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认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创新,而推动创新的重点是产业创新。以韶关市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从创新的角度分析了韶关市供给侧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产业创新首先需要创新观念,在政府和市场双重机制下充分发挥产业生态优势、激发创新要素合力并加速创新成果市场化进程,最终带动经济科技的辐射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观念创新;产业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9.09.033
200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供给侧改革”),2016年1月27日又进一步阐述了供给侧改革的基本思路,目的是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提高社会生产力。在这一背景下,各省市也纷纷出台了基于自身的改革思路和战略框架。文章以广东省韶关市为例,对其供给侧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一点有益补充。
1 供給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创新
要设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必先准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核心,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进行供给侧改革,这也是给供给侧改革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目标来看,“创新”是改革的核心。
供给管理理论起源于萨伊(1803),其著名的萨伊定律认为在自由竞争影响下价格机制会自动调节供需平衡,即供给创造需求,对应的政策一般包括减税、减少政府干预、鼓励科技创新等。与之对应的是凯恩斯(1936)的需求理论,其认为政府应该通过扩张性政策刺激总需求来克服经济衰退,简称需求创造供给,对应的政策一般包括增加基础投资、增加出口、刺激消费等。在实践中,两种理论不断被交替地受到重视,这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侧传统三大因素“投资、出口和消费”日渐式微,从长期来看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仍然是资本、劳动、技术、制度等供给侧因素,因此,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也有助于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基本矛盾。
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原理借鉴但又不等于西方的供给学派:一方面我国的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人们的福祉,另一方面就是重视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创新。
2 创新驱动的基点是观念创新、重点是产业创新
创新是一项知易行难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的起点是观念创新。创新具有目的性,这就需要思想指导行为,就算是“苹果掉在头上”的意外之举,也只有具备创新思维的人才能发现其价值。创新观念对于创新行为具有先行性和推动性,观念创新分为政府、企业和大众三个层次。
第一,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观念创新是政府的角色与功能转换,也就是从政府管理向政府治理转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政府治理的重要特征就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第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观念创新就是发挥企业家精神,这里就包括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往往决定了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第三,从大众的角度来看观念创新就是我国“双创”战略的基础,大众才是创新的土壤和源泉,重视大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重视大众对创新风险和收益社会化的参与。
从创新的内涵来看,早在19世纪初熊彼特就提出了五种基本形式:即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新要素和新的组织,但熊彼特的创新观念更倾向于微观企业的视角,而现代的经济科技发展对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产业创新。产业创新包括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形成三层含义。产业是各种创新要素和创新行为的集合体,也是创新成果价值增值的最终体现,创新驱动要更好地实现从科技向经济的飞跃,其关键在于产业创新。
原因有三点。第一,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知识和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使得创新活动呈分化趋势,重大创新或突破创新需要的资源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甚至单个企业都难以实现,这就需要从产业的角度形成合力来促进创新要素的融合、分散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从而促进创新行为的产生。第二,产业创新有助于加速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进程,我国长期以来科技创业和产业创新并没有很好地同步进行,创新要么没有实现成果化市场化,要么错失价值创造的最优窗口期。第三,从中观或宏观角度,产业创新更能充分发挥区域产业或资源优势,这种优势一旦形成有助于形成产业集群、有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战略竞争力。因此,无论从数量、质量、速度和结构角度,产业创新都具有优势。
3 韶关市供给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韶关市的经济现状
韶关市地处粤北,自古是连接内陆地区的要道,也是广东省人均拥有各种自然资源最多的地级市。早期的地理优势加上资源优势使得韶关成为广东省传统工业城市。但随着广东省经济活力倾向于沿海地区,对地处内陆的韶关市形成了很大挑战。2017年韶关市GDP为133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5.9%,三次产业结构比重12.8∶36.7∶50.5。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90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74.8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282.6亿元。传统优势工业主要集中在服装、食品饮料、家具制造、建筑材料和金属制品等方面。
3.2 韶关市供给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创新
除了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等先天因素之外,韶关市供给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仍然在于缺乏创新。需要注意的是,缺乏创新与地理资源并不是并列关系而往往具有因果关系。越是信息与要素交流迅速的地区往往创新观念越盛,产业创新的能力也越强。
从观念创新来看,韶关市商业中的创新创业意识并不强,缺乏品牌效应,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是走成本控制路线,商业模式和营销模式相对传统,而大众创业容易模仿跟风。 从产业创新来看,虽然经济转型对整个产业生态产生了较大影响,但韶关市工业经济基础仍然在于传统优势产业。目前来看,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市场外部机遇与挑战并存,加上打造生态旅游城市的产业转移,使得韶关市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创新驱动乏力,市场活力不足,重点项目储备不多等问题集中凸显。这些问题在客观上使得推动产业创新的生态环境相对落后,尤其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产业链支撑以及有强辐射的高端技术产业等方面都比较薄弱。2017年,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3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81家,省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3个。全年取得科技成果77项,其中5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年发明专利申请836项,发明专利授權141项,平均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02件。从数据来看,韶关市产业创新的成果并不丰硕,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也不显著。
4 从创新角度推动韶关市供给侧改革
从国家战略层面过渡到具体城市的操作层面是一个复杂的重要命题,每个地区的要素禀赋、产业基础、文化制度都不一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内涵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通过创新驱动来推动韶关市供给侧改革,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重视观念创新。首先,政府要打破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的桎梏,需要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来重新审视经济发展问题,从而构建适合自身的创新战略体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从供给侧角度发力,通过改革完善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创新机制,以创新驱动替代要素驱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中高端产品、优质服务和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使创新成为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驱动力。其次,要发挥好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使命感,有实力的企业家应该超越“企业个体发展观”,要敢于创新、推动“共赢”,同时鼓励企业打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鼓励企业与高校和行业伙伴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最后,应积极向大众宣传思想、鼓励创新创业行为,尤其是重视对创新教育的支持。
第二,重视产业创新。韶关市应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同时有选择性地培育新兴产业,最终通过供给侧创新激发多层次的新需求,在更高层面实现供需均衡。在具体操作层面,推动产业创新需要重视以下三点:①重视政府引导与支持。当然产业创新主要还是基于市场机制,这点没有争议,但本文仍然强调一下政府的作用。市场机制是一个不断纠错且优胜劣汰的漫长过程,落后地区如果要实现快速发展甚至弯道超车,政策的作用不容置疑。韶关市在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仍具有一定优势,在产业选择方面应该灵活,在产业创新政策方面也应该有自身特色。②重视动力约束与利益驱动。创新的直接目的是利益,利益是市场行为的原始动力。如果创新驱动和利益驱动发生偏离就会严重打击创新决策者和创新实施者的积极性。现实中我们更容易忽视对创新决策者的收益保证,这种现象在职业经理人身上更加常见,即所谓的道德风险。要促进创新行为的良性发展,除了意识驱动之外还要建立起完善的利益驱动机制,要让参与创新者获得与之匹配的利益回报。这种创新回报一旦在制度化下形成示范效应,就会对个人、企业乃至整个产业产生巨大的内在创新动力。③重视更广泛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是指由各种创新要素和环境条件等构成并能融合互促的生态圈,我们将目光聚焦到产业创新的同时不能忽略其他因素或条件的影响,政府还应该协同规划好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和引进、文化构建和宣传等内容。
总的来看,韶关市供给侧改革应该重视创新,发挥好“改革”与“创新”双动力:一方面通过改革来释放创新活力,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来推动改革。从实践层面,创新的重点是产业创新——通过产业创新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通过产业创新来形成经济科技优势,通过产业创新来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洪银兴. 再论产业化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衔接[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9):5-11.
[2]罗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创新思想[J]. 韶关学院学报,2018,39(4):76-80.
[作者简介]罗云(1982—),男,湖南怀化人,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创新。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观念创新;产业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9.09.033
200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供给侧改革”),2016年1月27日又进一步阐述了供给侧改革的基本思路,目的是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提高社会生产力。在这一背景下,各省市也纷纷出台了基于自身的改革思路和战略框架。文章以广东省韶关市为例,对其供给侧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一点有益补充。
1 供給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创新
要设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必先准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核心,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进行供给侧改革,这也是给供给侧改革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目标来看,“创新”是改革的核心。
供给管理理论起源于萨伊(1803),其著名的萨伊定律认为在自由竞争影响下价格机制会自动调节供需平衡,即供给创造需求,对应的政策一般包括减税、减少政府干预、鼓励科技创新等。与之对应的是凯恩斯(1936)的需求理论,其认为政府应该通过扩张性政策刺激总需求来克服经济衰退,简称需求创造供给,对应的政策一般包括增加基础投资、增加出口、刺激消费等。在实践中,两种理论不断被交替地受到重视,这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侧传统三大因素“投资、出口和消费”日渐式微,从长期来看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仍然是资本、劳动、技术、制度等供给侧因素,因此,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也有助于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基本矛盾。
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原理借鉴但又不等于西方的供给学派:一方面我国的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人们的福祉,另一方面就是重视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创新。
2 创新驱动的基点是观念创新、重点是产业创新
创新是一项知易行难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的起点是观念创新。创新具有目的性,这就需要思想指导行为,就算是“苹果掉在头上”的意外之举,也只有具备创新思维的人才能发现其价值。创新观念对于创新行为具有先行性和推动性,观念创新分为政府、企业和大众三个层次。
第一,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观念创新是政府的角色与功能转换,也就是从政府管理向政府治理转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政府治理的重要特征就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第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观念创新就是发挥企业家精神,这里就包括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往往决定了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第三,从大众的角度来看观念创新就是我国“双创”战略的基础,大众才是创新的土壤和源泉,重视大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重视大众对创新风险和收益社会化的参与。
从创新的内涵来看,早在19世纪初熊彼特就提出了五种基本形式:即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新要素和新的组织,但熊彼特的创新观念更倾向于微观企业的视角,而现代的经济科技发展对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产业创新。产业创新包括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形成三层含义。产业是各种创新要素和创新行为的集合体,也是创新成果价值增值的最终体现,创新驱动要更好地实现从科技向经济的飞跃,其关键在于产业创新。
原因有三点。第一,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知识和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使得创新活动呈分化趋势,重大创新或突破创新需要的资源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甚至单个企业都难以实现,这就需要从产业的角度形成合力来促进创新要素的融合、分散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从而促进创新行为的产生。第二,产业创新有助于加速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进程,我国长期以来科技创业和产业创新并没有很好地同步进行,创新要么没有实现成果化市场化,要么错失价值创造的最优窗口期。第三,从中观或宏观角度,产业创新更能充分发挥区域产业或资源优势,这种优势一旦形成有助于形成产业集群、有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战略竞争力。因此,无论从数量、质量、速度和结构角度,产业创新都具有优势。
3 韶关市供给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韶关市的经济现状
韶关市地处粤北,自古是连接内陆地区的要道,也是广东省人均拥有各种自然资源最多的地级市。早期的地理优势加上资源优势使得韶关成为广东省传统工业城市。但随着广东省经济活力倾向于沿海地区,对地处内陆的韶关市形成了很大挑战。2017年韶关市GDP为133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5.9%,三次产业结构比重12.8∶36.7∶50.5。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90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74.8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282.6亿元。传统优势工业主要集中在服装、食品饮料、家具制造、建筑材料和金属制品等方面。
3.2 韶关市供给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创新
除了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等先天因素之外,韶关市供给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仍然在于缺乏创新。需要注意的是,缺乏创新与地理资源并不是并列关系而往往具有因果关系。越是信息与要素交流迅速的地区往往创新观念越盛,产业创新的能力也越强。
从观念创新来看,韶关市商业中的创新创业意识并不强,缺乏品牌效应,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是走成本控制路线,商业模式和营销模式相对传统,而大众创业容易模仿跟风。 从产业创新来看,虽然经济转型对整个产业生态产生了较大影响,但韶关市工业经济基础仍然在于传统优势产业。目前来看,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市场外部机遇与挑战并存,加上打造生态旅游城市的产业转移,使得韶关市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创新驱动乏力,市场活力不足,重点项目储备不多等问题集中凸显。这些问题在客观上使得推动产业创新的生态环境相对落后,尤其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产业链支撑以及有强辐射的高端技术产业等方面都比较薄弱。2017年,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3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81家,省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3个。全年取得科技成果77项,其中5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年发明专利申请836项,发明专利授權141项,平均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02件。从数据来看,韶关市产业创新的成果并不丰硕,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也不显著。
4 从创新角度推动韶关市供给侧改革
从国家战略层面过渡到具体城市的操作层面是一个复杂的重要命题,每个地区的要素禀赋、产业基础、文化制度都不一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内涵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通过创新驱动来推动韶关市供给侧改革,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重视观念创新。首先,政府要打破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的桎梏,需要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来重新审视经济发展问题,从而构建适合自身的创新战略体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从供给侧角度发力,通过改革完善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创新机制,以创新驱动替代要素驱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中高端产品、优质服务和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使创新成为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驱动力。其次,要发挥好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使命感,有实力的企业家应该超越“企业个体发展观”,要敢于创新、推动“共赢”,同时鼓励企业打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鼓励企业与高校和行业伙伴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最后,应积极向大众宣传思想、鼓励创新创业行为,尤其是重视对创新教育的支持。
第二,重视产业创新。韶关市应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同时有选择性地培育新兴产业,最终通过供给侧创新激发多层次的新需求,在更高层面实现供需均衡。在具体操作层面,推动产业创新需要重视以下三点:①重视政府引导与支持。当然产业创新主要还是基于市场机制,这点没有争议,但本文仍然强调一下政府的作用。市场机制是一个不断纠错且优胜劣汰的漫长过程,落后地区如果要实现快速发展甚至弯道超车,政策的作用不容置疑。韶关市在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仍具有一定优势,在产业选择方面应该灵活,在产业创新政策方面也应该有自身特色。②重视动力约束与利益驱动。创新的直接目的是利益,利益是市场行为的原始动力。如果创新驱动和利益驱动发生偏离就会严重打击创新决策者和创新实施者的积极性。现实中我们更容易忽视对创新决策者的收益保证,这种现象在职业经理人身上更加常见,即所谓的道德风险。要促进创新行为的良性发展,除了意识驱动之外还要建立起完善的利益驱动机制,要让参与创新者获得与之匹配的利益回报。这种创新回报一旦在制度化下形成示范效应,就会对个人、企业乃至整个产业产生巨大的内在创新动力。③重视更广泛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是指由各种创新要素和环境条件等构成并能融合互促的生态圈,我们将目光聚焦到产业创新的同时不能忽略其他因素或条件的影响,政府还应该协同规划好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和引进、文化构建和宣传等内容。
总的来看,韶关市供给侧改革应该重视创新,发挥好“改革”与“创新”双动力:一方面通过改革来释放创新活力,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来推动改革。从实践层面,创新的重点是产业创新——通过产业创新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通过产业创新来形成经济科技优势,通过产业创新来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洪银兴. 再论产业化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衔接[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9):5-11.
[2]罗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创新思想[J]. 韶关学院学报,2018,39(4):76-80.
[作者简介]罗云(1982—),男,湖南怀化人,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