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婴戏题材风俗画在宋代盛行的原因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zhen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宋朝风俗画有着独特的人文内涵,其中“婴戏”题材以孩童为主要描绘对象,表现出孩子单纯、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并含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再现了两宋时期儿童生活的实景。婴戏题材的形成与宋代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本文将使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市民经济、科举制、生育政策三方面对婴戏题材的影响,探索该题材在宋代盛行的原因。
  【关键词】:婴戏图;风俗画
  从古到今孩子对每个家庭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古代生产力低下,为了对抗战争、疾病、天灾饥饿,人们只能靠多生多子来保障家族后代的繁衍。无论贫富贵贱,都期盼着人丁兴旺、子孙满堂,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所以在民间也就逐渐形成了多子多福的观念,及各种祈子习俗。人们对生息繁衍的关注,从而带动了对婴孩的重视。最早关于婴戏题材的著录,唐代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史》中有对南朝顾景秀《小儿戏鹅图》和江僧宝《小儿戏鸭:图》的记载,被视为婴戏题材的首创, 因此,唐代看作婴戏图的萌芽期。隋朝时,人物画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取得了卓越成就,涌现了一批技艺精湛的画家: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等人。此时婴戏图受人物画的影响,不断成熟,逐渐从人物画中独立为一种题材。唐代人物画家也在不同程度上有对婴孩的描绘。如:张萱的《捣练图》,整幅作品典雅别致,对女童的描绘细致入微,并在《宣和画谱》中有记载张萱:“……又能写婴儿,此尤为难。盖婴儿形貌、态度自是一家,要于大小岁数间,定其面目髻稚。”[]到了五代,出现了顾闳中、李公麟等著名画家,将人物画推至更高。婴戏题材绘画中有南唐画家周文矩,他师承唐代人物画,作仕女婴戏图,传世的有《宫中图》。《图画见闻志》中记载有赵岔的《小儿戏舞图》。先秦至隋唐五代,朝代不断更替,文化不断发展,艺术上也有成熟。婴戏图也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不断注入思想内容,并以此为契机,将此种题材确立下来。
  一、市民经济影响下宋代风俗画题材的发展
  赵宋王朝建立以后,一直都是重内轻外,以求苟安。但两宋较长的和平时期使得宋朝的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这时商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平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质的飞跃,消费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此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活动也变得丰富起来,市民文化也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所以描绘市民生活的绘画题材逐渐发展并壮大起来,至北宋初期已经开启了风俗画风气,北宋中期以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南宋反映城乡生活的风俗画和供年节装饰需要的节令画的创作进一步活跃,不仅数量大大增加并且题材内容也多种多样,包括市井、城廓、游艺、货郎、耕织、村牧、村医、村学、童戏等等,婴戏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婴戏题材画家多集中于北宋末、南宋初及以后的时期,尤以宫廷画家居多,如苏汉臣、苏焯、李嵩、刘松年,并且南宋初期陶瓷上的嬰戏纹图案也非常的多。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是婴戏题材画成熟时期的传世精品之一。画面描绘了儿童专注游戏时的场景,人物和布景的细腻描绘给人一种宁静和乐的气氛,顾炳《历代名画谱》记载:“汉臣制作极工,其写婴儿,着色鲜润,体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与言笑者,可谓神矣。”
  二、宋代科举影响下的婴戏图
  两宋的统治者相当注重教育,并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宋代的科举制导致社会阶层产生了松动,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通过考科举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宋朝皇室注重繪画的发展,设立专科画院,广集天下画家,士流和杂流都通过科考进入翰林书画院,平民阶层向上层流动,使得宋朝的文化显示出更加开放的特征,平民世俗的思想生活进一步得到普及。为了提高社会地位达到“登第入仕”的目的,宋朝人民必然会重视教育,加强对儿童文化教育的培养,《都城纪胜·三教外地》中记载南宋临安的情况是,“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不少生活困难的普通家庭,也坚持每天挤出一点钱,积攒起来,作为孩子受教育的费用。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使得民间的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相比前朝,书籍的数量在民间的流传度大大增加,普通家庭无论市、农、工、商、的子弟都有了更多接触书籍的机会。所以就算是一些十分贫困的家庭,实在无力缴纳学费其父母也会亲自教授孩子。对教育的重视使得儿童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同时也推动了北宋画院婴戏题材的发展,加上印刷术的发展为风俗画的传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量婴戏题材风俗画涌入民间,对民间的审美起到一定影响。
  三、宋代生育政策影响下婴戏题材的发展
  婴戏题材在宋代的到了兴盛和发展,自婴戏题材的出现到兴盛可以发现其作者大部分都是服务于皇室的宫廷画家。北宋末至南宋这段时期,宫廷画家开始大规模表现这一题材,也就是以苏汉臣为代表的这批画家所处的年代。这一时期宫廷画家如此热衷于表现婴戏题材,与统治阶级的喜好和政治的需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据史料记载,从北宋后期至南宋,战争不断,这势必需要大批青壮年从军而走向战场,使得北宋家庭中的劳动力缺失,生活质量下滑,甚至大批老人、儿童因此饿死,此时婴儿的夭亡率也非常高,宋朝还颁布了相应的法令来保证婴儿的存活率。同时,为了战事的军事支出,国家需要征收更多的赋税,在税收的项目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人口数目决定的,人口的锐减使得朝廷无法征得足够的数量。政府为了国家的发展必然会鼓励人们生育,可是对于百姓来说,更多的人口就相当于必须缴纳更多的赋税,所以和政府的政策相抵触。宋朝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鼓励生育的同时也对赋税制度做了相应的调整,以刺激人口增长。很显然,在这种的社会氛围下,为了满足帝王的政治需要,文艺创作必然会有相应的反应,婴戏题材成为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题材,用意体现儿童的可爱,来唤起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加强人们对儿童的重视和保护。宋代画家崇尚法度,重视形神兼备,在描绘物象时,提倡师法自然,在吸取前人优秀绘画方式的基础上,注意把握对象的情态动作,以求细腻深入,营造出一种大气典雅的画面风格,和高贵生动的画面效果,这种绘画风格也影响了当时创作婴戏题材的宫廷画家。同时在描绘婴戏作品时,画家们多选择生动有趣的内容,并表现出背后吉祥的寓意,有强烈的装饰性效果,以传播美好粉饰太平。由于宫廷画院对于婴戏题材绘画的大力推动,宋代婴戏图在整体上呈现一种院体风格。
  四、结语
  风俗画在宋代发展兴盛,以独特而细腻的视角对儿童生活进行了描绘,极具感染力,成为宋代风俗画中的优秀代表。从社会学角度关注这一题材,将艺术品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研究,对婴戏题材绘画盛行的原因、作者的表现意图、艺术品背后所要传达的社会观念以及对宋朝社会的还原有着重要价值,对艺术品的还原也着深刻意义。
  注释:
  [1]王伯敏,任道斌主编:《宣和画谱》《画学集成 六朝-元》 2002年,第479页。
  参考文献:
  [1]潘运告 著,岳仁 译.宣和画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2]唐 张彦远 著,俞剑华 注释.历代名画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1964
  [3]冯芸 《商人社会流动对宋代社会结构的影响》[J].思想战线 2013 年第3期第39卷
其他文献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当今思想文化大激荡背景下意識形态工作主导权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本文从为什么要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底气何来?如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展开阐述。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大学生  党的十八大以
期刊
【摘要】:在现代VI设计中,色彩是产生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成功的VI设计作品必须具备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因此,在VI设计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色彩的魅力,丰富色彩传递的内容,关注色彩给公众带来的反应,使得VI设计作品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VI设计;色彩运用;色彩心理  VI(Visual Identity)是企业形象设计视觉识别系统的简称,是将CI 的非可视内容转化
期刊
【摘要】:中国绘画构图与平面设计之间存在的微妙的联系,本文通过研究中国传统绘画构图之“意”和当今平面设计的构图之“意”,阐述两者之间的传承与创新,当代的平面设计不是对中国传统绘画构图的简单应用,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通过新技术绘制出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设计作品。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韵永远不会过时,它根植于我们的历史文化之中,彰显在我们的艺术创作中。  【关键词】:中国绘画结构;平面设计;绘画六法
期刊
和我一样教书育人的老师  是现实主义的鸟  把翅膀安放在风暴之上  一次一次用滚烫的心  把那些稚嫩的小鸟  扶摇直上飞翔  老师坐在冰冷的画室  用粉笔  给这些鸟们画出翅膀  老师们  可真有耐心  夜深了 窗外雪花隔窗飞舞  在苍茫的岁月里  浇灌了一棵棵青葱的幼树  把他们培养成虬髯飘扬的孔丘  大河泱泱 随物赋形  把那些思考的程序  变成小鸟对金字塔的攀登  道德的威力  使孩子们冻结
期刊
刘勰置《风骨》篇置于《神思》和《体性》篇之后,事实上隐含着这样的意思,即文学创作在构思成熟,并且有了足以体现自己气质才性的文章表达样式之后,风骨的讲求就是最重要的了。  (一)题解:“风骨”的含义  对于“风骨”的含义讨论一直以来都是各家竞相讨论的焦点所在:黄侃、范文澜等人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提出:“意”“辞”两分之说。“风”,即文意—文之有意,所以宣达思理,纲维全篇;“骨”,即文辞—文之有辞,所以摅
期刊
【摘要】:宗教和艺术是人类在漫长发展历程中产生的两大人类文明。中外许多哲人都对艺术和宗教有过精辟论述,从对人的影响来讲,二者都有净化心灵的作用。基于这样的原因,以宗教题材为背景的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五台山》便呈现给世人。其中最具舞蹈特点的剧目《万佛明》的惊艳亮相成为全剧的一个高潮,本文将从观者的视角对作品《万佛明》的编创设计进行细致探讨,并就舞台表现和作品本身想要传达的佛教文化进行重点阐述。 
期刊
【摘要】:传统图案是由历代沿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艺术风格的图案,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一种设计图案,在不同时期其表现手法各异,特点鲜明,能充分体现时代特点。但现代设计方面多以学习西方设计为主, 融合了太多的外来文化。如果能够在设计中科学的运用中国传统图案,结合西方设计,中西合璧,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有序结合, 就能达到更好的艺术设计效果,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多媒体的发展,传统的舞蹈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多媒体时代下舞蹈艺术发展与创新的方法。  【关键词】:多媒体时代;舞蹈艺术;发展与创新  从舞蹈艺术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评论家也在不断的研究舞蹈艺术的创作方法和所表露出来的美学价值。而这些研究结果也增加了舞蹈艺术的理论内容。在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大量的传播方式应运而生,舞蹈艺术在这些传播方式的影响下也
期刊
在所有的行业中,服装行业是个永恒的朝阳产业。服装,其定义是穿于人体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制品,同义词有“衣服”和“衣裳”。中国古代称“上衣下裳”。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因此与时尚潮流的密切接轨,使人们的服装更新频率日益频繁。服装制品的内需市场正由量的膨胀向质的细分化、多样化方向发展。领域也从正装到晚装、个性化时装,从一般设计到多元化设计方向扩展。流通也随着传统的流通体制转变为当今大型时尚购物中
期刊
【摘要】:文学作品作为社会文化因素的载体,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作者思想以及时代特色。对比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可以窥见社会、文化、历史的变迁。本文着眼于作家玛丽·雪莱的作品《弗兰肯斯坦》与诺贝尔获奖者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金色笔记》,通过对比研究,分析从浪漫主义时期到20世纪中叶英国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转变。  【关键词】:玛丽·雪莱 《弗兰肯斯坦》多丽丝·莱辛 《金色笔记》女性意识  【Abstrac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