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们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能够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转换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主题,所以在目前的思想教育中,要利用好话语转换来实现教育的目的。在长期的思想教育中,形成的文本话语、精英话语、说事话语和传统话语等不同的话语形态,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所以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话语转换实现优势的集合,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是教育采用的一种普遍方法。本文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换现状进行分析,并就问题解决策略进行探讨,旨在提高教育水平。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话语转换
思想政治教育是现在教育的重要内容,文论是在高等院校,还是在企事业单位,都有相应的思想教育课程,而课程的开展,根本目的就是要进行人员的思想引导,使其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对象不同,所以教育方式也要采取灵活的转换,在教育方式转换方面,话语形态是重要的一个层面,因为不同的话语形态,对于思想教育的深度具有差异性。所以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积极的利用话语转换来加深思想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教学效果而言意义巨大。
一、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现状
(一)灵活性不足
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转换情况来分析,灵活性不足是主要的问题。灵活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教育过程中不能灵活的进行话语形态的转换,导致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单一化的局面,即在教育过程中,要么范围太广,没法进行深层的学习,要么就是深层教育偏重,忽视了系统的全面性,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其次就是话语形态的渗透性比较差。例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文本话语强调的是整体性,而精英话语则强调的是深入性,要想使得教育效果更好,这两种话语形态应该灵活渗透,但是目前的渗透情况并不理想。
(二)多样性没有体现
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话语形态的多样性没有体现也是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话语形态的多样性没有体现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对于话语形态的价值判断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导致没法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进行多样化的话语形态转换来完成教育。其次就是对于话语形态的多样化理解比较单一,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而没有认识到深层次的不同,导致在教育实践中没有合理的利用其差异性。
(三)话语形态的优势没有发挥
话语形态的优势没有发挥也是主要的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也是两方面的。首先是對于话语形态的价值不重视,所以也就不能明确各种话语形态的价值,从而导致在利用话语形态的时候,不能进行正确的对待。其次就是对话语形态的应用场合认识不明确。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失误,所以往往会导致不能在相应的范围采取相应的话语形态,导致话语形态的优势发挥出现问题。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改进措施
(一)强化话语转化的灵活性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改进话语转换的现状,必须要强化话语转换的灵活性。话语转换灵活性工作主要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开展:首先是要提升话语形态的转换衔接,即在进行话语形态的转换时,衔接阶段要做好完整和统一,这样能够保证花与形态的完美过度,使得教育的流畅性提升。其次就是在进行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强化话语形态的渗透,通过文本话语、说事话语、精英话语的相互渗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普遍性和深层性的结合,严肃性和生活化的统一。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的有效。
(二)强化多样性的提升
强化多样性的提升,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话语转换的重要策略。多样性提升主要从两面来进行考虑:首先是对于不同话语形态的特征要进行详细了解。不同的话语形态具有的优势不同,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各种话语形态的优势,这样才能在教育中利用多样化的手段融合话语形态的优势。其次就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既要利用话语形态进行单独教育,也要利用多种话语形态进行融合教育,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教育手段多变,能够更大范围提高适应度。
(三)在教育中积极发挥话语形态优势
在思想教育中积极的发挥话语形态的优势也是话语形态改进的重要措施。不同的话语形态具有不同的优势,所以在教育中要从两方面做起:首先是要进行不同话语形态的价值探讨,通过探讨进一步的明确其优势,以便于在教育过程中将这种优势发挥到最大。其次是要充分的探讨各种话语形态适应的范围。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侧重性,所以要根据实际教育侧重点的不同来进行话语形态的选择,这样才能将话语形态的优势和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在目前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积极的利用话语形态的转换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无论是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对于社会进步而言都具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苏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5-9+134.
[2]向绪伟,张芳霖.略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换[J].湖北社会科学,2015,09:189-193.
[3]李庆华,杜宇.网络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转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9:110-113.
[4]杨建义.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换与主导[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60-6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话语转换
思想政治教育是现在教育的重要内容,文论是在高等院校,还是在企事业单位,都有相应的思想教育课程,而课程的开展,根本目的就是要进行人员的思想引导,使其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对象不同,所以教育方式也要采取灵活的转换,在教育方式转换方面,话语形态是重要的一个层面,因为不同的话语形态,对于思想教育的深度具有差异性。所以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积极的利用话语转换来加深思想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教学效果而言意义巨大。
一、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现状
(一)灵活性不足
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转换情况来分析,灵活性不足是主要的问题。灵活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教育过程中不能灵活的进行话语形态的转换,导致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单一化的局面,即在教育过程中,要么范围太广,没法进行深层的学习,要么就是深层教育偏重,忽视了系统的全面性,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其次就是话语形态的渗透性比较差。例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文本话语强调的是整体性,而精英话语则强调的是深入性,要想使得教育效果更好,这两种话语形态应该灵活渗透,但是目前的渗透情况并不理想。
(二)多样性没有体现
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话语形态的多样性没有体现也是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话语形态的多样性没有体现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对于话语形态的价值判断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导致没法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进行多样化的话语形态转换来完成教育。其次就是对于话语形态的多样化理解比较单一,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而没有认识到深层次的不同,导致在教育实践中没有合理的利用其差异性。
(三)话语形态的优势没有发挥
话语形态的优势没有发挥也是主要的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也是两方面的。首先是對于话语形态的价值不重视,所以也就不能明确各种话语形态的价值,从而导致在利用话语形态的时候,不能进行正确的对待。其次就是对话语形态的应用场合认识不明确。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失误,所以往往会导致不能在相应的范围采取相应的话语形态,导致话语形态的优势发挥出现问题。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改进措施
(一)强化话语转化的灵活性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改进话语转换的现状,必须要强化话语转换的灵活性。话语转换灵活性工作主要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开展:首先是要提升话语形态的转换衔接,即在进行话语形态的转换时,衔接阶段要做好完整和统一,这样能够保证花与形态的完美过度,使得教育的流畅性提升。其次就是在进行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强化话语形态的渗透,通过文本话语、说事话语、精英话语的相互渗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普遍性和深层性的结合,严肃性和生活化的统一。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的有效。
(二)强化多样性的提升
强化多样性的提升,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话语转换的重要策略。多样性提升主要从两面来进行考虑:首先是对于不同话语形态的特征要进行详细了解。不同的话语形态具有的优势不同,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各种话语形态的优势,这样才能在教育中利用多样化的手段融合话语形态的优势。其次就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既要利用话语形态进行单独教育,也要利用多种话语形态进行融合教育,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教育手段多变,能够更大范围提高适应度。
(三)在教育中积极发挥话语形态优势
在思想教育中积极的发挥话语形态的优势也是话语形态改进的重要措施。不同的话语形态具有不同的优势,所以在教育中要从两方面做起:首先是要进行不同话语形态的价值探讨,通过探讨进一步的明确其优势,以便于在教育过程中将这种优势发挥到最大。其次是要充分的探讨各种话语形态适应的范围。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侧重性,所以要根据实际教育侧重点的不同来进行话语形态的选择,这样才能将话语形态的优势和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在目前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积极的利用话语形态的转换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无论是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对于社会进步而言都具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苏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5-9+134.
[2]向绪伟,张芳霖.略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换[J].湖北社会科学,2015,09:189-193.
[3]李庆华,杜宇.网络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转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9:110-113.
[4]杨建义.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换与主导[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