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贝多芬耗费毕生精力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其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钢琴奏鸣曲《告别》(op.81a)表达了对鲁道尔夫大公的离别、怀念、重逢之情,不论从曲式结构上还是演奏技法上,都具有较好的教学示范效果。贝多芬使标题与音乐内容相结合,为浪漫主义音乐开辟出新的道路。笔者对钢琴奏鸣曲《告别》第三乐章的力度对比、手指快速跑动与踏板运用予以探讨,并提出个人见解与训练方法。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教学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综合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课程改革”(项目编号:jg20180322)。
一、钢琴奏鸣曲《告别》的创作背景
钢琴奏鸣曲Op.81a被貝多芬命名为“告别”,称为“大型的有特性的奏鸣曲”,创作于1809-1810年初,属于贝多芬晚期作品,是贝多芬为呈献给其慷慨的保护人鲁道尔夫大公而创作。贝多芬在手稿中特别强调,这部作品不是简单地题献给鲁道尔夫大公,而是与其逃离与重返维也纳有关。
1809年对贝多芬而言是沉重的一年,奥法战争的爆发、与鲁道尔夫大公的别离、拿破仑军队的入侵、山河破碎的煎熬、物质生活的困顿,使贝多芬感到彷徨无依,感慨于国运和世事之无常。因此,在这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手稿上,贝多芬特别注明:“告别。1809年5月4日维也纳。尊敬的亲王,鲁道尔夫大公出发”。由于鲁道尔夫大公的出逃,贝多芬不得不暂时依附于李希诺夫斯基公爵。1809年10月奥法战争结束,奥匈帝国沦为法国的附庸国,大约在这一时期,贝多芬完成了这部钢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还拒绝为法国军官演奏乐曲,留下了“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的豪言壮语,表现出贝多芬高尚的人格精神与爱国情操。
1810年初,阔别9个月的鲁道尔夫大公重返维也纳,贝多芬遂在第三乐章的手稿上注明:“1810年1月30日尊敬的亲王,鲁道尔夫大公归来”。贝多芬还将三个乐章分别冠名为告别、暌离、重逢。学者指出:“贝多芬在对标题性原则的运用上,本奏鸣曲是极为突出的,每一乐章的文字标题在三个乐章发展上是前后贯穿的,构成了一个非常严整的整体,精密地形成了钢琴技巧的绝美效果”。[1]
就贝多芬生平经历而言,法国大革命后到奥法战争这30年间,他辗转依附于德奥王公贵族,这种寄人篱下的命运总是如影随形,使其满腹痛楚而无处倾诉,而法国大革命带来的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又冲击着贝多芬的思想,他将这种悲怆、矛盾的情绪幻化为不朽的音乐作品。钢琴奏鸣曲《告别》除华丽的钢琴技巧外,还有一种由冷静的知性所磨砺出的透明感,就其音乐风格与思想内涵而言,这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的钢琴奏鸣曲,在织体与和声上也多有创新。
二、钢琴奏鸣曲《告别》第三乐章的音乐分析
(一)曲式结构分析
钢琴奏鸣曲《告别》的第三乐章为奏鸣曲式,极活泼的(Vivacissimamente),bE大调,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与尾声。
呈示部(1-82):短暂的引子具有欢呼的感觉,形成一个非常漂亮的序奏,展现重逢之喜。第11小节进入主部主题,29小节为连接部开始,继续沿用主部主题音乐素材,并采用柱式和弦的音乐织体。第53小节开始转为副部主题,移调到bB大调。
展开部(83-110):展开部离调较多,给人在听觉上造成一定冲击,新意迭出,象征贝多芬与鲁道尔夫大公的悲欢离合。
再现部(111-177):回归至原调bE大调上,主题在再现时升高了八度,增强了音响厚度,感情色彩更为浓郁。
尾声(178-197):具有欢呼般的明亮音色,全曲在一片欢腾中结束。
(二)音乐主题分析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运用广阔发展的对比主题与富于动力的和声,扩展奏鸣曲式结构使之适应矛盾冲突,深化了引子与再现及尾声的表现意义”[2]。钢琴奏鸣曲《告别》就其音乐风格而言,已较为接近浪漫派音乐,欢乐的第三乐章以暴风雨般奔腾的音乐突然爆发,由十六分音符的属七和弦琶音构成,传达出贝多芬与鲁道尔夫大公重逢的欢悦。
主部主题(11-20)是两次重复(共出现三次)的乐句,是从内心深处涌流出的温柔抒情的曲调,用完全终止结束,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赞叹道:“没有比最后乐章第一主题更诚挚的曲调了”。随后进行两次变奏:第一次将旋律安排在次中音声部,其上方是对旋律;第二次旋律在低音区,其上方以十六分音符八度分解的倒影作对位进行,展现出高妙的钢琴表现效果。副部主题(53-68)在bB大调上出现,这一主题被分割成多个小乐句,以变奏、反复、左右手呼应等演奏技法,生动描绘出贝多芬与鲁道尔夫大公久别重逢的“窃窃私语”。
展开部用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材料发展而成,相比古典主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展开部相对短小,是一种“非古典性”的紧缩展开部。105-110小节,由展开部向再现部过渡,贝多芬没有采用通常的属和弦结构,而是通过下属调bA大调与再现部衔接。
再现部的主部主题(111-123)乐句第一次出现时用八度加强旋律,左手用十六分音符的音型加以伴奏;乐句重复时左手以八度加强的旋律,右手用十六分音符的音型伴奏。副部主题和两个结束主题(147-177)则采用适当的移调加以再现。
尾声以较慢的速度从弱奏开始,贝多芬在此将主部主题由七小节缩短为五小节,并离调到g小调。主动机富于歌唱性,并以倒影的平行三度进行来予以强化,变奏成十六分音符的主动机和其后的切分音再度加以发挥。由主动机发展而来的六小节突然回到快板(Tempo Ⅰ)和很强的力度,在高昂欢腾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第三乐章在音乐织体与和声编配上亦有较多创新。首先,贝多芬在乐曲中的11-16小节运用三度和弦,右手主题优美抒情,而这一主题在乐曲中多次进行变换织体反复出现;其次,功能性和声的运用使和声在调性上有规律地进行,在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中充满了活力和律动感。 三、钢琴奏鸣曲《告别》第三乐章的演奏与教学分析
正如车尔尼所言,钢琴奏鸣曲《告别》第三乐章“极为活跃、辉煌,表达了无限的狂喜,这个乐章并不好弹,几乎就要达到炫技的状态了。”[3]相比于浪漫主义时期李斯特的炫技性超级钢琴练习曲,这部介乎于古典与浪漫之间的钢琴经典之作,更适用于高校音乐学师范专业钢琴主修方向学生的技巧训练与情感表达。据笔者总结,其主要演奏技法与教学要点有:
(一)力度对比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魅力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力度的强弱与对比塑造音乐形象。如9小节突然出现的f,可准确地做出右手的连贯弹法,左手的跳音要清晰;11小节的p,左手的和弦要弹得轻柔。
对歌唱性强的乐句更应注重音乐旋律的线性表现,11-16小节,我们在演奏中要达成谱面上7个连线和标注的渐强渐弱,左手的和弦要弱化弹奏,对右手的主旋律予以衬托。37-44小节,作者在给出连续的ff和sf之后,突然过渡到45小节的p。我们在演奏时应该注重音乐的饱满与力度的对比,尤其是对突强的处理,sf是一个音或一个和弦的突强,四分音符的弹奏要短促,所有的sf都要按照标记达成相应的演奏效果。
在触键上,当力度为p或pp时,手指弹奏不要虚,而是用“推”的力去缓慢下键,做到弱而不虚,如99小节的pp,左手的演奏要连贯柔和。
(二)手指快速跑动
本乐章1-8小节为右手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这是一个技术难点,在演奏时我们应注意在纵向上双手弹奏的整齐度,横向上要求双手弹奏的连贯流畅度,音色上要求做到颗粒感强,音符干净、不能浑浊。
在笔者看来,解决这一技术难点的窍门就是贴键,只有手指贴键跑动才能达到合适的速度,但要注意音与音之间的“距离”,切忌浑浊。在练习方法上,笔者以為,高抬指快下键是一种很好锻炼手指能力的方法,在平时弹奏音阶、哈农时,我们要用手指自己的力气去进行高抬指快下键的弹奏,抬指积极主动,下键快速有力,但不用手腕和小臂帮忙,缓慢练习,做到每个音符扎实、音色坚固,再一点点地提升速度。长此以往,即使快速跑动每个音符依旧干净漂亮。
(三)踏板运用
虽然贝多芬在乐谱上标了一些踏板记号,但由于古钢琴踏板功能与现代钢琴不同,在演奏与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本乐章中主要使用右踏板,节奏性踏板的运用可获得特别干净的音响效果。11-16小节的踏板应根据左手的和弦来换踏板,这样听起来简洁连贯、温柔抒情,在高音区的触键中应注意抒情性和歌唱性旋律的表达。53-56小节,为保留和声色彩,左手的和弦可用连奏的方式演奏,而踏板则根据左手旋律的需要,用半踏板做少许变换。
就延音踏板而言,37-44小节可根据旋律乐句划分来使用踏板,以四个小节踩一下延音踏板的演奏方式,突出乐句线条与和声音色,左手与右手的同音演奏,仿佛是告别的钟声在沉重地敲响,让乐句听起来旋律感更强,富有层次和动感。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上海: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423.
[2]大辞海·音乐舞蹈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111-112.
[3][奥]卡尔·车尔尼著,张弈明译.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90.
作者简介:温若芷(1998-),女,汉族,浙江温州人,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黄敏学(1983-),男,汉族,安徽东至人,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教学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综合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课程改革”(项目编号:jg20180322)。
一、钢琴奏鸣曲《告别》的创作背景
钢琴奏鸣曲Op.81a被貝多芬命名为“告别”,称为“大型的有特性的奏鸣曲”,创作于1809-1810年初,属于贝多芬晚期作品,是贝多芬为呈献给其慷慨的保护人鲁道尔夫大公而创作。贝多芬在手稿中特别强调,这部作品不是简单地题献给鲁道尔夫大公,而是与其逃离与重返维也纳有关。
1809年对贝多芬而言是沉重的一年,奥法战争的爆发、与鲁道尔夫大公的别离、拿破仑军队的入侵、山河破碎的煎熬、物质生活的困顿,使贝多芬感到彷徨无依,感慨于国运和世事之无常。因此,在这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手稿上,贝多芬特别注明:“告别。1809年5月4日维也纳。尊敬的亲王,鲁道尔夫大公出发”。由于鲁道尔夫大公的出逃,贝多芬不得不暂时依附于李希诺夫斯基公爵。1809年10月奥法战争结束,奥匈帝国沦为法国的附庸国,大约在这一时期,贝多芬完成了这部钢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还拒绝为法国军官演奏乐曲,留下了“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的豪言壮语,表现出贝多芬高尚的人格精神与爱国情操。
1810年初,阔别9个月的鲁道尔夫大公重返维也纳,贝多芬遂在第三乐章的手稿上注明:“1810年1月30日尊敬的亲王,鲁道尔夫大公归来”。贝多芬还将三个乐章分别冠名为告别、暌离、重逢。学者指出:“贝多芬在对标题性原则的运用上,本奏鸣曲是极为突出的,每一乐章的文字标题在三个乐章发展上是前后贯穿的,构成了一个非常严整的整体,精密地形成了钢琴技巧的绝美效果”。[1]
就贝多芬生平经历而言,法国大革命后到奥法战争这30年间,他辗转依附于德奥王公贵族,这种寄人篱下的命运总是如影随形,使其满腹痛楚而无处倾诉,而法国大革命带来的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又冲击着贝多芬的思想,他将这种悲怆、矛盾的情绪幻化为不朽的音乐作品。钢琴奏鸣曲《告别》除华丽的钢琴技巧外,还有一种由冷静的知性所磨砺出的透明感,就其音乐风格与思想内涵而言,这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的钢琴奏鸣曲,在织体与和声上也多有创新。
二、钢琴奏鸣曲《告别》第三乐章的音乐分析
(一)曲式结构分析
钢琴奏鸣曲《告别》的第三乐章为奏鸣曲式,极活泼的(Vivacissimamente),bE大调,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与尾声。
呈示部(1-82):短暂的引子具有欢呼的感觉,形成一个非常漂亮的序奏,展现重逢之喜。第11小节进入主部主题,29小节为连接部开始,继续沿用主部主题音乐素材,并采用柱式和弦的音乐织体。第53小节开始转为副部主题,移调到bB大调。
展开部(83-110):展开部离调较多,给人在听觉上造成一定冲击,新意迭出,象征贝多芬与鲁道尔夫大公的悲欢离合。
再现部(111-177):回归至原调bE大调上,主题在再现时升高了八度,增强了音响厚度,感情色彩更为浓郁。
尾声(178-197):具有欢呼般的明亮音色,全曲在一片欢腾中结束。
(二)音乐主题分析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运用广阔发展的对比主题与富于动力的和声,扩展奏鸣曲式结构使之适应矛盾冲突,深化了引子与再现及尾声的表现意义”[2]。钢琴奏鸣曲《告别》就其音乐风格而言,已较为接近浪漫派音乐,欢乐的第三乐章以暴风雨般奔腾的音乐突然爆发,由十六分音符的属七和弦琶音构成,传达出贝多芬与鲁道尔夫大公重逢的欢悦。
主部主题(11-20)是两次重复(共出现三次)的乐句,是从内心深处涌流出的温柔抒情的曲调,用完全终止结束,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赞叹道:“没有比最后乐章第一主题更诚挚的曲调了”。随后进行两次变奏:第一次将旋律安排在次中音声部,其上方是对旋律;第二次旋律在低音区,其上方以十六分音符八度分解的倒影作对位进行,展现出高妙的钢琴表现效果。副部主题(53-68)在bB大调上出现,这一主题被分割成多个小乐句,以变奏、反复、左右手呼应等演奏技法,生动描绘出贝多芬与鲁道尔夫大公久别重逢的“窃窃私语”。
展开部用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材料发展而成,相比古典主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展开部相对短小,是一种“非古典性”的紧缩展开部。105-110小节,由展开部向再现部过渡,贝多芬没有采用通常的属和弦结构,而是通过下属调bA大调与再现部衔接。
再现部的主部主题(111-123)乐句第一次出现时用八度加强旋律,左手用十六分音符的音型加以伴奏;乐句重复时左手以八度加强的旋律,右手用十六分音符的音型伴奏。副部主题和两个结束主题(147-177)则采用适当的移调加以再现。
尾声以较慢的速度从弱奏开始,贝多芬在此将主部主题由七小节缩短为五小节,并离调到g小调。主动机富于歌唱性,并以倒影的平行三度进行来予以强化,变奏成十六分音符的主动机和其后的切分音再度加以发挥。由主动机发展而来的六小节突然回到快板(Tempo Ⅰ)和很强的力度,在高昂欢腾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第三乐章在音乐织体与和声编配上亦有较多创新。首先,贝多芬在乐曲中的11-16小节运用三度和弦,右手主题优美抒情,而这一主题在乐曲中多次进行变换织体反复出现;其次,功能性和声的运用使和声在调性上有规律地进行,在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中充满了活力和律动感。 三、钢琴奏鸣曲《告别》第三乐章的演奏与教学分析
正如车尔尼所言,钢琴奏鸣曲《告别》第三乐章“极为活跃、辉煌,表达了无限的狂喜,这个乐章并不好弹,几乎就要达到炫技的状态了。”[3]相比于浪漫主义时期李斯特的炫技性超级钢琴练习曲,这部介乎于古典与浪漫之间的钢琴经典之作,更适用于高校音乐学师范专业钢琴主修方向学生的技巧训练与情感表达。据笔者总结,其主要演奏技法与教学要点有:
(一)力度对比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魅力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力度的强弱与对比塑造音乐形象。如9小节突然出现的f,可准确地做出右手的连贯弹法,左手的跳音要清晰;11小节的p,左手的和弦要弹得轻柔。
对歌唱性强的乐句更应注重音乐旋律的线性表现,11-16小节,我们在演奏中要达成谱面上7个连线和标注的渐强渐弱,左手的和弦要弱化弹奏,对右手的主旋律予以衬托。37-44小节,作者在给出连续的ff和sf之后,突然过渡到45小节的p。我们在演奏时应该注重音乐的饱满与力度的对比,尤其是对突强的处理,sf是一个音或一个和弦的突强,四分音符的弹奏要短促,所有的sf都要按照标记达成相应的演奏效果。
在触键上,当力度为p或pp时,手指弹奏不要虚,而是用“推”的力去缓慢下键,做到弱而不虚,如99小节的pp,左手的演奏要连贯柔和。
(二)手指快速跑动
本乐章1-8小节为右手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这是一个技术难点,在演奏时我们应注意在纵向上双手弹奏的整齐度,横向上要求双手弹奏的连贯流畅度,音色上要求做到颗粒感强,音符干净、不能浑浊。
在笔者看来,解决这一技术难点的窍门就是贴键,只有手指贴键跑动才能达到合适的速度,但要注意音与音之间的“距离”,切忌浑浊。在练习方法上,笔者以為,高抬指快下键是一种很好锻炼手指能力的方法,在平时弹奏音阶、哈农时,我们要用手指自己的力气去进行高抬指快下键的弹奏,抬指积极主动,下键快速有力,但不用手腕和小臂帮忙,缓慢练习,做到每个音符扎实、音色坚固,再一点点地提升速度。长此以往,即使快速跑动每个音符依旧干净漂亮。
(三)踏板运用
虽然贝多芬在乐谱上标了一些踏板记号,但由于古钢琴踏板功能与现代钢琴不同,在演奏与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本乐章中主要使用右踏板,节奏性踏板的运用可获得特别干净的音响效果。11-16小节的踏板应根据左手的和弦来换踏板,这样听起来简洁连贯、温柔抒情,在高音区的触键中应注意抒情性和歌唱性旋律的表达。53-56小节,为保留和声色彩,左手的和弦可用连奏的方式演奏,而踏板则根据左手旋律的需要,用半踏板做少许变换。
就延音踏板而言,37-44小节可根据旋律乐句划分来使用踏板,以四个小节踩一下延音踏板的演奏方式,突出乐句线条与和声音色,左手与右手的同音演奏,仿佛是告别的钟声在沉重地敲响,让乐句听起来旋律感更强,富有层次和动感。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上海: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423.
[2]大辞海·音乐舞蹈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111-112.
[3][奥]卡尔·车尔尼著,张弈明译.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90.
作者简介:温若芷(1998-),女,汉族,浙江温州人,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黄敏学(1983-),男,汉族,安徽东至人,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