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的乐趣,莫过于三五知己相聚,完全不在乎吃什么,只图有个清静环境聊天儿。在居室局促的文人中,有此条件者无几,只能跑到外边去想辙。这里说的所谓外边,无非是餐厅、茶馆。
这会儿北京城,要说餐厅、茶馆、酒楼,比过去年间多得多。老字号如全聚德、森隆、马凯、萃华楼依旧红火,新开的餐馆几乎什么风味儿都有,就连挂着洋人牌子的餐厅都有多家,更不要说遍布大街小巷的小吃店。可是认真地掂量掂量,普通人吃得起又称心的,恐怕就很难找出几家了。
在吃喝上比较讲究、算得上美食家的文人,有的早已作古,健在的年事已高,更愿意吃家常饭。年轻点儿的文人,喜欢大嚼名菜名点的,好像也不是很多。只要有几样可口小菜,再加一壶好茶几杯淡酒,就很满意很知足了。至于用餐环境和时间倒是不能马虎。环境不见得豪华却要幽静,时间不计较早晚却要从容,以便无拘无束地闲聊漫侃。高级酒楼由小姐分盘布菜的方式,对于某些达官贵人富豪明星,无疑是种显赫标志和舒服享受,然而对于散淡惯了的文人,反而会觉得繁缛别扭、无所适从。
本人有幸偶尔被人请去吃饭,豪华饭店酒楼去过几家,山珍海味,南点北菜,倒也有口福品尝过不少,只是到了我肠胃里,几乎通通变成大烩菜,很难辨出到底味美在哪里。说起来真有点儿难为情,更对不起各路烹饪大师。可是,您遇到我又有何办法呢?天生一副粗茶淡饭肠胃,注定不能享受烹龙炮凤,反而稀饭豆腐吃着滋润。这就是命,不能不认。
同那些大酒楼餐馆比,去过的几家小餐厅,有两家倒是满合心意,至今想起来都难忘记。
一家在东大桥。老作家吴祖光先生健在时,请美籍华人作家萧逸先生吃饭,就在这家私营小饭馆。因我认识萧逸先生,吴老就让我作陪,我才知道这家小馆。这家餐馆店堂不大,装修得倒挺雅致,菜是随叫随炒,咸甜酸辣跟客人商量,几乎跟家里用餐一样方便。我们三人边吃边聊,饭也清淡,话也清爽,感觉比在大饭店舒适。萧逸先生也很欣赏这个地方,次日他做东请唐达成、邓友梅等作家吃饭,执意还要在小餐馆,可见文人癖性都差不多。
另外一家在东四。第一次去这家小餐馆,是李硕儒兄带去的,当时他任《小说》主编,请浙江作家汪浙成先生吃饭。浙成兄跟我是多年朋友,我同样跟着蹭饭。这家小餐馆似乎更可人意,去过一次印象不错,后来我请客特意跑到这家。有次请两位西北作家吃饭,他们刚从国外访问归来,吃了几天西餐洋饭可能吃烦了,这顿饭想要换换口味儿,就提出来吃炒酸辣白菜。我以为会使老板为难,就请老板跟厨师商量,不想一会儿工夫,一盘红白相间的辣白菜,冒着热气飘着香味儿,就摆上我们的餐桌。两位朋友吃后连连叫绝。看来餐馆不在如何豪华,饭菜不在怎样高档,只要觉得舒服随意就好。
这会儿说起吃喝穿戴,都愿意跟文化连在一起,什么酒文化,什么食文化,什么服饰文化,什么旅游文化,如此等等。听起来蛮文明蛮时髦,只是做起来并非那么回事,让人有种酸文假醋的感觉。那年去海口市承朋友盛情,先后在两家大酒楼用餐。第一家酒楼的潮粤菜做得倒是正宗地道,绝对让你无可挑剔。遗憾的是用餐环境,多少有点儿不伦不类,边吃边让客人听通俗歌曲,实在有点伤胃口。另一家边吃边让客人看洋妞跳舞,着实让人有些心烦意乱,视觉听觉味觉都不舒服,远没有用广东音乐助餐愉快。要说这也是饮食文化,说句大实诚话,我还真不大敢恭维,更享受不了这种“洋”福。
在吃饭穿衣上,我一向比较固执,觉得随意最好。普遍追求华丽包装的餐饮业,能有几家环境幽雅清静的小馆,而且当真按“丰俭由人,随意自便”,我会认为是最好的友人相聚处。可惜这样的地方当今不算多。要是哪位老板能揣摩出消费者心理,他的小餐馆一定会做得越发红火,当然,最想光顾的肯定就是这帮文人。
(紫菀摘自《渤海早报》2016年6月22日)
这会儿北京城,要说餐厅、茶馆、酒楼,比过去年间多得多。老字号如全聚德、森隆、马凯、萃华楼依旧红火,新开的餐馆几乎什么风味儿都有,就连挂着洋人牌子的餐厅都有多家,更不要说遍布大街小巷的小吃店。可是认真地掂量掂量,普通人吃得起又称心的,恐怕就很难找出几家了。
在吃喝上比较讲究、算得上美食家的文人,有的早已作古,健在的年事已高,更愿意吃家常饭。年轻点儿的文人,喜欢大嚼名菜名点的,好像也不是很多。只要有几样可口小菜,再加一壶好茶几杯淡酒,就很满意很知足了。至于用餐环境和时间倒是不能马虎。环境不见得豪华却要幽静,时间不计较早晚却要从容,以便无拘无束地闲聊漫侃。高级酒楼由小姐分盘布菜的方式,对于某些达官贵人富豪明星,无疑是种显赫标志和舒服享受,然而对于散淡惯了的文人,反而会觉得繁缛别扭、无所适从。
本人有幸偶尔被人请去吃饭,豪华饭店酒楼去过几家,山珍海味,南点北菜,倒也有口福品尝过不少,只是到了我肠胃里,几乎通通变成大烩菜,很难辨出到底味美在哪里。说起来真有点儿难为情,更对不起各路烹饪大师。可是,您遇到我又有何办法呢?天生一副粗茶淡饭肠胃,注定不能享受烹龙炮凤,反而稀饭豆腐吃着滋润。这就是命,不能不认。
同那些大酒楼餐馆比,去过的几家小餐厅,有两家倒是满合心意,至今想起来都难忘记。
一家在东大桥。老作家吴祖光先生健在时,请美籍华人作家萧逸先生吃饭,就在这家私营小饭馆。因我认识萧逸先生,吴老就让我作陪,我才知道这家小馆。这家餐馆店堂不大,装修得倒挺雅致,菜是随叫随炒,咸甜酸辣跟客人商量,几乎跟家里用餐一样方便。我们三人边吃边聊,饭也清淡,话也清爽,感觉比在大饭店舒适。萧逸先生也很欣赏这个地方,次日他做东请唐达成、邓友梅等作家吃饭,执意还要在小餐馆,可见文人癖性都差不多。
另外一家在东四。第一次去这家小餐馆,是李硕儒兄带去的,当时他任《小说》主编,请浙江作家汪浙成先生吃饭。浙成兄跟我是多年朋友,我同样跟着蹭饭。这家小餐馆似乎更可人意,去过一次印象不错,后来我请客特意跑到这家。有次请两位西北作家吃饭,他们刚从国外访问归来,吃了几天西餐洋饭可能吃烦了,这顿饭想要换换口味儿,就提出来吃炒酸辣白菜。我以为会使老板为难,就请老板跟厨师商量,不想一会儿工夫,一盘红白相间的辣白菜,冒着热气飘着香味儿,就摆上我们的餐桌。两位朋友吃后连连叫绝。看来餐馆不在如何豪华,饭菜不在怎样高档,只要觉得舒服随意就好。
这会儿说起吃喝穿戴,都愿意跟文化连在一起,什么酒文化,什么食文化,什么服饰文化,什么旅游文化,如此等等。听起来蛮文明蛮时髦,只是做起来并非那么回事,让人有种酸文假醋的感觉。那年去海口市承朋友盛情,先后在两家大酒楼用餐。第一家酒楼的潮粤菜做得倒是正宗地道,绝对让你无可挑剔。遗憾的是用餐环境,多少有点儿不伦不类,边吃边让客人听通俗歌曲,实在有点伤胃口。另一家边吃边让客人看洋妞跳舞,着实让人有些心烦意乱,视觉听觉味觉都不舒服,远没有用广东音乐助餐愉快。要说这也是饮食文化,说句大实诚话,我还真不大敢恭维,更享受不了这种“洋”福。
在吃饭穿衣上,我一向比较固执,觉得随意最好。普遍追求华丽包装的餐饮业,能有几家环境幽雅清静的小馆,而且当真按“丰俭由人,随意自便”,我会认为是最好的友人相聚处。可惜这样的地方当今不算多。要是哪位老板能揣摩出消费者心理,他的小餐馆一定会做得越发红火,当然,最想光顾的肯定就是这帮文人。
(紫菀摘自《渤海早报》2016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