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和解相关问题的再思考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bestsolutio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与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直接相关的是权利保障理论,刑事和解仅仅是加害人犯罪后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而不是意味着刑事和解之后就一定能免除加害人的刑事责任。被害人获得赔偿不应仅限于金钱,加害人认罪赔偿的方式可以多样化。
  关键词:刑事和解;权利保护;减轻情节
  
  刑事和解作为一项制度在我国虽然没有确立,但近几年来,全国巳有一些地方开展了这方面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从2002年开始,北京朝阳区等检察院就开始探索刑事和解的构建。2006年10月,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在全省开始试行刑事和解制度,并制订了《关于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办理刑事案件的规定(试行)》,该规定对刑事和解的涵义、原则以及检察机关运用刑事和解办理刑事案件的条件、审查内容、处理方式、审批备案程序等均做出了明确规定。这是全国司法机关中第一个出台的关于刑事和解的省级规范性文件。目前,在江西省检察系统虽然有小程度的探索,但还未出现全面的刑事和解操作规范。
  
  一、刑事和解理论基础的再定位
  
  目前,关于刑事和解的正当性理论基础,有的追溯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有的追溯到和谐社会、和合思想,还有的追溯到国外引进的恢复性司法理论,笔者认为刑事和解与这些都有关联,但是,一方面恢复性司法泛指在犯罪后应注重对犯罪所破坏的社会关系的恢复,从因果关系上看,确实很难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还是要从刑事理论本身来追溯,。另一方面,恢复性司法理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介绍到中国来了,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没有引起司法实务部门和立法机关的重视,将其作为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是牵强的。但是又不可否认恢复性司法对刑事和解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我国历史上传统的和合文化作为刑事和解的理论渊源虽有一定道理,但是在动因上缺乏必要的因果关系论证。刑事和解从来不是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而是司法实践中带有自发的、自下而上进行的改革,其生命力在实践中。在我国,刑事理论是很少有个人维度的。从社会的角度看,刑事和解的出现,和改革开放的整体社会发展趋势和当前的刑事政策是统一的。在现阶段,个人的空间发展了,个人权利的维护越来越得到重视,而刑事和解,突出的特征就是不再将刑事犯罪仅仅看作是国家的问题,与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直接相关的应该是权利保障理论的发展。
  依照犯罪损害利益的前后划分,在有被害人的刑事案件中,犯罪首先侵害的对象是被害人,其次才是国家及公共利益。因此,犯罪最初也被认为是对被害人个人的侵害,最早也是由被害人以“私诉”的方式进行追究。例如我国古代社会刑事案件的“不告不理”原则。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对犯罪本质的认识,犯罪被认为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害。因此,对犯罪实行国家追诉原则。但在实行国家追诉的同时,作为犯罪直接侵害的对象,被害人的权利遭到严重忽视,其后果就是虽然国家打击了犯罪,但被害人的身心无法得到补偿,后者往往是被害人最关心的部分。与犯罪起还对象相对应,刑事案件中的法律责任也应当分成二部分,一部分是加害人侵害国家及公共利益的法律责任,这一部分责任的追究应当由司法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另一部分是加害人侵犯被害人个人利益的法律责任,这一部分责任的追究应该回归给被害人,由被害人自由处置。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国际社会广泛开展了被害人利益保护运动,无疑,在国家行使刑事案件追究权力的同时将属于被害人的权利回归被害人行使,让被害人来决定侵犯被害人利益部分的法律责任是对被害人最佳的保护和尊重。
  因此,笔者认为,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应当是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它将国家和被害人在犯罪中的权利(权力)进行正当而合理的划分,并分别赋予不同的主体。被害人在自己的权限内,有权选择赔偿损失、接受道歉等方式,也有权放弃和解,寄希望于严厉的刑罚手段严惩犯罪行为。这也迎合了刑事诉讼的演进规律,即由私诉、走向公诉、再走向“国家公力与公民私力合作、并以公力为主的模式。”①
  
  二、刑事和解不等同于“不处罚”
  
  在刑事诉讼和解中,有两种法律关系需要重视:一种是国家和加害人之间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被害人和加害人之间的关系,公诉案件中,过去认为,被害人和加害人对公权力是没有处分权的。现在的刑事和解主要是指加害人和被害人之间达成一定的和解,国家有关司法机关对这种和解关系予以认可,并通过一定的手段予以肯定。
  从湖南省统计的数据看,在2007年1至5月,该省各级院公诉部门共运用刑事和解办理刑事案件132件152人,占全省公诉部门受理案件总数的1%,占全省不诉案件总数的25.6%。对达成刑事和解的案件,作相对不起诉处理的124件143人,占办案总数的94%;决定提起公诉8件9人,占办案总数的6%。提出建议从轻的量刑建议8件9人,并均被法院采纳。从中可以看出,做相对不诉处理的案件远远多于从轻、减轻处理的案件。如前所述,犯罪是对个人利益和国家公共利益的双重危害。当刑事案件当事人和解后,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利益冲突能够得到弥补,但并不意味着加害人损害国家及公共利益部分的罪责能够消除或者基本消除。“被害人只能承诺个人有权自由支配的权益,国家、集体等公共权益不在个人承诺的范围之内。”②因此,加害人与国家及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不能纳入当事人和解之列。加害人的刑事责任的大小,应当取决于加害人损害国家及公共利益的大小。目前司法实践中的刑事和解,并不是刑事案件刑事部分的和解,实际上是民事部分和解之后,被害人对加害人刑事处罚部分有一个宽容的态度,有关机关通过审查,对加害人作出宽缓处理的一种刑事案件处理方式。如果在免除加害人损害被害人利益的责任后,加害人仍然罪责深重,则应该判处重刑。如果是罪大恶极的话,相应的还应当判处极刑。如果罪责轻微,则应该判处轻刑,直至免予刑事处罚。因此,在当事人刑事和解后,并不影响对加害人追究刑事责任。
  总而言之,刑事和解仅仅是加害人犯罪后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并不意味着刑事和解之后就一定能免除加害人的刑事责任。对于加害人在刑事和解后,从轻或者减轻的幅度,笔者认为应当取决于加害人侵害被害人利益的大小和消除的程度。
  
  三、刑事和解不是“花钱赎罪”
  
  在《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办理刑事案件的规定(试行)》规定中,可认定双方已达成刑事和解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种情形: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过,并向被害人赔礼道歉;二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就赔偿、补偿等事项协商一致,并且已经按照刑事和解协议书、刑事和解调解书实际履行,或者提供有效的履行担保。三是被害人明确表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给予谅解,要求或者同意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宽处理或者不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从实践中的案例看,第一、三项是完全依附于第二项条件的。这样做的后果往往会给社会一种错觉:花钱可以赎罪。不得不承认,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加剧,受害人为了生活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是否能够得到补偿,在某种程度上说,经济补偿是对被害人最大的安慰,但长此以往,很有可能会造成穷人和富人在法律面前的不平等。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经济水平的提高,被害人一方对金钱的补偿需求将逐渐减少。
  对此,笔者认为,单纯的经济赔偿只是刑事和解相对初级的目的,被害人获得赔偿不应仅限于金钱,加害人认罪赔偿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提供劳动或者其他公益的形式对社会服务。对犯罪人处以轻缓的刑罚或者不处以刑罚,其深刻的哲学根据在于体现着人道主义精神的轻缓宽和的刑罚制度,在于培养公民内心对于法律的信仰和培养社会法治观念和法治心理,从而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刑事和解的发展方向应当是以追求心灵抚慰、心灵感化、恢复关系、弥补损失以及节约司法资源等在内的多元的目标体系。刑事和解与花钱减刑是两个问题,和解的是民事诉讼部分,刑事责任还要通过定罪量刑予以明确,不是钱和刑事责任的直接交易。要努力降低和解对诉讼程序正当性的冲击。为防止“花钱赎罪”的出现,在现有关于刑事和解相关机制的基础上,首先应尽快制订刑事和解的实施细则,对加害人和被害人相关权益作出明确规定,设立援助基金,以解决家庭困难、无力补偿等问题。其次,建立刑事和解的教育宣传机制,向社会广为宣传,刑事和解不是花钱赎罪。再次,还应当注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给被害人和加害人更多沟通机会,同时防止司法权力滥用和司法腐败。
  
  注释:
  ①陈瑞华:《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②高铭暄:《刑法学原理》(第2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参考文献:
  [1]陈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J].中国法学,2006,(5).
  [2]肖仕卫.刑事法治的“第三领域”:中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结构定位与功能分析[J].中外法学,2007,(6).
  [3]刘凌梅.西方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介评[J].现代法学,2001,(1).
  [4]周世雄.也论刑事和解制度——以湖南省检察机关的刑事和解探索为分析样本[J].法学评论,2008,(3).
其他文献
摘 要:驳回起诉与驳回诉讼请求是在审判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两者的适用容易混淆。驳回起诉所要解决的是立案受理后具有程序意义上的诉权问题,它针对的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的起诉,而驳回诉讼请求是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实体请求权的一种否定评价。  关键词:驳回起诉;驳回诉讼请求;法律适用    一、驳回起诉及其法律适用    所谓驳回起诉就是人民法院对已经受理的案件,经过审理,发现原告的起诉不符合我国民
期刊
今年以来,江苏省沛县检察院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政法工作及上级院会议精神,深入查找检察工作中存在的与三项重点工作要求不相符的问题,找准症结,寻求措施,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围绕“三项重点工作”, 不断提高检察机关保障民生、服务群众工作能力和质效,努力为沛县加快推进经济建设,实现大跨越、大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强化服务大局意识,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一是完善服务机制。
期刊
摘 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个原则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确立起来的,主要表现为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军的党建工作坚持与时俱进并呈现出若干新的特点。  关键词:人民军队;党的建设;历史沿革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就是指我军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而不允许其他党派和政治集团在军队中建立组织和开展工作。只能是党指挥枪,决不容许枪指挥党。
期刊
摘 要:我国现行立法监督制度以人大为中心而展开,形成一种至上而下强调事后监督的监督系统。但随着法治的发展,现行制度的缺陷突显。立法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使必须受到监督,才不致于偏离民主的准则。要解决目前缺乏专门的地方立法监督机关、地方立法监督程序上存在缺陷及立法监督法律责任规定上存在欠缺等问题,需要采取设立专门的地方立法监督机关、完善地方立法监督程序、建立地方立法责任追究制度等措施。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写作教学应该贴近生活实际,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写出新内容,抒发新感受,最终使学生的作文选材新、立意深、构思精、写法奇,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基础;训练;评改;提高    通过多年的小学作文教学,我知道大多数学生都害怕写作文。要使学生不怕
期刊
摘 要:事行政检察建议是一种非诉讼形式的检察活动,是在检察机关依法行使民事检察权的过程中,基于维护司法公正、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民事行政检察权的延伸,兼具监督性和指导性。本文对检察建议适用对象进行探讨,以期更好推进民行检察监督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民事行政;检察建议;司法公正;检察应用    民事行政检察建议,主要是指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行政监督活动中,对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死刑问题已成为我国刑法理沦界和司法实际工作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死刑与人权,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一个国家对生命权的尊重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在我国,无论主存派还是主废派当前能达成的共识是,现阶段仍不能废除死刑,只能逐步减少死刑。因此,本文就如何在保留死刑的前提下,对保障死刑适用上的人权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死刑;适用;人权保障    死刑以保护社会大众的生命与健康等基本人权为目的,并以
期刊
和谐社会是人类奋斗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法制建设,其中经济法制通过协调私人与社会、市场与政府、效益与公平的矛盾,通过促进和维护市场公平自由竞争,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秩序,有效地促进、建设和实现着和谐社会的目标。去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推进谐社会建设,就必须完善经济法制理论,必须加强推进经济立法、执法与司法等各项制度建设,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有序发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职务犯罪心理可控性分析,探讨职务犯罪心理预防的可能性,进而通过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有效预测,采取系列心理防范措施对公职人员进行个体针对性的心理预防活动,将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心理控制和消除在萌芽状态,更有效地预防职务犯罪行为发生。  关键词:职务犯罪心理;可控性;预测;心理咨询;心理约谈;诫免督导    职务犯罪预防作为反腐倡廉之根本,日益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同时,也倍受理论界
期刊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同其修正以前相比,一方面,弱化了检察机关的实体性权力,缩小了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范围,使公安机关的侦查权力在量上得以扩张;另一方面,强化了检察机关的程序性权力,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拥有立案监督权,将侦查活动有效地纳入到检察监督之下,使检察监督权在质上得以提升。这是国家权力机关基于司法体制改革的需要,通过立法对侦查权和检察权进行再分配,加大了打击犯罪、保障人权的力度,向“侦查服务于检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