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过程的双主体性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opyfeil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主体性,是指作为认识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一种功能表现。它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世界的选择上,主要受主体本人的需求、动机和兴趣等因素的需求和支配,表现为能动的自觉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受主体原来知识和经验等因素的制约,表现为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是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交往活动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同时存在着教师主体指向学生客体的教的活动、学生主体指向教师以及教师所提供的教育信息等客体因素的学的活动,教育活动以师生的信息交流和教材为中介,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在同一时间、空间以及同一情境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别充当着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交替变换着教育的中心地位和主体性角色。如教师在讲授、导引、评析时主体性倾斜于教师,教师居于活动的中心地位;但在学生质疑、训练、作业时主体性则倾斜与学生,学生则居于活动的中心地位。在教育活动中,随着教育内容、教育环节、教育形式、教育因素的变化,师生的主体性角色存在着较大的变化,不可用单一的“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或“学生主体——教师客体”来一概论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掌握教师学生的双主体性特征,正确处理两者的协同关系,对实现教育目标大有裨益。
  
  一、教师的主体性特征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
  在组织教育活动之前,必须制定教育目标,认识教育对象,钻研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设计教育程序,为实施教育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2、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
  从教育活动的开始到结束,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因素和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教育对象进行活生生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积极、能动的主体性因素,并协调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3、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采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教育内容进行讲授、示范、指导,促使学生内化和运用知识,并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布置一定的作业,让学生自主、能动地回答和完成;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境、状态、方式、结果,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困惑和质疑,矫正自己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从而使教育过程向着有利于教育任务完成、教育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既要把教材、教法、教育环境、教育因素作为自己的认识客体,又要把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状况、发展程度作为自己认识的客体;既要在教育内容的传授中凸现自己的主体性,又要在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开发与培养中凸显自己的主体性,从而充分表现出教师这一教育实践者的主体性特征。
  
  二、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属性、功能进行主体性选择。
  学生可以对不认同的教师讲授选择排斥的状态,采用自己不听讲、看其他读物、搞恶作剧、打瞌睡等方式排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从而凸现自己的主体性选择。
  2、学生对教师主体性发出的信息的内化。
  学生要通过自己的主体性去倾听、理解、接纳教师发出的教育指令和教育信息,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对教育指令中那些自己并不熟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理解、消化和吸收,内化新的信息和知识能量,进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没有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实施、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不可能的。
  3、学生对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主体性的反应,对教师的信息和指令,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创造。在教育过程中,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学生质疑、学生的发明、学生的一题多解、一题多议都是学生对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的结果,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与发展的明证。学生对教师师表的外在表现内容与方式的借鉴、创造与超越也是学生主体性得到开发、唤醒,不断呈现变化、发展的过程。
  从学生主体性方面看,其主体意义并不在于他是游离于教育活动之外的外在主体,更不是以知识教育为本的客观存在的主体,而是存在于教育活动之中,以发展为本的心理主体,是具有特定的内在心理需求和动机、具有特定情感和愿望的积极能动的主体。
  
  三、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兼容、相互融合,并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纳入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轨道,形成学生主体性发展目标指导下的、教师主体性主导之中的双主体性的协调与统一。过去,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将自己的主体作用与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完全对立起来,用满堂灌、题海战术、加班补习、教师一言堂等教师的单向传导方式树立教师的绝对权威,并辅以考试、批评、训斥、惩罚等办法迫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展示和发展的途径与机遇。对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埋没和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学生发展目标的达成与实现。这种状态应当在新的教育主体性理念的认识与弘扬之下加以彻底改变。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两极主体,两者主体性的发挥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学生的发展。学生主体性发展依赖于教师主体性的引导,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发展又促进了教师主体性的充实、丰富和提高,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协同的统一体中。在教育过程中,遵循和坚持教育的“双主体性”规律与原则,一定要从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性入手,根据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状况、目标、任务,结合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因素,设计和确定教师与学生主体性互动的最优化教育方案,努力使教育活动在双主体性最优化互动中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育目标和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主体性,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自我主体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畅通无阻,达到教学相长,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他文献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反映在学生主动参与和进步与发展的程度,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已由单纯传授知识与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潜在个性的挖掘与开发、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有效”理念    有效教学是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
期刊
探索性学习也称师生互动式探究性学习,其基本做法是:师生互动,以教材为主,走向未知;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相互作用,共同研究教材;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示范者,又是一名学习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教材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求更博大的未知世界。这种模式侧重知识的运用,要求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探索性学习”为例,探讨和揭示了语文教学中“探索性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期刊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个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假若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的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也就是说,晨昏圈应为一个圆(切面应通过地心),并始终与太阳光线相垂直。  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随着
期刊
布卢姆认为,要使每个学生对所学学科都能达到掌握的水平,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那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课堂教学情境和假设。这就是要求我们当老师的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要打破小学语文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所谓“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就是在目标教学中实行目标分类、学生分层。目标分类即把目标分为达纲目标和发展目标。达纲目标是教学大纲规定要达的目标,又可分为基层目标和高层目标。发展目标即提高目标,它是高于
期刊
在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本文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新课标下教育理念的认识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数学有用”的意识    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运用愉快教学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一个让学生愉快学习的优美环境    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行为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学校、班级要根据教育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设置优良而美化的环境,这不仅是精神文明的
期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改变。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然而,有的课堂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却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过分强调自主而疏忽了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期刊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富有成效且充满诗意。与之相反,质量低下的数学问题情境不但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且还会严重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期刊
情境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与兴趣而设计的相关的教学氛围,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有利于主体能力的提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教材观,设计各种适宜的教学情境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设计情境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突出数学的现实性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是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数学现象,这就为创设情境奠定了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校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全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积极的课堂环境中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对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人格上更健全、思想上更具独立创新的精神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如何实现学生的自学,对学习产生积极性呢?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