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改革的可行性探讨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h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高师音乐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强调单学科纵向发展的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和声、复调、曲式、配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视唱练耳与乐理、和声与曲式分析、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等整合型课程应运而生,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了多学科的横向联系与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符合大众化教育模式对创新型人才规格培养的需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由于大家没有把思想统一到对整合型音乐基础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意义与作用上来,对它的学科发展方向和科研定位不够明确;对它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看法不一致;对教师的配置不够合理等因素使得整合型音乐基础课的发展受到了制约,笔者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了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课程整合新方案,并对它的实施可行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是指将和声、复调、曲式、计算机制谱、歌曲作法、乐队编配和MIDI制作等七门课以现代思维方式为基础予以合并,成为一门综合性的作曲基础理论课程,来替代以传统思维方式为基础的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课程。与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不同的是,“七合一”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和综合性的教学内容,更能体现出在大众化教育模式下,对高师学生作曲基础理论应用能力与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电脑音乐创作得到充分表现,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目的,以适应现代中小学多媒体音乐教学和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对高师毕业生的要求除了具备课堂协调与组织能力、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合唱训练与指挥能力、音乐欣赏讲解能力外,还应该结合计算机制谱和MIDI制作等音乐软件,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把和声、复调、曲式、乐队编配、歌曲写作等知识综合应用起来服务于教学。将七门课组合在一起成为一门课主要是考虑应用型和实用性的人才培养。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设备,通过计算机制谱和MIDI制作,把歌曲写作、和声、复调、曲式、乐队编配等课程内容科学地结合在一起,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它打破了以往传统式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科交叉的教学形式,把七门课变为一门多媒体作曲基础理论课。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综合性、可操作性课程,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改革课程之一,符合高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性强、应用型突出的中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在美国攻读作曲硕士期间,考察了一些本科生的作曲技术基础理论课程,他们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如:教学注重和声与歌曲写作的联系、歌曲创作与曲式结构的联系、复调写作与乐队编配的联系、乐队编配与MIDI制作的联系等。教学形式采用多媒体授课,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如:教授在电脑里出16小节带和弦标记的单旋律题目,学生从电脑里拿到题目后,利用10分钟把自己喜爱的钢琴伴奏音型输入电脑;教授对几位同学的作业进行现场点评后,再让学生按照步骤,把钢琴伴奏谱转化为电声乐队四大件编制的乐队谱;等学生掌握了电声乐队编配手法后,再加上旋律乐器,学习简单副旋律写作,高年级的同学还要根据情况学习各种复杂乐队的编配和电脑音乐制作。据介绍,经过三年学习的学生都能为自己创作的校园歌曲进行配器和MIDI制作,能为单旋律的歌曲配写二声部或多声部,能自如地把钢琴谱转化为不同编制的乐队谱,能应用计算机把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课程综合运用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去。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体系改革也应该学习和借鉴美国这种做法。按照三年的学习周期,笔者就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 计算机制谱与MIDI制作:从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开始学习电脑制谱和简单MIDI制作。电脑制谱软件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在谱面视觉上掌握正确的记谱法,同时还可以通过电脑播放所记录的乐谱,让学习者有一个直接的音响感受。教学可从单旋律的制谱输入和版面设计入手,结合视唱和乐理课程教学,在学习制谱的同时,巩固视唱和乐理课中所学内容;也可以由浅入深地为不同组合的乐队制谱,熟悉不同乐队的编配和各种乐器的记谱法。掌握计算机制谱软件还有利于音乐课件制作的学习,方便将来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通过MIDI制作出来的音乐可以让声音更接近真实乐器,学生还可以通过技术处理,把一些自己想要的个性化声音效果加入到音乐创作中,让音乐更加丰满和流畅。在初级阶段可以教会学生乐谱输入法和简单编配常识,在美国的一些学校,计算机制谱软件和MI-DI制作两门课的基础知识是和乐理课整合在一起的。
  2 和声与歌曲写作:传统学院派的和声与歌曲写作是两门独立的课程,和声教学一般从一个音配一个和弦开始,强调和声功能进行,大部分学校和声课结业考试还停留在一个音配一个和弦的教学内容里。歌曲写作与和声教学也是脱节的,教学强调个性的发展,为了突出地方特色,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加入地方戏的音乐要素,这种常见的做法让富有经验的传统和声教师感到束手无策,无从着手为歌曲配置和声,更何况我们高师的学生呢?
  以上两门课对作曲指挥系专业的学生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但对将来走向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的高师音乐学生来说,他们将来面对的是一小节一至两个和弦的校园歌曲、通俗歌曲和民歌,学习和声的主要目的是能为一些校园歌曲编配简单的钢琴即兴伴奏,为歌曲配置简单的二声部或多声部,帮助自己制作MIDI或为小乐队配置简单的乐队谱:学习歌曲写作的目的是能创作单声部或二声部简单的校园歌曲。传统的和声与歌曲写作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合用于高师音乐学生的教学。
  笔者建议从第二学期开始,把传统和声、歌曲写作、曲式等课整合在一起,课程内容不宜太难,应该以强调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在学科联系上做到和声学习与和弦连接相结合,和弦连接与钢琴模式化伴奏音型写作、歌曲写作相结合,歌曲写作与曲式结构、旋律发展、旋律变奏写作相结合等,具体说从学习简单的和弦连接入手,根据所提供的和弦连接创作单一曲式结构的歌曲,再进行单一曲式结构的旋律变奏写作、模式化钢琴伴奏音型写作等,加上电脑制谱软件辅助教学,学生能即时听到自己的创作成果。笔者相信这一做法能让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 MIDI制作与电声乐队编配:第三学期可以学习简单MIDI制作,学习如何把钢琴伴奏谱模式化地转化为电声乐队谱,如何制作简单背景音乐,如何录制打击乐器等,同时继续深入和声与歌曲写作内容学习,创作单二部、单三部曲式结构的歌曲,并通过电脑把所创作 的歌曲制作出电声乐队的音响效果来。
  4 二声部写作与电脑音乐:第四学期延伸第三学期的学习内容,创作多段体曲式结构的乐曲和歌曲。电脑音乐制作方面,在电声乐队的基础上加上一至二件旋律乐器,同时学习简单二声部副旋律写作,如:与旋律声部构成三六度的副旋律写作、在和弦连接中寻找横向为大小二度音程关系的副旋律写作、在和弦音的基础上加经过音和辅助音以及为长音填空等副旋律写作。
  5 乐队编配与电脑音乐:第五学期可以深入以上学习内容,创作复杂曲式结构的音乐作品,学习简单多声部写作方法,为歌曲编配二声部或多声部,把一些名曲改编成不同风格或不同乐队组合的乐曲,学习如何把钢琴谱转化为不同乐队组合的乐队谱,如何在电声乐队的基础上制作不同乐队组合的电脑音乐,如何使用色彩性乐器,如何加入电子音响效果等。
  6 综合练习:第六学期可以综合运用以上所学知识,制作自己的结业作品,结业考试将以原创作品音乐会的形式展示教学和学习成果,这种做法能凸显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音乐院校音教系办学特色。 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要求教师具备较好的综合音乐素质、扎实的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知识、熟练的电脑音乐制作能力和音乐制谱软件使用能力、较强的课堂组织和应变能力等条件,而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实行的是精英化教育模式,强调单学科的深入,教师只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就可以了,这种教学形式适合用于少数作曲尖子生的培养,教学目的与高师作曲基础理论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脱节现象。
  作者认为,在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应当对“七合一”作曲基础理论课教师配置这一既带有普遍性又具有指导意义的问题认真研究,采取积极的配套措施,实现以课程为主配置教师,加强学科建设,对在职教师进行科学培训,对引进教师进行合理考核。具体地说,应当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 组织专家和教师一起就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研讨,更新观念,统一认识,解放思想,鼓励创新。成立“七合一”课题组,申报课题,编写教材,尽快拿出一套科学可行的授课方法和模式来。
  2 加强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教师知识结构建设,提升教学能力。引导一些高素质的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毕业生投入到“七合一”的课程研发中,也能注入新鲜血液,充实师资力量。同时对在职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教师进行技术培训,指派理论组专家教授上课,明确课程、教材、课时、内容以及考核标准,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实际运用能力以及课堂组织与应变能力。
  3 可以组织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课程实验班,请有经验的专家专门授课,进行科学实验,以便总结经验,指导和改进教学。
  4 设立和完善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教法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七合一”教法应该是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完善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能促进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使音乐教育课程结构更合理、体系更饱满。选派有经验的专家学科带头人任研究生的“七合一”课程教学,并带领研究生一起深入到本科教学第一线,边学习边实践,一起申报课题,编写综合性教材。这种做法比要求在职教师从事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课程研发更科学、更有效、更快捷,还可以使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为师范学校培养和输送具有一定研究和教学能力的优秀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教师。
  5 完善“七合一”作曲基础理论课教师引进制度,加大引进力度。在师资引进方面,全面考察应聘者综合应用能力,从原先考核单一学科能力转换到考核综合素质上来。如:首先看应聘者阅历,是否有参加乐队和集体课教学经验,是否有课堂组织和灵活应变能力;其次,再从专业角度进行全面考核:考核钢琴演奏能力、键盘和声、即兴弹奏、钢琴即兴伴奏能力、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综合应用能力等。
  由于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是一门新的学科,在学科深度上是不能满足理论尖子生需求的,它需要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的选修课来支撑,这样才能满足一些想在某个单独学科领域有所发展的学生,让他们有课可选,同时也可以与研究生考试挂钩。
  把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与高科技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是现代教育思维的重要标志和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其发展前景是无限宽阔和光明的。同时,应该清楚地看到多媒体音乐课程的开展也有很大的难度,需要院校领导的扶持和大量作曲技术理论教师的参与,在科研定位上,应该把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列为高师音乐教育重点科研项目之一。
  
  责任编辑 张 宁
其他文献
11年9月下旬,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在当年革命的发源地——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市,隆重举行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萧友梅学术思想论坛暨作品音乐会。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文联、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主办,广东当代文艺研究所、中山市文联、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岭南音乐》杂志社承办。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及广东的专家学者与华工艺术学院师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百年之前的辛亥
学校党组织的吸引力强不强,党员先锋作用充不充分,是衡量一所学校党建工作质量好坏的标准。武汉光谷汤逊湖学校党支部确定了党建工作的基本理念:在“实”上做文章,党建工作要务实,求实效,不走过场;在“学”上做文章,把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结合起来,精选学习内容,让党员教师学有所获;在“助”上做文章,助力青年党员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真正成为学校工作的业务骨干;在“融”上做文章,把党组织建成党员教师
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制定评审标准,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四级体系,同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建立科学有效的“非遗”产传承机制以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标志着
美国作曲家斯蒂芬·艾伯特(Stephen Albert,1941—1992)是罗马大奖、普利策奖和格莱美奖的获得者。在20世纪音乐日渐拒斥情感表达,远离浪漫主义精神之时,艾伯特将浪漫主义精神与现代创作技法相结合,创作出感人至深的音乐作品,被视为新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作品声乐套曲《唤醒逝者》(To Wake the Dead,1978)、交响曲《河水奔流》(Rivermnning,
此文分三点写出:  一、“两年间,七首名曲创奇迹”——初步提出何以能在这两年间同时涌现出七首里程碑式的国乐名曲这一音乐史上的盛况。  二、“两年间,民乐作曲出领军”——中央音乐学院1958年开设的民乐作曲专业及其教学成果在中国当代音乐史上的创新意识和重大贡献。  三、“多年来,民乐创作显危机”——对当前我国九大专业音乐院校作曲系学生的民乐创作、教学中缺乏传统,大量借鉴西方现代派教学方针的批评。  
时值新中国60华诞之际,为促进音乐创作,特别是流行音乐创作的健康发展和进一步繁荣,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共同主办的“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于2009年5月23日落下帷幕。  本次大赛赛程历时近一年,范围遍及全国七大赛区(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第七),在经历了初赛与复赛的严格选拔之后,从两万余首作品中遴选出两百余首参加全国总决赛,可谓是佳作涌现、异彩纷呈。本
2015年1月8日晚,“丝绸之路”新作品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音乐会上共推出了六位青年作曲家的六部室内乐作品:王丹红的《沙海意境》、周娟的《觉路·花落人间》、朱赫的《民俗星光——丝路行音》、常平的《风中的塔铃》、张帅的《小东西——为笛子、柳琴、琵琶、二胡、吉他和大阮而作的嬉游曲》以及陈欣若的《色俱腾一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  笔者注意到,几乎每位作曲家都通过节目单或现场介绍阐述了自己创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但在“琴”前加一个“古”字,还是近百年的事情。关于古琴的始创者,历史上说法不一。《琴论》云:“伏羲氏削桐为琴,面圆法天,底方象地,龙池八寸通八风,凤池四寸合四气……五弦象五行,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武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文解字》云:“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乐记》云:“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不管古琴始创于伏羲氏、神农
2008年5月15日下午6时,香港中环域多利皇后街9号中商大厦三联书店二楼举行了——《律韵芳华·费明仪的故事》(费明仪、周凡夫、谢素雁著,香港三联出版社2008年出版)新书发布会。出席发布会的嘉宾有两岸三地许多音乐界著名人士,其中不少是费明仪在音乐、艺术历程上的好友,有部分上台讲述了与费明仪相处的多方经历,其中包括张延军(中联办文体宣传部部长)、区永熙(全国政协委员)、陈达文(前香港文化署署长、影
以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起点的标志,“改革开放”的国策为“文革”结束不久百业待兴的中国带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机。此后的30年,中国社会经历了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作为国民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学校音乐教育亦不例外,30年间实现了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百年历史①和新中国音乐教育事业近60年发展的大跨越。    一、美育地位的恢复和学校音乐教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