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趋势与思考

来源 :颂雅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e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提琴源于西方,更在上层社会中出现频繁,于清朝后传入我国,再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为看清未来小提琴民族化在我国的发展趋势,本文分别从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方面做深入研究和思考,并寻求能提高小提琴民族化发展道路的平稳性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小提琴 民族化 发展趋势
  一、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历程
  (一)小提琴民族化的萌芽
  百年之前,小提琴由欧洲的艺术家引入中国,由此开始小提琴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之旅。欧美许多国家的小提琴艺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间阶段,这时中国的小提琴才刚刚起步。随着中国小提琴手的精彩表现,使得中国将世界级的小提琴大奖收入囊中,世界乐坛也开始慢慢重视起中国的小提琴艺术。
  (二)中国第一部小提琴作品问世
  李四光作为中国上世纪初的科学家,一大业余爱好便是小提琴。在20世纪初,李四光正处于毕业之际,有着报效祖国的伟大情怀的他拒绝了西方国家的高薪诱惑,接受了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在聘任时谱写了《行路难》。正反均有曲谱的手稿正存于上海音乐学院的图书馆中。正面有着“J.E.LEE”署名和没有结束的5行19节旋律谱,反面则是有着“仲揆”署名和无伴奏的完整的小提琴曲。
  (三)小提琴在中国音乐的第一个高峰和音乐代表作
  留学法国的中国音乐家们取得的显著成就,推动了小提琴音乐的发展。以“印象主义”和声来增强小提琴艺术的“亲和力”,这一方面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方面很相似。中国音乐家们将自己所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法国所独特的小提琴艺术和写作手法相融合,创作出一篇又一篇的作品。典型的小提琴代表作有马思聪的《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回旋曲》《山歌》和桑桐用十二音体系技法创作的《夜景》、廖胜京的《红河山歌》、杨善乐的《夏夜》、马耀先和李中汉合作的《新疆之光》等优秀作品。
  二、不可缺失的小提琴艺术
  小提琴作为表达欧美地区风土人情、民族特点的重要乐器之一,随着中西方联系越来越密切,小提琴也成为了中国了解西方国家的重要手段之一。小提琴演奏艺术民族化的实现历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小提琴应在大众中得到普及
  虽然小提琴源于西方,但在西方大众的生活中并不常见小提琴。随着小提琴在中国的盛行,中国大众也对小提琴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成为了大众抒发情感的重要媒介。如果这一现象能持续一段时间,再由其他的因素注入其中,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道路将越来越平坦。
  (二)小提琴独特演奏进行技术创新
  要形成中国独特的小提琴演奏艺术,就需要对欧美国家的演奏艺术进行改良,同时应将中国民族独有的风土民情加入带小提琴的演奏当中。例如,完成于1976年,吸收中国民间器乐曲的演奏手法,增二度和装饰半音的进行,以四音和弦进行拨奏的小提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陈刚在西方作曲家吐尔逊卡所做的《美丽的塔什库尔干》的基础上改编的。
  (三)小提琴演奏中的搭配艺术
  这实际不只是小提琴的个体问题,能够使得音乐更加丰富的主要方式就是主乐器加上配器,目的是为了让其“性格”互补。例如,能够丰富旋律色彩的小提琴与短笛的合奏和使得音乐简洁,明净的小提琴与钢琴的配合等。
  三、小提琴艺术民族化发展的必要性
  小提琴能陶冶情操,抒发感情,有助于了解西方文化。在如今的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地方的音乐艺术开始碰撞、交流、融合,从一元到多元,音乐打破了区域、历史、文化的束缚,逐渐走上一条道路。现在的小提琴演奏藝术不再只是套用和模仿,创新一直是国人遵守的准则。在一定的基础上,融入中华民族文化,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来打造中国独特的小提琴演奏艺术,这样既不缺少西方的演奏技法又能表现出神秘东方千年来的风土人情。
  结语
  中国小提琴的发展不仅仅是靠模仿西方的技法而取得成功的,还需要在西方技法的基础上加入一定中国民族的特色,这本身就是学习与创新的过程。从萌芽到发展日益成熟,逐渐形成中国特色小提琴文化。音乐家接近社会,接近生活,接近情感的创作,体现着中国音乐家在探索音乐道路上不屈的精神,对世界范围内的中国音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习. 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2]乌云塔娜. 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趋势与思考[J]. 北方音乐,2017,37(23):28.
  [3]桂昭兮. 小提琴艺术在中国“民族化”的历程与影响研究[D].云南大学,2015.
  [4]陈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发展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5]胡斌. 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的两种模式[D].河南大学,2003.
  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编号2018KY0386)
  作者简介:小提琴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就职于广西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势头迅猛,极大地推动了小学语文远程教育的发展。本文从远程教育与传统教学的概述出发,阐述了小学语文远程教育与传统教学融合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小学语文远程教育与传统教学融合的建议。小学语文远程教育与传统教学融合必然会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远程教育 传统教学  一、远程教育与传统教学概述  为了更好地对小学语文远程教育与传统教学融合进行研究。本文先确定所研究
期刊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日益迅猛,国家也逐渐加大了对于教育方面的投入与重视程度,尤其是重视教育对于学生成长与未来发展过程中所起到了的关键性作用,并且积极推进我国教育体制的优化与改革。本文以中职美术教育为例,探究在中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且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为中职院校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质量的提升,以期为中职美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期刊
理查德·利罕(Richard Lehan)在《文學中的城市》①一书中指出,现代社会从向心(centripetal)模式转换到了到离心(centrifugal)模式,城市不再处于中心位置。这一观点在约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所著的《曼哈顿中转站》(Manhattan Transfer)一书中得到了印证。正如它的题目所示,纽约只是一个“中转站”(transfer),而不是目的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在我国科学技术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逐渐步入了数字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形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摄影文化领域,数字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摄影文化传播产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传播的速度与影响力都大大增强,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本文对数字媒体时代下摄影文化传播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向进行探究。  关键词:数字媒体时代 摄影文化传播 现状 发展趋势  一、摄影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家具博大精深,其中床榻是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分析的。因为床榻和我们现代的理解思维很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用现代的设计思维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床榻 尺度 空间 文化  一、中国古代床榻的发展脉络  古代的中国床榻经过了几个大的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自商周至秦汉时期,为席地跪坐的矮形家具。这段时期都可以理解为席地文化时期。床和榻都比较低矮,人的基本活动,包括读书、待客、宴饮、议事等
期刊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以及创造力的源泉,文化不仅影响着民族的发展,更是一个国家自身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各个地区城市化发展都在逐渐加快。新时代发展形势下我国越来越重视社区文化方面的建设,为了能够有效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笔者针对共享发展理念视野下的新时代社区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共享发展理念 新时代 社区文化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個地区越来越重视社区建
期刊
华阴老腔是中国最小的戏曲,小到在十数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一个村落的数十名庄稼汉子,操着手工制作的六角三弦古琴、简陋破旧的板胡,肩上扛着百年不弃的木凳,手里捏着半块棱角参差的青砖,田间地头、檐前树下,端着老碗,衔着长长的旱烟袋,席地而起,随性而发,一声“动家伙”“嗨”,一场生动的剧情就泼洒在你的面前。  最初认识老腔,是在十多年前去华阴游玩参观一个陶瓷工艺坊,房间有一间不大的演出间,
期刊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五千年沉淀的结果,对当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文化与音乐进行科学融合,让文化以音乐为载体,传播得更远,更广、更深入人心是构建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方式。结合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本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音乐中,是音乐与文化有效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音乐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古桥文化和音乐的融合亦
期刊
摘要:中职公共艺课程致力于培养高尚情操和审美品位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教师通过美术知识技能的讲授和熏陶,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与艺术鉴赏能力,这是进一步强化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情绪态度普遍较差,不利于艺术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因此,为了切实发挥公共艺术课程的教育功能,使教材内容更加全面、严谨、丰富、生动。本文以徐州地方文化为基础,提出了公共艺术校本教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先人历经千百年得到的经验和结晶,在大力开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对这类遗产的保护工作,保持其准确以及完整性。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生态旅游开发情况来说,相关地方部门必须把握住真实性这一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志,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村,实现保护性的旅游开发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