指导,否则,很难确保这类高校高质量发展。
三、应用转型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一)促进社会承认,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基础
在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高校中,应用型高校是社会影响最小的一类,导致一些地方省属老牌高校还不知道或者不愿意承认其也属于应用型高校范畴。这证明应用型高校的社会承认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而社会承认度越低,应用转型的阻力就越大。但是,社会承认的前提是学校之间的相互承认和学校内部同行的承认。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对应用转型理念宣传的力度,在学校内部达成共识,进而促进学校之间的相互认同,最终实现社会民众的认同。只有这样,高校应用转型工作才有比较广泛的思想基础,推进应用转型院校高质量发展才会有比较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大支持力度,提供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
加大支持力度,首先,要得到更多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应该逐步对其加大投入。比如在已经设立的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中加大投入等,在逐步缩小地方高校与中央及教育部直属高校差距的同时,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其次,省、市(州)层面也要加大支持力度。贵州省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不高,市(州)一级对高校的财政拨款更低。2019年,铜仁学院获得的财政拨款为2.9亿元。这样的经费投入,很难推动应用转型院校高质量发展。铜仁学院规划的“十四五”期间的目标任务是:通过推动应用转型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将学校建设成为综合实力位居全省新建本科高校前列、改革创新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要实现这个目标任务需要有力的经费保障,需要省级财政加大统筹力度,建立专项经费补齐市(州)高校与省直属管理高校财政经费拨款差额的机制,确保市(州)高校能够与省直属管理高校同步高质量发展。
(三)厘清探索理路,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系
国家已经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系。应用转型涉及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各种关系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厘清应用转型的探索理路。一是从学科与专业的角度看,需要厘清构建高质量应用学科体系、高质量应用专业体系的理路;二是从大学三大基本职能的角度看,需要厘清构建高质量教学体系、高质量科研体系和高质量社会服务体系的理路;三是从理念、制度和行动的角度看,需要厘清构建高质量理念体系、高质量制度体系和高质量行动体系的理路;四是从学校治理的角度看,需要厘清构建高质量校级层面治理体系、二级学院治理体系的理路。总之,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能够支撑应用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系构建理路。只有把这些构建理路厘清了,才能真正把应用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系构建起来,从而推动学校走向卓越走向高水平!
参 考 文 献 [1]《銅仁学院年鉴》编撰委员会.铜仁学院2014年年鉴[Z].铜仁:内部资料,2016:51.
[2]2017年贵州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现场会在我校隆重召开[EB/OL].[2021-01-20].https://tv.sohu.com/v/MjAxNDEyMTAvbjQwNjg0MjUyOS5zaHRtbA==.html.
[3]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M].王恩冕,于少蔚,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6.
[4][8]侯长林,陈昌芸.应用转型是在坚守大学根本前提下的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8(17):6-14.
[5]侯长林,罗静,叶丹.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J].教育研究,2015(4):61-69.
[6]《铜仁学院年鉴》编撰委员会.铜仁学院2015年年鉴[Z].铜仁:内部资料,2016:49.
[7]《铜仁学院年鉴》编撰委员会.铜仁学院2016年年鉴[Z].铜仁:内部资料,2017:84.
[9]侯长林,陈昌芸,罗静.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科选择及建设策略——兼论职业学科[J].高校教育管理,2020(6):60-67.
[10]龚静,张新婷.地方高校“一流学科”的成长逻辑与路径探讨[J].贵州社会科学,2019(7):96-101.
[11]罗静.对铜仁学院“铜仁需求·国家标准”办学理念的解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6(6):49-54.
[12]《铜仁学院年鉴》编撰委员会.铜仁学院2018年年鉴[Z].铜仁:内部资料,2019:16.
[13]李倩.产教融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9):45-48.
[14]罗静,侯长林.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20(5):21-22.
[15]侯长林.应用型高校“金课”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ii.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5].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17]10所超百亿!7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布2020年预算[EB/OL].[2021-01-20].http://www.edu.cn/rd/gao_xiao_cheng_guo/gao_xiao_zi_xun/202007/t20200706_1736651.shtml.
[18]中国经济第一大省,正在疯狂建大学[EB/OL].[2021-01-20].http://www.wrsa.net/content_41425475.htm.
[19]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N].贵州日报,2021-02-27.
Abstract
关键词 新建本科高校;应用转型;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09-0016-06
应用转型是对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进行的一次重大的历史性变革。铜仁学院是这场历史性变革的实践者,走出了一条以推动学校走向高水平為己任的应用转型之路。回顾铜仁学院走过的应用转型历程,学校采取的各项应用转型之举,无不指向高水平。所以,推动学校走向高水平,既是铜仁学院应用转型的特色所在,也是其发展的内在选择。
2014年,国家刚刚提出推进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要求,铜仁学院就在接受教育部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基础上,参加了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并在当年学校召开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加速学校转型发展”[1]的思路。2015年,学校成为贵州省首批3所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试点高校之一。2017年,贵州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现场会在铜仁学院召开。2018年,学校接受贵州省应用转型试点高校中期评估,在50个评估指标中,有39个指标获A级、11个指标获B级,是贵州省试点学校中唯一全部指标均在B级以上的学校,并在当年荣获全国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在这一年,学校还获得国家支持应用转型发展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得到国家支持经费1亿元。2020年,学校成为贵州省唯一按需推荐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可以说,铜仁学院的应用转型,就是推动学校一步步走向高水平的应用转型,是贵州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缩影”[2]。
一、铜仁学院推动应用转型走向高水平的举措
(一)精准定位,做好应用转型顶层设计
应用转型牵涉学校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顺利推进应用转型,首先需要精准确立定位,做好顶层设计。“定位”一词最早是指产品的定位,其目的是“要为产品等在潜在顾客的大脑中确定一个合适的位置”[3]。高校的定位就是对其所属身份的认定,一般包括高校类型定位、目标定位和战略定位等。
1.类型定位
应用转型,是指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从原有传统的教学型办学形态向新的应用型办学形态的转变[4]。应用转型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其所转向的“应用型”定位问题。在2014年应用转型之初,铜仁学院将转型的定位确定为应用技术型高校。但不久即发现,由于学校的前身是铜仁师专,既“没有技术积累和积淀,也没有行业技术支撑和支持”[5],将自身类型发展方向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不符合学校发展实际;同时,随着应用转型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校领导层对转型的认识也更为清晰,认识到应用型大学不等于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只是应用型大学的一种。为此,学校在2015年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提出了进一步厘清应用转型定位的问题,并认为“朝应用型大学框架下的教学服务型大学方向发展,更加契合铜仁学院这一类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6]。随着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学校还对其类型定位及时进行调整。2020年,学校将教学服务型高校定位调整为适应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基本要求的教学研究服务型高校,将“研究”二字写进了应用转型发展的类型定位之中。这既说明铜仁学院应用转型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也是学校精准确立自身应用转型发展类型定位的具体体现。
2.目标定位
学校对应用转型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应用转型初期,全校上下仅仅就是为转型而转型,未能将应用转型与推动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相联系。不过,这种情况很快就得到了改善,经过讨论,全校教职工一致认为应用转型应该是把学校推向高水平的应用转型。通过确立合适的目标发挥价值导向作用,主动把学校引向高水平,就成了应然的选择。但是如何界定“合适的目标”仍是问题的关键。合适的目标不是指按照常规发展就能够达到的目标,而是指需要采取超常规的办法或手段才能实现的目标。因为目标的确定,只有略高于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才能使目标激励的作用最大化。铜仁学院应用转型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按照略高于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确立发展目标。铜仁学院关于应用转型合适发展目标的确立,主要表现在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的逐步确立上。2016年,在学校“十三五规划”制定过程中,学校将发展目标在原有基础上作了较大调整,把“高水平”写进了总体发展目标之中,明确表述为“建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7]。自此,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一直是铜仁学院应用转型发展的大方向。
3.战略定位
有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主要内容的现阶段建设目标,就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才能确保目标的实现。贵州市(州)普通本科高校实行的是“省市(州)共管,以市(州)为主”的管理体制,具体为业务以省教育厅管理为主、经费投入以市(州)为主。也就是说,市(州)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市(州)普通本科高校应用转型的经济基础;而铜仁市经济总量小,202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328亿元,高校应用转型的基础比较薄弱。一所大学要走向高水平,有两大发展战略可供选择:一是“大而强”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规模大影响大,但是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走的就是这条道路。二是“小而精”的发展模式,虽然规模不大,但是重在做“精”,做质量,做高水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中国香港科技大学等都是“小而精”世界名校的代表。铜仁市的经济水平决定了铜仁学院的发展方式。因此,“小而精”的发展战略就成了铜仁学院创办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必然选择。“小而精”的内涵主要包括两点:“小”主要体现在学生规模小和学科专业少;“精”体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管理等各方面都追求“精致”。为了实施“小而精”发展战略,学校具体采取了三大措施:院系整合、专业缩减和建立增一退一专业调整机制。目前,铜仁学院只有10个二级学院、34个招生专业、8781名在校学生。院系整合后,学校内涵建设得到了提升,尤其是二级学院的办学实力得到了明显增强。“小而精”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推动学校内涵提升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坚守大学根本,推动应用转型特色发展
应用转型,使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尤其是更加强调其有用性。有的学校因此对与经济社会联系不紧密的专业进行了整合或撤销,重新组建了一批新兴的实用性比较强的专业。铜仁学院在专业调整的过程中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比如,有的人认为,要推进应用转型,就应该将人文艺术类专业和一些老的师范类专业撤掉,应该像高职院校一样淡化学科、重视专业。不过,通过讨论,大家逐步认识到,这些都是大学的“根本”,属于大学“根本”的东西不能随意丢弃,应用转型“不能急躁冒进,要坚守大学根本”[8]。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铜仁学院在应用转型削减专业的过程中,人文艺术类专业和一些老牌的具有传统优势的师范类专业均得到保留,并在转型过程中得到了提升与发展。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是大学的根本所在;要在应用转型中坚守大学根本,必须重视应用学科的建设。因为研究型高校主要應建的是基础学科,职业技能型高校主要应建的是职业学科,而应用型高校主要应建的则是应用学科[9]。应用转型的重要责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进行应用研究,服务地方需求,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等。学科的成长既要遵循学术逻辑,也要遵循社会逻辑。所谓社会逻辑,就是“以满足社会需要并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根本追求”[10]。为了引导大家关注地方,学校于2016年提出“铜仁需求,国家标准”的理念。“铜仁需求”的内涵在服务面向上有“虚”和“实”两方面涵义。所谓“虚”,即“铜仁需求”中的“铜仁”可以只是一个代名词,学校学科发展服务区域可大可小,既可以是铜仁,也可以是梵净山或武陵地区,甚至可能是贵州,还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具体范围要视其研究对象和研究能力而定。所谓“实”,即“铜仁需求”中的“铜仁”主要指铜仁市及其所辖行政管理区域,表明学校学科发展的主要服务对象仍是所在区域。“国家标准”主要包括高标准、快速度和全覆盖,尤其是指“高要求,无止境,只有更高,没有最高”[11]。近几年,学校以化学工程与技术、林学、农林经济管理等为代表的应用学科得到了快速提升与发展。办大学不能跟着别人亦步亦趋,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此,铜仁学院在应用转型过程中特别强调扎根铜仁。由于铜仁深处武陵山腹地,山区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因而,学校也就明确提出了“扎根山区,服务地方”[12]的特色办学理念。
(三)采取多元方式,确保应用转型有序推进
要想使应用转型能够落地并逐步走向深入,最重要的是明确保障措施。铜仁学院通过采取多元方式来确保应用转型的有序推进。
第一,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无论何种类型的高校,培养人才始终是其核心职能。因而,能不能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成了检验应用转型成败的关键;而影响培养人才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才培养模式。铜仁学院在应用转型的过程中,构建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山”字型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山”字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用“山”的汉字外显结构、以“大山”的内涵为参照来构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即以通识教育为“底座”、专业教育为“主峰”、自主学习和项目课程为左右“侧峰”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积极探索产教融合路径。铜仁学院在实施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的同时,将产教融合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13],找到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引社会服务之水,灌人才培养之田”的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路径,具体包括“直饮水”和“灌装水”两种方式。所谓“直饮水”式是指在参加社会服务项目的过程中直接获得知识、技术及经验的方式;所谓“灌装水”式是指教师从专业教学资源库中将社会服务“案例”带入课堂,从而让未能亲自到现场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实施的师生能够间接获得社会服务项目有关知识、技术及经验的方式[14]。这一成果于2019年5月在第六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作为创新案例进行交流,得到与会专家及兄弟院校的好评。
第三,将应用型课程要求融入金课建设标准。应用转型的难点在课程。2018年,铜仁学院启动了金课建设计划,将应用转型的要求融入金课建设标准之中。为了给学校的金课建设提供指导,学校提出了由教育性、实用性、丰富性、前沿性、思辨性、研究性和艺术性构成的“七性”金课建设标准。中国人民大学李立国认为:铜仁学院的“‘七性’抓住了当前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对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的规律性认识与概括,对于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15]。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根据这一研究成果,编制了学校“金课”“银课”建设方案,并出台了《铜仁学院“金课银课”评估与管理办法》等文件。目前,学校已按照这一方案开展了四届金课银课评比工作,共评出金课11门、银课48门。
第四,重视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朝高水平应用实践型教师方向和高水平应用理论型教师方向发展,具体措施为:一是扩大高原人才的比例。截至2021年3月,铜仁学院现有教职工996人,其中专任教师530人,博士166人,正高级职称148人(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17人)。二是扩大具有高水平科技开发能力的实践型教师的比例。学校已有“空心李博士”张绍阳①、“养鱼副教授”梁正其②、“锰材料教授”杨应昌③等“双师双能型”教师352人。
第五,创新适应应用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主要措施有:一是管理重心下移。为促进各二级学院与经济社会对接,学校逐步将人事权、财权和科级干部任免权等做了相应下放。二是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学校将专利、专著、论文、创作、技能大赛、新品种、新药、标准等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成果纳入奖励范围。同时,重视科研反哺教学、科教融通机制的探索。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提升了学校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近5年,学校出版专著136部,专利授权733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6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45项,其中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立项数和总经费均排名贵州省市州高校第一位。三是构建社会服务体系。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构建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社会服务体系,出台了《铜仁学院社会服务管理办法》。此外,学校还非常重视以培育大山文化品格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建设。 这些多元方式的实施,确保了应用转型的有序推进,使学校不断走向高水平。
二、应用转型院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明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16]的新要求。贵州省和铜仁市也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在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下,铜仁学院还面临诸多挑战。
(一)对应用转型院校经费投入不足,难以支撑高质量发展
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国家逐年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从2020年6月11日教育部公布的年度经费预算数据看,清华大学年度经费预算高达310.72亿元,遥遥领先于其他高校;浙江大学达到216.20亿元;北京大学是191.08亿元。此外,中山大学等7所高校预算总数也都超过了百亿元[17]。国家对这些高校投入的增加,有力推动了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水平的提升。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发展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投入,但由于我国地方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客观上导致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对地方本科高校投入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及京津地区经济发达,尤其是广东深圳等地,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很大。深圳大学2020年以60.86亿元的经费预算在全国地方高校中排名第一[18]。而中西部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则相对较少,贵州省市(州)本科高校经费预算2019年平均只有3亿元左右,很难支撑铜仁学院完成贵州省专门针对市(州)高校提出的“特色发展”[19]的高质量发展任务,也难以实现铜仁市提出的“积极支持铜仁学院建设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服务型大学,实施‘双一流’建设,推动研究生教育事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推进铜仁学院筹建铜仁大学”的目标任务。
(二)对应用转型工作的政策支持不够,难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国家层面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关于应用轉型的论述都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由于对应用转型的具体政策支持不多,导致专门用于支持应用转型的国家平台、项目很少。没有高水平的国家平台,没有专门的项目经费支持,要想推动学校应用转型高质量发展,难度很大。
(三)对应用转型规律认识不清,难以确保高质量发展
我国对建设现代研究型高校已有上百年的探索,职业技能型高校也有几十年的实践,而本科院校应用转型才提出短短几年时间,许多认识还比较模糊,许多规律还没有深刻把握。其中有的学校在应用转型中已经走了弯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发展。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问题还会更加凸显。铜仁学院对应用转型的研究比较重视,近几年发表了几十篇关于应用转型的理论研究文章,很好指导了学校的应用转型实践,但仍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因为应用转型越是走向深处,其难度越大。全国那么多的地方普通高校要应用转型,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应用转型的研究与指导,否则,很难确保这类高校高质量发展。
三、应用转型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一)促进社会承认,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基础
在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高校中,应用型高校是社会影响最小的一类,导致一些地方省属老牌高校还不知道或者不愿意承认其也属于应用型高校范畴。这证明应用型高校的社会承认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而社会承认度越低,应用转型的阻力就越大。但是,社会承认的前提是学校之间的相互承认和学校内部同行的承认。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对应用转型理念宣传的力度,在学校内部达成共识,进而促进学校之间的相互认同,最终实现社会民众的认同。只有这样,高校应用转型工作才有比较广泛的思想基础,推进应用转型院校高质量发展才会有比较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大支持力度,提供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
加大支持力度,首先,要得到更多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应该逐步对其加大投入。比如在已经设立的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中加大投入等,在逐步缩小地方高校与中央及教育部直属高校差距的同时,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其次,省、市(州)层面也要加大支持力度。贵州省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不高,市(州)一级对高校的财政拨款更低。2019年,铜仁学院获得的财政拨款为2.9亿元。这样的经费投入,很难推动应用转型院校高质量发展。铜仁学院规划的“十四五”期间的目标任务是:通过推动应用转型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将学校建设成为综合实力位居全省新建本科高校前列、改革创新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要实现这个目标任务需要有力的经费保障,需要省级财政加大统筹力度,建立专项经费补齐市(州)高校与省直属管理高校财政经费拨款差额的机制,确保市(州)高校能够与省直属管理高校同步高质量发展。
(三)厘清探索理路,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系
国家已经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系。应用转型涉及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各种关系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厘清应用转型的探索理路。一是从学科与专业的角度看,需要厘清构建高质量应用学科体系、高质量应用专业体系的理路;二是从大学三大基本职能的角度看,需要厘清构建高质量教学体系、高质量科研体系和高质量社会服务体系的理路;三是从理念、制度和行动的角度看,需要厘清构建高质量理念体系、高质量制度体系和高质量行动体系的理路;四是从学校治理的角度看,需要厘清构建高质量校级层面治理体系、二级学院治理体系的理路。总之,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能够支撑应用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系构建理路。只有把这些构建理路厘清了,才能真正把应用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系构建起来,从而推动学校走向卓越走向高水平!
参 考 文 献 [1]《銅仁学院年鉴》编撰委员会.铜仁学院2014年年鉴[Z].铜仁:内部资料,2016:51.
[2]2017年贵州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现场会在我校隆重召开[EB/OL].[2021-01-20].https://tv.sohu.com/v/MjAxNDEyMTAvbjQwNjg0MjUyOS5zaHRtbA==.html.
[3]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M].王恩冕,于少蔚,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6.
[4][8]侯长林,陈昌芸.应用转型是在坚守大学根本前提下的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8(17):6-14.
[5]侯长林,罗静,叶丹.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J].教育研究,2015(4):61-69.
[6]《铜仁学院年鉴》编撰委员会.铜仁学院2015年年鉴[Z].铜仁:内部资料,2016:49.
[7]《铜仁学院年鉴》编撰委员会.铜仁学院2016年年鉴[Z].铜仁:内部资料,2017:84.
[9]侯长林,陈昌芸,罗静.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科选择及建设策略——兼论职业学科[J].高校教育管理,2020(6):60-67.
[10]龚静,张新婷.地方高校“一流学科”的成长逻辑与路径探讨[J].贵州社会科学,2019(7):96-101.
[11]罗静.对铜仁学院“铜仁需求·国家标准”办学理念的解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6(6):49-54.
[12]《铜仁学院年鉴》编撰委员会.铜仁学院2018年年鉴[Z].铜仁:内部资料,2019:16.
[13]李倩.产教融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9):45-48.
[14]罗静,侯长林.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20(5):21-22.
[15]侯长林.应用型高校“金课”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ii.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5].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17]10所超百亿!7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布2020年预算[EB/OL].[2021-01-20].http://www.edu.cn/rd/gao_xiao_cheng_guo/gao_xiao_zi_xun/202007/t20200706_1736651.shtml.
[18]中国经济第一大省,正在疯狂建大学[EB/OL].[2021-01-20].http://www.wrsa.net/content_41425475.htm.
[19]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N].贵州日报,2021-02-27.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