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执行力不强已成为我国政府部门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目标任务的实现和政令的畅通。本文分析了执行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执行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执行力”建设被正式提上政府改革和建设的日程上。2006年9月4日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又强调: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要让政府执行力更具长久性,还需要培育良好的政府执行文化。
一、政府执行文化的提出与内涵
执行力最初是企业管理中的概念。美国学者保罗·托马斯和大卫·伯恩就指出:“执行力是一整套操作行为和技术体系,它能够使企业和公司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随着“执行力”一词开始逐步渗透到公共管理领域,“执行力”、“执行文化”等概念也逐步引起我国学者和政府人员的重视。
莫勇波认为,狭义的政府执行力主要是指政府组织在日常事务和政策决策执行工作中所需的有效执行的能力;广义的政府执行力则不仅仅涵括政府执行能力,更是指政府执行时所具有的执行的力量。2004年2月,海南省代省长卫留成率先提出了“政府执行文化”概念,强调要将企业管理理念与政府政务改革相结合,政府要强化执行意识,改进执行方式,加大执行力度。随后,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宣布要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可见,提高政府执行力、构建政府执行文化,已经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把它视为实现工作目标的关键之一。
二、培育执行文化的重要性
当前培育政府执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这可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执行力的重要地位
行政学家古德诺在政治行政二分法的理论中指出,“政治与政策或国家意志的表达相关;行政则与这些政策的执行相关”。我国学者郭济认为,有效执行政策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基层政府(县、乡政府)尤为如此,“其工作重点在于执行,即努力贯彻执行上级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以及下达的指令和任务”。一般来说,具有较强执行力的政府,能够有效执行公共政策和决策,国家的意志能较好地得到满足。一个无能的政府往往是执行力短缺、执行不力的政府,无法有效执行国家的公共政策,政府本身也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因此,执行力之于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执行文化与执行力
保罗·托马斯和大卫·伯恩研究发现:那些执行力强的组织内部都建立了一种执行力文化,并认为“只有那些建立了执行力文化的组织才可能长久发展,基业长青。”执行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一旦形成则具有相对稳定和特性。执行理念是提升执行力的前提,其强弱直接影响执行人员的具体活动。执行制度是一种对所有执行主体都具有约束力的硬性机制。在执行行为中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以及信息的共享是影响执行力的重要因素。执行环境也时刻影响着政府执行的整个过程。
三、培育执行文化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软件”建设
首先要树立执行理念,培育执行人员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执行意识,将公共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共同的价值观和执行理念对于每一位公务员都有着凝聚的作用,激励着公务员为实现政府目标而努力奋斗。其次要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大力倡导求真、务实、高效的作风,在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中真正形成高效执行的浓厚氛围,塑造政府的执行文化。
其次,领导干部要发挥作用。领导者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执行文化的塑造、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领导干部要率先执行,以身作则,带头提升执行力,发挥表率作用和示范作用。此外领导干部是执行文化培育和提升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必须将执行理念渗透到执行中去,让每一位员工从内心深处认同政府执行文化。
(二)提供“硬件”支持
一是建立健全问责制。在问责主体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明确行政问责主体,强化异体问责,积极推行以人大为主导,司法机关、民主党派、公民团体、新闻媒体等各方有序参与,相互协调的异体问责体系。在问责方式方面,进一步明确问责标准和方式,完善问责程序,把事前、事中、事后各个时期的问责结合起来。同时,增强问责制的可操作性,把问责的制度化和可操作性结合起来。
二是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将公务员的执行态度、执行能力和执行效果与公务员的考核、晋升、薪酬和奖惩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公务员的执行积极性。同时,要健全绩效评估制度,通过科学的方法,制定出全面的考核标准,对政府部门及其人员的执行力进行合理监测、考核分析和评价。提供及时的执行情况反馈,不断改善执行手段,提高执行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执行效率。
四、结语
政府执行文化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各方面下功夫。培育和弘扬政府执行文化需要社会的普遍参与,形成讲执行、讲落实的大的环境和风气,这样才能有力地推动政府执行文化的建设。
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执行力”建设被正式提上政府改革和建设的日程上。2006年9月4日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又强调: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要让政府执行力更具长久性,还需要培育良好的政府执行文化。
一、政府执行文化的提出与内涵
执行力最初是企业管理中的概念。美国学者保罗·托马斯和大卫·伯恩就指出:“执行力是一整套操作行为和技术体系,它能够使企业和公司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随着“执行力”一词开始逐步渗透到公共管理领域,“执行力”、“执行文化”等概念也逐步引起我国学者和政府人员的重视。
莫勇波认为,狭义的政府执行力主要是指政府组织在日常事务和政策决策执行工作中所需的有效执行的能力;广义的政府执行力则不仅仅涵括政府执行能力,更是指政府执行时所具有的执行的力量。2004年2月,海南省代省长卫留成率先提出了“政府执行文化”概念,强调要将企业管理理念与政府政务改革相结合,政府要强化执行意识,改进执行方式,加大执行力度。随后,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宣布要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可见,提高政府执行力、构建政府执行文化,已经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把它视为实现工作目标的关键之一。
二、培育执行文化的重要性
当前培育政府执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这可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执行力的重要地位
行政学家古德诺在政治行政二分法的理论中指出,“政治与政策或国家意志的表达相关;行政则与这些政策的执行相关”。我国学者郭济认为,有效执行政策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基层政府(县、乡政府)尤为如此,“其工作重点在于执行,即努力贯彻执行上级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以及下达的指令和任务”。一般来说,具有较强执行力的政府,能够有效执行公共政策和决策,国家的意志能较好地得到满足。一个无能的政府往往是执行力短缺、执行不力的政府,无法有效执行国家的公共政策,政府本身也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因此,执行力之于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执行文化与执行力
保罗·托马斯和大卫·伯恩研究发现:那些执行力强的组织内部都建立了一种执行力文化,并认为“只有那些建立了执行力文化的组织才可能长久发展,基业长青。”执行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一旦形成则具有相对稳定和特性。执行理念是提升执行力的前提,其强弱直接影响执行人员的具体活动。执行制度是一种对所有执行主体都具有约束力的硬性机制。在执行行为中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以及信息的共享是影响执行力的重要因素。执行环境也时刻影响着政府执行的整个过程。
三、培育执行文化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软件”建设
首先要树立执行理念,培育执行人员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执行意识,将公共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共同的价值观和执行理念对于每一位公务员都有着凝聚的作用,激励着公务员为实现政府目标而努力奋斗。其次要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大力倡导求真、务实、高效的作风,在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中真正形成高效执行的浓厚氛围,塑造政府的执行文化。
其次,领导干部要发挥作用。领导者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执行文化的塑造、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领导干部要率先执行,以身作则,带头提升执行力,发挥表率作用和示范作用。此外领导干部是执行文化培育和提升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必须将执行理念渗透到执行中去,让每一位员工从内心深处认同政府执行文化。
(二)提供“硬件”支持
一是建立健全问责制。在问责主体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明确行政问责主体,强化异体问责,积极推行以人大为主导,司法机关、民主党派、公民团体、新闻媒体等各方有序参与,相互协调的异体问责体系。在问责方式方面,进一步明确问责标准和方式,完善问责程序,把事前、事中、事后各个时期的问责结合起来。同时,增强问责制的可操作性,把问责的制度化和可操作性结合起来。
二是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将公务员的执行态度、执行能力和执行效果与公务员的考核、晋升、薪酬和奖惩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公务员的执行积极性。同时,要健全绩效评估制度,通过科学的方法,制定出全面的考核标准,对政府部门及其人员的执行力进行合理监测、考核分析和评价。提供及时的执行情况反馈,不断改善执行手段,提高执行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执行效率。
四、结语
政府执行文化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各方面下功夫。培育和弘扬政府执行文化需要社会的普遍参与,形成讲执行、讲落实的大的环境和风气,这样才能有力地推动政府执行文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