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农远工程”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环境、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得到了改变。文章从农远工程使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思想观念的转变与需求思想的建立以及思想观念转变后的视觉转移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比条件的改善更重要。
[关键词] 思想观念; 农远工程; 优质资源; 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化; 教学媒体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杨改学(1950—),男,河南巩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研究。E-mail:ygggg378@163.com。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国务院在2003年9月17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共八章三十四条,其中第七章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1]这项决策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以工程的形式来实施,是因为它的内容有着工程项目实施的具体条件和要求。
工程名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
工程任务:做到三个基本具备,“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
工程时间:5年,2003—2008年。
工程投入:以地方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扶持。
工程实施: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实施。
到工程完成,总投入达111亿人民币,配备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44566间,卫星教学收视系统27.9万套,教学光盘播放设备401028套。[2]创建了与其相配合的三种学习模式,形成了基本适应中小学教学需要的资源体系,让亿万农村教师和学生能够与城市的师生一样,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要求。笔者有幸于2010年9月,参加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受教育部委托进行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绩效评估工作。在贵州省和重庆市的农村中小学,使我们看到、听到、感受到由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给我国农村教育、民族教育带来的变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提高,以及对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
一、“农远工程”使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的巨大贡献。信息技术融入教育之初,对于中国的教育,有它的突然性和必然性,但教师、学生并不陌生。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时代发展中的新技术,它只是对现代教学媒体中的幻灯、投影、录音媒体以及广播电视媒体在功能上的扩充与超越。但就是这个功能上的超越,使得已提前进入教学领域的现代教学媒体在功能与作用上发生了变化,从单媒体变成了多媒体,从单功能变成了多功能,知识信息的传播方式与获取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于这种变化,使得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也必须发生变化,随之引发了教学效果的巨大改变。特别是国务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之后,由于它的突然降临,引起了许多小山村的巨变。
1. “农远工程”的历史意义
“农远工程”的实施,虽然总投入达到了一百多个亿人民币,但由于中国学校之多、学生数之多,在国家的统筹安排下,只能做到农村小学教学点获得一套DVD光盘播放设备、农村小学获得一套地面卫星接收站设备和农村初级中学获得一间计算机教室。数量确实有些太少,但就是这一套、一站、一间设备引起了山沟里学校的变化。好像一只金凤凰照亮了山村、草原,照亮了教师、学生、农民的心田,把外面的世界引进了学校,引进了课堂,从此山村学校的教室里、窑洞里传出了欢声笑语。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民族中学一位刘忠明家长说:“自从有了农远设备,我的孩子爱上学了,在学校看到了许多东西,天天回家给我们说不完,学习成绩也提高了,我们家长很高兴。”
虽然只有一套设备,但从此改变了几百年来传统的教学环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和传统的教学方式,这难道不是“农远工程”的历史功绩吗?
从一套一间开始,“农远工程”像一个“火种”引发了我们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会用到会用,从会用到离不开,都是由于农远工程设备、功能、作用的效能而产生的。虽然只有一个点、一套设备,不够学校多个班级、多个教师的使用,但它的历史贡献不在于设备的多少,而在于“唤起”。一套、一站、一间唤起了我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革除了教育思想的陈旧观,搭建了传统思想到教育信息化的桥梁。做任何事情,只有提高了认识,思想观念得到了转变,才有可能付之于行动。
“农远工程”是一项“龙头工程”。这项龙头工程的含义有两个:一是在一套、一站、一间三种模式的实施下,学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看到了“农远工程”的优越性以及给教育发展带来的作用,从一套、一站、一间发展到多套、多站、多间。如果这个“工程”功能小、作用低,不仅不能起到龙头作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消失”与“死亡”。二是工程项目的实施,在学校的教学任务中能起到“促进剂”的作用,能使教师、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能提高教学效率与效益,能提高教学质量,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这一工程项目得到了政府支持、领导关心、教师重视和学生欢迎。
2. 延伸了项目投入的功能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之后,任何建设项目投入都要科学地规划出从投入到产出的经济增长路线图,教育投入也是一样。“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由于其项目的功能与作用,加之设计者的科学规划和聪明智慧,起到了一个项目投入发挥了多项功能的作用。“农远工程”是为促进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而设计实施的。但在工程项目实施中,国务院还明确提出必须做到四个结合,[2]其一与“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相结合”,其二与“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相结合”,这两个结合延伸了“农远工程”的功能与绩效。
“农村、农民、农业”的建设与发展,是关系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头等大事。“三农”问题党中央一直把其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给予关注。如何使农民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如何使农业能够得到科学技术的融入而获得跨越式发展,靠传统的教育方式、传统的科技传播,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寻求新技术的支持。“农远工程”的实施实现了这一愿望。远程传播,使农民从卫星电视和网络环境下的电脑上,看到了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农业新技术、经济新作物、经济新领域,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能付之于行为实践。这种观念变、行为变、观念影响行为、行为产生效益是目前农村、农民、农业的最大变化之一。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鸡场乡朱官村党支部书记胡忠荣告诉我们一件他的亲身体会,种植烤烟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从远程教育资料中看到科学种烤烟的信息,使他们学会了漂浮育苗、机械化垄田、机械化烘烤等省力、省工、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提高了烤烟的产量和质量。
重庆市黔江区石会镇中元村党支部书记费远忠说:“农远工程使我们农民成了新型农民,使我们改变了农民的生产观念,改变了农民的经济观念,改变了产品的生产方式和过程,相信了科学能致富,科学能种田。”
“农远工程”延伸其功能的第二个领域是与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相结合。在贵州省、重庆市的乡、政、村都有以“农远工程”为依托的党员干部学习组织。如贵州省的大部分行政村,成立“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点或远程教育办公室”,除了在双休日利用中小学的农远工程设备外,近几年陆续都配备了专用的远程教育设备,他们从卫星和党建网、农经网、中央组织部的全国党员远程教育网上,下载农村实用技术和党的方针、政策方面的知识信息。贵州省白云区麦架镇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分管10个村和一个社区,每一个村都有专用的接收设备和播放设备,开展活动还分5星级和4星级,5星级是指党员干部每周学习一次,4星级是指每月集中学习3次,使得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不断地得到更新与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党员干部在农村发展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到需求思想的建立
1. 提高认识是思想观念转变的前提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被一种“统一认识”的行为思想所左右。这种“统一认识”的范围大到全国,小到家庭或几个人。这种认识的统一有时会采取命令式、家长式的干涉来达到。不认识也得认识,不统一也要统一,其结果会使一些有不同见解的人的思想想不通,而且会影响到工作上。所以,做任何事情,认识的转变是影响思想观念转变的前提。
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初期,由于新技术新事物的出现,人们对它的教育功能还不了解,所以,其作用以及它对教育所能产生的效应,只是从培训过程中和专家的讲课中间接地有所了解,当它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跨越时空送来了优质的教学资源,送来全国特级教师、知名教授讲课的声音与图像时,他们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使自己学到了如何进行一堂课的设计,如何组织教学,如何使用新媒体等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光盘提供的课堂实录课,学会了许多原来不会的东西;当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产生了极强的教学效果时,这个时候教师和同学们的认识得到了自发性转变。重庆市武隆县江口小学副校长向福明说:“农远工程在我们学校走过了三个阶段,从不会用到会用再到不够用。”当教师们的认识提高之后,思想观念得到了根本的转变。
2. 思想观念与需求观念同等重要
实践证明,“农远工程”是奠基未来的民心工程,也是用教育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次伟大实践。其规模之大,受益人群之广,成本效益之高,是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对教育的贡献、社会的贡献起到了一个工程燃起了一个时代(信息化时代)中一个阶层(教育界)人们的觉醒。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环境,发展了教学媒体和资源,变革了知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获取方式,这种对教育发展所产生的革命性影响,是前所未有的。最重要的是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表现在使人们树立起了新的教育观、新的学校观、新的教学观以及新的教育理论观和素质教育观。当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之后,会由此而产生出一种感知行为,即需求感。如若只有认识没有行为,便是一种口头行为,不会产生实际意义上的价值和效益。而“农远工程”使人们思想观念得到转变之后,便会转化出一种强烈的需求思想。也就是说,当人们通过实践认识到“牛奶”和“肉”对人的健康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之后,便会对其产生强烈的需求感。当对“牛奶”和“肉”的渴望落空时,便会产生出一种失落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初期阶段对“农远工程”作用于教学的功能有所认识之后,教师马上会有一种需求感,他们也要吃“牛奶”。同是一个年级、一个教材、一篇课文,他们也要在教学中像上级配发的教学光盘中那些发达地区教师在先进的信息化条件下上课,他们也需要丰富的信息化资源,但目前还没有,或者部分条件没有。虽然目前还达不到需求,但这种需求思想的建立对农村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进步表现。我们国家很大,基础条件的差异也很大,要从实际出发,在现有的教育信息化基础上将其用好、做好,就可以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绝不可有“等而为之”的思想,更不能丧失需求思想的建立,思想观念的转变与需求观念的建立同等重要。随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我们的需求愿望必将能实现。
3. 需求思想的行为变化
“农远工程”自2003年实施以来,已经走过了8年。它的启蒙作用和推动农村教育现代化,历史性变革的阶段性任务已经完成。实践已经证明“农远工程”的“三种模式”(DVD播放点、地面卫星接收站和计算机教室),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的实施,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初级阶段低成本发展的正确选择,也是21世纪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这个工程项目的实施,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可能要推迟好多年。当“农远工程”给农村教育和农村发展带来推动作用之后,人们并不满足于它现有的功能和数量上的不足,要使其得到发展。要发展是等待还是“自救”,很多农村学校,包括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都选择了自我发展之路,不能全都靠政府去致富、去发展。认识已经提高,方向已经明确,模式已经构建,要发展本地教育、本村教育、本校教育,等待下一个五年计划的统一规划会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对山村的孩子们造成影响。你不去发展,别人在发展,城市的学校在发展。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会在受教育程度上,优质资源的获得上,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上同已发展了的学校拉大差距,形成新的教育不平等、不公平现象。所以,靠自己发展自己是最佳的行为选择。
根据需要选择发展方案是许多学校的首选。从实际出发,小学教学点如何发展,完全小学和农村初级中学如何发展,许多地方都做到全县统一规划,学校分步实施的建设方案。如重庆市武隆县2006年开始出台了自主推进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建设。他们认为班班通是校校通的延续,是“农远工程”的延伸。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建设与发展体现在“自主”上,自主推进、自主构建方案、自主筹措资金、自主进行师资培训和制定为“三农”服务的创新模式。他们把实施班班通工程作为办“百姓满意教育”的民心工程纳入招商引资项目,把推进“班班通、堂堂用”工程作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出台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干的班班通工程建设政策,相继投入2450余万元,至2010年建成了教育城域网,建成“班班通”676个班,占全县班级总数的61%。构建了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五建五主”的武隆模式(建三农信息中心、建三农远程学校、建农家书屋、建实用技术频道、建科技示范基地;政府主导、资源主线、培训主体、大户主带、农户主干)。重庆市黔江区在设备资源应用上,提出了“一机三用”模式(上课学生用、课余教师用、节假农民用),做到“设备天天转,教师人人用、学生个个学”,在远程教育资源的推广应用上发挥了最大效益,受到了中央和重庆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
三、思想观念转变后的视觉转移
我们这里所说的“视觉转移”是指对“农远工程”的关注点在原有基础上的增长。在“农远工程”实施的这些年来,教师、学生由于对新媒体、新设备的认识和关注点基本放在对它的操作、使用以及如何使这种新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上。当对这些方面有所了解之后,就会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带有个性化的工作经验和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这种工作关注点的转移是教师工作能力和思想认识进步的表现,是“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最需要的重要环节。农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推进,是关系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实现的重要要素之一,不仅要对其关心支持,而且对其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应该给予关注。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三种模式”的巩固与发展
“农远工程”“三种模式”的确立与形成,是中国人的伟大创举。它为中国农村教育带来了新事物,它为中国农村教育信息化起了个好头,又为农村教育工作者培养了信息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效益、教学质量发挥了作用。正由于有这些贡献,“农远工程”的“三种模式”必须得到巩固与发展。在调研中,老师们谈道,模式一——DVD播放和模式二——地面卫星接收,在农村小学教学中作用很大,无论今后如何发展,对这两个模式应该长期间地进行保留与改进,如增加DVD设备的数量,增加与小学学科课程相配套、进入课堂教学光盘的建设。为什么在有些学校这两套设备会被闲置?一是进入课堂教学的有用光盘太少;二是设备出现故障,没有经费、没有配件、没有技术进行维护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农远工程”要发展,在发展的前提下,不可喜新厌旧。教学媒体没有贫贱之分,只有如何使用之别,用好了都能发挥优良的教学作用,一定要处理好发展新技术与巩固原有成果的关系。
2. 对“班班通、堂堂用”的理解
有的地方认为“班班通”是2000年实施“校校通”工程的延续,是“农远工程”的延伸。我们认为,它是中小学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拓展工程。有的企业和公司为“班班通”设计了班内通、班外通、家校通等多种建设模式。[3]有些地方和学校结合这些年的工作实践设计出了符合地方实际的模式,如贵州、重庆等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设计出了适合他们需求的“班班通、堂堂用”模式,这些都有可取之处。在现代通信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无须考虑选择技术及其设施的迫切性,而要考虑先进性与实践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搞一种模式全国用,不盲目追求设备的先进性,要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发达地区的“班班通”与欠发达地区的“班班通”要有所区别,城市如何通如何用,农村如何通如何用,只要能做到“通”和“用”,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多设计几个方案。重庆市武隆县充分发挥老师们的聪明才智,结合实际需要,自主推进远程教育班班通设计方案,总结出农村小学是“电脑+大屏电视+网络”、中学是“电脑+投影+网络”和“电脑+大屏电视+网络”的发展模式,他们在利用这三种模式进行现场教学时,它的先进性、实用性和产生的优良教学效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一纲多本的喜与忧
在调研中,没有一所中小学老师不反映文字教材的多版性问题。以前基础教育教材是全国一个教学大纲,一套文字教材,我们把这种教材形式称为全国统编教材。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小学文字教材采用一纲多本教材。这种“一纲多本”教材的编写、出版对本土化教材的形成作出了贡献。但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的“一纲多本”出版发行,有没有多种利益竞争在其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调研中老师反映,他们用过的教材很杂乱,有人教版、北师大版、西师版、山东版、苏教版、湖教版(湖北)、湘教版(湖南)等十多个版本。据有人统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就有一百多个版本,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资源和卫星资源,只有几个出版社部分的配有信息化资源。只有文字教材没有相配套的信息资源,严重地影响到教育信息化的开展,老师想用“农远工程”设备进行授课,由于没有相配套的信息化资源无法实现,音乐课、美术课、科学课、健康课资源更少。他们建议能够组织人力为农村一线教师,制作一些适合农村学校教学使用的信息化资源,还建议在出版文字教材的时候,出版社应同时出版相配套的信息化资源,提高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使用率。
4. 资金投入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农远工程”要持续发展,是农村中小学老师们的共同声音,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同党和政府的关注是一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明确提出了在今后10年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4]加快、加强、强化、推进等关键词的多次出现,表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态度与决心,因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要做到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资金投入是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投入无整体投入可能会半途而废,有投入无有效投入可能会造成浪费,有前期投入无后续投入可能会造成成本效益低下等现象。如何解决好“十二五”期间农远工程的推进与延续,如何保障已建成的三种模式能够有效运行与改造,资金投入非常关键。建立一个政府、社会、企业和其他方面共同参与投资、共同参与管理、共同分担责任的运行机制,增加相关的信息技术损耗设备和常规维护,更新固定支出项目,以确保学校能够有定额经费支持教育信息技术设备和教育资源的持续性运行,是保障已实现的“农远工程”和农村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5. 人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是农远工程发挥作用、产生效益的根本保障。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边远地区的中小学老师反映,他们学校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管理学校的农远工程和信息化资源,教师也需要进一步的培训。由于没有懂技术的专业人员,使他们的设备无法很好的使用。由于他们的培训不到位,应用信息化手段不到位,影响到教学设计、资源获取、资源开发与制作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等环节。为了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加强有专业水准的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要把中小学教师看成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主体,而不是客体,要实现教与学的创新,不仅在于教育技术设施条件的建设,更在于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及他们的教学能力的培养。要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建设力度,作出下一步有效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技术水平的培训方案与计划,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Z].
[2] 杨改学.解读信息化教育资源[J].电化教育研究,2009,(3):12~14.
[3] 绿包班班通系统设计[J].华师京城,2009,(1):3.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07-30(1).
基金项目: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远工程促进藏民族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实证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A880105)
[关键词] 思想观念; 农远工程; 优质资源; 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化; 教学媒体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杨改学(1950—),男,河南巩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研究。E-mail:ygggg378@163.com。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国务院在2003年9月17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共八章三十四条,其中第七章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1]这项决策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以工程的形式来实施,是因为它的内容有着工程项目实施的具体条件和要求。
工程名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
工程任务:做到三个基本具备,“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
工程时间:5年,2003—2008年。
工程投入:以地方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扶持。
工程实施: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实施。
到工程完成,总投入达111亿人民币,配备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44566间,卫星教学收视系统27.9万套,教学光盘播放设备401028套。[2]创建了与其相配合的三种学习模式,形成了基本适应中小学教学需要的资源体系,让亿万农村教师和学生能够与城市的师生一样,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要求。笔者有幸于2010年9月,参加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受教育部委托进行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绩效评估工作。在贵州省和重庆市的农村中小学,使我们看到、听到、感受到由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给我国农村教育、民族教育带来的变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提高,以及对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
一、“农远工程”使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的巨大贡献。信息技术融入教育之初,对于中国的教育,有它的突然性和必然性,但教师、学生并不陌生。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时代发展中的新技术,它只是对现代教学媒体中的幻灯、投影、录音媒体以及广播电视媒体在功能上的扩充与超越。但就是这个功能上的超越,使得已提前进入教学领域的现代教学媒体在功能与作用上发生了变化,从单媒体变成了多媒体,从单功能变成了多功能,知识信息的传播方式与获取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于这种变化,使得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也必须发生变化,随之引发了教学效果的巨大改变。特别是国务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之后,由于它的突然降临,引起了许多小山村的巨变。
1. “农远工程”的历史意义
“农远工程”的实施,虽然总投入达到了一百多个亿人民币,但由于中国学校之多、学生数之多,在国家的统筹安排下,只能做到农村小学教学点获得一套DVD光盘播放设备、农村小学获得一套地面卫星接收站设备和农村初级中学获得一间计算机教室。数量确实有些太少,但就是这一套、一站、一间设备引起了山沟里学校的变化。好像一只金凤凰照亮了山村、草原,照亮了教师、学生、农民的心田,把外面的世界引进了学校,引进了课堂,从此山村学校的教室里、窑洞里传出了欢声笑语。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民族中学一位刘忠明家长说:“自从有了农远设备,我的孩子爱上学了,在学校看到了许多东西,天天回家给我们说不完,学习成绩也提高了,我们家长很高兴。”
虽然只有一套设备,但从此改变了几百年来传统的教学环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和传统的教学方式,这难道不是“农远工程”的历史功绩吗?
从一套一间开始,“农远工程”像一个“火种”引发了我们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会用到会用,从会用到离不开,都是由于农远工程设备、功能、作用的效能而产生的。虽然只有一个点、一套设备,不够学校多个班级、多个教师的使用,但它的历史贡献不在于设备的多少,而在于“唤起”。一套、一站、一间唤起了我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革除了教育思想的陈旧观,搭建了传统思想到教育信息化的桥梁。做任何事情,只有提高了认识,思想观念得到了转变,才有可能付之于行动。
“农远工程”是一项“龙头工程”。这项龙头工程的含义有两个:一是在一套、一站、一间三种模式的实施下,学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看到了“农远工程”的优越性以及给教育发展带来的作用,从一套、一站、一间发展到多套、多站、多间。如果这个“工程”功能小、作用低,不仅不能起到龙头作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消失”与“死亡”。二是工程项目的实施,在学校的教学任务中能起到“促进剂”的作用,能使教师、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能提高教学效率与效益,能提高教学质量,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这一工程项目得到了政府支持、领导关心、教师重视和学生欢迎。
2. 延伸了项目投入的功能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之后,任何建设项目投入都要科学地规划出从投入到产出的经济增长路线图,教育投入也是一样。“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由于其项目的功能与作用,加之设计者的科学规划和聪明智慧,起到了一个项目投入发挥了多项功能的作用。“农远工程”是为促进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而设计实施的。但在工程项目实施中,国务院还明确提出必须做到四个结合,[2]其一与“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相结合”,其二与“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相结合”,这两个结合延伸了“农远工程”的功能与绩效。
“农村、农民、农业”的建设与发展,是关系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头等大事。“三农”问题党中央一直把其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给予关注。如何使农民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如何使农业能够得到科学技术的融入而获得跨越式发展,靠传统的教育方式、传统的科技传播,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寻求新技术的支持。“农远工程”的实施实现了这一愿望。远程传播,使农民从卫星电视和网络环境下的电脑上,看到了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农业新技术、经济新作物、经济新领域,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能付之于行为实践。这种观念变、行为变、观念影响行为、行为产生效益是目前农村、农民、农业的最大变化之一。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鸡场乡朱官村党支部书记胡忠荣告诉我们一件他的亲身体会,种植烤烟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从远程教育资料中看到科学种烤烟的信息,使他们学会了漂浮育苗、机械化垄田、机械化烘烤等省力、省工、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提高了烤烟的产量和质量。
重庆市黔江区石会镇中元村党支部书记费远忠说:“农远工程使我们农民成了新型农民,使我们改变了农民的生产观念,改变了农民的经济观念,改变了产品的生产方式和过程,相信了科学能致富,科学能种田。”
“农远工程”延伸其功能的第二个领域是与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相结合。在贵州省、重庆市的乡、政、村都有以“农远工程”为依托的党员干部学习组织。如贵州省的大部分行政村,成立“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点或远程教育办公室”,除了在双休日利用中小学的农远工程设备外,近几年陆续都配备了专用的远程教育设备,他们从卫星和党建网、农经网、中央组织部的全国党员远程教育网上,下载农村实用技术和党的方针、政策方面的知识信息。贵州省白云区麦架镇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分管10个村和一个社区,每一个村都有专用的接收设备和播放设备,开展活动还分5星级和4星级,5星级是指党员干部每周学习一次,4星级是指每月集中学习3次,使得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不断地得到更新与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党员干部在农村发展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到需求思想的建立
1. 提高认识是思想观念转变的前提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被一种“统一认识”的行为思想所左右。这种“统一认识”的范围大到全国,小到家庭或几个人。这种认识的统一有时会采取命令式、家长式的干涉来达到。不认识也得认识,不统一也要统一,其结果会使一些有不同见解的人的思想想不通,而且会影响到工作上。所以,做任何事情,认识的转变是影响思想观念转变的前提。
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初期,由于新技术新事物的出现,人们对它的教育功能还不了解,所以,其作用以及它对教育所能产生的效应,只是从培训过程中和专家的讲课中间接地有所了解,当它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跨越时空送来了优质的教学资源,送来全国特级教师、知名教授讲课的声音与图像时,他们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使自己学到了如何进行一堂课的设计,如何组织教学,如何使用新媒体等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光盘提供的课堂实录课,学会了许多原来不会的东西;当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产生了极强的教学效果时,这个时候教师和同学们的认识得到了自发性转变。重庆市武隆县江口小学副校长向福明说:“农远工程在我们学校走过了三个阶段,从不会用到会用再到不够用。”当教师们的认识提高之后,思想观念得到了根本的转变。
2. 思想观念与需求观念同等重要
实践证明,“农远工程”是奠基未来的民心工程,也是用教育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次伟大实践。其规模之大,受益人群之广,成本效益之高,是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对教育的贡献、社会的贡献起到了一个工程燃起了一个时代(信息化时代)中一个阶层(教育界)人们的觉醒。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环境,发展了教学媒体和资源,变革了知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获取方式,这种对教育发展所产生的革命性影响,是前所未有的。最重要的是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表现在使人们树立起了新的教育观、新的学校观、新的教学观以及新的教育理论观和素质教育观。当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之后,会由此而产生出一种感知行为,即需求感。如若只有认识没有行为,便是一种口头行为,不会产生实际意义上的价值和效益。而“农远工程”使人们思想观念得到转变之后,便会转化出一种强烈的需求思想。也就是说,当人们通过实践认识到“牛奶”和“肉”对人的健康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之后,便会对其产生强烈的需求感。当对“牛奶”和“肉”的渴望落空时,便会产生出一种失落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初期阶段对“农远工程”作用于教学的功能有所认识之后,教师马上会有一种需求感,他们也要吃“牛奶”。同是一个年级、一个教材、一篇课文,他们也要在教学中像上级配发的教学光盘中那些发达地区教师在先进的信息化条件下上课,他们也需要丰富的信息化资源,但目前还没有,或者部分条件没有。虽然目前还达不到需求,但这种需求思想的建立对农村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进步表现。我们国家很大,基础条件的差异也很大,要从实际出发,在现有的教育信息化基础上将其用好、做好,就可以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绝不可有“等而为之”的思想,更不能丧失需求思想的建立,思想观念的转变与需求观念的建立同等重要。随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我们的需求愿望必将能实现。
3. 需求思想的行为变化
“农远工程”自2003年实施以来,已经走过了8年。它的启蒙作用和推动农村教育现代化,历史性变革的阶段性任务已经完成。实践已经证明“农远工程”的“三种模式”(DVD播放点、地面卫星接收站和计算机教室),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的实施,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初级阶段低成本发展的正确选择,也是21世纪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这个工程项目的实施,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可能要推迟好多年。当“农远工程”给农村教育和农村发展带来推动作用之后,人们并不满足于它现有的功能和数量上的不足,要使其得到发展。要发展是等待还是“自救”,很多农村学校,包括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都选择了自我发展之路,不能全都靠政府去致富、去发展。认识已经提高,方向已经明确,模式已经构建,要发展本地教育、本村教育、本校教育,等待下一个五年计划的统一规划会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对山村的孩子们造成影响。你不去发展,别人在发展,城市的学校在发展。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会在受教育程度上,优质资源的获得上,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上同已发展了的学校拉大差距,形成新的教育不平等、不公平现象。所以,靠自己发展自己是最佳的行为选择。
根据需要选择发展方案是许多学校的首选。从实际出发,小学教学点如何发展,完全小学和农村初级中学如何发展,许多地方都做到全县统一规划,学校分步实施的建设方案。如重庆市武隆县2006年开始出台了自主推进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建设。他们认为班班通是校校通的延续,是“农远工程”的延伸。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建设与发展体现在“自主”上,自主推进、自主构建方案、自主筹措资金、自主进行师资培训和制定为“三农”服务的创新模式。他们把实施班班通工程作为办“百姓满意教育”的民心工程纳入招商引资项目,把推进“班班通、堂堂用”工程作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出台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干的班班通工程建设政策,相继投入2450余万元,至2010年建成了教育城域网,建成“班班通”676个班,占全县班级总数的61%。构建了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五建五主”的武隆模式(建三农信息中心、建三农远程学校、建农家书屋、建实用技术频道、建科技示范基地;政府主导、资源主线、培训主体、大户主带、农户主干)。重庆市黔江区在设备资源应用上,提出了“一机三用”模式(上课学生用、课余教师用、节假农民用),做到“设备天天转,教师人人用、学生个个学”,在远程教育资源的推广应用上发挥了最大效益,受到了中央和重庆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
三、思想观念转变后的视觉转移
我们这里所说的“视觉转移”是指对“农远工程”的关注点在原有基础上的增长。在“农远工程”实施的这些年来,教师、学生由于对新媒体、新设备的认识和关注点基本放在对它的操作、使用以及如何使这种新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上。当对这些方面有所了解之后,就会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带有个性化的工作经验和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这种工作关注点的转移是教师工作能力和思想认识进步的表现,是“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最需要的重要环节。农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推进,是关系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实现的重要要素之一,不仅要对其关心支持,而且对其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应该给予关注。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三种模式”的巩固与发展
“农远工程”“三种模式”的确立与形成,是中国人的伟大创举。它为中国农村教育带来了新事物,它为中国农村教育信息化起了个好头,又为农村教育工作者培养了信息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效益、教学质量发挥了作用。正由于有这些贡献,“农远工程”的“三种模式”必须得到巩固与发展。在调研中,老师们谈道,模式一——DVD播放和模式二——地面卫星接收,在农村小学教学中作用很大,无论今后如何发展,对这两个模式应该长期间地进行保留与改进,如增加DVD设备的数量,增加与小学学科课程相配套、进入课堂教学光盘的建设。为什么在有些学校这两套设备会被闲置?一是进入课堂教学的有用光盘太少;二是设备出现故障,没有经费、没有配件、没有技术进行维护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农远工程”要发展,在发展的前提下,不可喜新厌旧。教学媒体没有贫贱之分,只有如何使用之别,用好了都能发挥优良的教学作用,一定要处理好发展新技术与巩固原有成果的关系。
2. 对“班班通、堂堂用”的理解
有的地方认为“班班通”是2000年实施“校校通”工程的延续,是“农远工程”的延伸。我们认为,它是中小学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拓展工程。有的企业和公司为“班班通”设计了班内通、班外通、家校通等多种建设模式。[3]有些地方和学校结合这些年的工作实践设计出了符合地方实际的模式,如贵州、重庆等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设计出了适合他们需求的“班班通、堂堂用”模式,这些都有可取之处。在现代通信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无须考虑选择技术及其设施的迫切性,而要考虑先进性与实践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搞一种模式全国用,不盲目追求设备的先进性,要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发达地区的“班班通”与欠发达地区的“班班通”要有所区别,城市如何通如何用,农村如何通如何用,只要能做到“通”和“用”,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多设计几个方案。重庆市武隆县充分发挥老师们的聪明才智,结合实际需要,自主推进远程教育班班通设计方案,总结出农村小学是“电脑+大屏电视+网络”、中学是“电脑+投影+网络”和“电脑+大屏电视+网络”的发展模式,他们在利用这三种模式进行现场教学时,它的先进性、实用性和产生的优良教学效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一纲多本的喜与忧
在调研中,没有一所中小学老师不反映文字教材的多版性问题。以前基础教育教材是全国一个教学大纲,一套文字教材,我们把这种教材形式称为全国统编教材。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小学文字教材采用一纲多本教材。这种“一纲多本”教材的编写、出版对本土化教材的形成作出了贡献。但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的“一纲多本”出版发行,有没有多种利益竞争在其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调研中老师反映,他们用过的教材很杂乱,有人教版、北师大版、西师版、山东版、苏教版、湖教版(湖北)、湘教版(湖南)等十多个版本。据有人统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就有一百多个版本,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资源和卫星资源,只有几个出版社部分的配有信息化资源。只有文字教材没有相配套的信息资源,严重地影响到教育信息化的开展,老师想用“农远工程”设备进行授课,由于没有相配套的信息化资源无法实现,音乐课、美术课、科学课、健康课资源更少。他们建议能够组织人力为农村一线教师,制作一些适合农村学校教学使用的信息化资源,还建议在出版文字教材的时候,出版社应同时出版相配套的信息化资源,提高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使用率。
4. 资金投入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农远工程”要持续发展,是农村中小学老师们的共同声音,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同党和政府的关注是一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明确提出了在今后10年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4]加快、加强、强化、推进等关键词的多次出现,表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态度与决心,因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要做到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资金投入是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投入无整体投入可能会半途而废,有投入无有效投入可能会造成浪费,有前期投入无后续投入可能会造成成本效益低下等现象。如何解决好“十二五”期间农远工程的推进与延续,如何保障已建成的三种模式能够有效运行与改造,资金投入非常关键。建立一个政府、社会、企业和其他方面共同参与投资、共同参与管理、共同分担责任的运行机制,增加相关的信息技术损耗设备和常规维护,更新固定支出项目,以确保学校能够有定额经费支持教育信息技术设备和教育资源的持续性运行,是保障已实现的“农远工程”和农村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5. 人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是农远工程发挥作用、产生效益的根本保障。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边远地区的中小学老师反映,他们学校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管理学校的农远工程和信息化资源,教师也需要进一步的培训。由于没有懂技术的专业人员,使他们的设备无法很好的使用。由于他们的培训不到位,应用信息化手段不到位,影响到教学设计、资源获取、资源开发与制作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等环节。为了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加强有专业水准的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要把中小学教师看成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主体,而不是客体,要实现教与学的创新,不仅在于教育技术设施条件的建设,更在于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及他们的教学能力的培养。要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建设力度,作出下一步有效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技术水平的培训方案与计划,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Z].
[2] 杨改学.解读信息化教育资源[J].电化教育研究,2009,(3):12~14.
[3] 绿包班班通系统设计[J].华师京城,2009,(1):3.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07-30(1).
基金项目: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远工程促进藏民族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实证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A8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