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6岁的孩子在新年联欢会上表演出错,你希望他会有怎样的表现?是“以后再也不上台表演了。免得当着那么多小朋友的面出丑”,还是“我只不过事先没有排练或偶尔粗心罢了。如果我好好准备,超过别的小朋友绝对没问题!”或许你会觉得孩子持第二种态度是在说大话,但他绝对比持第一种态度的孩子更为坦然、自信、乐观和勇敢,也更容易战胜自己。如果父母能成功地引导孩子认同第二种态度,给他一个品尝挫折的机会,激励他努力再努力。那么父母无疑给了孩子一种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对孩子而言,这将是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
让孩子坦然与挫折携手
失败乃成功之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逆境,都是磨炼孩子毅力和意志的运动场,是成长的催化剂。人们面对逆境所产生的反应能力高低,决定了其逆境商(即AQ,Adve rsity Quotient)高低;而他们对挫折所持的不同态度,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AQ高的人在困境面前能自我激励、知难而进,反之则相反。在智商相当的情况下,逆境商对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和事业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身为父母,不能错过训练孩子的逆境商这一课。
避免自己的言行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身为父母,你的某些做法是否无意中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并强化了孩子“输不起”的心态呢?
行为偏差一:自己先经受不住失败
孩子的表现:溪溪因为紧张,在“才艺宝宝大赛”上表演小提琴时三次卡壳,没拉完《C大调小奏鸣曲》就哭着跑下台,声称以后再也不表演了。
父母态度:溪溪爸妈又急又气:“在家里不是拉得好好的吗?怎么一上台就全忘了?你真够笨的。这么多天都白练了!还有脸哭?”
这样做或许更好:让溪溪对问题的症结一目了然,比如先肯定她的成绩:“这支曲子开头和中间段落你拉得都不错。想想看,你是第一次当着这么多老师和小朋友的面表演,心理紧张是很正常的,以后多有几次这样的机会你就慢慢适应了。”假如溪溪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在下次登台之前,妈妈就告诉她:我们的目标只是试试。而不一定要成功;即便是失败了,也能有所收获。这样,孩子就会轻松许多。当然,妈妈不妨亲自组织几场家庭音乐会,规模从小到大,观众从家人延伸到小朋友、大朋友……有了这些表演经验做铺垫,相信日后溪溪就不再怯场了。
行为偏差二:能干妈妈养出“无能”孩子
孩子的表现:星期天早上,毛毛学着妈妈的样子把自己的小被子平铺在床上,可无论是先折横边还是先折竖边,叠出的被子还是长不长、方不方,一点也不规整……
父母态度:“你这么小,哪叠得了这么大的被子,妈妈来弄!快去玩吧!”话音未落,妈妈就已经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了。
这样做或许更好:对毛毛的主动表现,妈妈应显露出极大的兴趣:“毛毛都能叠被子了,真了不起!”对他叠得如何先不做评价,而是和他商量:“毛毛和妈妈一起叠一次怎么样?”征得同意后,妈妈再演示一次,当毛毛也能叠出方方正正的被子时,他所获得的成就感,是妈妈代劳时所体会不到的;而此时孩子的另一个重大发现是:做很多事都不是顺顺当当一下就能做好,但只要肯学、愿意想办法,很多难题都能迎刃而解。从困境中找到一个出口、获得比较圆满的结果,这个过程是孩子战胜自己的过程,也是提升他逆境商的最佳时段。
行为偏差三:面对挫折不知道选择“幽默”
孩子的表现:默默被飞奔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小腿骨折。最初几天,他经常疼得大哭大叫;伤势平稳之后。他又因练习走路时腿部疼痛而不愿下床,甚至大发脾气。
父母态度:看着儿子痛苦的样子,默默妈心疼不已,孩子哭她陪着哭,孩子不哭了她的泪水还在眼睛里转。
这样做或许更好:妈妈以幽默诙谐的姿态和轻松的心态应付困境,这样做能减轻伤痛的指数。比如,在默默重新站起来一瘸一拐地学走路时,妈妈不妨模仿默默走路的样子,开玩笑说:“现在学你走路,以后单位排演小品,我没准也能扮演个角色。默默看妈妈走得像不像?”阴沉的气氛顿时被妈妈的诙谐驱散。如果父母曾经有过与孩子相似的遭遇、失败或者尴尬事。坦然地说出来,孩子会从你的故事中了解“不幸、失败总是难免的,它们会让人很不舒服,但山不转水转,只要努力就会有所改变,有时还会坏事变好事”的道理。
责编 邴玢 插图 付业兴
让孩子坦然与挫折携手
失败乃成功之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逆境,都是磨炼孩子毅力和意志的运动场,是成长的催化剂。人们面对逆境所产生的反应能力高低,决定了其逆境商(即AQ,Adve rsity Quotient)高低;而他们对挫折所持的不同态度,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AQ高的人在困境面前能自我激励、知难而进,反之则相反。在智商相当的情况下,逆境商对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和事业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身为父母,不能错过训练孩子的逆境商这一课。
避免自己的言行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身为父母,你的某些做法是否无意中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并强化了孩子“输不起”的心态呢?
行为偏差一:自己先经受不住失败
孩子的表现:溪溪因为紧张,在“才艺宝宝大赛”上表演小提琴时三次卡壳,没拉完《C大调小奏鸣曲》就哭着跑下台,声称以后再也不表演了。
父母态度:溪溪爸妈又急又气:“在家里不是拉得好好的吗?怎么一上台就全忘了?你真够笨的。这么多天都白练了!还有脸哭?”
这样做或许更好:让溪溪对问题的症结一目了然,比如先肯定她的成绩:“这支曲子开头和中间段落你拉得都不错。想想看,你是第一次当着这么多老师和小朋友的面表演,心理紧张是很正常的,以后多有几次这样的机会你就慢慢适应了。”假如溪溪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在下次登台之前,妈妈就告诉她:我们的目标只是试试。而不一定要成功;即便是失败了,也能有所收获。这样,孩子就会轻松许多。当然,妈妈不妨亲自组织几场家庭音乐会,规模从小到大,观众从家人延伸到小朋友、大朋友……有了这些表演经验做铺垫,相信日后溪溪就不再怯场了。
行为偏差二:能干妈妈养出“无能”孩子
孩子的表现:星期天早上,毛毛学着妈妈的样子把自己的小被子平铺在床上,可无论是先折横边还是先折竖边,叠出的被子还是长不长、方不方,一点也不规整……
父母态度:“你这么小,哪叠得了这么大的被子,妈妈来弄!快去玩吧!”话音未落,妈妈就已经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了。
这样做或许更好:对毛毛的主动表现,妈妈应显露出极大的兴趣:“毛毛都能叠被子了,真了不起!”对他叠得如何先不做评价,而是和他商量:“毛毛和妈妈一起叠一次怎么样?”征得同意后,妈妈再演示一次,当毛毛也能叠出方方正正的被子时,他所获得的成就感,是妈妈代劳时所体会不到的;而此时孩子的另一个重大发现是:做很多事都不是顺顺当当一下就能做好,但只要肯学、愿意想办法,很多难题都能迎刃而解。从困境中找到一个出口、获得比较圆满的结果,这个过程是孩子战胜自己的过程,也是提升他逆境商的最佳时段。
行为偏差三:面对挫折不知道选择“幽默”
孩子的表现:默默被飞奔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小腿骨折。最初几天,他经常疼得大哭大叫;伤势平稳之后。他又因练习走路时腿部疼痛而不愿下床,甚至大发脾气。
父母态度:看着儿子痛苦的样子,默默妈心疼不已,孩子哭她陪着哭,孩子不哭了她的泪水还在眼睛里转。
这样做或许更好:妈妈以幽默诙谐的姿态和轻松的心态应付困境,这样做能减轻伤痛的指数。比如,在默默重新站起来一瘸一拐地学走路时,妈妈不妨模仿默默走路的样子,开玩笑说:“现在学你走路,以后单位排演小品,我没准也能扮演个角色。默默看妈妈走得像不像?”阴沉的气氛顿时被妈妈的诙谐驱散。如果父母曾经有过与孩子相似的遭遇、失败或者尴尬事。坦然地说出来,孩子会从你的故事中了解“不幸、失败总是难免的,它们会让人很不舒服,但山不转水转,只要努力就会有所改变,有时还会坏事变好事”的道理。
责编 邴玢 插图 付业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