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当然不公平,而且会恶化成多层次、结构复杂的不公平。后果很清楚:社保系统的合法性在流失,人们很不满意,它也远未建立国家信用,让人相信现在交的钱,年老了可以领到。
从不公平来看,第一种已积怨甚深,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引起了权力群体和非权力群体的社会分裂。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公务员和参公管理的人员凌驾于社会保障制度之上,不交钱,拿的退休金比别人高几倍,同时还有公费医疗“侍候”,这都无法让人“情绪稳定”。这种制度设计是通不过政治伦理检验的。这个社会,怕的就是部分群体玩特殊,在养老、医疗等方面,也形成“啃老百姓”的食物链。 第二种不公平可称之为“结构性不公平”,即以省级“统筹”养老、医疗资金之时,地区之间、非权力群体中各阶层之间的不公平。富的地方,和穷的地方,社保待遇是有很大差别的。而这害苦了流动性很强的农民工,为了养老,他们也要交钱,但由于很难转移接续,只能带走交的钱中的个人部分,企业帮交的那部分,只能当“活雷锋”了。而对于无业或经济困难的人来说,要在年老时有个保障,也必须交钱,而且还要交够一定年限,这无异于长期恶化他们的生活处境。这种结构性的不公平,相当于是富的地方啃穷的地方,弱者自己保障自己。
第三种就是代际不公平,即形成的食物链大概是“A代啃B代,B代啃C代,C代啃D代……”,整个制度设计,以及实际运作就是“寅吃卯粮”的逻辑。反思一下,这一代际不公平根源于“甩包袱”的思维。国有企业改革中,有关方面对人们说换一种玩法,由“国家养老”变为“社会养老”吧。这是养老保险制度在时间上的开始。但是,对于制度设计来说,退休和快退休的人,他们没交或没交多少钱,而要领养老金,这一“转型”成本应该是国家来担,而不是摊给“新人”,毕竟,“老人”、“中人”在低工资时代所创造的收益是被国家拿去的。
不公平的东西一定是充满风险的。这三种不公平,都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尤其是养老制度设计的“寅吃卯粮”逻辑,是一个高风险的自败系统。“老人、中人啃新人,新人再去啃更新的人”得有一个前提,就是总体上新参保的人比退休的人要持续增加。问题是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摧毁了这个前提,啃到一定时候,恐怕就不够啃了。
看一下把转型成本主要推给老百姓的后果:统一养老保险的第二年,即1998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空账额为450亿元,1999年为1000亿元,2000年为2000亿元,2005年为8000亿,2007年突破了万亿大关,2011年底突破2万亿,达2.22万亿,这一速度对应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风险越来越高,这气球还能吹多大?
无论对于老百姓,还是执政者,这是强大的改革压力,因为无法再拖下去。而它,也终于形成了改革的预期。
“并轨”思路
2012年年末,人社部释放出了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信号。
11月,《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征求社会意见。《办法》提出,职工养老保险、新农保以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将实现衔接转换,缴费年限也将明确换算办法。这是在打算把按城乡、有无职业来进行设计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并轨”,对非权力群体统一搞,结束“三驾马车”在社会保障上的割据局面。
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的“并轨”,并不像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也许只是为了解决什么麻烦,而就是现代国家基本制度建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制度的一部分,国家当兑现宪法的承诺。
12月,人保部副部长胡晓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人社部下一步“将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在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上,同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这一信息,被外界普遍解读为,在权力群体和非权力群体上,养老保险制度有望走向“并轨”。
一旦实现“并轨”,分人群设计、分部门管理、分地区实施的养老保险制度割据局面将被终结。
但中国的改革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还有别的原因,已经具有“拖延症”的症状。说“我们将要干”,和“哪个时候真干”以及“能不能干好”是两回事。在这个关键点,改革者需要一种超越于具体事项上的政治担当。
从政治理念上而言,“并轨”改革必须尽快干,这是毫无疑问的。不公平的制度难以找到为自身辩护的理由,它威胁人们的社会团结和政治认同。预设有点权力的人就是比别人特殊,这个在现代政治文明中是找不到理据的。
而在利害关系上,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风险,债务风险,不断地扩散、积累,不及早改革,到时要控制,恐怕都难了,这是对老百姓、国家的不负责任。在这点上,除了“只要我有利益,哪管以后怎么样”的人之外,执政者和老百姓能够获得改革的共识。老百姓的眼前、长远利益,其实和执政者的长远利益息息相关。
就改革的实质来说,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的“并轨”,并不像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也许只是为了解决什么麻烦,而就是现代国家基本制度建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制度的一部分,国家当兑现宪法的承诺。
还不仅仅如此。一个国家的存在,就是给老百姓的生活提供一种“担保”。按照公民身份来设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它的安全,其实就是在为人们的未来保障提供担保,以国家信用来让老百姓对今天、未来有预期。
按照这样的政治担当来推进社保并轨改革的话,那么,可以跳出以前经常遇到的一些思维陷阱。
一种陷阱就是为了避免改革的震荡,依赖于“试点”来推进。但在阻力很大的时候,往往是无疾而终,或只是“试点”而一再拖延。对于社保并轨改革来说,“试点”只意味着打破一点特权而已。被特权所限,则什么都做不成。
另一个陷阱,就是还习惯于 “甩包袱”式的改革思维。至少在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对养老金个人账户 “空账运行”风险的消除中,已经不能这样做了。应该考虑以国企红利、财政投入、提高养老金收益率等方式,来弥补历史的欠账,合理地对以前的“老人”、“中人”有个代际补偿,不让成本由“新人”承担,做实个人亏空账户。同时,“并轨”时,对于公务员和参公管理人员如何参保,又如何合理、公平地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分摊成本,也有相应的制度设计。
社保制度的并轨改革,是一次从制度上对人们的社会整合。它能走多远,将折射出中国的深化改革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