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体验,精心设计问题、激发自主探究,鼓励质疑、允许“另类”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实现;主体
高中新课程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的一种学习方式。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转换“教”与“学”的角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就此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和探索,以便和教育同行们共同交流、学习。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理念
人的发展必须靠主体性的发挥来获得。只有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给予鼓励和激发,才能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靠着自我的实践体验,实现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情感意志的形成等。
二、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品质
1.再现情景,体验历史
历史已经是沉寂下来的久远的记忆,如果仅仅依靠课本、教师教条式的讲解,学生很难对历史理解到位,也丧失了主动探究历史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述、多媒体展示、学生阅读、历史话剧表演、社会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拥有更真实的感知和体验。
如在学习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分别扮演农奴、军官、资本家、沙皇,要求他们能描述或表演出自己在农奴制改革前的生活状况。通过他们的表演,大家意识到俄国已经危机重重,社会矛盾已经全面激化了,各阶级阶层都强烈希望改革,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情景体验,就是注重调动学生的看听说等多感官学习,让他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鲜活的感知,产生强烈的情感。也激发着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究历史,找寻打开历史之谜的钥匙。
2.精心设计问题,探究历史
问题的设置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什么样的问题既符合本学科特点,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1)贴近生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从贴近社会生活的角度,设置问题情景,就能接近学生的认知领域,点燃思维的火花。其次,学古通今,是历史研究价值的主要体现。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探讨历史对现实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我让学生提问题。学生提的问题是:“我国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有哪些?有哪些失败之处?”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问题,又一个学生提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我马上鼓励:“这个问题提的好,比刚才的问题又深入了一步。”接着让学生再提问题,又一个学生提出:“给中国经济分别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规律性的认识?”到此,我则进一步向学生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学习这些历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现实意义?”我让学生提问题时,学生们跃跃欲试,情绪热烈,整个课堂显得既热烈,又和谐。
(2)将“假设法”引入问题
将学生置身于与历史原貌相反的假想情景中去观察思考历史,可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新的情景问题。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设问:论大炮、鱼雷、军舰的数量,甲午战争当中,中日海军实力相当,结果中国战败。假如历史重来,你认为中国怎样能战胜日本?
(3)开放性的问题讨论
开放性的问题讨论,注重使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培养其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其与人合作交流的品质。学生无法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需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结构,或通过书刊、网络等多渠道收集资料,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开放讨论,应该选择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有一定探索空间的问题。如用辩证法思想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谈谈由某个历史事件引发的启示。
问题的设置,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创意提出了很高要求,个人的灵感是有限的,需要同学科教师之间集思广益,交流互补,让一个个有活力、有价值的问题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3.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从教学心理学情感理论来看,学生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产生快乐有趣的情绪气氛。这种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然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进行孜孜不倦的、锲而不舍的努力,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商情商的发展。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充分参与,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动起来。比如: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课,在讲到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一节内容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关于战争经过的视频短片和关于战争结果的表格、数据等资料。在解释了什么叫战略、战术后,我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学思之窗”的问题进行思考:“有人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误。你是否赞同?”学生有赞同的,有不赞同的。我把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正方反方,让他们辩论,用史实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中,学生思路逐渐清晰,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最后由我对正反方的辩论进行评价和总结。
总而言之,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才能使他们学会勇敢面对未知的难题,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最终受益终生。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中学)
【关键词】历史教学;实现;主体
高中新课程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的一种学习方式。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转换“教”与“学”的角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就此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和探索,以便和教育同行们共同交流、学习。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理念
人的发展必须靠主体性的发挥来获得。只有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给予鼓励和激发,才能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靠着自我的实践体验,实现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情感意志的形成等。
二、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品质
1.再现情景,体验历史
历史已经是沉寂下来的久远的记忆,如果仅仅依靠课本、教师教条式的讲解,学生很难对历史理解到位,也丧失了主动探究历史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述、多媒体展示、学生阅读、历史话剧表演、社会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拥有更真实的感知和体验。
如在学习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分别扮演农奴、军官、资本家、沙皇,要求他们能描述或表演出自己在农奴制改革前的生活状况。通过他们的表演,大家意识到俄国已经危机重重,社会矛盾已经全面激化了,各阶级阶层都强烈希望改革,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情景体验,就是注重调动学生的看听说等多感官学习,让他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鲜活的感知,产生强烈的情感。也激发着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究历史,找寻打开历史之谜的钥匙。
2.精心设计问题,探究历史
问题的设置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什么样的问题既符合本学科特点,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1)贴近生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从贴近社会生活的角度,设置问题情景,就能接近学生的认知领域,点燃思维的火花。其次,学古通今,是历史研究价值的主要体现。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探讨历史对现实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我让学生提问题。学生提的问题是:“我国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有哪些?有哪些失败之处?”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问题,又一个学生提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我马上鼓励:“这个问题提的好,比刚才的问题又深入了一步。”接着让学生再提问题,又一个学生提出:“给中国经济分别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规律性的认识?”到此,我则进一步向学生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学习这些历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现实意义?”我让学生提问题时,学生们跃跃欲试,情绪热烈,整个课堂显得既热烈,又和谐。
(2)将“假设法”引入问题
将学生置身于与历史原貌相反的假想情景中去观察思考历史,可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新的情景问题。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设问:论大炮、鱼雷、军舰的数量,甲午战争当中,中日海军实力相当,结果中国战败。假如历史重来,你认为中国怎样能战胜日本?
(3)开放性的问题讨论
开放性的问题讨论,注重使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培养其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其与人合作交流的品质。学生无法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需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结构,或通过书刊、网络等多渠道收集资料,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开放讨论,应该选择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有一定探索空间的问题。如用辩证法思想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谈谈由某个历史事件引发的启示。
问题的设置,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创意提出了很高要求,个人的灵感是有限的,需要同学科教师之间集思广益,交流互补,让一个个有活力、有价值的问题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3.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从教学心理学情感理论来看,学生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产生快乐有趣的情绪气氛。这种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然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进行孜孜不倦的、锲而不舍的努力,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商情商的发展。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充分参与,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动起来。比如: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课,在讲到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一节内容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关于战争经过的视频短片和关于战争结果的表格、数据等资料。在解释了什么叫战略、战术后,我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学思之窗”的问题进行思考:“有人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误。你是否赞同?”学生有赞同的,有不赞同的。我把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正方反方,让他们辩论,用史实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中,学生思路逐渐清晰,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最后由我对正反方的辩论进行评价和总结。
总而言之,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才能使他们学会勇敢面对未知的难题,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最终受益终生。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