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为适应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实践性环节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机械设计 教学手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5-037-01
《机械设计基础》是工科院校机械化类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程,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机构及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要基本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条件及与本课程有关标准、规范、选用机构及零件类型,并能对机构的运动、零件工作能力进行简单的校核,从而具有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1]。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并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高职教育教学中应特别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设计技能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课堂讲授、专题研讨、案例教学相结合,这是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应针对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群,围绕“学生毕业后在何岗位、做何工作?需要的知识储备和应具备的技能”这一中心问题,有的放矢地安排[2]。理论知识应该以够用为度,删除陈旧的章节,增加必要的新知识等手段,精心设计课程体系,使之有特点、有新意。
强调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重新编排所讲内容的顺序、详略,重新确定重点,如机械原理部分应以四杆机构、凸轮机构的类型、应用为重点,而机械设计部分则以轴系零件(齿轮传动设计计算;轴的设计;滚动轴承的选择计算;联轴器的选用)为重点,利用有限的学时详细讲授,而对于那些不是职业能力必需的理论推导、证明和理论较强的内容则可舍去。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而原有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用版书加挂图和模型进行讲授,基本上是“在黑板上开机器”的教学方式;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影响了学生掌握有关机械设计的知识,限制了学生分析、构思和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努力提高学生的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涉及很多机械结构及传动原理,而学生又是初次接触,感性知识少,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参观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陈列室,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中尽量选择学生易接触到的例子,如学习四杆机构时以缝纫机为例讲解曲柄摇杆机构,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平面机构中增加了球面副这种空间运动副。又如讲解到滑动轴承与滚动轴承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家中的电器大多采用滑动轴承,而一般机器大多采用滚动轴承。采用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并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机械设计实验的实验教学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创新思维,开拓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原有的机构测绘,齿轮范成等验证实验对加深理解本课程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巩固所学知识是很有益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的提高,则不相适应,所以应该开设一些创新性的机构综合实验。同时,应该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参观实习,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有效的帮助与促进学生理解,掌握与应用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与能力。为此,在教学中必须避免“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而应采用启发式教学。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课时会缩短,而本课程的信息量并未减少,所以在教学中可采用CAI辅助教学,但应避免低层次重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上有很多本课程的优质信息资源,可引导学生自已上网查询,自学,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
(四)加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实践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本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好处。由于学时较短,选题不能太难,否则会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目前选减速器为课题仍较合适,并可与项目法教学结合在一起;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只给定设计总的要求,而让学生自已选择方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各个环节配合,改革才能有实效,学生的实际能力才可能提高。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每位教学工作者重视,并投入实际行动,并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可桢,程光蕴.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艳,雷辉.材料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关键词:机械设计 教学手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5-037-01
《机械设计基础》是工科院校机械化类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程,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机构及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要基本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条件及与本课程有关标准、规范、选用机构及零件类型,并能对机构的运动、零件工作能力进行简单的校核,从而具有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1]。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并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高职教育教学中应特别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设计技能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课堂讲授、专题研讨、案例教学相结合,这是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应针对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群,围绕“学生毕业后在何岗位、做何工作?需要的知识储备和应具备的技能”这一中心问题,有的放矢地安排[2]。理论知识应该以够用为度,删除陈旧的章节,增加必要的新知识等手段,精心设计课程体系,使之有特点、有新意。
强调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重新编排所讲内容的顺序、详略,重新确定重点,如机械原理部分应以四杆机构、凸轮机构的类型、应用为重点,而机械设计部分则以轴系零件(齿轮传动设计计算;轴的设计;滚动轴承的选择计算;联轴器的选用)为重点,利用有限的学时详细讲授,而对于那些不是职业能力必需的理论推导、证明和理论较强的内容则可舍去。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而原有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用版书加挂图和模型进行讲授,基本上是“在黑板上开机器”的教学方式;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影响了学生掌握有关机械设计的知识,限制了学生分析、构思和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努力提高学生的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涉及很多机械结构及传动原理,而学生又是初次接触,感性知识少,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参观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陈列室,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中尽量选择学生易接触到的例子,如学习四杆机构时以缝纫机为例讲解曲柄摇杆机构,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平面机构中增加了球面副这种空间运动副。又如讲解到滑动轴承与滚动轴承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家中的电器大多采用滑动轴承,而一般机器大多采用滚动轴承。采用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并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机械设计实验的实验教学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创新思维,开拓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原有的机构测绘,齿轮范成等验证实验对加深理解本课程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巩固所学知识是很有益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的提高,则不相适应,所以应该开设一些创新性的机构综合实验。同时,应该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参观实习,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有效的帮助与促进学生理解,掌握与应用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与能力。为此,在教学中必须避免“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而应采用启发式教学。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课时会缩短,而本课程的信息量并未减少,所以在教学中可采用CAI辅助教学,但应避免低层次重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上有很多本课程的优质信息资源,可引导学生自已上网查询,自学,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
(四)加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实践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本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好处。由于学时较短,选题不能太难,否则会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目前选减速器为课题仍较合适,并可与项目法教学结合在一起;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只给定设计总的要求,而让学生自已选择方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各个环节配合,改革才能有实效,学生的实际能力才可能提高。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每位教学工作者重视,并投入实际行动,并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可桢,程光蕴.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艳,雷辉.材料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