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德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不同时代的师德建设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德州市近年来提出了“从师德中寻找教育的力量”的理念,选择师德建设作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切入点,能否介绍一下德州启动新时期师德建设工程的背景?
张书鹏: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教师工作摆在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教师的“四有”标准,为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目标。当前,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各种思潮、诱惑日益增多,加强师德建设,教育、引导全体教师保持心灵上的一方净土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
2009年9月,我们对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发现基层学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素质偏低、职业倦怠、社会信誉度不高等严重问题。尤其是学校的师德建设工作,严重滞后,一直停留在若干年前的学规范、学先进、写心得、搞评议等做法上,表面化、形式化、空泛化、强迫灌输等问题突出,师德、师能两张皮,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轰轰烈烈搞活动,认认真真走过场”,教师无趣,学校无奈,加强和改革师德建设势在必行。
同时,我们认为,加强师德建设是推进区域教育内涵式可持续发展,进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胡锦涛同志早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就指出:“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内涵式发展是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教师崇德向善,积极进取,敬业爱生,业务精湛,朝夕相处的学生必然是最大受益者,如此,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長,而教师也会同时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持续深入地发掘和激活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达成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是新时期师德建设实践与探索的应有之义。
:师德的要求在不同时代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当前,教师道德的时代内涵是什么?能否谈谈您是如何认识和把握教师专业化与师德建设之间的关系的?
张书鹏:简单地讲,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教师道德的内涵都可以概括为“又红又专”,或者说“德艺双馨”。只是随着时代发展,红与专或德与艺的内涵在与时俱进。当今时代,师德最核心的内涵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统领下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的时代要求,这其中既应该包括对教师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时代精神、具备国际视野与民族文化自信的要求,又应有对教师学习和应用前沿教育理论、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等等。
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应该是教育行政管理者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职业标准,通过学校为教师成长导航、服务,引领教师个体系统化地优化、提升个人职业行为质量,实现专业化的自主化、内涵式成长,生成优秀的教育品质,形成教育特色,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成就名师的教育管理行为,是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实现教师专业内涵式发展的过程。
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化与师德建设是并行不悖的,师德与师能在师德建设中是一体两面,是共生共存、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缺一不可。教师专业水平是师德修养的基础,教师职业实践成就教师职业道德,即能以养德;师德修养引领教师优化职业行为,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内在动力,即德以导能;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又是师德建设成效的具体体现,优秀的教育教学业绩彰显教师高尚的师德,即德以能表。再概括一下,就是“一体互融,德能同修”,这也是德州师德建设最突出的特征。
: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就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出了要求,德州在科学、合理地制定师德规范,形成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方面有哪些探索和经验?
张书鹏:我们认为,师德建设绝对不是应景的“活动”,而是科学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建设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全市师德建设组织机构。2013年,市教育局设立了专门的德州市师德建设工作室,继而在全市各级教育行政和中小学校普遍建立师德建设工作室,并进行星级认定,这个做法可以说是德州首创、全国独有,为全市师德建设提供了健全、完善的体制保障。
二是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全市师德建设规划。我们总结经验,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遵循科学、高效、有序的原则,对我市师德建设做出了九年三阶段的系统规划:1.强化师德建设(2010—2012),优化教师职业行为。主要是“德以导能,能以表德”师德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深化师德建设阶段(2013—2015),提升教师专业质量。主要是以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教师职业特长发展为载体深化师德建设,服务教师教育特色形成和名师培养。3.升华师德建设阶段(2016—2018),助力名师成长。主要是通过升华师德建设,引导教师走名师成长之路,体验和收获职业幸福。
三是初步建立了师德建设专项资金投入机制。市政府先后两次划拨专项经费共60万元,用于建设师德建设研发基地和“教师职业个性工作室”等,全国独有的师德建设专项资金投入机制在我市初步形成,极大地鼓舞了学校、教师参与师德建设的热情,激发了基层的创造活力。
:行政主导可以保障师德建设工作坚强有力,但教师专业自主和道德调节的特点也决定了加强师德建设必须有各级教育行政和学校等部门共同参与,能否谈一下德州依托师德建设促进和成就教师专业发展和德性养成的工作模式?德州的师德建设基地发挥了哪些作用?
张书鹏:德州师德建设自始至终贯彻三个同步的原则: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同步推进,行政他律和教师自律同步进行,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同步发展。当前德州师德建设的主要工作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35N1”。 “3”就是上面所说的三阶段九年的科学规划。
“5”就是构建包括市级教育行政、县(市、区)教育行政、乡镇(街道)教办及中小学校、乡镇(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室、教师个体在内的五级师德建设主体系统,通过建章立制,明确责任目标。各级主体各守其责,各尽所能,合力推进。
“N”是N个研发基地。德州启动新时期师德建设工程以来数年如一日,真抓实干,如星火燎原,蓬勃发展。为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市教育局依托部分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先后开发建设了禹城市区域推进德效工资制、陵城区乡村教师成长俱乐部、德开小学名师成长俱乐部、德城区天衢东路小学教师成长积分制管理、宁津县县域教育家梯级递进式成长等11个研发基地,使之成为师德建设成熟成功模式的“生产基地”和“推广中心”。其中名师俱乐部、积分制管理等部分研发基地经验成熟,成效显著,在影响带动我市广大中小学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1”就是一种师德建设成果快速推广的模式——复制粘贴。我们的师德建设经验和模式来自最基层的实践,接地气,好移植,易成活。很多工作模式可以像电脑操作一样直接复制粘贴,可以说是锯响有沫,立竿见影。
:师德评价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手段,但师德考核本身也存在一些伦理和管理上的困难,能否谈谈德州在师德评价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张书鹏:科学的管理、评价机制是体现价值、促进公平、消除倦怠、激发活力、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德州在推进师德建设工程中高度重视师德建设过程管理和师德考核评价的创新。目前,我市师德建设主要通过三种管理模式保证师德建设过程有序、务实、高效。一是面向教育系统内外聘请了师德建设督导员;二是引入积分考评、星级评定管理:完成一项工作,积一项分,积分考评结果通过网站和相应文件定期公布,作为评价各县(市、区)、市直属学校本年度师德建设工作成果的主要依据;三是把师德建设列入全市教育综合督导。
教师成长积分管理办法是德州市在师德建设过程中不断摸索、发展并成熟起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评价方式,既适用于教师个人,也适用于教师团队,成为引领教师践行职业道德、挖掘教师潜能、激发教师自我成长内驱力、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在管理实践中,学校将一定工作量转化为一个教师自主成长工作单元,并提前将工作单元量化、标准化。教师完成一个工作单元达到一定标准,对应一定的分值,这个积分代表教师的成长。实践证明,教师成长积分制管理将师德评价由“虚”变“实”,激发了教师的实干意识,有效缓解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实现了竞争与协作共存,为教师的自我成长提供了平台,彰显了公正的力量,提升了学校制度的执行力。在这方面,我市德城区天衢东路小学是成效突出的范例之一,禹城市教育局探索推行的德效工资制改革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师德崇高的教师和事迹总是给人感动、使人振奋,我们在欣赏和感动的同时,也需要关心师德生长的土壤,需要一个支持师德建设的良好环境。能否介绍一下德州在这方面的情况?
张书鹏:师德建设当然不是孤立的,是有条件的,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关心和支持,要让广大教师感受到人文关怀,感受到职业尊严、职业价值和职业幸福。
德州市新时期师德建设工程的实施,首先有赖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随着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将教育当作民生之本,对教育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前所未有,都竭尽全力为教育办好事、办实事,制定解决大班额的推进措施、提高班主任津贴、补充配备新教师、兑现教师职称工资等一系列制约教育发展的难事得到破解。自2015年10月份以来,全市解决大班额开工学校达到180处,完成投资16.65亿元,补充教师1 590名。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为教育改革发展创设了良好环境,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其次,全市教育教学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落实,有力地推动了师德建设的深入开展。全市教育系统在制定长久之策、激发持续动力下功夫。从全市层面,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以教学成绩确定教师奖次的教学成果评选奖励机制,县校評估位次、在《德州日报》上刊登的教育综合督导机制,每年给书记、县长一封信的教学成果据实通报机制,在实践中逐步得到修订完善和广泛认可。各县市区和各级各类学校,也都探索出了一套激励教师干事创业的机制和办法。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从整体上形成了实事求是、正视问题、迎难而上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弘扬正气、聚集正能量、争先恐后干事业的风气,形成了实干者有地位、成功者有尊严的氛围。
: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师德建设的生命力也在于不断改革和创新,与时俱进。德州师德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主要经验是什么?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张书鹏:德州市通过创新师德建设,初步形成培养名师、名校、名校长,培养教育文化、教师文化,生成创新特色、品牌、亮点工作的机制和土壤。各县市区、各学校围绕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初见成效,均衡发展理念在德州大地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认可。这些成绩的取得,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对新时期师德建设概念、机制体制、工作模式等方面的全面创新,得益于对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科学构建,得益于不断生成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生命活力,得益于其建构模式的科学、有序、易复制、好推广的可操作性。
同时,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发展不平衡问题,师德建设成果需要及时转化的问题,理论研究工作也有待加强,等等。教师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当前大批补充、整体素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如何更好更快更多地通过指导、引领,通过制度创新,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教育专家型的名师名校长,从而带动区域教育质量水平整体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这是我们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继续健全和完善升华师德建设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建设好“师德建设·名师成长研发基地”,深入探索以师德建设促名师成长的策略、途径,继续为全面提升我市教育教学质量贡献正能量,继续扩大德州教育的影响,继续为全国师德建设提供优秀样本。
张书鹏: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教师工作摆在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教师的“四有”标准,为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目标。当前,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各种思潮、诱惑日益增多,加强师德建设,教育、引导全体教师保持心灵上的一方净土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
2009年9月,我们对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发现基层学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素质偏低、职业倦怠、社会信誉度不高等严重问题。尤其是学校的师德建设工作,严重滞后,一直停留在若干年前的学规范、学先进、写心得、搞评议等做法上,表面化、形式化、空泛化、强迫灌输等问题突出,师德、师能两张皮,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轰轰烈烈搞活动,认认真真走过场”,教师无趣,学校无奈,加强和改革师德建设势在必行。
同时,我们认为,加强师德建设是推进区域教育内涵式可持续发展,进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胡锦涛同志早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就指出:“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内涵式发展是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教师崇德向善,积极进取,敬业爱生,业务精湛,朝夕相处的学生必然是最大受益者,如此,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長,而教师也会同时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持续深入地发掘和激活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达成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是新时期师德建设实践与探索的应有之义。
:师德的要求在不同时代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当前,教师道德的时代内涵是什么?能否谈谈您是如何认识和把握教师专业化与师德建设之间的关系的?
张书鹏:简单地讲,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教师道德的内涵都可以概括为“又红又专”,或者说“德艺双馨”。只是随着时代发展,红与专或德与艺的内涵在与时俱进。当今时代,师德最核心的内涵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统领下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的时代要求,这其中既应该包括对教师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时代精神、具备国际视野与民族文化自信的要求,又应有对教师学习和应用前沿教育理论、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等等。
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应该是教育行政管理者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职业标准,通过学校为教师成长导航、服务,引领教师个体系统化地优化、提升个人职业行为质量,实现专业化的自主化、内涵式成长,生成优秀的教育品质,形成教育特色,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成就名师的教育管理行为,是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实现教师专业内涵式发展的过程。
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化与师德建设是并行不悖的,师德与师能在师德建设中是一体两面,是共生共存、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缺一不可。教师专业水平是师德修养的基础,教师职业实践成就教师职业道德,即能以养德;师德修养引领教师优化职业行为,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内在动力,即德以导能;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又是师德建设成效的具体体现,优秀的教育教学业绩彰显教师高尚的师德,即德以能表。再概括一下,就是“一体互融,德能同修”,这也是德州师德建设最突出的特征。
: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就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出了要求,德州在科学、合理地制定师德规范,形成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方面有哪些探索和经验?
张书鹏:我们认为,师德建设绝对不是应景的“活动”,而是科学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建设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全市师德建设组织机构。2013年,市教育局设立了专门的德州市师德建设工作室,继而在全市各级教育行政和中小学校普遍建立师德建设工作室,并进行星级认定,这个做法可以说是德州首创、全国独有,为全市师德建设提供了健全、完善的体制保障。
二是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全市师德建设规划。我们总结经验,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遵循科学、高效、有序的原则,对我市师德建设做出了九年三阶段的系统规划:1.强化师德建设(2010—2012),优化教师职业行为。主要是“德以导能,能以表德”师德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深化师德建设阶段(2013—2015),提升教师专业质量。主要是以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教师职业特长发展为载体深化师德建设,服务教师教育特色形成和名师培养。3.升华师德建设阶段(2016—2018),助力名师成长。主要是通过升华师德建设,引导教师走名师成长之路,体验和收获职业幸福。
三是初步建立了师德建设专项资金投入机制。市政府先后两次划拨专项经费共60万元,用于建设师德建设研发基地和“教师职业个性工作室”等,全国独有的师德建设专项资金投入机制在我市初步形成,极大地鼓舞了学校、教师参与师德建设的热情,激发了基层的创造活力。
:行政主导可以保障师德建设工作坚强有力,但教师专业自主和道德调节的特点也决定了加强师德建设必须有各级教育行政和学校等部门共同参与,能否谈一下德州依托师德建设促进和成就教师专业发展和德性养成的工作模式?德州的师德建设基地发挥了哪些作用?
张书鹏:德州师德建设自始至终贯彻三个同步的原则: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同步推进,行政他律和教师自律同步进行,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同步发展。当前德州师德建设的主要工作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35N1”。 “3”就是上面所说的三阶段九年的科学规划。
“5”就是构建包括市级教育行政、县(市、区)教育行政、乡镇(街道)教办及中小学校、乡镇(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室、教师个体在内的五级师德建设主体系统,通过建章立制,明确责任目标。各级主体各守其责,各尽所能,合力推进。
“N”是N个研发基地。德州启动新时期师德建设工程以来数年如一日,真抓实干,如星火燎原,蓬勃发展。为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市教育局依托部分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先后开发建设了禹城市区域推进德效工资制、陵城区乡村教师成长俱乐部、德开小学名师成长俱乐部、德城区天衢东路小学教师成长积分制管理、宁津县县域教育家梯级递进式成长等11个研发基地,使之成为师德建设成熟成功模式的“生产基地”和“推广中心”。其中名师俱乐部、积分制管理等部分研发基地经验成熟,成效显著,在影响带动我市广大中小学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1”就是一种师德建设成果快速推广的模式——复制粘贴。我们的师德建设经验和模式来自最基层的实践,接地气,好移植,易成活。很多工作模式可以像电脑操作一样直接复制粘贴,可以说是锯响有沫,立竿见影。
:师德评价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手段,但师德考核本身也存在一些伦理和管理上的困难,能否谈谈德州在师德评价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张书鹏:科学的管理、评价机制是体现价值、促进公平、消除倦怠、激发活力、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德州在推进师德建设工程中高度重视师德建设过程管理和师德考核评价的创新。目前,我市师德建设主要通过三种管理模式保证师德建设过程有序、务实、高效。一是面向教育系统内外聘请了师德建设督导员;二是引入积分考评、星级评定管理:完成一项工作,积一项分,积分考评结果通过网站和相应文件定期公布,作为评价各县(市、区)、市直属学校本年度师德建设工作成果的主要依据;三是把师德建设列入全市教育综合督导。
教师成长积分管理办法是德州市在师德建设过程中不断摸索、发展并成熟起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评价方式,既适用于教师个人,也适用于教师团队,成为引领教师践行职业道德、挖掘教师潜能、激发教师自我成长内驱力、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在管理实践中,学校将一定工作量转化为一个教师自主成长工作单元,并提前将工作单元量化、标准化。教师完成一个工作单元达到一定标准,对应一定的分值,这个积分代表教师的成长。实践证明,教师成长积分制管理将师德评价由“虚”变“实”,激发了教师的实干意识,有效缓解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实现了竞争与协作共存,为教师的自我成长提供了平台,彰显了公正的力量,提升了学校制度的执行力。在这方面,我市德城区天衢东路小学是成效突出的范例之一,禹城市教育局探索推行的德效工资制改革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师德崇高的教师和事迹总是给人感动、使人振奋,我们在欣赏和感动的同时,也需要关心师德生长的土壤,需要一个支持师德建设的良好环境。能否介绍一下德州在这方面的情况?
张书鹏:师德建设当然不是孤立的,是有条件的,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关心和支持,要让广大教师感受到人文关怀,感受到职业尊严、职业价值和职业幸福。
德州市新时期师德建设工程的实施,首先有赖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随着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将教育当作民生之本,对教育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前所未有,都竭尽全力为教育办好事、办实事,制定解决大班额的推进措施、提高班主任津贴、补充配备新教师、兑现教师职称工资等一系列制约教育发展的难事得到破解。自2015年10月份以来,全市解决大班额开工学校达到180处,完成投资16.65亿元,补充教师1 590名。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为教育改革发展创设了良好环境,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其次,全市教育教学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落实,有力地推动了师德建设的深入开展。全市教育系统在制定长久之策、激发持续动力下功夫。从全市层面,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以教学成绩确定教师奖次的教学成果评选奖励机制,县校評估位次、在《德州日报》上刊登的教育综合督导机制,每年给书记、县长一封信的教学成果据实通报机制,在实践中逐步得到修订完善和广泛认可。各县市区和各级各类学校,也都探索出了一套激励教师干事创业的机制和办法。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从整体上形成了实事求是、正视问题、迎难而上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弘扬正气、聚集正能量、争先恐后干事业的风气,形成了实干者有地位、成功者有尊严的氛围。
: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师德建设的生命力也在于不断改革和创新,与时俱进。德州师德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主要经验是什么?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张书鹏:德州市通过创新师德建设,初步形成培养名师、名校、名校长,培养教育文化、教师文化,生成创新特色、品牌、亮点工作的机制和土壤。各县市区、各学校围绕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初见成效,均衡发展理念在德州大地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认可。这些成绩的取得,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对新时期师德建设概念、机制体制、工作模式等方面的全面创新,得益于对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科学构建,得益于不断生成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生命活力,得益于其建构模式的科学、有序、易复制、好推广的可操作性。
同时,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发展不平衡问题,师德建设成果需要及时转化的问题,理论研究工作也有待加强,等等。教师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当前大批补充、整体素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如何更好更快更多地通过指导、引领,通过制度创新,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教育专家型的名师名校长,从而带动区域教育质量水平整体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这是我们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继续健全和完善升华师德建设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建设好“师德建设·名师成长研发基地”,深入探索以师德建设促名师成长的策略、途径,继续为全面提升我市教育教学质量贡献正能量,继续扩大德州教育的影响,继续为全国师德建设提供优秀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