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文章不染尘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b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菊花的清香,伴随着飒飒秋风,穿过敞开的窗户,飘进我的书房。我不为花神美味所诱惑,全身倾注于《故道长河》书稿的阅读和欣赏。
  读罢,我将书稿轻放,聚神凝想,耳边又响起好友丁尚明的再三叮嘱:“一定要写点东西”。写点什么呢?眼前清亮亮不时有无数涟漪渺渺荡开的秋天河水,使我猛然想起清朝邓石如的一副名联“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秋水,蕴蓄着清澈和灵性,如一幅唯美的风情画;秋水,蕴蓄着深情和宁静,若一阕静美的婉约词;秋水,蕴蓄着成熟和凝练,像一首幽美的哲理诗;秋水,还蕴蓄着无市井之气、一派不染世俗尘埃的秋之况味。
  是啊!丁尚明的散文集《故道长河》,不就是在用散文对话心灵,以清新隽永的笔调来书写人生境界与生活品位,让文字超越功利主义的束缚,使自己真正快乐地进入一个现实里难以企及的境界,追求脱尘的“秋水文章”吗?
  丁尚明在《故道长河》的后记中写道:“我写作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品尝耕耘的乐趣和愉悦,然后,将获得的果实赠予更多的人分享。我不是画家,也不是诗人,但我可以撷取生活中最美好时刻,可以记录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我把这些写成文字在感动、激励、温暖自己的同时,去感动、激励、温暖更多的人。”
  人有人品,文有文德。做人是一门学问,为文也是一门学问。言志抒怀,诗文之宗旨。如何言,如何抒,检验作者的写作技巧;言什么,抒什么,检验的是作者品格、修养、情操、学识的准则。套用中国现代新儒学大师,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个境界”说,散文创作的主体同样存在着四个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天地境界。可以说,创作主体存在什么境界,就会创作出相应境界的作品。读丁尚明的散文集《故道长河》,让我们深深地体味到,他写散文,不管是写自然还是写社会,不管是写生活还是写人生,不管是写历史还是写现实,不管是写人还是写事,不管是写景还是状物,不管是记叙还是抒情,不管是描摹还是议论,不管是鞭笞还是歌咏,不管是感喟还是畅想,不管是回味还是憧憬,都是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以自己的生命为底色。时光和文字在他那里,是和血肉、筋骨、灵魂融合在一起的。所以,他的散文闪耀着时代的色彩和波光,印记着现实的侧影和投影。人生的苦辣酸甜,生命的花开花落,世间的悲欢离合,统统融入他的情思理趣,通过自己笔下的某些“载体”传递给读者。读之,使人们在领略其散文本身美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他的呼吸,能够触摸到他的心跳,能够看到他的情他的爱,更能够领略到他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旷远通达的襟怀。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丁尚明的散文,确如当春发生的绵绵好雨。好雨可以润物,而如雨之文,则可以润心。
  故乡是摇篮,生命在此孕育,成长在此勃发;故乡是港湾,游子在此停泊,心灵在此休憩;故乡是永恒的归宿,藕断丝连,叶落归根。无论走到哪里,故乡永远是一根缠绕一生的红丝线。故乡的乡音最亲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故乡的乡情最依恋,“近鄉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故乡的灯光最温暖,“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故乡的美味最难忘,“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故乡可谓写作的母题,而感恩则是写作的动力,当积淀一旦被生生不息的感性动力所激活,这些触动就发而为激情,发而为灵感,进而将囤积于心的情愫诉诸笔端。丁尚明就在物我两忘的最佳创作状态中完成了他艺术表现故乡的欲望和心愿,写出了动人心弦的乡愁散文,吐露了自己对故乡的钟情和钟爱,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赞叹和眷恋。这是丁尚明散文集《故道长河》的一大亮点。
  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的海德格尔曾说:“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的牧人。”的确,我们应将故乡视为养育自己的母亲而知道感恩图报。为回报故乡的养育之恩,丁尚明在《故道长河》的后记中写道:“不惑之年已过,已是知天命之年的我,该好好总结一下人生的成败与得失了,更是该好好运用手中的笔抒写一下那故乡曾经的一切了。人,不能没有故乡,对一个作家来说,鲁迅的小说到处弥漫着绍兴黄酒和茴香豆的香气。茅盾在《可爱的故乡》——乌镇,虽历经“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远隔,从未遮断我的乡思”。莫言的作品则处处嗅到高密东北乡淳朴的气息。诚然,在仰望这些文学大家的同时,不能忘记,他们在文学王国里得以竖起旗帜,仰仗的是对故土的崇敬和牵挂,我又哪有不朝着旗子指引的方向行进的道理呢?于是,我很自然地把笔触向了故乡那片温暖、深情的土地……”
  是的。他在《我在城池牵挂故乡》中写道:我们村座落在黄河之滨像一只翱翔天空的凤凰鸟的美丽“凤凰山”上,“春天,整个山峦覆盖上翠绿的衣裳,山上的柿子树、酸枣树、土桃子争相挂果,山菊花、马兰花、鸢尾花、芋头花及一些不知名儿的花儿开遍山野。”“夏天,凤凰山上热闹非凡,蝉鸣声声,蝈蝈欢唱,山鼠、野兔、刺猬在草丛中不停地打闹嬉戏” “秋天,整个凤凰山又像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金色的身上又缀满了花花绿绿。高处黄橙橙、油光光的柿子像灯笼一样挂满枝头,片片肥硕的柿树叶如红云飘过。低处那一丛丛、一簇簇本不起眼的山枣树又变得娇艳无比,一粒粒珍珠般的野山枣在秋风中来回摇动。”“冬天也似乎格外的冷,雪也似乎格外的多。一场接一场的大雪把凤凰山裹了个严严实实。本该在严冬的冷酷和冰雪的肃静中消停下来的凤凰山,又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我们这些无所事事、调皮好动的孩童,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玩得不亦乐乎!”他在写故乡四季如画的风景时,并没有忽视了写人,于是他写道:“睛朗的天空下,云朵般的羊群不时从田头路边的草地上掠过,那个叼着旱烟袋的放羊汉,斜挎着羊鞭,一边哼唱着谁也听不懂的曲儿,一边不停地吆喝着,把羊鞭甩得山响!”他在写人的时候也没把自己落下,“记得儿时放学铃一响,我就疯也似地跑回家,把书包往炕上桌上一扔,提起水桶就往外跑。沟汊里的鱼虾特别的多,随便下到哪条沟汊里,什么鲢鱼鲫鱼鲶鱼嘎鱼黑鱼沙里滚,一会儿就捉满水桶。”他更没有忽略了写情,于是他写道:“雪花梨个大如拳脆甜爽口,香面梨小似牛铃绵软如脂。傍晚时分,秋忙的村人早早收工回家,一家老小围坐在天井里吃梨赏月,那场景其乐融融!”景美,人美,情美,好一幅盛世桃源图!   是的。他在《故乡那口山泉井》中写道: “阴阳相隔的爹娘也只能梦中相见,可故乡老宅中的那口山泉井,却愈加清晰地显现在脑际,它使我寂静的心海泛起层层波澜,我依稀觉得那喷涌的山泉水正朝我扑来”。他们家和村里人原本吃山坡下的井水。路途远,井水深,打水难,担水难,他还险些掉进井里淹死。从望井兴叹到望井却步,再到谈井色变。于是,他“掏钱请人在院中为爹娘打一口井”。“爹娘用上了清澈甘冽的山泉水,老两口再也不用为水犯愁了。山泉水给衰老的爹娘注入了新希望,山泉井成了爹娘幸福快乐的源泉。”写罢此“乡景”,他并没有搁笔,紧接着写“乡情”:“一向乐善好施、菩萨心肠的爹娘,一合计便挨家挨户发起了‘安民告示’。在这以后,我家院门洞开,前来取水的乡邻们你来我往、人头攒动,小小的院落变得像赶集一样热闹。”“从我家的山泉井里,喷涌的涓涓清流源源不断地淌进家家户户,那甘霖般的泉水,也滋润、温暖着大家的心田。”写罢“乡景”“乡情”之后,他笔下感情的潮水冲破闸门,直抒胸臆,写道:“近日,再读《韩非子》,那句‘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令我回味无穷,也令我幡然记起爹娘曾经的话:孩子,家里有这山泉井咱就有水吃,也能接济邻里背舍。你要记住,无论你走多远,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你做什么,绝不能忘本,绝不能乱为,绝不能起贪念,只要守好自己的井就行!”感情的潮水逐浪高,他继续写道:“故乡的山泉井在我心里,爹娘的话在我心底。我会好好记住故乡的山泉井,会好好守护心中属于我的那口井!”主题更加深化,思想再度升华。
  是的。他的《大地上的红高粱》先对红高粱进行描绘:“秋风乍起,凉意渐浓。那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实在抵不住太阳那火辣辣的挑逗,终羞红了脸低下了头,此刻,她成了故乡最亮丽的风景。仰望蓝蓝的天空,远看,那红红的高粱穗似片片火烧云掠过;近看,怀抱沉甸甸穗儿的红高粱,又像一个个怀胎待产的可人儿。”画出了故乡红高粱的容貌美。接着笔锋一转,回忆起当年,“那个年代,乡人们的生活应当说与红高粱密不可分,人们吃的是高粱面蒸的窝头,喝的是高粱碴熬的粘粥,用的是高粱葶串起的家什,铺的是高粱蔑编织的炕席,枕的是高粱萼填充的枕头,住的则是用高粱秸(秫秸)打簿封顶的房屋……”记起了故乡红高粱的心灵美。他在文尾写道:“为排解浓浓的思乡苦,在小区一隅,我悄悄播种了几棵红高粱,看着红高粱一天天长大,我就想那红红的高粱一棵是爹,一棵是娘,一棵是我,一棵是我远方的女儿......”谱写出一曲故乡红高粱的赞歌。
  是的。他的《像树一样的活着》先写暴风雪后遭严寒摧残而不屈、被风吹雪打而不弯腰、好似铜墙铁屹立在大地上的白蜡树,并由此产生思索。思索中,家院门前生长着的那棵粗大山椿树清晰地浮现在他的眼前。紧接着写他在这棵山椿树浓浓的绿荫下,看娘织布纺线,跟奶奶学唱童谣,睡醒后到树下逮椿咕咕把玩?——“在这棵山椿树的庇护下长大成人”。如今,这棵山椿树“依然把根深深扎进故乡贫瘠的石缝间,迎着岁月的风霜雪雨,顽强地扩展着它生命的年轮!”此情此景,让他从中发现生命的哲理,体会到生活的真谛,正像他在文结尾处写的:“它们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无论它是什么树,都须先从一粒种子开始,随风飘散,回归大地。无论是身处戈壁沙漠,还是盐碱荒滩,它们总是把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从不过多地乞求阳光雨露的恩赐,从不惧怕风刀霜剑的侵袭,从容地生根发芽,默默地开花结果,最终为大地送去一片绿荫!”“我想,作为有思想、有意志的人,如果誰走进了树的内心,具备了树的品质,那么他一定会变得更加强大、坚忍和无畏,一定会成为生活的强者。我愿意像树一样活着!”写树与写人并驾,记叙与抒情齐驱,构思精巧,立意深远,尤其是文尾来源于作家气质和灵感、品格和本色、心境和心态的那闪烁着诗情和哲理之光的嘉言隽语,不能不说是这篇散文的光环。
  丁尚明就是凭依这些看似平淡无奇而其实精心构筑的文字,将故乡细细勾勒、尽情描绘,也将自己一团热切的心绪与深沉的感触自然倾泻。书中所及,无论是村头的老井还是窗前的油灯,无论是老牛的哞叫还是青蛙的合鸣,无论是黄河口黄须菜还是黄河杨柳青……乡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乡村的一家一户、一砖一瓦,乡亲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无不展示出故乡的风景美、风俗美、风情美,无不洋溢着故乡的泥土味、汗水味、五谷味,都饱含着深深的厚厚的真真的浓浓的乡情。读这些散文,随他步入光荣的历史中寻找到一个民族坚韧前行的灵魂,从他吟咏乡情中体味到一个赤子热爱家园故土的情怀。尼采说:“朴实无华的风景是为大画家存在的,而奇特罕见的风景是为小画家存在的。”丁尚明不是大画家,却用朴实无华的笔法,画出了可称之为农村缩影的如诗如画的乡景和炽热滚烫的乡情。
  血脉亲情是作家须臾不可离开的话题,血脉亲情也是丁尚明散文集《故道长河》的一个重要意象。一般作者对此更多的是对亲情的叙述和描绘,而丁尚明则比这更深一层,更胜一筹,更在意对亲情的认知,他善遣真情上笔端,借助史实的展现、哲理的显示以及记事道情的真诚真切,让亲情从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使散文显得土气而又大气、深刻而又厚重、情浓而又意远。
  《拜读母亲》是他为至亲至爱的娘献上的一片有情有义的文字。就在他穿上崭新的绿军装奔赴部队的前一天,一场意外使他的娘得了严重的血崩病,文中写道:“脸色蜡黄的娘躺在炕上连一点说话的气力也没有。望着我可怜的娘,我犹豫了:作为娘的长子,在这种时候,我怎能忍心一走了之?怎能撇下病中的娘不管不问?娘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就把我叫到炕边,有气无力地说:‘孩子,娘不怪你,你放心的走吧!只要你能在部队当个好兵,娘比什么都高兴。’”母亲幕天席地的心胸,令人肃然起敬。文中继续写道:“为排遣对我的思念之情,我当兵后的20年里,娘很少去街坊邻居家串门,她听不得人家儿子那甜甜的、让人陶醉的喊娘声。娘也极少去乡里赶集,她害怕承受那种在万人拥挤的集市里,寻不到自己儿子身影所带来的酸涩。娘有时候想我心切,晚上实在睡不着,不管天冷还是天热,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娘都要倚着院门口的那颗老槐树,冲着我所在部队的方向看月亮、数星星。”这种魂牵梦绕的思念,既暖人心肺,又痛切清肠。为了部队的工作,为了儿子的前程,“家乡曾遇到了几十年不遇的严重的干旱,家里的庄稼曾颗粒无收,娘没有告诉我;爹不慎被火烧伤双手,8个月生活不能自理,娘没有告诉我;后来爹的脖子又严重扭伤,连吃饭喝水都要娘一匙匙地喂,娘没有告诉我;娘唯一的哥哥、我唯一的舅父去世,娘依然没有告诉我……后来,当我知道这一切后,我竟狠狠地埋怨了娘一顿。待我平静下来,娘说:‘孩子,娘也许不该瞒着你这么多事,但你想想谁家又没事呢?娘是这么想的,你是部队上的人,一来身不由己,二来部队上的人,家里一有事就往回跑,那部队上的事还怎么做啊,你该明白娘的心……’娘有些哽咽的说不下去了!”由于注入了人文精神的元素,由于注重了人的精神世界的揭示,母子俩的深厚亲情,跃然纸上,读之催人泪下。这是他为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平凡而伟大、勤劳而善良的娘谱写的一首动人的情歌。   《过去的时光难忘怀——追忆我逝去的父亲》一文中他写道:“2005年母亲得了严重的脑血栓,以至后来瘫倒在床屙尿不知。面对成为‘废人’的母亲,除姐妹们来帮衬一把外,给母亲请医服药,洗衣喂饭,端屎倒尿,换洗褯子,擦洗身子自然是父亲的事。母亲瘫痪了4年,父亲同样备受煎熬。每天都是父亲把母亲安顿好后,才去吃口饭眯会觉。父亲常说:‘我吃点苦受点罪不算嘛,只要你娘能活着,我就有个偎守,你们回家就能看到娘,就能跟娘拉拉呱儿,咱家也才像个家!’父亲无怨无悔地伺奉着娘,为了娘,父亲的世界里没有了白天黑夜。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父亲不记得吃过一顿热乎饭睡过一个囫囵觉。长期无规律的生活和极大的精神压力,把父亲击垮了!父亲生病了,待发现时父亲已是肺癌晚期。直到他去世的前几天,他还安慰娘说:‘你好好活着,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孩子们那么孝顺,咱不愁吃不愁穿,有我陪着你就安心养病!’父亲是坚强的,他强忍病魔的折磨,再疼也不吭一声,仍一如既往地伺奉着娘。谁知,万万想不到的是父亲竟走在了娘的前面,父亲竟撇下孤独的娘一个人孤独地走了!谁知,娘怕父亲一人路上孤独,45天后娘也撇下她挚爱的儿女,追随父亲而去……”这些从他的心田里流出的充满亲情的湿漉漉的声情并茂的文字,让人生出多少激情、多少联想!
  如果说《拜读母亲》是他唱给母亲的动人情歌的话,那么,《过去的时光难忘怀——追忆我逝去的父亲》就是他唱给父母的凄绝挽歌。他把情歌和挽歌写得如此刻骨铭心而又肝肠寸断,这才是人去千山远、夜夜伴魂归。他以情歌和挽歌的交融,重塑了人类最深挚的亲情。
  难以挥却没齿不忘的苦难截图,不同程度地出现在《故道长河》的一些回忆类散文里。这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经历,更展示了蕴含他心中的苦难意识。苦难使人痛苦,苦难充满悲情,苦难让人更懂得奋起和珍惜。这种苦难意识的存在,使他的思想更加深沉,他的作品更加厚重,也更能启迪人的心智。
  “寄情山水”早已是古人玩味山水的初衷,也成了游记的灵魂。将自己欲书写的领悟、情感融在其中,彰显出来,或直白,或含蓄,或一语中的,或娓娓道来,全赖自己体味的高度、深度与驾驭语言的娴熟。没有“情”与“理”的游记,永远只能是一堆文字化的山水,可能很美,但没有神没有魂,宛如死目美女,虽拈花而立,终与木偶无异。
  《故道长河》收集的游记,丁尚明在以优美清新的文字绘声绘色地描绘出祖国山水的壮丽雄奇、用深沉凝练的语言满腔热忱地述说了革命斗争的光辉足迹和共产党人的英雄业绩之后,以欣赏评析的清醒,思考着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于湖光山色中领悟人生,发出了深情的感慨和厚重的哲思。他在《走向那高高的井冈山》的结尾处写道:“听着石金龙的讲述,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曾志只是千千万万个革命志士、共产党人的一个缩影,正是因为革命队伍中有千千万万个曾志这样的人,有红军绵延不绝的血脉传承, 有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的支撑,在历次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我党我军才能勇往直前、战无不胜!”“啊,井冈山,一座英雄的山,一座令人敬仰、熱血沸腾的山,一座让人变得纯粹高尚,灵魂得到净化的人格高地、精神家园!”他在《我来到了韶山冲》一文中写道:“的确,没有毛泽东,韶山这100多年的历史就不会那么辉煌,也不可能被世人所关注。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旧中国的历史就不会改写,中华民族也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在《重返亲亲的沂蒙山》一文中写道:“我们登上了地势陡峭的孟良崮,四周黢黑的岩石上,隐隐裸露着密匝匝的弹痕……透过这些弹痕,我仿佛看到当年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仿佛看到了英雄的我军将士前赴后继、奋勇搏杀的英姿……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我在想,……是什么把不可一世的蒋家王朝埋葬?……一个颠扑不灭的真理告诉我们,那就是无论它是谁,无论什么状况下,只要与国家、人民、民族的利益背道而驰,只要它自绝于国家、人民和民族,等待它的最终是消亡!”这些带有鲜明抒情色彩的游记才称得上好游记。
  丁尚明《故道长河》里的散文,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博大精深,给人以思想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有的立意隽永,给人以意境之美;有的浮想联翩,给人以想象之美;有的发人深省,有的给人哲理之美……
  读丁尚明的散文集《故道长河》,我觉得虽没有黄钟大吕的雄浑,却有一种岭南丝竹的神韵;读丁尚明的散文集《故道长河》,我觉得仿佛在品明前好茶,好像在喝陈年老酒。不信,你捧来尝尝。
  丁尚明的散文集《故道长河》,即将付梓面世,我写下以上文字,聊表寸心,以示贺忱。
其他文献
大雪洁白  被父亲带走的那场雪  重新返回时  我站在转瞬即逝的早晨  掰着指头  父亲离开了三个年头  我又向前走了三年  相似的场景,透过时间  关照我  冥冥之中,还有比记忆  更脆弱的风  会续上冬鸟的歌声  踩过缓缓的岸  或者什么都不是  一场雪长时间行走之后  在没有门槛的安静里  突然停了下來  蝴蝶  昨夜,看见蝴蝶  纸糊的  有红蝴蝶白蝴蝶黄蝴蝶蓝蝴蝶  无数只蝴蝶,和童年 
期刊
转眼就过了阳光明媚的三月了,李林生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当然,这条信息也是同学转发给我的。对于李老师,何时调离沈阳师范大学,何时从省青年干部学院离休,又是何时返回故土营口,及至最后病逝、享年多少,我几乎一无所知。只是在每年一两度的同学聚会上,偶尔能听到关于李老师的只言片语。对于中文系七七、七八两届学生来说,边杖子的风沙,兴隆台的泥泞,三十三中的拥挤,已成为其求学生涯的物质背景和精神财富,或者说是
期刊
一、  灰原与父母住在一间半地下室里。窗户的上半部分露在外面,下半部分則是墙面。每天,他都可以看到行人的脚在头顶来来回回地走。有时他忘了拉窗帘,就会有好奇的人往屋里看。每当这时,灰原的父母就会愤怒地拉上窗帘。因此就算是在白天屋子里也相当昏暗。灰原倒是不介意,他喜欢阳光,喜欢阳光照在床单上的感觉。父亲与他相反,总是爱拉着窗帘,没事时就猫在屋子里,一言不发。灰原觉得他像是变成了某种穴居动物。  此时,
期刊
直线距离往上五米,老旧的单元楼房住着一个比老齐还要老的独居男人,上下楼只能颤颤巍巍地拽着楼梯护栏了,每天却还要喝酒。    比不得平房大杂院,单元楼房的户与户、人与人之间极少有往来,看不到他喝酒,能够看得到的是每天楼梯拐角处的酒瓶子都要增加几个。烈性酒的酒瓶子是“牛二”——绿瓶红标的“牛栏山二锅头”,还看到有“普京”的啤酒瓶子,不是俄罗斯啤酒,是普通“燕京啤酒”的简称。除了白酒,他还能喝啤酒,这个
期刊
六十多岁的老董有句著名的口头禅:“做人需要境界,喝酒也需要境界。”他盘腿坐在滚热的炕头上,一口一口地喝着闷酒,很快就喝光一壶柳河老窖,捏着空酒壶吩咐老婆:“你再给我烫壶酒。”老婆一边烫酒一边嘟囔:“你别光顾着喝酒,今天谢致义和杨占山又来了,明摆着是来催债的,你赶紧给王大进打个电话,问问他到底能不能把钱还给人家。”    老婆总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老董也在估计形势:“你说王大进这小兔崽子,会不会说话不
期刊
一九九三年,腊月二十。   终于放寒假了。你爸轻轻地起床,蹑手蹑脚走出卧室,我翻了个身,准备继续睡。夜晚,我越来越睡不踏实,醒的次数越来越多。放了假,白天我可以补觉了。   你爸洗漱完毕,做好了饭,推门去看了看,我轻声说:“上班吧,我没事儿。”   我家住在二楼,结婚时挂的红色天鹅绒的窗帘,我喜欢太阳一出来,满屋子红彤彤的样子。我拉开窗帘往楼下看,你爸骑上了自行车,汇入上班的人流中。   那年的雪
期刊
人到中年,总爱伤感。怀念的东西愈多,回忆就愈清晰如昨。故去的人,远去的事,总能浮现眼前,就连阿猫阿狗,花花草草,都会引出联想,让满满的感情倾泻其中。   这不,在教室刚刚清闲一会儿,窗台上一株刺蓬蓬的小仙人球,又让我心头一颤:在老家时,母亲也曾养过一盆仙人球!顿时,一种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记不清是谁送的仙人球啦,因为那毕竟是二十几年前的事。记忆中的那盆仙人球,让人既讨厌,又怜爱。它总是被我和妻
期刊
抠豆粒的母亲  父亲把晒干扬净的大豆装进麻袋里  搬到马车上,然后抡起扫帚  围着场院扫了三遍  直到平地上一粒豆粒也没有  他才放心地收起扫帚  这时,母亲蹲下去  用手指抠陷进场院边上泥土里的那些豆粒  很多年以后,我依稀看到母亲  还跪在那里,抠豆粒  早晚的事  外祖父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  临终前,我的母亲,我的姨,我的舅  躲在低矮的屋檐下流眼泪  外祖父对我刚刚结婚的大姨说  别伤心,
期刊
原本我打算用一种沉重的语调来讲这个故事,毕竟故事发生在直面死亡的重症监护室里,老马又得了重病躺在那儿生死未卜,但老马不同意。老马说,整那么凄凄惨惨干嘛?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ICU有最齐全的设备,最专业的医生,我有什么好怕的?   好好好,不怕就不怕吧,反正人已经康复了,又能在棋盘前跟人争得面红耳赤了,现在怎么嘴硬都行。也不想想当初谁一出院就到处咋呼:人大代表在哪里?医疗主管部门在哪里?我
期刊
正在吃午饭的时候,母亲的电话突然响了。电话是父亲打来的,我们都以为父亲要母亲回乡下。母亲来我们这有一个多星期了,家里有菜地要侍弄,还要喂养几十只鸡鸭。  母亲大声说:你快弄饭给它吃,冰箱里有精肉,池子里有鱼。待她挂了电话,我们忙问:哪个客人去了咱们家?母亲忧心忡忡地说:家里的猫,出去五天了没回来。刚刚一瘸一拐回家了,一只脚被什么东西夹伤了,血淋淋的。  母亲随便吃了几口饭就吃不下了。这十多年,家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