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融媒体;期刊品牌;品牌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6-0080-03
《当代农机》的前身《农机动态》创刊于1972年,1978年11月更名为《山西农机》,2006年3月更名为《当代农机》。作为省级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农机刊物,创刊近50年来,期刊始终坚持“立足农机化、服务大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办刊宗旨,忠实地记录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山西以至全国农机化事业发展的伟大历程,在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引领农民增收致富以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一定的影响力,奠定了其行业大刊的品牌地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各类新媒体以势不可挡之势迅速崛起,给传统纸刊带来了巨大冲击。在这种冲击下,传统纸刊面临读者群体流失、广告收入下滑、品牌影响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发展前景一片黯然,有的甚至以停刊而惨淡收尾。
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最晚受到新媒体冲击的农业领域,尤其是以“三农”为服务对象的农业科普期刊,《当代农机》紧跟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坚持品牌定位、深入挖掘資源、不断拓展媒体业务、延伸品牌效益,在推进媒体融合的进程中,着力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
融媒体背景下,《当代农机》以纸质期刊的内容建设为基础,积极开拓创新,捕捉行业热点与焦点,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搭建起“刊-网-微”媒体联动的发布平台,探索多媒体、跨媒体的多元融合发展,使期刊品牌得到创新。
一是做优纸媒。抓住关键农时农事、行业热点焦点开辟了专栏,特邀农机行业专家、企业家、记者撰写刊发高质量的稿件,为期刊多媒体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优质稿源。同时,利用“科技下乡”“专家智库建设”“三支队伍包联服务”(山西省农业农村系统专家团队、项目工队、营销战队下沉乡村包联服务)等实现“杂志下乡”,为期刊吸引了众多忠实的“粉丝”。二是优化网站。开通期刊电子阅览,实现了文稿网络首发提要阅览;及时更新发布“三农”资讯,丰富网站内容,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建立“智库专家”服务平台,推行“线上+线下”服务,实现网络咨询、远程答疑、线上指导等服务。三是建立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农机行业资讯、期刊电子微刊,通过开展网上农机展示、农机摄影网络展览、农机手大赛网络投票等互动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平台活跃度,期刊微信公众号影响力逐步提升。
在实践中,期刊不断探索适合媒体融合发展的运营模式,对原有管理机制、组织模型进行变革,深入挖掘期刊资源,拓宽期刊发行渠道,有效提升了期刊的活力、传播效果和网络影响力。
2.1 坚持内容为王,打造精品期刊
内容质量是期刊的立身之本。进入融媒体时代,虽然信息的传播方式和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但内容作为期刊的核心价值和竞争力的地位依然非常重要。尤其是《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网络内容建设,始终保持内容定力,专注内容质量”[ 1 ]。可见,无论纸媒还是新媒体,内容为王是永不过时的法则,没有高质量的内容支撑,期刊的发展就很难持久。《当代农机》在内容建设方面,充分利用其行业期刊优势,发挥传统纸刊在内容制造和信息筛选方面的强项,不断提升刊物内容质量,探索精品化、专业化的办刊之路。
2.1.1 精心策划选题,打造特色栏目
只有具备品牌的媒体和栏目才具有长远的生命力。《当代农机》在选题策划上坚持“立足行业,贴近市场、服务用户”的定位,紧跟形势,结合行业工作重点,把分析市场运行态势、预测市场发展趋势、报道市场行情等作为选题重点,组织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深入调研、点评论述、撰写刊发了一批内容新颖且有深度,又结合实际的市场分析预测类稿件。凭借这些业内的独家报道,在期刊影响力逐渐扩大的同时,相继推出了“叶红知秋”“柳叶新裁”“朱眼观象”“农人视角”等独具特色的栏目,并逐渐成长为刊物在市场方面的品牌栏目。借助全媒体传播,栏目刊发的文章在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中国知网均有很高的点击率和下载率。有的被业内报刊转载,有的被生产企业用于指导新产品的研发和投放,有的还被一些基层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作为选购农机具和组织生产的参考,有的甚至还被管理部门用作制定政策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指导生产、引导市场、促进农机化发展的作用。由此,逐步树立起刊物在市场报道方面的权威性,引起了读者的深度关注,受到业内普遍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1.2 提升内容质量,积淀丰厚底蕴
质量是期刊的生命,期刊的质量是最核心、最根本性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2]。《当代农机》在内容质量管理上:
一是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作者库。利用各市县农机行业通联站线挖掘优秀作者,包括科研专家、行业管理者、一线“土专家”、企业家等。作者队伍稳定、专业性和指导性强,在为期刊质量把关的同时提供了有价值的原创稿件。二是刊发内容有针对性、实用性。有计划地组织采编人员、专家学者深入基层一线、田间地头,切身体验农机人的辛勤劳作,了解他们的疾苦,感受他们的喜乐,获知他们的需求,并通过稿件报道对生产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将新政策、新机具、新技术传递给农户,对农户开展生产作业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三是注重人才培养。通过组织采编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提升采编人员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同时建立积极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全媒体人才,培养了集策、采、编、发、营等技能于一身的人才队伍。
2.2 探索多媒体融合,实现品牌创新
2.2.1 推进“互联网+科普”,构建立体化科普传播平台 随着数字经济、新媒体技术进入农业领域,《当代农机》紧跟时代步伐,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收集用户阅读习惯、生活方式,分析用户需求特征,利用新媒体技术对科普内容进行深加工,融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元素,创造出新的更具传播价值和影响力的内容产品,结合期刊、网站、微信、短信等媒体平台进行推送,实现跨媒体、跨平台、跨渠道传播,增强读者阅读体验感,构建适合读者与受众的“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短信平台”的立体化科普传播模式[3]。该模式的探索对媒体的深度融合、开展科普宣传、拓宽期刊发行渠道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了期刊品牌影响力从传统纸媒向新媒体领域的延伸。
2.2.2 尝试“直播+短视频”传播模式,营造全媒体传播格局
在构建“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短信平台”的立体化科普传播模式基础上,《当代农机》深入探索交互性更强的“直播+短视频”传播模式,适时融入快手、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开展直播和短视频传播。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满足广大用户需求,《当代农机》开通了直播课堂,录制小视频,请专家出镜为农民答疑解惑、免费为企业宣传、指导农户购机,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推送直播课堂。春耕备播期间,共开展直播活动8期,此举在业内大受好评。这种将视频、音频、网络技术融合的跨界传播新模式,弥补了纸媒互动性、灵活性不足的缺陷,营造了全媒体传播格局,大大提高了期刊的品牌知名度。
2.3 拓宽期刊业务,实现品牌延伸
2.3.1 组织技术培训,培育潜在用户群体
用户是农机化发展的主体,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基石和主力军,也是刊物读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行,尤其是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出台,对“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強调,并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之一[4]。为提高农民读者的技术应用水平及创业技能,刊社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契机,积极与省农机发展中心各业务部门对接,组织承办技术培训班,通过现场培训、远程教育、专家指导、直播课堂等方式,强化对机手、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主等“新农人”的技术培训和政策指导。
近年来,《当代农机》联合省农机社会化服务部、农机安全监理部、农机研发部、农机新技术服务中心等业务部门、市县农机部门、种植示范基地(园区)等,针对农机资产收益性扶贫、农机安全生产、新机具推广、智慧农业(农机)等开展10余种培训班,培训人数达1万人次以上。《当代农机》刊物作为农机行业培训教材,被越来越多的农民读者所认可,其“农机一堂课”栏目成为机手入门的必读课程。
2.3.2 整合期刊资源,创新运营模式
为用户和企业提供服务、促进农机行业发展,是《当代农机》作为行业期刊应尽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刊社在宣传推广、活动开展、优质服务等方面塑造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了读者口碑,提升了期刊社会价值。具体做法:
一是承办“农机地头展”。与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运城市人民政府合作,在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承办农机地头展——果园机械走进运城专题演示、展示活动。在为展会提供宣传报道的同时,借用中国农机流通协会精心打造的农机地头展行业公用品牌价值,提升带动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编辑出版内刊。协助行业与企业出版了《山西省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培训教材》《机械深松整地作业技术》《农机驾驶员操作手册》等,宣传推广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为行业和用户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组织竞赛活动。组织承办了两届全国农机化(平遥)摄影大赛、五届“五征杯”农机手大赛,并利用多媒体平台开展网上投票和视频直播,高频度的点击和互动,为媒体积攒了大量的人气,也凭借活动的品牌效力,为期刊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四是举办行业会议。协助承办了全省农机化工作会议、全省农机资产收益性扶贫交流会议等,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对会议进行直播或多方位的报道,提升了会议的影响力。同时通过行业会议,期刊积累了大量的作者资源和专家资源,扩大了读者群体,丰富了期刊的稿源,使参会者加深对期刊的了解,提升了期刊的品牌影响力[5]。
2.4 推进集群化发展,提升期刊运营水平
面对期刊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力弱的现状,特别是“创建一流科技期刊”文件的发布,同类期刊开始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成为期刊转型发展的又一路径。2012年,《当代农机》也开启了转型之路。在主管单位原山西省农机局的主持下,期刊实行转企改制,与《农业技术与装备》《农产品加工》“抱团取暖”,组建了山西现代农业工程出版传媒中心,有效地整合了资源。三刊抱团发展,既避免了内部同质化竞争,同时在业务开展、新媒体发布、信息资源上实现共享,优化了资源配置,发挥了1+1+1>3的效力,形成了期刊集群品牌效应。
对于传媒业来说,当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信息与技术的发展使一切皆有可能;也因为信息与技术,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媒体融合转型的时代潮流,《当代农机》经过媒体融合,对农机行业内信息、人才、平台等进行梳理,整合了期刊资源,形成了媒体融合新业态。在此基础上,期刊可持续梳理行业新动态、聚焦技术研究新方向、链接行业专家资源,利用新媒体平台为农机行业技术研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企业和用户提供更加广阔的产品展示平台和专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做大做强期刊品牌。
参考文献
[1]孟威.媒体深度融合要找准方向[J].网络传播,2020,4(11):35-37.
[2]陈琳,胡锡晟,邓仁,等.新形势下农业科普期刊的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34):4-6.
[3]黄庆发,钟声贤.探析融媒体环境下科普期刊的品牌建设:以《农村新技术》为例[J].新闻潮,2020,4(9):23-25,29.
[4]张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农”出版的转型机遇及发展路径[J].科技与出版,2021,4(6):132-136.
[5]韩景春,蒋亚宝,曹雪雷.打造精品行业会议提升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以金属加工杂志社为例[J].编辑学报,2020,32(3):326-329.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6-0080-03
《当代农机》的前身《农机动态》创刊于1972年,1978年11月更名为《山西农机》,2006年3月更名为《当代农机》。作为省级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农机刊物,创刊近50年来,期刊始终坚持“立足农机化、服务大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办刊宗旨,忠实地记录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山西以至全国农机化事业发展的伟大历程,在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引领农民增收致富以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一定的影响力,奠定了其行业大刊的品牌地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各类新媒体以势不可挡之势迅速崛起,给传统纸刊带来了巨大冲击。在这种冲击下,传统纸刊面临读者群体流失、广告收入下滑、品牌影响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发展前景一片黯然,有的甚至以停刊而惨淡收尾。
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最晚受到新媒体冲击的农业领域,尤其是以“三农”为服务对象的农业科普期刊,《当代农机》紧跟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坚持品牌定位、深入挖掘資源、不断拓展媒体业务、延伸品牌效益,在推进媒体融合的进程中,着力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
1 《当代农机》的媒体融合实践
融媒体背景下,《当代农机》以纸质期刊的内容建设为基础,积极开拓创新,捕捉行业热点与焦点,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搭建起“刊-网-微”媒体联动的发布平台,探索多媒体、跨媒体的多元融合发展,使期刊品牌得到创新。
一是做优纸媒。抓住关键农时农事、行业热点焦点开辟了专栏,特邀农机行业专家、企业家、记者撰写刊发高质量的稿件,为期刊多媒体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优质稿源。同时,利用“科技下乡”“专家智库建设”“三支队伍包联服务”(山西省农业农村系统专家团队、项目工队、营销战队下沉乡村包联服务)等实现“杂志下乡”,为期刊吸引了众多忠实的“粉丝”。二是优化网站。开通期刊电子阅览,实现了文稿网络首发提要阅览;及时更新发布“三农”资讯,丰富网站内容,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建立“智库专家”服务平台,推行“线上+线下”服务,实现网络咨询、远程答疑、线上指导等服务。三是建立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农机行业资讯、期刊电子微刊,通过开展网上农机展示、农机摄影网络展览、农机手大赛网络投票等互动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平台活跃度,期刊微信公众号影响力逐步提升。
在实践中,期刊不断探索适合媒体融合发展的运营模式,对原有管理机制、组织模型进行变革,深入挖掘期刊资源,拓宽期刊发行渠道,有效提升了期刊的活力、传播效果和网络影响力。
2 《当代农机》期刊品牌影响力提升路径
2.1 坚持内容为王,打造精品期刊
内容质量是期刊的立身之本。进入融媒体时代,虽然信息的传播方式和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但内容作为期刊的核心价值和竞争力的地位依然非常重要。尤其是《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网络内容建设,始终保持内容定力,专注内容质量”[ 1 ]。可见,无论纸媒还是新媒体,内容为王是永不过时的法则,没有高质量的内容支撑,期刊的发展就很难持久。《当代农机》在内容建设方面,充分利用其行业期刊优势,发挥传统纸刊在内容制造和信息筛选方面的强项,不断提升刊物内容质量,探索精品化、专业化的办刊之路。
2.1.1 精心策划选题,打造特色栏目
只有具备品牌的媒体和栏目才具有长远的生命力。《当代农机》在选题策划上坚持“立足行业,贴近市场、服务用户”的定位,紧跟形势,结合行业工作重点,把分析市场运行态势、预测市场发展趋势、报道市场行情等作为选题重点,组织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深入调研、点评论述、撰写刊发了一批内容新颖且有深度,又结合实际的市场分析预测类稿件。凭借这些业内的独家报道,在期刊影响力逐渐扩大的同时,相继推出了“叶红知秋”“柳叶新裁”“朱眼观象”“农人视角”等独具特色的栏目,并逐渐成长为刊物在市场方面的品牌栏目。借助全媒体传播,栏目刊发的文章在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中国知网均有很高的点击率和下载率。有的被业内报刊转载,有的被生产企业用于指导新产品的研发和投放,有的还被一些基层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作为选购农机具和组织生产的参考,有的甚至还被管理部门用作制定政策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指导生产、引导市场、促进农机化发展的作用。由此,逐步树立起刊物在市场报道方面的权威性,引起了读者的深度关注,受到业内普遍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1.2 提升内容质量,积淀丰厚底蕴
质量是期刊的生命,期刊的质量是最核心、最根本性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2]。《当代农机》在内容质量管理上:
一是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作者库。利用各市县农机行业通联站线挖掘优秀作者,包括科研专家、行业管理者、一线“土专家”、企业家等。作者队伍稳定、专业性和指导性强,在为期刊质量把关的同时提供了有价值的原创稿件。二是刊发内容有针对性、实用性。有计划地组织采编人员、专家学者深入基层一线、田间地头,切身体验农机人的辛勤劳作,了解他们的疾苦,感受他们的喜乐,获知他们的需求,并通过稿件报道对生产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将新政策、新机具、新技术传递给农户,对农户开展生产作业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三是注重人才培养。通过组织采编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提升采编人员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同时建立积极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全媒体人才,培养了集策、采、编、发、营等技能于一身的人才队伍。
2.2 探索多媒体融合,实现品牌创新
2.2.1 推进“互联网+科普”,构建立体化科普传播平台 随着数字经济、新媒体技术进入农业领域,《当代农机》紧跟时代步伐,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收集用户阅读习惯、生活方式,分析用户需求特征,利用新媒体技术对科普内容进行深加工,融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元素,创造出新的更具传播价值和影响力的内容产品,结合期刊、网站、微信、短信等媒体平台进行推送,实现跨媒体、跨平台、跨渠道传播,增强读者阅读体验感,构建适合读者与受众的“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短信平台”的立体化科普传播模式[3]。该模式的探索对媒体的深度融合、开展科普宣传、拓宽期刊发行渠道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了期刊品牌影响力从传统纸媒向新媒体领域的延伸。
2.2.2 尝试“直播+短视频”传播模式,营造全媒体传播格局
在构建“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短信平台”的立体化科普传播模式基础上,《当代农机》深入探索交互性更强的“直播+短视频”传播模式,适时融入快手、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开展直播和短视频传播。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满足广大用户需求,《当代农机》开通了直播课堂,录制小视频,请专家出镜为农民答疑解惑、免费为企业宣传、指导农户购机,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推送直播课堂。春耕备播期间,共开展直播活动8期,此举在业内大受好评。这种将视频、音频、网络技术融合的跨界传播新模式,弥补了纸媒互动性、灵活性不足的缺陷,营造了全媒体传播格局,大大提高了期刊的品牌知名度。
2.3 拓宽期刊业务,实现品牌延伸
2.3.1 组织技术培训,培育潜在用户群体
用户是农机化发展的主体,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基石和主力军,也是刊物读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行,尤其是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出台,对“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強调,并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之一[4]。为提高农民读者的技术应用水平及创业技能,刊社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契机,积极与省农机发展中心各业务部门对接,组织承办技术培训班,通过现场培训、远程教育、专家指导、直播课堂等方式,强化对机手、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主等“新农人”的技术培训和政策指导。
近年来,《当代农机》联合省农机社会化服务部、农机安全监理部、农机研发部、农机新技术服务中心等业务部门、市县农机部门、种植示范基地(园区)等,针对农机资产收益性扶贫、农机安全生产、新机具推广、智慧农业(农机)等开展10余种培训班,培训人数达1万人次以上。《当代农机》刊物作为农机行业培训教材,被越来越多的农民读者所认可,其“农机一堂课”栏目成为机手入门的必读课程。
2.3.2 整合期刊资源,创新运营模式
为用户和企业提供服务、促进农机行业发展,是《当代农机》作为行业期刊应尽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刊社在宣传推广、活动开展、优质服务等方面塑造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了读者口碑,提升了期刊社会价值。具体做法:
一是承办“农机地头展”。与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运城市人民政府合作,在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承办农机地头展——果园机械走进运城专题演示、展示活动。在为展会提供宣传报道的同时,借用中国农机流通协会精心打造的农机地头展行业公用品牌价值,提升带动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编辑出版内刊。协助行业与企业出版了《山西省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培训教材》《机械深松整地作业技术》《农机驾驶员操作手册》等,宣传推广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为行业和用户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组织竞赛活动。组织承办了两届全国农机化(平遥)摄影大赛、五届“五征杯”农机手大赛,并利用多媒体平台开展网上投票和视频直播,高频度的点击和互动,为媒体积攒了大量的人气,也凭借活动的品牌效力,为期刊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四是举办行业会议。协助承办了全省农机化工作会议、全省农机资产收益性扶贫交流会议等,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对会议进行直播或多方位的报道,提升了会议的影响力。同时通过行业会议,期刊积累了大量的作者资源和专家资源,扩大了读者群体,丰富了期刊的稿源,使参会者加深对期刊的了解,提升了期刊的品牌影响力[5]。
2.4 推进集群化发展,提升期刊运营水平
面对期刊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力弱的现状,特别是“创建一流科技期刊”文件的发布,同类期刊开始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成为期刊转型发展的又一路径。2012年,《当代农机》也开启了转型之路。在主管单位原山西省农机局的主持下,期刊实行转企改制,与《农业技术与装备》《农产品加工》“抱团取暖”,组建了山西现代农业工程出版传媒中心,有效地整合了资源。三刊抱团发展,既避免了内部同质化竞争,同时在业务开展、新媒体发布、信息资源上实现共享,优化了资源配置,发挥了1+1+1>3的效力,形成了期刊集群品牌效应。
3 结语
对于传媒业来说,当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信息与技术的发展使一切皆有可能;也因为信息与技术,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媒体融合转型的时代潮流,《当代农机》经过媒体融合,对农机行业内信息、人才、平台等进行梳理,整合了期刊资源,形成了媒体融合新业态。在此基础上,期刊可持续梳理行业新动态、聚焦技术研究新方向、链接行业专家资源,利用新媒体平台为农机行业技术研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企业和用户提供更加广阔的产品展示平台和专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做大做强期刊品牌。
参考文献
[1]孟威.媒体深度融合要找准方向[J].网络传播,2020,4(11):35-37.
[2]陈琳,胡锡晟,邓仁,等.新形势下农业科普期刊的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34):4-6.
[3]黄庆发,钟声贤.探析融媒体环境下科普期刊的品牌建设:以《农村新技术》为例[J].新闻潮,2020,4(9):23-25,29.
[4]张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农”出版的转型机遇及发展路径[J].科技与出版,2021,4(6):132-136.
[5]韩景春,蒋亚宝,曹雪雷.打造精品行业会议提升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以金属加工杂志社为例[J].编辑学报,2020,32(3):326-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