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由于生理欠缺、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学习成绩差等原因,时常被周围的人歧视,极易发生被同龄人欺凌的现象。如何在正常教育教学中使他们心智得到成熟,能力得到发展,潜能得到挖掘,情感得到正向培养,体魄得到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通过教学实践研究认为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着重培养随班就读儿童的素养。一、沟通中让学生摆脱自卑;二、关爱下让学生建立自信;三、成功中使学生自信飞扬。随班就读生和普通的学生一样,不仅是学生,同样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的生命个体,只要我们为他们创造一个机会,搭建一个舞台,他们也会奏响欢快的乐章。
【关键词】残疾儿童 自信飞扬 随班就读 课堂教学 有效教法 探微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4-0240-02
在实施均衡教育的大背景下,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要切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让残疾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使其在今后能独立、平等地参与社会,发挥作用,贡献力量,让残疾孩子通过“随班就读”的方式和普通孩子平等的接受教育是当下一个新的课题。但残疾儿童由于生理欠缺、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学习成绩差等原因,时常被周围的人歧视,甚至被同龄人欺负,致使他们在心理上蒙上了一层阴影。久而久之,这些残疾儿童失去了自信,生活中没有了阳光和快乐,使他们变得敏感、多疑、自卑、孤独,甚至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对他们来说上学简直是“活受罪”。“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1]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让随班就读的轻度智力残疾儿童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的找到自信,获得快乐,融入集体,得到发展。
一、沟通中让学生摆脱自卑
沟通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只有做好了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沟通工作,才能让他们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只有远离自卑,才能对这些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实现有效教学。学校应该把他们安置在“限制最少”的环境中,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在回归主流教育中,学习困难学生部分教学时间里被安置在正常班级中,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他们融入社会做准备”[2]。孩子们在学校里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细心观察孩子们的状态,与他们友好的沟通,善意的关注,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真心关心他们的,孩子们才会敞开心扉,不容易产生叛逆之心。这些随班就读的轻度智力残疾儿童,他们本身自卑心理就较为强烈,所以更应该注重与他们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以诚相待,耐心、仔细的倾听,让孩子觉得老师是可以信任和依赖的,从而逐渐摆脱自卑,获得认同感,找到归属感,建立自信。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做好随班就读学生的管理工作,才能让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彻底离开自卑,感受到在校学习的阳光和快乐。“要让正常同学接纳接受回归主流教育的儿童,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合作学习和同伴辅导,即教师引导学习困难儿童与同学一起学习,会带来友好的交往,被同伴接纳”[3],而融入集体,是他们相信自己,确立价值观的基础。
二、关爱下让学生建立自信
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在学校里,教师和同学共同的关爱,能给予残疾学生更多的勇气和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首先,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不要轻视轻度智残孩子,内心要对教育这样的孩子有信心,在教学和生活中对他们多一份关心和爱护,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拥有活泼、勇敢、敏感与智慧的品行”,而对于随班就读的缺陷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接受爱的教育,从中得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如果自己的老师在班级里重视、关怀自己,期待自己有进步,那么他们的自信心理品质会得到加强。任课老师和班主任需要做的就是寻找合适的机会,在充分保护学生隐私和自尊的前提下,耐心细致的与轻度致残儿童谈心、交流,熟悉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心理,用自己的眼神、平时的行动等把“老师相信你”、 “你能行”这样的鼓励、信任传达给他们,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实践的艺术告诉我们,教师做什么远比他们说什么要重要。“孩子和老师身上的潜力你怎么去评价都不过分。只有自信,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充分开发,才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获得‘高峰体验’。”[4]当教师俯下身子和残疾学生平等对话时,学生才会感受到爱心,感受到关怀,才能消除内心的自卑和孤独感,敞开心扉,自由地表达。
其次,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要在班级里开展班会或品德教育,让普通孩子不要歧视轻度致残孩子,主动与他们成为朋友。残疾学生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讽刺是常有的事,这让他们本身就脆弱的内心更加受到伤害,渐渐地产生了自卑心理,甚至是自闭症状。导致轻度致残孩子不愿意主动与别人交往,课堂上也不愿意听课,没有兴趣学习,逐渐产生厌学、逃学行为。这时,教师要像父母一样积极和每一位学生认真的沟通,教育学生帮助和关爱残疾儿童,鼓励学生主动和残疾儿童进行交流,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一起参与讨论等,不让这些残疾学生游离于集体之外。“同伴接纳是心理适应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子,尤其是被拒绝儿童,会成为不幸福、被疏远、成绩很差的低自尊儿童。”[5]给予这些残疾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不断的帮助和关爱中,培养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快乐地成长。
三、成功中使学生自信飞扬
让随班就读的轻度致残孩子有自信,关键是教师要给孩子成功的体验,不断的创造机会,例如制定教学内容时,不同的孩子要确立不同的目标难度,對这些残疾孩子要降低目标难度,作业量也要适当减少,评价方式更要多样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基于以上目的,教师首先要经常性地为他们制造机会,创造条件,给残疾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要根据随班就读学生成长的特点,以及个性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不仅要让他们敢于举手,还能够举起手来就摘到苹果,多样化的评价,鼓励轻度致残孩子树立自信。班主任“要做到对学生的管理创新,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将每个学生都作为‘手心中的宝’,挖掘潜能,科学施教。”[6]
二是面对残疾学生取得的成功,甚至是一举一动或喜怒哀乐,都要及时予以关注和沟通,要从体贴鼓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他们做的每一件小事、 每一个进步、 每一个优点。例如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里、课堂中利用鼓励的语言、小红花、小星星、“加油”等给孩子们加油鼓劲,学生的作业、作品有出彩的地方也可以标注出来予以表扬,走在上学放学路上,课间操,课间巡视等间隙,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笑一笑,摸摸头,竖大拇指等都可以给孩子一点自信。这些小小的举动虽然不起眼,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莫大的鼓励,是对他们进步的肯定,会指引着他们朝成功的方向向前迈进[7]。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人的生命本身应该是完整的,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体。”那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使每一个儿童都拥有一个完整的学习历程[8]。
随班就读生和普通的学生一样,不仅是学生,同样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的生命个体,只要我们为他们创造一个机会,搭建一个舞台,他们同样会奏响欢乐的乐章。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去关爱这些有轻度智力残疾的儿童,用教师的爱去温暖、影响、鼓励孩子们,让轻度致残儿童树立自信,远离自卑,让他们懂得“天生我材必有用”,用自信驶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朱永新 著,《新教育实验》,第15页.
[2][美]劳拉.E.伯克 著 陈会昌等译,《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342页.
[3][美]劳拉.E.伯克 著 陈会昌等译,《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343页.
[4]朱永新 著,《新教育实验》,第17页.
[5]》[美]劳拉.E.伯克 著 陈会昌等译,《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364页.
[6]何履花.《浅议新时代、新视野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的走向》.《甘肃教育》2018第15期16页.
[7]蒋婕,廖启云.我国残疾儿童教育现状探微[J].中国校外教育.2014(21).
[8]李拉.论残疾儿童教育的几个特点[J].绥化学院学报.2014(01).
【关键词】残疾儿童 自信飞扬 随班就读 课堂教学 有效教法 探微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4-0240-02
在实施均衡教育的大背景下,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要切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让残疾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使其在今后能独立、平等地参与社会,发挥作用,贡献力量,让残疾孩子通过“随班就读”的方式和普通孩子平等的接受教育是当下一个新的课题。但残疾儿童由于生理欠缺、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学习成绩差等原因,时常被周围的人歧视,甚至被同龄人欺负,致使他们在心理上蒙上了一层阴影。久而久之,这些残疾儿童失去了自信,生活中没有了阳光和快乐,使他们变得敏感、多疑、自卑、孤独,甚至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对他们来说上学简直是“活受罪”。“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1]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让随班就读的轻度智力残疾儿童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的找到自信,获得快乐,融入集体,得到发展。
一、沟通中让学生摆脱自卑
沟通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只有做好了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沟通工作,才能让他们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只有远离自卑,才能对这些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实现有效教学。学校应该把他们安置在“限制最少”的环境中,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在回归主流教育中,学习困难学生部分教学时间里被安置在正常班级中,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他们融入社会做准备”[2]。孩子们在学校里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细心观察孩子们的状态,与他们友好的沟通,善意的关注,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真心关心他们的,孩子们才会敞开心扉,不容易产生叛逆之心。这些随班就读的轻度智力残疾儿童,他们本身自卑心理就较为强烈,所以更应该注重与他们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以诚相待,耐心、仔细的倾听,让孩子觉得老师是可以信任和依赖的,从而逐渐摆脱自卑,获得认同感,找到归属感,建立自信。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做好随班就读学生的管理工作,才能让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彻底离开自卑,感受到在校学习的阳光和快乐。“要让正常同学接纳接受回归主流教育的儿童,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合作学习和同伴辅导,即教师引导学习困难儿童与同学一起学习,会带来友好的交往,被同伴接纳”[3],而融入集体,是他们相信自己,确立价值观的基础。
二、关爱下让学生建立自信
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在学校里,教师和同学共同的关爱,能给予残疾学生更多的勇气和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首先,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不要轻视轻度智残孩子,内心要对教育这样的孩子有信心,在教学和生活中对他们多一份关心和爱护,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拥有活泼、勇敢、敏感与智慧的品行”,而对于随班就读的缺陷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接受爱的教育,从中得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如果自己的老师在班级里重视、关怀自己,期待自己有进步,那么他们的自信心理品质会得到加强。任课老师和班主任需要做的就是寻找合适的机会,在充分保护学生隐私和自尊的前提下,耐心细致的与轻度致残儿童谈心、交流,熟悉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心理,用自己的眼神、平时的行动等把“老师相信你”、 “你能行”这样的鼓励、信任传达给他们,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实践的艺术告诉我们,教师做什么远比他们说什么要重要。“孩子和老师身上的潜力你怎么去评价都不过分。只有自信,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充分开发,才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获得‘高峰体验’。”[4]当教师俯下身子和残疾学生平等对话时,学生才会感受到爱心,感受到关怀,才能消除内心的自卑和孤独感,敞开心扉,自由地表达。
其次,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要在班级里开展班会或品德教育,让普通孩子不要歧视轻度致残孩子,主动与他们成为朋友。残疾学生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讽刺是常有的事,这让他们本身就脆弱的内心更加受到伤害,渐渐地产生了自卑心理,甚至是自闭症状。导致轻度致残孩子不愿意主动与别人交往,课堂上也不愿意听课,没有兴趣学习,逐渐产生厌学、逃学行为。这时,教师要像父母一样积极和每一位学生认真的沟通,教育学生帮助和关爱残疾儿童,鼓励学生主动和残疾儿童进行交流,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一起参与讨论等,不让这些残疾学生游离于集体之外。“同伴接纳是心理适应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子,尤其是被拒绝儿童,会成为不幸福、被疏远、成绩很差的低自尊儿童。”[5]给予这些残疾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不断的帮助和关爱中,培养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快乐地成长。
三、成功中使学生自信飞扬
让随班就读的轻度致残孩子有自信,关键是教师要给孩子成功的体验,不断的创造机会,例如制定教学内容时,不同的孩子要确立不同的目标难度,對这些残疾孩子要降低目标难度,作业量也要适当减少,评价方式更要多样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基于以上目的,教师首先要经常性地为他们制造机会,创造条件,给残疾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要根据随班就读学生成长的特点,以及个性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不仅要让他们敢于举手,还能够举起手来就摘到苹果,多样化的评价,鼓励轻度致残孩子树立自信。班主任“要做到对学生的管理创新,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将每个学生都作为‘手心中的宝’,挖掘潜能,科学施教。”[6]
二是面对残疾学生取得的成功,甚至是一举一动或喜怒哀乐,都要及时予以关注和沟通,要从体贴鼓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他们做的每一件小事、 每一个进步、 每一个优点。例如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里、课堂中利用鼓励的语言、小红花、小星星、“加油”等给孩子们加油鼓劲,学生的作业、作品有出彩的地方也可以标注出来予以表扬,走在上学放学路上,课间操,课间巡视等间隙,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笑一笑,摸摸头,竖大拇指等都可以给孩子一点自信。这些小小的举动虽然不起眼,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莫大的鼓励,是对他们进步的肯定,会指引着他们朝成功的方向向前迈进[7]。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人的生命本身应该是完整的,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体。”那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使每一个儿童都拥有一个完整的学习历程[8]。
随班就读生和普通的学生一样,不仅是学生,同样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的生命个体,只要我们为他们创造一个机会,搭建一个舞台,他们同样会奏响欢乐的乐章。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去关爱这些有轻度智力残疾的儿童,用教师的爱去温暖、影响、鼓励孩子们,让轻度致残儿童树立自信,远离自卑,让他们懂得“天生我材必有用”,用自信驶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朱永新 著,《新教育实验》,第15页.
[2][美]劳拉.E.伯克 著 陈会昌等译,《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342页.
[3][美]劳拉.E.伯克 著 陈会昌等译,《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343页.
[4]朱永新 著,《新教育实验》,第17页.
[5]》[美]劳拉.E.伯克 著 陈会昌等译,《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364页.
[6]何履花.《浅议新时代、新视野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的走向》.《甘肃教育》2018第15期16页.
[7]蒋婕,廖启云.我国残疾儿童教育现状探微[J].中国校外教育.2014(21).
[8]李拉.论残疾儿童教育的几个特点[J].绥化学院学报.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