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安琴,小学美术高级教师,浙江省奉化市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宁波市美术特级教师带徒学员;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浙江省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奉化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奉化市优秀社团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所主持的课题“结合‘边际效应’促进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获宁波市基础教育教研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参与市属级多项课题的研究,主持编写了多个校本教材和拓展性课程。
美术是走在“图像时代”前沿的一门时尚学科,然而某些展示课中频频使出各种新招、怪招来实践新理念和新教学,带来了一些“负效应”,如事先进行知识渗透的“虚假风”,为增强课堂效果不断催促学生作业提速的“急躁风”,为凸显课程深度而安排过多形式和内容的“奢华风”,等等。
其实,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实现浅近而微小的教学目标,才是每堂课的真实面貌,因为学生的成长是由无数次微小的教学成果积累的。《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教学中的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Marginal utility)是经济学中的概念,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在《一本书看懂经济学》中,作者庆裕引用了一个“吃苹果”的例子来说明边际效应。
乐乐到外婆家做客,外婆给乐乐削苹果吃。吃第一个苹果时,带给乐乐的“使用价值”最大,当他吃完第二个时,已基本吃饱,边际效益达到临界点。如果这时外婆再递给他第三个苹果,他就很难下咽了,这时苹果的边际效益越过了临界点,成为累赘。
其实,在学生的美术学习中同样存在“边际效应”。学生往往在教学初始阶段接受相关信息的效率较高,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递增,最后达到一个饱和点。超过这个点,学生将产生懈怠和抵触心理。
二、边际教学的认知探索
1.美术课堂理念的边际性视角认知
我们暂且将这种运用边际效应的课堂教学称为“边际教学”。教学中的边际主要包含“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只有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产生更快更好的融合,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峰值。美国经济学家柯克兰德在《宏观经济学》一书中以讲授经济学为例,指出所谓“边际成本”就是在实际教学中付出的成本,如学习时间、学习精力,等等。而所谓“边际效益”是指教学之后学生的收获,如果课堂知识是学生以前学会的,那么边际效益就是零。这使笔者受到启发:教学的意义不是让学生超负荷地获取无效益的知识,也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内”所得而无“课堂外”收获,而是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这个提高不包括以往的经验、知识和能力,这就是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学边际指的是,课堂投入变化引起的教学效益的变化,这个效益应该表现为增量。
如图1所示,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量的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吸取会从“需要”逐渐转化为“饱和”,最终走向遏止,教学效益的产出是低开高走又逐渐降低的。适当运用边际效应,有利于教师科学地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探索投入的教学成本如何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即设置怎样的教学路径才能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投放多大的信息量才能适合学生理解,等等。在这里,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产生融合,才能有效地推进教学的进程。
2.儿童美术学习的边际性现象探析
经济行为中有“蚀本”的风险,课堂教学中也有“教坏”的可能,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教学都是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边际教学涉及学生智慧的发展,是一种培养智慧的教学方式。
智慧是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中,学生才能自由地表达、幸福地展示、尽情地交流。培养学生的智慧需要了解学生、遵循教育的规律。如图2所示,智慧的培养,必须以学生原有智慧为核心,途径必须包含方法,方法必须包含策略,它们互为一体,但是范围不同。由此可见,学生智慧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边际特征”,学生智慧的自我觉醒是学生学习的“边际路径”。
3.教师课堂教学的边际性预设实践
(1)教学目标的边际呈现——多维交集
教学是一个意识流动的过程,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学生发展目标、教师教学目标三者的交集,是由边际促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一系列分目标构成的链条,相邻的分目标之间形成了边际关系,它们共同推动着阶段性目标的完整建构与达成。因此每一个分目标所占据的内容、结构、评价等要素,要形成一个合理配置,有节奏地推动教学过程。
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小学美术》第4册“节节虫”一课为例,表1按照学习层次、学习过程、学习结果递进地设置了分目标,并以一系列生活化、自主化的情境作为整合目标的线索,以达到预期教学效益。
(2)教学内容的边际设计——连通区域
教学内容的边际设置应该是一个开放连通的区域。开放是指教师将教材结构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认知方式。连通是指在教学内容的连接中,前一个环节对后一个环节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它表现为对区域中的内容、结构、标准、动作的掌握,是对每个教学环节的完全的围绕。以2013年新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第五册“中国彩陶”一课为例,表2说明了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边际设计。
当然,不同教学设计形成的连通方式是不同的。有层层递进的,有曲径通幽的,有重在复习巩固的,有意在突破创新的,等等。纵使连通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边际的把握是重点。
三、边际教学的模式构建
1.边际教学模式的步骤
课堂是由教学环节组成的教学链,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影响到课堂教学总目标的达成效果。因此,边际教学要塑造有为行为,使学生由起点行为逐渐地向终点行为靠近,在用边际教学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时,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图3所示的步骤。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惊奇和疑问开始。教学的意义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惊奇之心,催发学生智慧的种子。因此,教师在践行课堂边际教学时应谨记,要合理确立学生的发展区域,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学所得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
2.边际教学的实施要求
边际教学的设计要兼顾学生、文本和教学等诸多要素,追求最高的教学收益,在内容设计与评价方面的实施,应遵循一些原则,如表3所示。
综上所述,“边际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可以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边际教学把课堂的观察聚焦于相邻教学环节的衔接处,这种把握与切入有利于从微观的教学单位中发现教学的规律和效率。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美术是走在“图像时代”前沿的一门时尚学科,然而某些展示课中频频使出各种新招、怪招来实践新理念和新教学,带来了一些“负效应”,如事先进行知识渗透的“虚假风”,为增强课堂效果不断催促学生作业提速的“急躁风”,为凸显课程深度而安排过多形式和内容的“奢华风”,等等。
其实,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实现浅近而微小的教学目标,才是每堂课的真实面貌,因为学生的成长是由无数次微小的教学成果积累的。《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教学中的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Marginal utility)是经济学中的概念,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在《一本书看懂经济学》中,作者庆裕引用了一个“吃苹果”的例子来说明边际效应。
乐乐到外婆家做客,外婆给乐乐削苹果吃。吃第一个苹果时,带给乐乐的“使用价值”最大,当他吃完第二个时,已基本吃饱,边际效益达到临界点。如果这时外婆再递给他第三个苹果,他就很难下咽了,这时苹果的边际效益越过了临界点,成为累赘。
其实,在学生的美术学习中同样存在“边际效应”。学生往往在教学初始阶段接受相关信息的效率较高,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递增,最后达到一个饱和点。超过这个点,学生将产生懈怠和抵触心理。
二、边际教学的认知探索
1.美术课堂理念的边际性视角认知
我们暂且将这种运用边际效应的课堂教学称为“边际教学”。教学中的边际主要包含“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只有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产生更快更好的融合,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峰值。美国经济学家柯克兰德在《宏观经济学》一书中以讲授经济学为例,指出所谓“边际成本”就是在实际教学中付出的成本,如学习时间、学习精力,等等。而所谓“边际效益”是指教学之后学生的收获,如果课堂知识是学生以前学会的,那么边际效益就是零。这使笔者受到启发:教学的意义不是让学生超负荷地获取无效益的知识,也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内”所得而无“课堂外”收获,而是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这个提高不包括以往的经验、知识和能力,这就是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学边际指的是,课堂投入变化引起的教学效益的变化,这个效益应该表现为增量。
如图1所示,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量的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吸取会从“需要”逐渐转化为“饱和”,最终走向遏止,教学效益的产出是低开高走又逐渐降低的。适当运用边际效应,有利于教师科学地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探索投入的教学成本如何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即设置怎样的教学路径才能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投放多大的信息量才能适合学生理解,等等。在这里,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产生融合,才能有效地推进教学的进程。
2.儿童美术学习的边际性现象探析
经济行为中有“蚀本”的风险,课堂教学中也有“教坏”的可能,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教学都是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边际教学涉及学生智慧的发展,是一种培养智慧的教学方式。
智慧是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中,学生才能自由地表达、幸福地展示、尽情地交流。培养学生的智慧需要了解学生、遵循教育的规律。如图2所示,智慧的培养,必须以学生原有智慧为核心,途径必须包含方法,方法必须包含策略,它们互为一体,但是范围不同。由此可见,学生智慧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边际特征”,学生智慧的自我觉醒是学生学习的“边际路径”。
3.教师课堂教学的边际性预设实践
(1)教学目标的边际呈现——多维交集
教学是一个意识流动的过程,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学生发展目标、教师教学目标三者的交集,是由边际促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一系列分目标构成的链条,相邻的分目标之间形成了边际关系,它们共同推动着阶段性目标的完整建构与达成。因此每一个分目标所占据的内容、结构、评价等要素,要形成一个合理配置,有节奏地推动教学过程。
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小学美术》第4册“节节虫”一课为例,表1按照学习层次、学习过程、学习结果递进地设置了分目标,并以一系列生活化、自主化的情境作为整合目标的线索,以达到预期教学效益。
(2)教学内容的边际设计——连通区域
教学内容的边际设置应该是一个开放连通的区域。开放是指教师将教材结构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认知方式。连通是指在教学内容的连接中,前一个环节对后一个环节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它表现为对区域中的内容、结构、标准、动作的掌握,是对每个教学环节的完全的围绕。以2013年新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第五册“中国彩陶”一课为例,表2说明了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边际设计。
当然,不同教学设计形成的连通方式是不同的。有层层递进的,有曲径通幽的,有重在复习巩固的,有意在突破创新的,等等。纵使连通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边际的把握是重点。
三、边际教学的模式构建
1.边际教学模式的步骤
课堂是由教学环节组成的教学链,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影响到课堂教学总目标的达成效果。因此,边际教学要塑造有为行为,使学生由起点行为逐渐地向终点行为靠近,在用边际教学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时,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图3所示的步骤。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惊奇和疑问开始。教学的意义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惊奇之心,催发学生智慧的种子。因此,教师在践行课堂边际教学时应谨记,要合理确立学生的发展区域,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学所得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
2.边际教学的实施要求
边际教学的设计要兼顾学生、文本和教学等诸多要素,追求最高的教学收益,在内容设计与评价方面的实施,应遵循一些原则,如表3所示。
综上所述,“边际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可以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边际教学把课堂的观察聚焦于相邻教学环节的衔接处,这种把握与切入有利于从微观的教学单位中发现教学的规律和效率。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