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努力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绥化市把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提效益的重要举措,采取基地、企业、流通、市场和信贷等综合措施,使蔬菜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品质结构得到优化,市场空间日益拓宽,对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稳定增收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2017年,全市共落实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81万亩,比上年增加78万亩,增长38.4%,预计总产量596.6万吨,产值128.3亿元,效益82.5亿元,可拉动农民人均增收2062.5元。
1、探索实践多种生产模式
坚持企业和合作社带动,促进蔬菜生产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一是“企业 基地 合作社 农户”模式。发挥涉农企业较强的经济实力、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优势,为蔬菜生产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二是“企业 基地 农户”模式。通过建设无公害蔬菜种植区、工厂化育苗区、蔬菜加工区和冷藏保鲜库等方式,实现基地化定位、品牌化生产和市场化营销。三是“企业 合作社 农户”模式。改变以单一生产为主的传统方式,努力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四是“合作社 基地 农户”模式。由各种专业合作组织流转土地或吸纳农民土地入股建示范基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五是“园区 生产单元”模式。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优势,组织引领农户准确把握市场变化,促进精准、高效、绿色蔬菜发展。
2、实行信贷担保扶持政策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由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为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内生产经营主体提供贷款,由省农业信贷担保绥化分公司为金融部门提供信贷担保。同时,各基地县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省农业信贷担保绥化分公司反担保资金,用于建设预冷设施和冷库等基礎设施和建设蔬菜大棚、仓储窖等生产设施贷款,利息执行优惠利率,贷款利息由省财政贴息。目前,全市10个基地县(市、区)政府、合作银行、担保公司均已签订了合作协议,缴存保证金1.8亿元。绥化担保公司对各县(市、区)政府推荐的53个蔬菜项目开展了尽职调查,已审批通过29个项目,审批金额3.9亿元,发放贷款1.1亿元,有效地解决了蔬菜生产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了全市蔬菜产业的发展。
3、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
通过走出去学习和引进来培训的方式,积极探索多种蔬菜生产先进经验和技术。一是实施蔬菜优种工程。制定了22个作物28项A级绿色食品技术操作规程,选育引进了一批优质抗病虫、抗逆、耐贮运的先进蔬菜品种,打造拳头产品、高端产品,提升整体竞争力。二是搞好技术培训。通过邀请省经作站、东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印发《棚室果蔬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汇编》资料,组织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蔬菜新技术培训班,带动全市蔬菜战线人员的科技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强化技术服务。全力抓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育苗、移栽等技术指导,突出蔬菜办协调服务职能,为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加工集团、销售企业搭建对接平台,成为蔬菜信息、技术、销售的交流和服务中心。
4、突出园区示范引领作用
沿哈黑公路建设南北百公里、面积百万亩的“兰、青、明蔬菜产业带”,带动哈大、绥肇、明沈等主要公路沿线建设绿色(有机)蔬菜生产优势区。立足本地区位优势和消费特点,建立了118个蔬菜示范园区,其中包括17个智能可追溯园区、11个观光休闲采摘园区和16个食用菌等特色园区,加快促进蔬菜产业优势形成。一是提高了园区建设标准。各地将土地、水利、农发、扶贫、农村道路、农网改造等农业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在示范园区内实施,园区设施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强化了科技引领。园区建设聚集了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运用了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实现了经济效益的递增和裂变,有效带动了农业转型升级。三是发展了智能可追溯。为开拓蔬菜更广阔的市场和实现更高的附加值,深入展现我市绿色优质安全产品的优势,各地强化了“互联网 蔬菜产业”建设,促进了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
5、大力实施品牌营销战略
一是打造特色品牌。依托我市“寒地黑土”区域公共品牌,采取各种方式引导生产主体通过创立和打造名牌开拓市场,扩大区域蔬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推进精深加工。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蔬菜加工企业,以企业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带动基地扩张,增加生产总量,打造全产业链增值模式。三是强化市场营销。通过强化产地市场的建设、南方市场需求的挖潜、流通中介组织的培育以及电子商务的逐步开展,加大了蔬菜产销对接力度,扩大了订单生产面积,蔬菜产品打进全国18个省区143个城市,实现了由种的好向销的好转变。
1、探索实践多种生产模式
坚持企业和合作社带动,促进蔬菜生产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一是“企业 基地 合作社 农户”模式。发挥涉农企业较强的经济实力、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优势,为蔬菜生产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二是“企业 基地 农户”模式。通过建设无公害蔬菜种植区、工厂化育苗区、蔬菜加工区和冷藏保鲜库等方式,实现基地化定位、品牌化生产和市场化营销。三是“企业 合作社 农户”模式。改变以单一生产为主的传统方式,努力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四是“合作社 基地 农户”模式。由各种专业合作组织流转土地或吸纳农民土地入股建示范基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五是“园区 生产单元”模式。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优势,组织引领农户准确把握市场变化,促进精准、高效、绿色蔬菜发展。
2、实行信贷担保扶持政策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由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为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内生产经营主体提供贷款,由省农业信贷担保绥化分公司为金融部门提供信贷担保。同时,各基地县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省农业信贷担保绥化分公司反担保资金,用于建设预冷设施和冷库等基礎设施和建设蔬菜大棚、仓储窖等生产设施贷款,利息执行优惠利率,贷款利息由省财政贴息。目前,全市10个基地县(市、区)政府、合作银行、担保公司均已签订了合作协议,缴存保证金1.8亿元。绥化担保公司对各县(市、区)政府推荐的53个蔬菜项目开展了尽职调查,已审批通过29个项目,审批金额3.9亿元,发放贷款1.1亿元,有效地解决了蔬菜生产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了全市蔬菜产业的发展。
3、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
通过走出去学习和引进来培训的方式,积极探索多种蔬菜生产先进经验和技术。一是实施蔬菜优种工程。制定了22个作物28项A级绿色食品技术操作规程,选育引进了一批优质抗病虫、抗逆、耐贮运的先进蔬菜品种,打造拳头产品、高端产品,提升整体竞争力。二是搞好技术培训。通过邀请省经作站、东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印发《棚室果蔬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汇编》资料,组织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蔬菜新技术培训班,带动全市蔬菜战线人员的科技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强化技术服务。全力抓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育苗、移栽等技术指导,突出蔬菜办协调服务职能,为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加工集团、销售企业搭建对接平台,成为蔬菜信息、技术、销售的交流和服务中心。
4、突出园区示范引领作用
沿哈黑公路建设南北百公里、面积百万亩的“兰、青、明蔬菜产业带”,带动哈大、绥肇、明沈等主要公路沿线建设绿色(有机)蔬菜生产优势区。立足本地区位优势和消费特点,建立了118个蔬菜示范园区,其中包括17个智能可追溯园区、11个观光休闲采摘园区和16个食用菌等特色园区,加快促进蔬菜产业优势形成。一是提高了园区建设标准。各地将土地、水利、农发、扶贫、农村道路、农网改造等农业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在示范园区内实施,园区设施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强化了科技引领。园区建设聚集了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运用了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实现了经济效益的递增和裂变,有效带动了农业转型升级。三是发展了智能可追溯。为开拓蔬菜更广阔的市场和实现更高的附加值,深入展现我市绿色优质安全产品的优势,各地强化了“互联网 蔬菜产业”建设,促进了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
5、大力实施品牌营销战略
一是打造特色品牌。依托我市“寒地黑土”区域公共品牌,采取各种方式引导生产主体通过创立和打造名牌开拓市场,扩大区域蔬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推进精深加工。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蔬菜加工企业,以企业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带动基地扩张,增加生产总量,打造全产业链增值模式。三是强化市场营销。通过强化产地市场的建设、南方市场需求的挖潜、流通中介组织的培育以及电子商务的逐步开展,加大了蔬菜产销对接力度,扩大了订单生产面积,蔬菜产品打进全国18个省区143个城市,实现了由种的好向销的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