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猝乍
用作副词。其义当释为“仓促,突然”。
“猝乍”一词,在《朱子语类》中出现了两次:
(1)“可与立,未可与权”,权处是道理上面更有一重道理。如君子小人,君子固当用,小人固当去。然方当小人进用时,猝乍要用君子,也未得。当其深根固蒂时,便要去他,即为所害。这里须斟酌时宜,便知个缓急深浅,始得。
(2)今猝乍看这文字,也是难。有时前面恁地说,后面又不是恁地;这里说得如此,那里又却不如此。子细看来看去,却自中间有个路陌。
从文势语脉来看,例(1)中朱子是以君子与小人相处之道来阐明“权”的含义。大意是说当小人当道时,要懂得变通和斟酌实际情况,知道缓急轻重,不要“猝乍”用君子。这里,“猝乍”明显与“斟酌时宜”之类表示谨慎行事的话语相反相对,因而当释其义为“仓猝,突然”。在例(2)中,“猝乍”与意为“认真、细致”的“子细”一词意思相反相对,故依上述释义也显得文从字顺。
我们可从“猝乍”一词所构成的语素的意义来证明我们的观点。“猝”有“仓猝;匆忙”之义,如《玉篇·犬部》:“猝,言仓猝暴疾也。今作卒。”《资治通鉴·齐明帝永泰元年》:“敬则横刀跂坐,问询等:‘发丁可得几人?库见有几钱物?’询称‘县丁猝不可集’。”明代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三:“大抵民情幽隐,猝难毕达。”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画壁》:“女大惧,面如死灰……乃启壁上小扉,猝遁去。”何垠注:“猝同‘卒’,仓卒也。”“乍”有“突然;忽然”,如《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朱熹集注:“乍,犹忽也。”唐代王建《失钗怨》诗:“镜中乍无失髻样,初起犹疑在床上。”南唐冯延巳《谒金门》词:“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明代李东阳《早朝露坐》诗:“城头急雨时来去,云际疎星乍有无。”因而二者结合产生近义的并列结构“猝乍”。
在《朱子语类》中与“猝乍”同义的“卒乍”一词总共出现了十二次,①我们也可以比照二者所出现的话语环境来进一步论证我们释义的正确性。如“某是自十六七时下工夫读书,彼时四旁皆无津涯,只自恁地硬著力去做。至今日虽不足道,但当时也是吃了多少辛苦,读了书。今人卒乍便要读到某田地,也是难。”《汉语大词典》在“卒乍”词条下只引用了这一个书证,并释义为“仓促,突然”。我们把上例和例(2)进行比对可知,它和例(2)是同义句式,一个是说卒乍读书到某种程度难,一个是说猝乍看文字难。我们可以利用同义句式,语法结构相似的这一原理推断出“猝乍”和“卒乍”意思相同,用作意为“仓猝,突然”的副词。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张洪和齐躄同在《朱子读书法》卷二中录及朱子同样的话语时却使用的是“猝乍”一词:“今日猝乍便要读到某这田地,也是难。”这更加说明了“猝乍”和“卒乍”是同义词。
就我们阅览所及,“猝乍”一词在其它作品也用到过。如清代茅星来《近思录集注·附说》:“《近思录》文字猝乍看,也是难。有时前面恁地说,后面又不是恁地;这里说得如此,那里又却不如此。”这里只是录及朱子的话语,与例(2)意思一样,只是文字上有所差别罢了。又如朱子《晦庵集·卷五十六·答赵子钦》:“《礼图》未暇详考,亦是素看此篇不熟,猝乍看,未得。”
二、黑淬淬 黑卒卒
“黑淬淬”一词,在《朱子语类》中共出现了十次:
(1)天无明。夜半黑淬淬地,天之正色。
(2)若使有圣人收拾去,可知大段好。只是当时吾道黑淬淬地,只有些章句词章之学。他如龙如虎,这些艺解都束缚他不住,必决去无疑。
(3)今看文字未熟,所以鹘突,都只见成一片黑淬淬地。须是只管看来看去,认来认去。
(4)“忠信”是知得到那真实极至处,“修辞立诚”是做到真实极至处。若不是真实知得,进个甚么?前头黑淬淬地,如何地进得去?
这四例中的“黑淬淬”一词,用作形容词,用来形容黑暗。
(5)圣贤不是教人去黑淬淬里守著。而今且大著心胸,大开著门,端身正坐以观事物之来,便格它。
此例中的“黑淬淬”一词用作名词,当释义为“黑暗的地方”,是由上一个意义引申而来。
(6)此前面说敬而不见得。此便是见得底意思,便是见得敬之气象功效恁地。若不见得,即黑淬淬地守一个敬,也不济事。
(7)“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须恁地,方能中节。只恁地黑淬淬地在这里,如何要得发必中节!
(8)忠信是真个见得这道理决然是如此,既见得如此,便有个进处。不然,则黑淬淬地,进个甚么!
(9)盖是见得分明,方有个进处,若不曾见得,则从何处进?分明黑淬淬地,进个甚么?
(10)便是虚静,也要识得这物事;不虚静,也要识得这物事。如未识得这物事时,则所谓虚静,亦是个黑底虚静,不是个白底虚静。而今须是要打破那黑底虚静,换做个白底虚静,则八窗玲珑,无不融通。不然,则守定那里底虚静,终身黑淬淬地,莫之通晓也。
上述五例中的“黑淬淬”一词,用作形容词,当解释为“懵懵懂懂”,是由第一个义项经由借喻引申的途径引申而来。
“黑卒卒”一词,在《朱子语类》总共出现了两次:
(11)不知圣人教人,多是于动处说,如云“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又如告颜子“克己复礼为仁”,正是于视听言动处理会。公意思只是要静,将心顿于黑卒卒地,说道只于此处做工夫。
上例中“黑卒卒”一词,用作形容词,用来形容黑暗。
(12)且粗说,人之生,各具此理。但是人不见此理,这里都黑卒卒地。如猫儿狗子,饥便待物事吃,困便睡。到富贵,便极声色之奉。一贫贱,便忧愁无聊。圣人则表里精粗无不昭彻,其形骸虽是人,其实只是一团天理,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上例中“黑卒卒”一词,用作形容词,当释义为“懵懵懂懂”, 由第一个义项经由借喻引申的途径引申而来。作上述训释,理由如下:
第一,以《朱子语类》中相关文句进行比勘分析,可知上述诂释的正确性。请看《朱子语类》中下列语句:
(13)君子之道,固是不暴著于外。然曰“恶其文之著”,亦不是无文也,自有文在里。淡则可厌,简则不文,温则不理。而今却不厌而文且理,只缘有锦在里。若上面著布衣,里面著布袄,便是内外黑窣窣地。
(14)问:“‘惟深也’,‘惟几’,‘惟神也’,此是说圣人如此否?”曰:“是说圣人,亦是易如此。若不深,如何能通得天下之志!”又曰:“他恁黑窣窣地深,疑若不可测,然其中却事事有。”
(15)玄,只是深远而至于黑窣窣地处,那便是众妙所在。
(16)圣人之乐,且粗言之,人之生,各具此理。但是人不见此理,这里都黑窣窣地。如猫子狗儿相似,饥便求食,困便思睡。一得富贵,便极声色之娱,穷四体之奉;一遇贫贱,则忧戚无聊。
将上述前三例与(1)至(4)和(11)进行比照,不难发现,它们所表达的意思有相同之处,都是用来说明人们对客观或者主观之物的观感。而“黑窣窣”可以用来形容很黑,如1916年《浦江县志》“黑漆漆一作黑窣窣,又作黑洞洞。”清代光绪三年《黄岩县志》:“黑曰黑窣窣。”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比对相关句式将上述两个词语也作相应的训释。
而且“黑窣窣”还有“懵懵懂懂”的意思,如明代王守仁《传习录》卷下:“近来用功,亦颇觉妄念不生;但腔子里黑窣窣的,不知如何打得光明?”我们可以仿照同样的方法推导出“黑淬淬”和“黑卒卒”也有同样的意思。
第二,结合上下文语境看,例(1)中“黑淬淬”显然与意为“明亮”的“明”意思相反相对,因而其意不言而喻。例(10)中显然是在拿白的虚静和黑的虚静作比较。而“融通”有“融合通达”之义。如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公道识虚远,表里融通。”明代宋濂《〈白云稿〉序》:“经乃圣人所定,实犹天然日月星辰之昭布,山川草木之森列,莫不系焉,覆焉,皆一气周流而融通之。”“通晓”有“透彻地了解”之义,“黑淬淬”显然与它们的意思相反相对,故将解释为“懵懵懂懂”,文从字顺。
我们也可以从语音上找到“窣”、“卒”和“淬”之间的通借关系。他们都属于术部,其中“卒”和“淬”都属于精母,“窣”属于心母,这两组字声母旁纽,因而可以通借。我们之所以认为“淬”和“卒”同音,是因为《集韵·术韵》:“淬,淬没,水貌。”由相似引申的途径,“淬”可以由形容水貌发展到形容黑貌。
而且,我们也可以找到相关书证来证明它们的通借关系。如与例(3)、例(7)和例(8)语句意思相近的话语在宋代朱鉴编的《文公易说》卷十六中分别录作:“‘忠信’是知得到那真实极至处了,‘修辞立诚’是做到那真实极至处。若不是真实知得,进个甚么?前头黒窣窣地,如何地进得去?”“然而‘忠信’便是见得‘修辞立诚’底许多道理,‘修辞立诚’便是居那‘忠信’底许多道理。盖是见得分明,方有个进处,若不曽见得分明,则从何处进?黑窣窣地,进个甚么?”“今看文字未熟,所以鹘突,都只见成一片黑窣窣地。须是只管看来看去,认来认去。”更加说明了“窣”和“淬”的通借关系。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1-4册)[M].商务印书馆,1988.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4]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全八册)[M].中华书局,1986.
[6]李敏辞.<朱子语类>词语释义[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4).
[7]李敏辞.<朱子语类>口语词释义[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8]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9]徐时仪.<朱子语类>词语考释[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2).
[10]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
[11]盐见邦彦.点校本<朱子语类>口语语汇索引[M].大化书局,民国81[1992].
[12]姚振武.<朱子语类>词语札记[J].古汉语研究,1992(2).
[13]袁庆述.<朱子语类>方言俗语词考[J].语文研究,1990(4).
(作者简介:肖术全(1977.4-),男,汉族,湖北汉川人,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研究。)
用作副词。其义当释为“仓促,突然”。
“猝乍”一词,在《朱子语类》中出现了两次:
(1)“可与立,未可与权”,权处是道理上面更有一重道理。如君子小人,君子固当用,小人固当去。然方当小人进用时,猝乍要用君子,也未得。当其深根固蒂时,便要去他,即为所害。这里须斟酌时宜,便知个缓急深浅,始得。
(2)今猝乍看这文字,也是难。有时前面恁地说,后面又不是恁地;这里说得如此,那里又却不如此。子细看来看去,却自中间有个路陌。
从文势语脉来看,例(1)中朱子是以君子与小人相处之道来阐明“权”的含义。大意是说当小人当道时,要懂得变通和斟酌实际情况,知道缓急轻重,不要“猝乍”用君子。这里,“猝乍”明显与“斟酌时宜”之类表示谨慎行事的话语相反相对,因而当释其义为“仓猝,突然”。在例(2)中,“猝乍”与意为“认真、细致”的“子细”一词意思相反相对,故依上述释义也显得文从字顺。
我们可从“猝乍”一词所构成的语素的意义来证明我们的观点。“猝”有“仓猝;匆忙”之义,如《玉篇·犬部》:“猝,言仓猝暴疾也。今作卒。”《资治通鉴·齐明帝永泰元年》:“敬则横刀跂坐,问询等:‘发丁可得几人?库见有几钱物?’询称‘县丁猝不可集’。”明代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三:“大抵民情幽隐,猝难毕达。”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画壁》:“女大惧,面如死灰……乃启壁上小扉,猝遁去。”何垠注:“猝同‘卒’,仓卒也。”“乍”有“突然;忽然”,如《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朱熹集注:“乍,犹忽也。”唐代王建《失钗怨》诗:“镜中乍无失髻样,初起犹疑在床上。”南唐冯延巳《谒金门》词:“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明代李东阳《早朝露坐》诗:“城头急雨时来去,云际疎星乍有无。”因而二者结合产生近义的并列结构“猝乍”。
在《朱子语类》中与“猝乍”同义的“卒乍”一词总共出现了十二次,①我们也可以比照二者所出现的话语环境来进一步论证我们释义的正确性。如“某是自十六七时下工夫读书,彼时四旁皆无津涯,只自恁地硬著力去做。至今日虽不足道,但当时也是吃了多少辛苦,读了书。今人卒乍便要读到某田地,也是难。”《汉语大词典》在“卒乍”词条下只引用了这一个书证,并释义为“仓促,突然”。我们把上例和例(2)进行比对可知,它和例(2)是同义句式,一个是说卒乍读书到某种程度难,一个是说猝乍看文字难。我们可以利用同义句式,语法结构相似的这一原理推断出“猝乍”和“卒乍”意思相同,用作意为“仓猝,突然”的副词。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张洪和齐躄同在《朱子读书法》卷二中录及朱子同样的话语时却使用的是“猝乍”一词:“今日猝乍便要读到某这田地,也是难。”这更加说明了“猝乍”和“卒乍”是同义词。
就我们阅览所及,“猝乍”一词在其它作品也用到过。如清代茅星来《近思录集注·附说》:“《近思录》文字猝乍看,也是难。有时前面恁地说,后面又不是恁地;这里说得如此,那里又却不如此。”这里只是录及朱子的话语,与例(2)意思一样,只是文字上有所差别罢了。又如朱子《晦庵集·卷五十六·答赵子钦》:“《礼图》未暇详考,亦是素看此篇不熟,猝乍看,未得。”
二、黑淬淬 黑卒卒
“黑淬淬”一词,在《朱子语类》中共出现了十次:
(1)天无明。夜半黑淬淬地,天之正色。
(2)若使有圣人收拾去,可知大段好。只是当时吾道黑淬淬地,只有些章句词章之学。他如龙如虎,这些艺解都束缚他不住,必决去无疑。
(3)今看文字未熟,所以鹘突,都只见成一片黑淬淬地。须是只管看来看去,认来认去。
(4)“忠信”是知得到那真实极至处,“修辞立诚”是做到真实极至处。若不是真实知得,进个甚么?前头黑淬淬地,如何地进得去?
这四例中的“黑淬淬”一词,用作形容词,用来形容黑暗。
(5)圣贤不是教人去黑淬淬里守著。而今且大著心胸,大开著门,端身正坐以观事物之来,便格它。
此例中的“黑淬淬”一词用作名词,当释义为“黑暗的地方”,是由上一个意义引申而来。
(6)此前面说敬而不见得。此便是见得底意思,便是见得敬之气象功效恁地。若不见得,即黑淬淬地守一个敬,也不济事。
(7)“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须恁地,方能中节。只恁地黑淬淬地在这里,如何要得发必中节!
(8)忠信是真个见得这道理决然是如此,既见得如此,便有个进处。不然,则黑淬淬地,进个甚么!
(9)盖是见得分明,方有个进处,若不曾见得,则从何处进?分明黑淬淬地,进个甚么?
(10)便是虚静,也要识得这物事;不虚静,也要识得这物事。如未识得这物事时,则所谓虚静,亦是个黑底虚静,不是个白底虚静。而今须是要打破那黑底虚静,换做个白底虚静,则八窗玲珑,无不融通。不然,则守定那里底虚静,终身黑淬淬地,莫之通晓也。
上述五例中的“黑淬淬”一词,用作形容词,当解释为“懵懵懂懂”,是由第一个义项经由借喻引申的途径引申而来。
“黑卒卒”一词,在《朱子语类》总共出现了两次:
(11)不知圣人教人,多是于动处说,如云“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又如告颜子“克己复礼为仁”,正是于视听言动处理会。公意思只是要静,将心顿于黑卒卒地,说道只于此处做工夫。
上例中“黑卒卒”一词,用作形容词,用来形容黑暗。
(12)且粗说,人之生,各具此理。但是人不见此理,这里都黑卒卒地。如猫儿狗子,饥便待物事吃,困便睡。到富贵,便极声色之奉。一贫贱,便忧愁无聊。圣人则表里精粗无不昭彻,其形骸虽是人,其实只是一团天理,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上例中“黑卒卒”一词,用作形容词,当释义为“懵懵懂懂”, 由第一个义项经由借喻引申的途径引申而来。作上述训释,理由如下:
第一,以《朱子语类》中相关文句进行比勘分析,可知上述诂释的正确性。请看《朱子语类》中下列语句:
(13)君子之道,固是不暴著于外。然曰“恶其文之著”,亦不是无文也,自有文在里。淡则可厌,简则不文,温则不理。而今却不厌而文且理,只缘有锦在里。若上面著布衣,里面著布袄,便是内外黑窣窣地。
(14)问:“‘惟深也’,‘惟几’,‘惟神也’,此是说圣人如此否?”曰:“是说圣人,亦是易如此。若不深,如何能通得天下之志!”又曰:“他恁黑窣窣地深,疑若不可测,然其中却事事有。”
(15)玄,只是深远而至于黑窣窣地处,那便是众妙所在。
(16)圣人之乐,且粗言之,人之生,各具此理。但是人不见此理,这里都黑窣窣地。如猫子狗儿相似,饥便求食,困便思睡。一得富贵,便极声色之娱,穷四体之奉;一遇贫贱,则忧戚无聊。
将上述前三例与(1)至(4)和(11)进行比照,不难发现,它们所表达的意思有相同之处,都是用来说明人们对客观或者主观之物的观感。而“黑窣窣”可以用来形容很黑,如1916年《浦江县志》“黑漆漆一作黑窣窣,又作黑洞洞。”清代光绪三年《黄岩县志》:“黑曰黑窣窣。”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比对相关句式将上述两个词语也作相应的训释。
而且“黑窣窣”还有“懵懵懂懂”的意思,如明代王守仁《传习录》卷下:“近来用功,亦颇觉妄念不生;但腔子里黑窣窣的,不知如何打得光明?”我们可以仿照同样的方法推导出“黑淬淬”和“黑卒卒”也有同样的意思。
第二,结合上下文语境看,例(1)中“黑淬淬”显然与意为“明亮”的“明”意思相反相对,因而其意不言而喻。例(10)中显然是在拿白的虚静和黑的虚静作比较。而“融通”有“融合通达”之义。如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公道识虚远,表里融通。”明代宋濂《〈白云稿〉序》:“经乃圣人所定,实犹天然日月星辰之昭布,山川草木之森列,莫不系焉,覆焉,皆一气周流而融通之。”“通晓”有“透彻地了解”之义,“黑淬淬”显然与它们的意思相反相对,故将解释为“懵懵懂懂”,文从字顺。
我们也可以从语音上找到“窣”、“卒”和“淬”之间的通借关系。他们都属于术部,其中“卒”和“淬”都属于精母,“窣”属于心母,这两组字声母旁纽,因而可以通借。我们之所以认为“淬”和“卒”同音,是因为《集韵·术韵》:“淬,淬没,水貌。”由相似引申的途径,“淬”可以由形容水貌发展到形容黑貌。
而且,我们也可以找到相关书证来证明它们的通借关系。如与例(3)、例(7)和例(8)语句意思相近的话语在宋代朱鉴编的《文公易说》卷十六中分别录作:“‘忠信’是知得到那真实极至处了,‘修辞立诚’是做到那真实极至处。若不是真实知得,进个甚么?前头黒窣窣地,如何地进得去?”“然而‘忠信’便是见得‘修辞立诚’底许多道理,‘修辞立诚’便是居那‘忠信’底许多道理。盖是见得分明,方有个进处,若不曽见得分明,则从何处进?黑窣窣地,进个甚么?”“今看文字未熟,所以鹘突,都只见成一片黑窣窣地。须是只管看来看去,认来认去。”更加说明了“窣”和“淬”的通借关系。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1-4册)[M].商务印书馆,1988.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4]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全八册)[M].中华书局,1986.
[6]李敏辞.<朱子语类>词语释义[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4).
[7]李敏辞.<朱子语类>口语词释义[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8]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9]徐时仪.<朱子语类>词语考释[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2).
[10]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
[11]盐见邦彦.点校本<朱子语类>口语语汇索引[M].大化书局,民国81[1992].
[12]姚振武.<朱子语类>词语札记[J].古汉语研究,1992(2).
[13]袁庆述.<朱子语类>方言俗语词考[J].语文研究,1990(4).
(作者简介:肖术全(1977.4-),男,汉族,湖北汉川人,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