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创造了大好契机。但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也出现了照搬“成案”、主导“弱化”、合作“成式化”、鼓励“泛化”、媒体“虚化”等对新课标的简单“拿来”现象。这些现象若不根除,将殃及整个课改的顺利实施,阻碍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拿来”现象;新课堂;误区;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教师素质不断提升。但是,也有一些教师没有吃透新课程理念,对新课标及新课堂模式简单“拿来”、生搬硬套,以致影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以下是新课堂常见的几种误区:
一、照搬“成案”
案例:三位教师同讲一课,教案、课案如出一辙。
【思考】创新不足是当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一大通病,虽然很多教师都已经意识到新课程需要新课标引领,但课堂中新课标的实施却仍常常拘泥于形式,步人后尘。像上述“不谋而合”的课,是“拿来主义”作怪下的产物,只能徒有其形而无有其神。在这种缺乏创新的课堂中,学生是很难获取真知的,教师也是无法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的。
二、主导“弱化”
案例:小学一年级语文《风》片断
师:同学们,我们身边常见的自然现象都有哪些呢?
生1:小鸟唱歌。
师: 还有什么?
生2:公鸡啼鸣。
生3:小草变绿。
生4:花儿开放。
……
师:(有些着急)还有吗?
生:一时想不出来。
师:想一想天气现象——
生:刮风下雨。
师:(喜不自禁)对!今天我们就讲一讲“风”这种自然现象。我们先请同学读一遍课文,其余同学注意听,然后给他挑错。
该生读完,同学们开始挑错——
生1:他“谁”字读得不准。
生2:他把“波纹”读成“PO(—)纹”了。
生3:他读得声音太小。
生4他读得没有感情。
……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时间过去了很长一段,眼看这节课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可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教师仍“不敢”或“不忍”打断学生的发言。
【思考】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于是,学生自学、自读课文然后学生之间互评挑错就成了当今语文课上的“流行曲”。的确,这样的教学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学生对新课文还没有基本的了解时,就让学生自读并互评,这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在该案例中,教师抛出“问题”却始终没有或者“不敢”拉回学生的思路,完全失去了教师应有的主导地位,致使课堂呈现出无秩序状态。应该指出的是,新课程要求的自主学习不是让教师对课堂放任自流,教师应该是新课堂的引领人。
三、合作“成式化”
案例:
片断1:(小学一年级数学——12减几)
师:请列出算式:12-5=7,要求小组讨论。
生:分成四组,开始讨论交流……
片断2:(小学六年级语文——詹天佑)
师:文章介绍了詹天佑哪几件事?小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师:詹天佑遇到哪些困难?小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思考】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和结果。应该说,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弥补教师“一对多”教学局面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可是,走进课堂,我们往往看到的合作方式仅仅是“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简单成式。失望之余,我们不禁要问:怎样的合作才是“有效合作”?我们说,有效的“小组合作”应该是把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引领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活动中彼此启迪,相互促进。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如果只是为了“点缀”课堂,“小组合作”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四、鼓励“泛化”
案例: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片断
师:班里朗读比赛,丫丫遇到如下问题:读260个字,需要4分钟。可比赛时间为3分钟,该怎么办?请为丫丫出主义。
生1:快读。
师:好方法!还有什么方法?
生2:删除1分钟的字。
师:这种方法太好啦!如果删除1分钟的字,你怎样运算?
生2:列式为:624÷4=155(注意:这里,学生把题中的620字误写成了“624”)
师:先把列式中的“624”改为“620”。然后忙不迭失地赞扬:算得太好啦,请同学们为他鼓掌!
【思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教育名言一直倍受一线教师的推崇。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们对学生学习更多地采用正面评价,这对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表扬是不能滥用的。本案中,教师在学生写错的情况下,仍继续表扬,这种随意的肯定正是有的教师对新课标的曲解。
五、媒体“虚化”
案例:三年级数学——24时记时法片断
师:演示“大风车”情境的片断,然后问:这个节目是几时?
生:晚6时。
师:还可以说成18时。接着演示flash动画——时钟的运行。
生:兴趣盎然地看,高高兴兴地听,陶醉于知识的“接受”中……
【思考】信息技术的运用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活力,增添了色彩。形象化、趣味化的课件使我们的教学如虎添翼。但课件的运用要注意遵循“适度”、“恰当”的原则。在这个案例中,用一个简单的“时钟模型”就完全可以把24时计时法给学生演示清楚,完全没必要采用“大风车”课件与flash“时钟”。但授课者却 “喧宾夺主”,使学生失去了宝贵的自我探究机会。难道只有屏幕上演示的才是效果最好的?难道只有动起来的才是最丰富的?千万不要让辅助教学的课件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现象,从本质上说都是缺乏教学创新——把新课标理念只停留在感性的、“边缘”的层面,没有从学生和自身的发展出发,真正把新课标融入教学实际,形成理性的、“核心”的基础教育知识。在实践新课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深入学习新课标,充分领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内涵,加强自身修炼与反思,投身校本及教师培训之中,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是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拿来”现象;新课堂;误区;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教师素质不断提升。但是,也有一些教师没有吃透新课程理念,对新课标及新课堂模式简单“拿来”、生搬硬套,以致影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以下是新课堂常见的几种误区:
一、照搬“成案”
案例:三位教师同讲一课,教案、课案如出一辙。
【思考】创新不足是当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一大通病,虽然很多教师都已经意识到新课程需要新课标引领,但课堂中新课标的实施却仍常常拘泥于形式,步人后尘。像上述“不谋而合”的课,是“拿来主义”作怪下的产物,只能徒有其形而无有其神。在这种缺乏创新的课堂中,学生是很难获取真知的,教师也是无法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的。
二、主导“弱化”
案例:小学一年级语文《风》片断
师:同学们,我们身边常见的自然现象都有哪些呢?
生1:小鸟唱歌。
师: 还有什么?
生2:公鸡啼鸣。
生3:小草变绿。
生4:花儿开放。
……
师:(有些着急)还有吗?
生:一时想不出来。
师:想一想天气现象——
生:刮风下雨。
师:(喜不自禁)对!今天我们就讲一讲“风”这种自然现象。我们先请同学读一遍课文,其余同学注意听,然后给他挑错。
该生读完,同学们开始挑错——
生1:他“谁”字读得不准。
生2:他把“波纹”读成“PO(—)纹”了。
生3:他读得声音太小。
生4他读得没有感情。
……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时间过去了很长一段,眼看这节课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可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教师仍“不敢”或“不忍”打断学生的发言。
【思考】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于是,学生自学、自读课文然后学生之间互评挑错就成了当今语文课上的“流行曲”。的确,这样的教学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学生对新课文还没有基本的了解时,就让学生自读并互评,这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在该案例中,教师抛出“问题”却始终没有或者“不敢”拉回学生的思路,完全失去了教师应有的主导地位,致使课堂呈现出无秩序状态。应该指出的是,新课程要求的自主学习不是让教师对课堂放任自流,教师应该是新课堂的引领人。
三、合作“成式化”
案例:
片断1:(小学一年级数学——12减几)
师:请列出算式:12-5=7,要求小组讨论。
生:分成四组,开始讨论交流……
片断2:(小学六年级语文——詹天佑)
师:文章介绍了詹天佑哪几件事?小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师:詹天佑遇到哪些困难?小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思考】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和结果。应该说,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弥补教师“一对多”教学局面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可是,走进课堂,我们往往看到的合作方式仅仅是“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简单成式。失望之余,我们不禁要问:怎样的合作才是“有效合作”?我们说,有效的“小组合作”应该是把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引领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活动中彼此启迪,相互促进。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如果只是为了“点缀”课堂,“小组合作”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四、鼓励“泛化”
案例: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片断
师:班里朗读比赛,丫丫遇到如下问题:读260个字,需要4分钟。可比赛时间为3分钟,该怎么办?请为丫丫出主义。
生1:快读。
师:好方法!还有什么方法?
生2:删除1分钟的字。
师:这种方法太好啦!如果删除1分钟的字,你怎样运算?
生2:列式为:624÷4=155(注意:这里,学生把题中的620字误写成了“624”)
师:先把列式中的“624”改为“620”。然后忙不迭失地赞扬:算得太好啦,请同学们为他鼓掌!
【思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教育名言一直倍受一线教师的推崇。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们对学生学习更多地采用正面评价,这对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表扬是不能滥用的。本案中,教师在学生写错的情况下,仍继续表扬,这种随意的肯定正是有的教师对新课标的曲解。
五、媒体“虚化”
案例:三年级数学——24时记时法片断
师:演示“大风车”情境的片断,然后问:这个节目是几时?
生:晚6时。
师:还可以说成18时。接着演示flash动画——时钟的运行。
生:兴趣盎然地看,高高兴兴地听,陶醉于知识的“接受”中……
【思考】信息技术的运用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活力,增添了色彩。形象化、趣味化的课件使我们的教学如虎添翼。但课件的运用要注意遵循“适度”、“恰当”的原则。在这个案例中,用一个简单的“时钟模型”就完全可以把24时计时法给学生演示清楚,完全没必要采用“大风车”课件与flash“时钟”。但授课者却 “喧宾夺主”,使学生失去了宝贵的自我探究机会。难道只有屏幕上演示的才是效果最好的?难道只有动起来的才是最丰富的?千万不要让辅助教学的课件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现象,从本质上说都是缺乏教学创新——把新课标理念只停留在感性的、“边缘”的层面,没有从学生和自身的发展出发,真正把新课标融入教学实际,形成理性的、“核心”的基础教育知识。在实践新课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深入学习新课标,充分领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内涵,加强自身修炼与反思,投身校本及教师培训之中,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是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