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出现并且队伍日渐壮大。而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我国青年志愿者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各方面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大学生志愿活动在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日益凸现出一些新的问题,制约了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更好更快的发展。本文以西华大学及周边部分大学志愿者工作的调研结果为例,旨在探究当今高校志愿者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积极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保障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有序推进和健康发展提供部分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高校志愿者;活动开展;问题;解决方法。
一、高校志愿者工作开展现状
如今,高校志愿者活动得到广泛地开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和校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于是我们对西华大学及周边大学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情况展开了调查,调查采用了问卷和采访的方式,最后发现、总结志愿者活动开展的现状。
首先,很多高校志愿者都是自愿报名,积极响应学校或一些组织的号召进行一系列的社会公益活动,但是80%以上的志愿者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导致部分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空有一腔热血但是事实上也只能做一些体力活动,效果成就不大。其次,部分高校的志愿者活动都是在校团委的指导下为了完成指标而进行的,指标过多,让志愿者变成形式,变成了旅游或拍照的秀场,让本来意义很大的活动变得很官方,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以某高校为例,去年三下乡志愿者活动大部分都是关爱留守儿童和帮助农民,活动没有创新性,失去了高校同学的专业特色,不同专业的志愿者活动形式都差不多。并且志愿活动没有形成延续性,90%的活动都是一年完成一次,显得活动很零散。我们还发现,高校志愿者活动和其他组织活动区别不大,高校志愿者活动就应该有大学生的风范,应该有我们的专业特色,但事实上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形式和其他校外的公益组织开展的形式大同小异,没有形成我们高校的优势。
二、以西华大学为例,高校志愿者活动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有:
1.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指导。
志愿服务活动虽建立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之上,然而其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监管机制来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对志愿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对志愿者进行相关指导,并对志愿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估,才能让志愿活动健康发展下去。但是,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志愿活动只是形式上进行一些指导和限制,而在对如何开展好活动提供有效指导方面亟待进一步加强。比如,在一项志愿活动结束之后,各团队会根据相关文件要求提交考核所需材料,但是在材料提交过后,很少有关于活动开展的实质性反馈意见,并且供各个志愿活动组织者、参与者相互交流经验的机会也比较少。其次,高校志愿工作表彰机制也需要得到不断完善,比如,当前的大部分考核机制缺乏统一明确的考核标准。一般而言,主要是参考各活动结束后提交的活动策划、服务总结或报告及其他相关材料来开展考核工作。这样的考核模式并不能全面客观的评价出一个志愿活动开展的好与否。
2.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性高,但能坚持参加的少,志愿者流失快,工作缺少延续性。
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活动参与热情上是高的,但是往往持续不久。有被访者反映出“我们当时刚进青志联的时候,开会时干部干事总人数很多,是一个很庞大的组织,但是后来开会人越来越少,积极性也不怎么高了。”的问题,在谈到退出的原因时,被访志愿者也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的活动没有大意思,而且没有凝聚力了,做事都是上面的人派下来的,我们有什么建设性的想法也没办法传达,而且也没有约束机制,让我干就先干着,想退就退。”总结起来,流失过快的原因有:一方面是有些同学对志愿活动的期待与现实所参与的活动存在明显差异;一方面是组织内部制度原因所造成的成员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同学们心里关于志愿者活动的一些好的想法无法实施。因而,部分大学生志愿者们一开始图新鲜,之后在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之下便不能继续坚持,从而导致了志愿者流失快现象的发生。
3.部分高校志愿活动形式单一,且易流于形式。
志愿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也能为自己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高校志愿活动形式单一,未能发挥同学们之所长,且活动项目易流于形式,不能最大化的发挥志愿者活动本身具有的育人功能。比如,每年暑期各大高校都会组织“三下乡”活动,此时,许多不同的志愿者组织都会出现一些重复性志愿服务项目,这便使得一些项目流于形式,而未能给服务对象提供他们最需要的帮助,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们服务社会的热情,这一现状同时也反映出高校志愿者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局限性。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有:
1. 社会、政府、学校等共同完善高校志愿者工作机制,提供各方面的保障。
志愿服务事业的系统化、规范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用制度保障工作,是提高志愿服务效率和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志愿者服务规范化的具体要求。首先,加强青年志愿者的注册认证机制。认真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注册管理办法,以每学年学校社团招新期间,在全校范围内实施注册志愿者制度。其次,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考核奖励制度。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档案,每学期考核一次,并归入个人档案。例如为长期服务的学生志愿者提高学分,在社会工作奖中分出一定名额来给从事公益事业的学生,为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志愿者设立专项奖学金。还可以完善志愿者接力机制。“志愿者服务寿命短”、“志愿者流失严重”这是所有高校志愿者组织的通病,这严重影响到志愿服务工作的正常发展。所以应尽量避免因换届而导致的经验空白、前后两届的工作风格差异过大。特别是一些已开展多年的、有一定特色的项目,要将积累下来的经验一届一届的传递下去,将这些项目向品牌化、社会化的目标发展。完善志愿者接力机制,有助于将前辈积累下来的经验、文化、理念转化为班子工作的导航灯。 2.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大学生志愿行动的渗透力。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应立足校园,面向社会,面向国际。不应仅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开展志愿工作,而应多借鉴国外优秀志愿活动经验,把志愿服务扩展到学龄前儿童日托、老人日托、学龄前儿童课余活动、保护妇女、移民难民安置、社会义举、民权、社会正义、文化和艺术、社区开发、卫生和医院等更多领域。同时,应鼓励高校青年志愿者走出国门,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迎接更大的挑战和机会。
3.大力加强志愿者知识、技能培训,推进高校志愿服务的专业化。
高校志愿服务机构与其他学生社团不同,要求必须具有一些特定的技能才能保证志愿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培训是重要的且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志愿者培训可以包括:志愿服务机构管理人才的培训、志愿服务的基本常识和基本理论的培训、志愿服务的特定技能培训等。“好的管理者,才是好的服务者”。通过周密的学习和准备,才更有可能传播出志愿服务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因此,要不断深化这种理念,促进志愿服务理念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为志愿者行动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强大的动力,使其内化为大学生志愿者长期自觉的行动。同时,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及其他社会资源,形成宣传声势,提高宣传实效。通过举办事迹报告会、理论研讨会、图片展、演唱会、摄影、征文比赛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为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四、 开展高校志愿者活动必有其意义:
1.有利于服务社会、解决社会活动暂时性服务需要。
第一种是参与大型活动服务工作,就以成都市为例,很多时候都会有像博览会、大型交流会等大型活动,需要大量临时工作人员从事宣传介绍、会场布置、维护秩序、礼仪服务等工作。但是这些活动是短期的、阶段性开展的,主办单位不能长期雇佣这样的工作人员,志愿者的加入刚好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规模较大,素质较高,便于管理,从而成为此类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主力军之一。第二种是促进城市文明建设类型,像文明劝导、关爱敬老院老人这样的活动,平时很少有其他社会群体有组织的进行,但不得不承认这些活动又是需要的,所以大学生做这样的志愿活动切合了社会的切实需要。第三种是将志愿者活动带入农村,这也是比较常见的志愿者活动,比如关爱留守儿童的支教,大学生志愿者牺牲自己的假期给农村的孩子们带去温暖,补上他们平时缺少的关爱以及放假期间的无聊。
2.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培养学生奉献精神,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阵地。
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使学生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好好接受锻炼,增长见识和经验,丰富自身经验,体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勤于学习,甘于奉献,提升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品质,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感。
3.展现学校风貌、传播学校文化。
高校大学生所开展的志愿活动并不局限于校园内,当大学生志愿者们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去提供志愿服务时,他们便成了自己所在学校的形象代言人。因此,大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志愿者活动也是展现学校校风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他们的所作所为,会让社会人士知道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育人理念。另外,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也是传播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和文化的过程,利于学生学以致用,有些有特色的志愿者活动甚至可以成为某个高校在社会中所树立的形象的标志。
五、 结束语:
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高校开展青年志愿者
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只有认清了当前高校志愿者活动的现状,发现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保证以后活动更加顺利、高效地开展,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艳;《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郝光;《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3月
【3】沈燎;《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动机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4月
黄晓辉;《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管理创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王泓;《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思路》;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04期)
【5】张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年05期)
关键词:高校志愿者;活动开展;问题;解决方法。
一、高校志愿者工作开展现状
如今,高校志愿者活动得到广泛地开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和校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于是我们对西华大学及周边大学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情况展开了调查,调查采用了问卷和采访的方式,最后发现、总结志愿者活动开展的现状。
首先,很多高校志愿者都是自愿报名,积极响应学校或一些组织的号召进行一系列的社会公益活动,但是80%以上的志愿者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导致部分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空有一腔热血但是事实上也只能做一些体力活动,效果成就不大。其次,部分高校的志愿者活动都是在校团委的指导下为了完成指标而进行的,指标过多,让志愿者变成形式,变成了旅游或拍照的秀场,让本来意义很大的活动变得很官方,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以某高校为例,去年三下乡志愿者活动大部分都是关爱留守儿童和帮助农民,活动没有创新性,失去了高校同学的专业特色,不同专业的志愿者活动形式都差不多。并且志愿活动没有形成延续性,90%的活动都是一年完成一次,显得活动很零散。我们还发现,高校志愿者活动和其他组织活动区别不大,高校志愿者活动就应该有大学生的风范,应该有我们的专业特色,但事实上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形式和其他校外的公益组织开展的形式大同小异,没有形成我们高校的优势。
二、以西华大学为例,高校志愿者活动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有:
1.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指导。
志愿服务活动虽建立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之上,然而其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监管机制来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对志愿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对志愿者进行相关指导,并对志愿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估,才能让志愿活动健康发展下去。但是,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志愿活动只是形式上进行一些指导和限制,而在对如何开展好活动提供有效指导方面亟待进一步加强。比如,在一项志愿活动结束之后,各团队会根据相关文件要求提交考核所需材料,但是在材料提交过后,很少有关于活动开展的实质性反馈意见,并且供各个志愿活动组织者、参与者相互交流经验的机会也比较少。其次,高校志愿工作表彰机制也需要得到不断完善,比如,当前的大部分考核机制缺乏统一明确的考核标准。一般而言,主要是参考各活动结束后提交的活动策划、服务总结或报告及其他相关材料来开展考核工作。这样的考核模式并不能全面客观的评价出一个志愿活动开展的好与否。
2.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性高,但能坚持参加的少,志愿者流失快,工作缺少延续性。
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活动参与热情上是高的,但是往往持续不久。有被访者反映出“我们当时刚进青志联的时候,开会时干部干事总人数很多,是一个很庞大的组织,但是后来开会人越来越少,积极性也不怎么高了。”的问题,在谈到退出的原因时,被访志愿者也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的活动没有大意思,而且没有凝聚力了,做事都是上面的人派下来的,我们有什么建设性的想法也没办法传达,而且也没有约束机制,让我干就先干着,想退就退。”总结起来,流失过快的原因有:一方面是有些同学对志愿活动的期待与现实所参与的活动存在明显差异;一方面是组织内部制度原因所造成的成员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同学们心里关于志愿者活动的一些好的想法无法实施。因而,部分大学生志愿者们一开始图新鲜,之后在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之下便不能继续坚持,从而导致了志愿者流失快现象的发生。
3.部分高校志愿活动形式单一,且易流于形式。
志愿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也能为自己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高校志愿活动形式单一,未能发挥同学们之所长,且活动项目易流于形式,不能最大化的发挥志愿者活动本身具有的育人功能。比如,每年暑期各大高校都会组织“三下乡”活动,此时,许多不同的志愿者组织都会出现一些重复性志愿服务项目,这便使得一些项目流于形式,而未能给服务对象提供他们最需要的帮助,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们服务社会的热情,这一现状同时也反映出高校志愿者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局限性。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有:
1. 社会、政府、学校等共同完善高校志愿者工作机制,提供各方面的保障。
志愿服务事业的系统化、规范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用制度保障工作,是提高志愿服务效率和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志愿者服务规范化的具体要求。首先,加强青年志愿者的注册认证机制。认真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注册管理办法,以每学年学校社团招新期间,在全校范围内实施注册志愿者制度。其次,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考核奖励制度。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档案,每学期考核一次,并归入个人档案。例如为长期服务的学生志愿者提高学分,在社会工作奖中分出一定名额来给从事公益事业的学生,为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志愿者设立专项奖学金。还可以完善志愿者接力机制。“志愿者服务寿命短”、“志愿者流失严重”这是所有高校志愿者组织的通病,这严重影响到志愿服务工作的正常发展。所以应尽量避免因换届而导致的经验空白、前后两届的工作风格差异过大。特别是一些已开展多年的、有一定特色的项目,要将积累下来的经验一届一届的传递下去,将这些项目向品牌化、社会化的目标发展。完善志愿者接力机制,有助于将前辈积累下来的经验、文化、理念转化为班子工作的导航灯。 2.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大学生志愿行动的渗透力。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应立足校园,面向社会,面向国际。不应仅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开展志愿工作,而应多借鉴国外优秀志愿活动经验,把志愿服务扩展到学龄前儿童日托、老人日托、学龄前儿童课余活动、保护妇女、移民难民安置、社会义举、民权、社会正义、文化和艺术、社区开发、卫生和医院等更多领域。同时,应鼓励高校青年志愿者走出国门,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迎接更大的挑战和机会。
3.大力加强志愿者知识、技能培训,推进高校志愿服务的专业化。
高校志愿服务机构与其他学生社团不同,要求必须具有一些特定的技能才能保证志愿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培训是重要的且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志愿者培训可以包括:志愿服务机构管理人才的培训、志愿服务的基本常识和基本理论的培训、志愿服务的特定技能培训等。“好的管理者,才是好的服务者”。通过周密的学习和准备,才更有可能传播出志愿服务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因此,要不断深化这种理念,促进志愿服务理念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为志愿者行动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强大的动力,使其内化为大学生志愿者长期自觉的行动。同时,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及其他社会资源,形成宣传声势,提高宣传实效。通过举办事迹报告会、理论研讨会、图片展、演唱会、摄影、征文比赛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为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四、 开展高校志愿者活动必有其意义:
1.有利于服务社会、解决社会活动暂时性服务需要。
第一种是参与大型活动服务工作,就以成都市为例,很多时候都会有像博览会、大型交流会等大型活动,需要大量临时工作人员从事宣传介绍、会场布置、维护秩序、礼仪服务等工作。但是这些活动是短期的、阶段性开展的,主办单位不能长期雇佣这样的工作人员,志愿者的加入刚好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规模较大,素质较高,便于管理,从而成为此类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主力军之一。第二种是促进城市文明建设类型,像文明劝导、关爱敬老院老人这样的活动,平时很少有其他社会群体有组织的进行,但不得不承认这些活动又是需要的,所以大学生做这样的志愿活动切合了社会的切实需要。第三种是将志愿者活动带入农村,这也是比较常见的志愿者活动,比如关爱留守儿童的支教,大学生志愿者牺牲自己的假期给农村的孩子们带去温暖,补上他们平时缺少的关爱以及放假期间的无聊。
2.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培养学生奉献精神,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阵地。
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使学生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好好接受锻炼,增长见识和经验,丰富自身经验,体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勤于学习,甘于奉献,提升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品质,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感。
3.展现学校风貌、传播学校文化。
高校大学生所开展的志愿活动并不局限于校园内,当大学生志愿者们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去提供志愿服务时,他们便成了自己所在学校的形象代言人。因此,大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志愿者活动也是展现学校校风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他们的所作所为,会让社会人士知道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育人理念。另外,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也是传播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和文化的过程,利于学生学以致用,有些有特色的志愿者活动甚至可以成为某个高校在社会中所树立的形象的标志。
五、 结束语:
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高校开展青年志愿者
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只有认清了当前高校志愿者活动的现状,发现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保证以后活动更加顺利、高效地开展,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艳;《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郝光;《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3月
【3】沈燎;《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动机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4月
黄晓辉;《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管理创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王泓;《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思路》;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04期)
【5】张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