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利用1951-1997年我国西北地区东部15个测站的地面气温资料和1950-1996年热带太平洋地区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夏季(6-8月)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51-1997年我国西北地区东部15个测站的地面气温资料和1950-1996年热带太平洋地区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夏季(6-8月)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热带太平洋各区域海温异常与西北地区东部气温变化之间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用EOF分解得到的前三个主要特征向量(占总方差的80%以上)基本反映了西北地区东部的气温变化特征,用这三个特征向量重建的气温距平场,存在着7年的主周期,它的信号最强.在1993年前后发生了由冷转暖的转变,热带太平洋的三个区域中,西太平洋暖池(Wpi)(140°E-180°E,10°S-10°N)是影响西北地区东部气温变化的关键区,该区域前期冬季和春季的海温变化是预报西北地区东部气温变化的强信号.
其他文献
105°E越赤道气流的发展变化与南北半球的大气环流系统发展变化有关,但这些环流系统并非同时起同样重要的作用。作者利用候平均OutgoingLongwaveRadiation(简称OLR)资料与850hPa风场资料(1979~1986年)对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与(夏季)越赤道气流有关的环流系统做相关分析和越赤道气流偏强类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海洋大陆赤道缓冲区的对流上升运动(90°E~120
太平洋副热带经圈环流是太平洋热带和副热带上层海洋进行热交换的桥梁,其变化可以影响太平洋热带和副热带之间的热结构,从而影响全球气候.本文简要介绍有关研究工作并提出了
笔者在苏丹西部Mellit地区白垩系碎屑岩中发现一种罕见的柱状节理,经研究认为是沉积岩层受到中新世喷发的玄武岩熔岩流的烘烤而失水收缩形成的.可以合理地假定柱状节理在形成
各钻井参数与岩性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直接利用钻井参数进行岩性预测,可以帮助我们在钻进过程中随时了解地下岩性情况,便于录井岩性的校正和对比。我们选用了塔中、塔北的数十口
我国五大莲池、云南腾冲、吉林长白等火山活动区温泉释放的幔源气体CO2/3He 比率受到幔源气体释放机制的控制,在深切岩浆房的断裂活动作用下,以断裂为通道直接自岩浆房中释放的幔源气
本文对1997年11月南沙海区综合考察的标准层资料运用三次样条插值函数法,计算了调查海区的温、盐两种跃层所处的深度及各自的厚度和强度,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特别对季节性温、盐跃层的
采用均匀设计方法进行了磷肥疏松剂配方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结果的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最少的实验次数得到最佳的配方。10g疏松剂的活性组分最佳配方为:造纸废液0·85
报道了应用边界积分方法模拟完全非线性孤立波的传播与直墙反射,给出了波形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本模型对计算孤立波的传播与直墙反射是有效的.三阶Boussinesq方程的孤立波解比
在 0 .5~ 1 .5GPa,1 60~ 2 55℃条件下动态监测了石膏脱水过程中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 ,脱水过程中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速
利用欧洲中心1980-1986年7年逐日资料和同期淮河流域的降水资料,计算了该地区的大气水汽汇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它们与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