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次贷危机在继续。
4月中旬,随着华尔街多家投行第一季度财报的相继发布,糟糕的金融信息再度扑面而来。当月16日,此前刚刚将贝尔斯登轻松收入囊中、正踌躇满志的摩根大通发布公告,称其在第一财季冲减了26亿美元的账面资产。隔天,美林公司第一季度亏损19.6亿美元的利空信息接踵而至。而向来以全能银行著称的花旗集团,则受累于超过130亿美元次级资产的冲减,当季亏损达51.1亿美元。
往昔无限风光的投行疲于减债的同时,却也不忘追根溯源、反思“疏漏”,将矛头一致对准了曾经让他们无限膜拜的美国“经济教父”——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
华尔街总是习惯遗忘。2006年1月,掌控美联储十八载的格林斯潘是满载盛誉卸任的——在其主政的最后时刻,美国股市、楼市一派繁荣景象,实体经济动力强劲。
今时今日,随着媒体对次贷问题的深度挖掘,格林斯潘时代尤其是2002年年中之后,美联储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正面临一轮又一轮地拷问。
值得注意的是,格林斯潘对于宽松货币政策的“偏好”大有典故。
格老本人对美国已逝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某些理论素来激赏。这位诺奖得主在研究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起因时发现,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之后,多数商业银行的状况还算不上十分糟糕。彼时的美联储倘若认准这一乐观因素,破釜沉舟地迅速介入市场、投注入市资金以释放流动性,也许能够换回颓势。
真实情况则是,当时的美联储全面收紧了货币政策,随即,那些仍可以“残喘”的商业银行无不因流动性窄缩导致的资金匮乏轰然倒下。此后,银行体系的崩溃甚至严重妨碍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并最终催生了美国经济史上的“大萧条”时期。
受这一研究成果的触动,为避免“大萧条”的卷土重来,格林斯潘开始倾向于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最早的一次可追溯自上世纪80年代。1987年10月20日,史称“黑色星期一”。当天,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计算机集体陷入“死循环”——反复执行所有证券的抛售指令。非常时刻,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迅速介入市场,投放大笔救市资金。两日后,美股强劲反弹,最终历时两年半恢复了元气。而历史上,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后,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历经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才重归起点。两相比较,调控手段立分高下。
初次救市便大有斩获,这不仅加强了格林斯潘掌控美联储的威信,同时也激发了他对于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充沛流动性的进一步“偏好”。于是,人们看到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时美联储频频出手的身影,一系列诸如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下调等举措经联储之手鱼贯而出。隔年,全美大型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陷入绝境时,美联储再次祭出的宽松政策同样取得了不俗成效。
美联储遭遇的最严峻考验来自互联网泡沫的碎裂以及“9·11”恐怖袭击后的市场动荡。那段时期,美国资本市场深陷恐慌阴影,金融体系近乎名存实亡。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再度出手,迅速向市场释放大量流动性,并且将基准利率下调250个基点至1%的低点。最终,格老成绩斐然:“9·11”之后,美国经济只经历了短短一个季度的增长停滞,于2002年年初开始便呈现较强的复苏势头。历经半年调整期后,2002年年中,美国经济重新进入繁荣周期。
遗憾的是,2002年年中至2004年年中,整整两年时间里,基于对美国经济通货紧缩的过度担忧,格林斯潘“将宽松进行到底”,市场流动性因而泛滥不休。以今日视角观之,货币政策过度宽松,不仅为华尔街投行的金融创新提供了充足的“枪枝弹药”,也干扰了监管层对于市场真实信息的把握,一大批垃圾债券由此得以披上光鲜外衣。就这一点而言,正是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打开了次贷危机的“潘多拉之匣”。身居要位,格老难辞其咎。
曾经被尊称为“史上最伟大的央行行长”,如今却遭遇各界口诛笔伐,格老晚节不保的背后,各国央行行长理当深思之。
编辑:卢小平
4月中旬,随着华尔街多家投行第一季度财报的相继发布,糟糕的金融信息再度扑面而来。当月16日,此前刚刚将贝尔斯登轻松收入囊中、正踌躇满志的摩根大通发布公告,称其在第一财季冲减了26亿美元的账面资产。隔天,美林公司第一季度亏损19.6亿美元的利空信息接踵而至。而向来以全能银行著称的花旗集团,则受累于超过130亿美元次级资产的冲减,当季亏损达51.1亿美元。
往昔无限风光的投行疲于减债的同时,却也不忘追根溯源、反思“疏漏”,将矛头一致对准了曾经让他们无限膜拜的美国“经济教父”——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
华尔街总是习惯遗忘。2006年1月,掌控美联储十八载的格林斯潘是满载盛誉卸任的——在其主政的最后时刻,美国股市、楼市一派繁荣景象,实体经济动力强劲。
今时今日,随着媒体对次贷问题的深度挖掘,格林斯潘时代尤其是2002年年中之后,美联储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正面临一轮又一轮地拷问。
值得注意的是,格林斯潘对于宽松货币政策的“偏好”大有典故。
格老本人对美国已逝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某些理论素来激赏。这位诺奖得主在研究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起因时发现,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之后,多数商业银行的状况还算不上十分糟糕。彼时的美联储倘若认准这一乐观因素,破釜沉舟地迅速介入市场、投注入市资金以释放流动性,也许能够换回颓势。
真实情况则是,当时的美联储全面收紧了货币政策,随即,那些仍可以“残喘”的商业银行无不因流动性窄缩导致的资金匮乏轰然倒下。此后,银行体系的崩溃甚至严重妨碍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并最终催生了美国经济史上的“大萧条”时期。
受这一研究成果的触动,为避免“大萧条”的卷土重来,格林斯潘开始倾向于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最早的一次可追溯自上世纪80年代。1987年10月20日,史称“黑色星期一”。当天,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计算机集体陷入“死循环”——反复执行所有证券的抛售指令。非常时刻,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迅速介入市场,投放大笔救市资金。两日后,美股强劲反弹,最终历时两年半恢复了元气。而历史上,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后,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历经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才重归起点。两相比较,调控手段立分高下。
初次救市便大有斩获,这不仅加强了格林斯潘掌控美联储的威信,同时也激发了他对于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充沛流动性的进一步“偏好”。于是,人们看到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时美联储频频出手的身影,一系列诸如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下调等举措经联储之手鱼贯而出。隔年,全美大型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陷入绝境时,美联储再次祭出的宽松政策同样取得了不俗成效。
美联储遭遇的最严峻考验来自互联网泡沫的碎裂以及“9·11”恐怖袭击后的市场动荡。那段时期,美国资本市场深陷恐慌阴影,金融体系近乎名存实亡。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再度出手,迅速向市场释放大量流动性,并且将基准利率下调250个基点至1%的低点。最终,格老成绩斐然:“9·11”之后,美国经济只经历了短短一个季度的增长停滞,于2002年年初开始便呈现较强的复苏势头。历经半年调整期后,2002年年中,美国经济重新进入繁荣周期。
遗憾的是,2002年年中至2004年年中,整整两年时间里,基于对美国经济通货紧缩的过度担忧,格林斯潘“将宽松进行到底”,市场流动性因而泛滥不休。以今日视角观之,货币政策过度宽松,不仅为华尔街投行的金融创新提供了充足的“枪枝弹药”,也干扰了监管层对于市场真实信息的把握,一大批垃圾债券由此得以披上光鲜外衣。就这一点而言,正是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打开了次贷危机的“潘多拉之匣”。身居要位,格老难辞其咎。
曾经被尊称为“史上最伟大的央行行长”,如今却遭遇各界口诛笔伐,格老晚节不保的背后,各国央行行长理当深思之。
编辑:卢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