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城镇、大战略”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一项重要措施,城乡发展不平衡,说明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和目标选择。推进乡村城镇化的建设,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城镇化;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1.高陵县农村新社区规划浅析
1.1高陵县城乡规划背景
高陵县地势自西北微向东南倾斜,泾渭二水自西向东流经县境南部交汇,形成“泾渭分明”的自然风景区,并将县境分割成渭南、渭北、泾北三个自然区域。总面积294平方公里,地处西安北部地区,并居于城市南北发展主轴之上。县域交通便利,有三条国省道公路经过,分别是西部大通道阿北线(G210)、国道主干线(GZ40)和西阎公路(S106)。此外,随着西安行政中心北移,距新的市政中心仅一河之隔,给高陵发展带来千载良机。
2.2高陵县农村社区规划
西安高陵县结合农村发展现状及趋势,就乡村城镇化做了有益探索,在迁村并点工作中,由组织统一安排拆迁并以县城楼房化、本村楼房化、县城楼房+就地楼房化和本村庄基等四种方式组织安置,形成了“东樊模式”的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线。节约了土地,对腾出的土地进行集约开发,既满足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候鸟型”就业特征,又可使村民就地改善居住条件,保持了耕种土地的农业习惯高陵县。
2.2.1社区结构
规划后社区主要采用组团聚合式结构。体现如下:
(1)维持熟知社会结构的聚居特征,一定程度的保留原有住区中的血缘、地缘及邻里关系。
(2)空间构成上以自然村组成行政村,以行政村为组团即社区构建的基本单元,再由组团聚合成社区,在居民居住心理上实际形成了自然村—组团—社区的三级划分,形成了层次清晰的空间结构。
(3)公共服务中心具有广泛的认同感,以促进居民的交流与沟通。
2.2.2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教育设施
规划将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教育设施配置)千人指标与高陵教育局“十二五”教育标准化建设项目规划方案两者相结合,对部分学校进行合并、增补或撤销,规划后的高陵县(姬家管委会、泾渭镇合鹿苑镇除外)共设小学13所(学生人数约为10000人),规模从12—24班不等,45人/班;初中6所(学生人数约为9300人),规模为12—24班不等,50人/班;高中2所(学生人数5500人),规模为50—60班,50人/班。
规划后的学校实现小学、初中在社区就近入学,高中向中心城区集中,使学校规模趋于合理,教育资源得到优化。
(2)医疗设施
由于新农村社区将多个行政村合并,规模变大,人数增多,医疗设施的配置也应相应提高,规划后将原有的中心镇医院——一般镇(乡)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变为中心城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二级医疗卫生体系。
(3)文体设施
在农户相对集中、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方建设规模不低于12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活动站,至少包括网络室、图书室、棋牌室各一间,并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空闲土地或其他公共用地。此外社区内还应设置1处建身广场,规模应不低于3500平方米,包括篮、排球及小型球类场地,儿童及老年人活动场地和其它简单运动设施等,宜结合绿地安排。
2.2.3高陵县新社区特点:
(1)农村社区的主体是农村居民
(2)农村社区的基础性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
(3)农村社区的多功能性:经济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以及社会建设的功能。
(4)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较低,聚居规模较小
(5)农村社区中家庭功能比较突出
(6)农村社区中血缘、地缘关系发挥基础性作用
(7)社区风貌保持关中地域特色
(8)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
3.乡村城镇化对城乡统筹的作用
2.1 乡村城鎮化的作用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1]乡村城镇化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方面发挥了一定程度上的作用。
(1)乡村城镇化可以有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2)乡村城镇化为提高乡镇企业的综合效益创造了条件.
(3)乡村城镇化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扩大工业产品的消费.
(4)乡村城镇化是农民收入增加、农村事业发展,城乡差别缩小的过程
2.2乡村城镇化推动城乡统筹的发展
(1)有利于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基础设施的完善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不足,规模小,布局分散等均导致农民知识素质较差,医疗问题得不到保障。[2]农村城镇化使分散在农村的基础教育的资金、设备、师资、医疗队伍等资源在城镇聚集,形成优势资源,可以大幅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善医疗状况,健全机构,形成多层次的预防、医疗网络。
(2)有利于促进非农业产业的发展
相对于二三产业来说,农业利益较低,因而导致农业和集中在其他产业的收入差距较大,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表现在空间上,从分散的农村向城镇的聚集和集中,其实质就是城镇化的过程。城镇化的扩大使更多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为统筹城乡发展铺平了道路。
3.结语
在中国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特殊国情的背景下,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战略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3]乡村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迁村并点,寻求合理的布局方式,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城乡一体化为目的的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施机制。以乡村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消除二元结构,最终达到城乡统筹。
参考文献
[1]李雯,李嘉林,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启示[J],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2008
[2]汪冬梅. 日本、美国城市化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农村经济, 2003, ( 9) : 69—76
[3]黄立华. 日本新农村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长春大学学报, 2007, 17, ( 7) : 21~25
作者简介:姓名:陶一仙 ,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邮编:710064,出生年月:1991.03.15 ,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江苏,职称:学生,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关键词:乡村城镇化;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1.高陵县农村新社区规划浅析
1.1高陵县城乡规划背景
高陵县地势自西北微向东南倾斜,泾渭二水自西向东流经县境南部交汇,形成“泾渭分明”的自然风景区,并将县境分割成渭南、渭北、泾北三个自然区域。总面积294平方公里,地处西安北部地区,并居于城市南北发展主轴之上。县域交通便利,有三条国省道公路经过,分别是西部大通道阿北线(G210)、国道主干线(GZ40)和西阎公路(S106)。此外,随着西安行政中心北移,距新的市政中心仅一河之隔,给高陵发展带来千载良机。
2.2高陵县农村社区规划
西安高陵县结合农村发展现状及趋势,就乡村城镇化做了有益探索,在迁村并点工作中,由组织统一安排拆迁并以县城楼房化、本村楼房化、县城楼房+就地楼房化和本村庄基等四种方式组织安置,形成了“东樊模式”的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线。节约了土地,对腾出的土地进行集约开发,既满足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候鸟型”就业特征,又可使村民就地改善居住条件,保持了耕种土地的农业习惯高陵县。
2.2.1社区结构
规划后社区主要采用组团聚合式结构。体现如下:
(1)维持熟知社会结构的聚居特征,一定程度的保留原有住区中的血缘、地缘及邻里关系。
(2)空间构成上以自然村组成行政村,以行政村为组团即社区构建的基本单元,再由组团聚合成社区,在居民居住心理上实际形成了自然村—组团—社区的三级划分,形成了层次清晰的空间结构。
(3)公共服务中心具有广泛的认同感,以促进居民的交流与沟通。
2.2.2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教育设施
规划将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教育设施配置)千人指标与高陵教育局“十二五”教育标准化建设项目规划方案两者相结合,对部分学校进行合并、增补或撤销,规划后的高陵县(姬家管委会、泾渭镇合鹿苑镇除外)共设小学13所(学生人数约为10000人),规模从12—24班不等,45人/班;初中6所(学生人数约为9300人),规模为12—24班不等,50人/班;高中2所(学生人数5500人),规模为50—60班,50人/班。
规划后的学校实现小学、初中在社区就近入学,高中向中心城区集中,使学校规模趋于合理,教育资源得到优化。
(2)医疗设施
由于新农村社区将多个行政村合并,规模变大,人数增多,医疗设施的配置也应相应提高,规划后将原有的中心镇医院——一般镇(乡)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变为中心城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二级医疗卫生体系。
(3)文体设施
在农户相对集中、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方建设规模不低于12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活动站,至少包括网络室、图书室、棋牌室各一间,并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空闲土地或其他公共用地。此外社区内还应设置1处建身广场,规模应不低于3500平方米,包括篮、排球及小型球类场地,儿童及老年人活动场地和其它简单运动设施等,宜结合绿地安排。
2.2.3高陵县新社区特点:
(1)农村社区的主体是农村居民
(2)农村社区的基础性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
(3)农村社区的多功能性:经济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以及社会建设的功能。
(4)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较低,聚居规模较小
(5)农村社区中家庭功能比较突出
(6)农村社区中血缘、地缘关系发挥基础性作用
(7)社区风貌保持关中地域特色
(8)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
3.乡村城镇化对城乡统筹的作用
2.1 乡村城鎮化的作用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1]乡村城镇化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方面发挥了一定程度上的作用。
(1)乡村城镇化可以有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2)乡村城镇化为提高乡镇企业的综合效益创造了条件.
(3)乡村城镇化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扩大工业产品的消费.
(4)乡村城镇化是农民收入增加、农村事业发展,城乡差别缩小的过程
2.2乡村城镇化推动城乡统筹的发展
(1)有利于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基础设施的完善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不足,规模小,布局分散等均导致农民知识素质较差,医疗问题得不到保障。[2]农村城镇化使分散在农村的基础教育的资金、设备、师资、医疗队伍等资源在城镇聚集,形成优势资源,可以大幅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善医疗状况,健全机构,形成多层次的预防、医疗网络。
(2)有利于促进非农业产业的发展
相对于二三产业来说,农业利益较低,因而导致农业和集中在其他产业的收入差距较大,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表现在空间上,从分散的农村向城镇的聚集和集中,其实质就是城镇化的过程。城镇化的扩大使更多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为统筹城乡发展铺平了道路。
3.结语
在中国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特殊国情的背景下,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战略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3]乡村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迁村并点,寻求合理的布局方式,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城乡一体化为目的的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施机制。以乡村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消除二元结构,最终达到城乡统筹。
参考文献
[1]李雯,李嘉林,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启示[J],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2008
[2]汪冬梅. 日本、美国城市化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农村经济, 2003, ( 9) : 69—76
[3]黄立华. 日本新农村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长春大学学报, 2007, 17, ( 7) : 21~25
作者简介:姓名:陶一仙 ,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邮编:710064,出生年月:1991.03.15 ,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江苏,职称:学生,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