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vef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改变。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然而,有的课堂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却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过分强调自主而疏忽了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就由教学的主,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引导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一味地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谈感受,教师很少引导、点拨。
  如“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而有的学生就是选择最短的段落来读。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他们就答不出来。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很艰苦的事,不能全凭好恶。试想,那些“不喜欢”的没去阅读,又怎么能读懂全文呢?
  再比如学习《草船借箭》,学生分别对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等角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指导说:“课文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读书研究,注意抓住他的特点。”结果学生各自分析自己所选的人物,也有一定见地,但是探究过于分散,对于“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缺乏完整的认识,对文本的思想价值未能准确把握。
  我认为在教学中既不能“老师牵着学生走”,也不能“老师跟着学生走”,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在教学相长中实现教学目标。
  
  二、一味追求教学方法忽略了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目的和方法以及方法与方法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般来说,引导学生个人阅读文本是主要的方法,同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辅之以集体讨论、多媒体演示、自主代表作等。但现在的教学实施中,有些课出现了方法泛滥、效果不佳的现象,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体,都要让学生表演;明明每人手中都有课本,却偏要把课文逐段打在屏幕上;明明自己朗读得很好,却偏要录音机代劳。
  曾听一位教师上《将相和》一课,还没有让学生读课文,就开始放多媒体课件——反映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然后说故事、提问题。这不是剥夺了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机会吗?学生看多媒体虽然也弄懂了故事,但他是看多媒体“看懂”的,却不是读课文“读懂”的。我认为,在语文课上,多媒体一定要慎用,要用其当用,不可随便滥用。
  
  三、为了尊重学生评价盲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于是,为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便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理解如何,老师对学生的感悟一味叫好,廉价表扬。
  曾听过一位年轻教师的课,其间,教师请学生谈谈读课文后的感受,一位学生的发言明明大大偏离了文章的主题,教师却在一愣之后,马上微笑着评价:“你很有创新意识,观点与众不同,这是你独特的体验。”这样的评价行吗?对于小学生来说,当然是“言者无罪”,要鼓励这种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但对于一些是非很分明的问题,老师应该毫不含糊地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允许有分歧,但不能没有共识。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1、现象重现  一次,在事先没有告知的情况下,听同年级一位年轻教师的课。发现该教师由于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本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心中无数。走进课堂,在简单地导入之后,该教师便让学生翻开教材,开始先让几个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然后带领学生漫无边际地提问、回答、讨论、交流、读书、汇报,把一堂课宝贵的40分钟浪费在了这种“没有航标乱行船”的做法当中。这样的课看上去非常热闹,既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展,课堂教学中走进多种先进的教学设备。要想让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并运用好启发。启和发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启在“点子”上,这样才能发在“根子”上。所谓“点子”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根子”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技能素质。启发式教学的标志是:一看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否能调协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积极性;二看设计
期刊
祖国的未来离不开茁壮成长中的幼儿,为能更好地发展祖国的未来,必须要求幼儿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注重丰富幼儿知识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注重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我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在音乐带来的宽松氛围中,让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他们内心的感受。正是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这份积极愉悦的心情,使幼儿有可能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同时也为幼儿间的交往提供了机会。  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
期刊
课程不仅是一个学术性的概念,更是一个实践性的范畴。对于具体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小学教师来说,课程是最真接、最重要的育人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育人取向,有什么样的课程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育人价值观,建立全新的课程观念,探索富有创造性的课程改革之路,是我们面临的必修课。    一、课程的改革应建立课程新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定义也不断出现。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新课程观念
期刊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反映在学生主动参与和进步与发展的程度,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已由单纯传授知识与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潜在个性的挖掘与开发、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有效”理念    有效教学是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
期刊
探索性学习也称师生互动式探究性学习,其基本做法是:师生互动,以教材为主,走向未知;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相互作用,共同研究教材;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示范者,又是一名学习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教材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求更博大的未知世界。这种模式侧重知识的运用,要求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探索性学习”为例,探讨和揭示了语文教学中“探索性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期刊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个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假若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的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也就是说,晨昏圈应为一个圆(切面应通过地心),并始终与太阳光线相垂直。  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随着
期刊
布卢姆认为,要使每个学生对所学学科都能达到掌握的水平,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那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课堂教学情境和假设。这就是要求我们当老师的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要打破小学语文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所谓“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就是在目标教学中实行目标分类、学生分层。目标分类即把目标分为达纲目标和发展目标。达纲目标是教学大纲规定要达的目标,又可分为基层目标和高层目标。发展目标即提高目标,它是高于
期刊
在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本文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新课标下教育理念的认识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数学有用”的意识    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运用愉快教学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一个让学生愉快学习的优美环境    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行为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学校、班级要根据教育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设置优良而美化的环境,这不仅是精神文明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