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媒体时代,面对多元化、自主化、个性化信息服务等趋势不断加大的媒体环境特征,高校传媒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应该进行相应调整。在新媒体环境中,由于信息传播者“把关人”意识的缺失,媒体从业人员自媒体或者传统媒体平台上所发表的言论和观点,会对受众的观念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言论不当、“把关”失误,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不仅会误导受众,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同时,由于自媒体军团的扩大,网民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议程设置的能力。因此,针对这些变化,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把关人”“议程设置”等传播学理论素养教育,以适应行业的新要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传媒专业学生。
关键词:传媒专业;教育;媒介素养;课程设置
新媒体时代,面对多元化、自主化、个性化信息服务等趋势不断加大的媒体环境特征,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采编与制作、摄影与摄像、网络与新媒体等传媒专业学生来说,未来将要面对的行业标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他们在大学教育中更应该完成良好的媒介素养建设,尤其是重要的传播学理论,才能在新环境下,运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信息,服务社会。高校传媒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完善、改进传媒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出更多符合新媒体时代传媒行业要求的优秀学生。
1 “把关人”理论应该贯穿于理论教学中
1.1 “把关人”意识的缺失容易导致不良后果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最早提出了“把关人”这个概念。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信息传播的渠道也多种多样,特别是在自媒体出现以后,信息的传播也更加便捷和散乱。在这个过程中,倘若媒体“把关人”没有做好把关工作,信息的传播往往呈现出无序和泛滥的特点。因此,媒介素养是媒体从业人员重要的职业素养构成。
在新媒体环境中,由于信息传播者“把关人”意识的缺失,会导致有价值的信息被肥皂泡般的无用信息挤占传播空间。例如,媒体上经常会掀起一些晒身材的奇怪潮流。“锁骨放硬币”一度成为盛行的微博热门话题,如果测试者能将一定量的硬币放到自己的锁骨上方,量多且不丢落的就说明有个好身材,相反量少或放不上则需要赶紧减肥。于是,许多网民的微博、朋友圈几乎被“锁骨放硬币”的照片刷屏。2015年6月11日,一个网上热帖“女孩子能反手摸到肚脐眼就是身材好”出现之后,杨幂、许飞等明星纷纷晒照片秀身材。更多网友也纷纷跟帖,掀起微博圈、朋友圈的刷屏新高潮。
类似的晒身材的潮流如“马甲线”“酒窝放笔”“A4腰”等,这种跟风模仿的行为时隔不久就会再一次在各种媒体上上演。通常是由明星、网络红人的某种行为引起普通人纷纷模仿,一时间成了一种席卷网络的“时尚”。这种价值和意义甚小的信息泛滥成灾,不仅浪费了受众的大量有效媒体接触时间,甚至还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1.2 增加“把關人”理论的课时分配比重
媒体从业人员在自媒体或者传统媒体平台上所发表的言论和观点,往往在受众中意味着专业性和权威性,会对受众的观念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言论不当、“把关”失误,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会误导受众,影响媒体的公信力,使受众对媒体失去信任,后果将不堪设想。作为未来的媒体从业人员,高校传媒专业学生应该充当合格的“把关人”角色,具备更高的媒介素养。因此,高校传媒在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将“把关人”的理论教育上升到一定高度。具体来说,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比重的课时量。特别是新闻采编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该加强“把关人”理论的教育。因为该专业的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要在很多工作环节中筛选、选择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充当重要的“把关人”角色。
2 重视“议程设置”理论的媒介素养教育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在议程设置中处于主动地位。但是,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出现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议程设置的传统模式逐渐受到挑战,一定程度上来说,个人的议程设置开始“崛起”,传统媒体开始丧失对第一手新闻材料的独占权。[1]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新老媒体发生融合,媒体的交互性特点明显。公众的地位在这样的形势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媒介的议程不再是由主流媒体来设置,公众的关注也能将某些事件变为媒体焦点,而在议程设置由单向转为双向的过程中,媒体与受众之间可以多次、持续地互动,两者的观点相互影响,这就意味着,网民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议程设置能力。
从近期的许多网络媒体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自媒体等新媒体的用户将某些关注度较高的网络新闻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进而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一个由个人议程逐渐演变为媒体议程,最终转化为大众议程的过程。例如,从2015年著名的青岛大虾事件、前央视记者柴静的雾霾调查事件等中都可以看到新媒体时代媒体“议程设置”的新变化。
针对这种变化,高校媒体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不仅注重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的能力,使其能够充当合格的“把关人”,还要引导其掌握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把关人”的新规律,重视网民在媒体议程设置上的推动能力。在高校传媒专业教学中,“把关人”理论一般会被设置在《传播学概论》课程中。而不同的专业对于传播学理论的侧重也有所不同。部分高校将专业分为新闻、传播两大类,继而细分为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采编与制作、摄影与摄像、广告学等专业。在采集和制作等实践性较强的传媒专业,一些高校对传播学的理论规定课时量较小,而对于新闻学、传播学等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时量设置较多。其实,“把关人”的角色是多重的,把关作用贯穿在信息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因此在每个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具体的教学计划中,应该增加“把关人”理论的课时分配比重。高校传媒专业应该将“议程设置”理论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法,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引导学生辨别、分析由媒体引发的社会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印证中,使学生能够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在未来的工作中以正确的立场选择信息的内容、新闻的报道角度和方式,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舆论、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晓颖.网络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3(3).
作者简介:赵慧彩(1986—),女,河南人,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新闻传媒系教师。
关键词:传媒专业;教育;媒介素养;课程设置
新媒体时代,面对多元化、自主化、个性化信息服务等趋势不断加大的媒体环境特征,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采编与制作、摄影与摄像、网络与新媒体等传媒专业学生来说,未来将要面对的行业标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他们在大学教育中更应该完成良好的媒介素养建设,尤其是重要的传播学理论,才能在新环境下,运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信息,服务社会。高校传媒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完善、改进传媒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出更多符合新媒体时代传媒行业要求的优秀学生。
1 “把关人”理论应该贯穿于理论教学中
1.1 “把关人”意识的缺失容易导致不良后果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最早提出了“把关人”这个概念。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信息传播的渠道也多种多样,特别是在自媒体出现以后,信息的传播也更加便捷和散乱。在这个过程中,倘若媒体“把关人”没有做好把关工作,信息的传播往往呈现出无序和泛滥的特点。因此,媒介素养是媒体从业人员重要的职业素养构成。
在新媒体环境中,由于信息传播者“把关人”意识的缺失,会导致有价值的信息被肥皂泡般的无用信息挤占传播空间。例如,媒体上经常会掀起一些晒身材的奇怪潮流。“锁骨放硬币”一度成为盛行的微博热门话题,如果测试者能将一定量的硬币放到自己的锁骨上方,量多且不丢落的就说明有个好身材,相反量少或放不上则需要赶紧减肥。于是,许多网民的微博、朋友圈几乎被“锁骨放硬币”的照片刷屏。2015年6月11日,一个网上热帖“女孩子能反手摸到肚脐眼就是身材好”出现之后,杨幂、许飞等明星纷纷晒照片秀身材。更多网友也纷纷跟帖,掀起微博圈、朋友圈的刷屏新高潮。
类似的晒身材的潮流如“马甲线”“酒窝放笔”“A4腰”等,这种跟风模仿的行为时隔不久就会再一次在各种媒体上上演。通常是由明星、网络红人的某种行为引起普通人纷纷模仿,一时间成了一种席卷网络的“时尚”。这种价值和意义甚小的信息泛滥成灾,不仅浪费了受众的大量有效媒体接触时间,甚至还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1.2 增加“把關人”理论的课时分配比重
媒体从业人员在自媒体或者传统媒体平台上所发表的言论和观点,往往在受众中意味着专业性和权威性,会对受众的观念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言论不当、“把关”失误,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会误导受众,影响媒体的公信力,使受众对媒体失去信任,后果将不堪设想。作为未来的媒体从业人员,高校传媒专业学生应该充当合格的“把关人”角色,具备更高的媒介素养。因此,高校传媒在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将“把关人”的理论教育上升到一定高度。具体来说,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比重的课时量。特别是新闻采编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该加强“把关人”理论的教育。因为该专业的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要在很多工作环节中筛选、选择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充当重要的“把关人”角色。
2 重视“议程设置”理论的媒介素养教育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在议程设置中处于主动地位。但是,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出现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议程设置的传统模式逐渐受到挑战,一定程度上来说,个人的议程设置开始“崛起”,传统媒体开始丧失对第一手新闻材料的独占权。[1]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新老媒体发生融合,媒体的交互性特点明显。公众的地位在这样的形势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媒介的议程不再是由主流媒体来设置,公众的关注也能将某些事件变为媒体焦点,而在议程设置由单向转为双向的过程中,媒体与受众之间可以多次、持续地互动,两者的观点相互影响,这就意味着,网民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议程设置能力。
从近期的许多网络媒体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自媒体等新媒体的用户将某些关注度较高的网络新闻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进而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一个由个人议程逐渐演变为媒体议程,最终转化为大众议程的过程。例如,从2015年著名的青岛大虾事件、前央视记者柴静的雾霾调查事件等中都可以看到新媒体时代媒体“议程设置”的新变化。
针对这种变化,高校媒体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不仅注重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的能力,使其能够充当合格的“把关人”,还要引导其掌握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把关人”的新规律,重视网民在媒体议程设置上的推动能力。在高校传媒专业教学中,“把关人”理论一般会被设置在《传播学概论》课程中。而不同的专业对于传播学理论的侧重也有所不同。部分高校将专业分为新闻、传播两大类,继而细分为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采编与制作、摄影与摄像、广告学等专业。在采集和制作等实践性较强的传媒专业,一些高校对传播学的理论规定课时量较小,而对于新闻学、传播学等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时量设置较多。其实,“把关人”的角色是多重的,把关作用贯穿在信息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因此在每个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具体的教学计划中,应该增加“把关人”理论的课时分配比重。高校传媒专业应该将“议程设置”理论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法,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引导学生辨别、分析由媒体引发的社会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印证中,使学生能够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在未来的工作中以正确的立场选择信息的内容、新闻的报道角度和方式,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舆论、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晓颖.网络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3(3).
作者简介:赵慧彩(1986—),女,河南人,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新闻传媒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