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要充分备课,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1、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年龄阶段,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理解接受能力,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与此同时,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3、重组教材,回归生活。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寻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与儿童思维规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挑选出难的、重要的或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进行讲授。凡是学生自己能学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去探究,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二、重视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1、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在真实性任务中,学生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容易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教学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要求学生发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关系。老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淘气的妈妈带了100元钱去买毛巾,每条毛巾8元钱,最多可买几条?还剩多少钱?学生解答完后,老师接着问:“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是正确的?”学生们找到了多种方法:(100—4)÷8=12,(100—4)÷12=8,8×12 4=100。老师乘胜追击:“你们知道有余数的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商×除数 余数=被除数,(被除数—余数)÷除数=商,(被除数—余数)÷商=除数。这种在真实情境中学得的知识,由于是学生主动参与、自己发现的结果,因此学生记得更牢,理解得更深刻,迁移得更顺畅。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比如在教学镜面对称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首先让学生照一照身边的物体、数字、人在镜子里的成像,这时会有学生发现,“镜子里的数字倒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继续追问:“怎么样倒了?是上下倒了还是左右倒了?”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在课后看镜子里的数字或时间,运用两次镜子的成像将原像还原。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提高课堂教学语言水平,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实践表明,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课堂语言以严谨清晰,精练准确而著称。尤其是数学老师的课堂语言,运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第一,评价时应做到客观公正。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第二,教师要善于运用丰富的评价语言。
三、加大对课后工作的重视
1、重视课后复习与课堂的衔接。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2、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作者单位:漳浦县城关中心学校福建】
1、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年龄阶段,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理解接受能力,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与此同时,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3、重组教材,回归生活。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寻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与儿童思维规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挑选出难的、重要的或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进行讲授。凡是学生自己能学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去探究,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二、重视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1、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在真实性任务中,学生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容易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教学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要求学生发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关系。老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淘气的妈妈带了100元钱去买毛巾,每条毛巾8元钱,最多可买几条?还剩多少钱?学生解答完后,老师接着问:“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是正确的?”学生们找到了多种方法:(100—4)÷8=12,(100—4)÷12=8,8×12 4=100。老师乘胜追击:“你们知道有余数的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商×除数 余数=被除数,(被除数—余数)÷除数=商,(被除数—余数)÷商=除数。这种在真实情境中学得的知识,由于是学生主动参与、自己发现的结果,因此学生记得更牢,理解得更深刻,迁移得更顺畅。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比如在教学镜面对称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首先让学生照一照身边的物体、数字、人在镜子里的成像,这时会有学生发现,“镜子里的数字倒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继续追问:“怎么样倒了?是上下倒了还是左右倒了?”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在课后看镜子里的数字或时间,运用两次镜子的成像将原像还原。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提高课堂教学语言水平,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实践表明,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课堂语言以严谨清晰,精练准确而著称。尤其是数学老师的课堂语言,运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第一,评价时应做到客观公正。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第二,教师要善于运用丰富的评价语言。
三、加大对课后工作的重视
1、重视课后复习与课堂的衔接。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2、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作者单位:漳浦县城关中心学校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