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信仰宗教。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往往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相联,是一个关乎全局的大问题。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处理好少数民族宗教问题。
【关键词】:民族宗教 原因 治理
一、民族宗教的界定
民族宗教是在民族概念和定义下的宗教,它兼具民族特性和宗教属性,是指某一民族中所有成员所共同信仰的宗教。目前,对我国民族宗教的界定十分纷杂,在这里,我认为突出民族宗教的民族性能够更好的区分民族宗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别。
二、少数民族宗教的基本特点
一般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宗教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长期性。宗教在我国少数民族中长期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国少数民族群众中广泛存在着宗教信仰的深刻影响,现实社会又有着宗教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第二,民族性。在少数民族中,宗教信仰同民族问题紧密相联。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活动已与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紧密相联,有的甚至自然地融为一体。第三,国际性。我国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边疆,其中大部分民族有史以来就与周边诸国民族或相邻为伴,或跨界而居,他们具有与周边诸国民族在宗教信仰上相同、文化上相近乃至相袭的特点,国际上宗教的影响极易波及我国。
本文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宗教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还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敏感性强。由于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往往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处理宗教问题的任何不慎,不但可能刺激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也有可能伤害民族感情,影响民族团结,引起民族纠纷,甚至诱发社会问题。
其二,适应性强。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佛教和伊斯兰教,都是历史上由外国传入的。其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也是不断适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过程。例如,伊斯兰教于7世纪中叶从阿拉伯传入我国,不断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并巧妙地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化伊斯兰教,其社会适应性极强。佛教从公元1世纪前后由印度传入我国,经过长期演变,适应中国文化而发展,后来发展为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三大支派,
其三,内聚性强。由于历史上民族压迫、歧视的原因,少数民族宗教都有很强的内聚性。例如,在清代,为了反对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多次回民起义中,伊斯兰教内部虽然有各派之分,甚至有的派别之间充满矛盾,但在反对清政府镇压回民起义这个重大问题上,则是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的,表现了很强的内聚性。
三、我国民族宗教问题产生的原因
1、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影响。一些西方非社会主义国家不仅企图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政治霸权、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而且还企图实现思想霸权、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企图运用西方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渗透,左右我们的思想。宗教问题是一个重大而特殊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西方国家它们撇开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企图通过鼓吹反动的“民族自决”、“民族分离”,以分裂和瓦解社会主义国家
2、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是产生民族宗教问题的很重要原因。81%的少数民族人口都在西部落后地区,东西差距进一步扩大,使本来就因经济条件落后而存在的民族之间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差别进一步加大,影响了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也造成了东西客观上的不公平竞争,不仅是少数民族,其实已造成了整个东西部地区之间人民心理上很大的不平衡。
3、经济转轨人们价值观的失范、失衡,为宗教问题复杂化创造了新的社会基础。一方面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等多样化,使人们的观念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另一方面,经济转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个人经济的承受力差,加之一些经济政治领域的消极丑陋现象,使许多人产生了信仰、信念和信任危机。
四、我国民族宗教问题的治理思路
1、坚持政教分离原则,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少数民族宗教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强,在处理有关问题时,一定要坚持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要将涉及政治原则的问题和纯属宗教信仰、宗教内部事务的问题区分开来。任何宗教都必须遵守法律、法令和政策,不准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削弱和反对人民政权;不允许宗教干涉行政、司法和教育;不准利用宗教破坏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在对外关系上,必须坚持爱国和独立自主的原则。
2、坚持依法管理少数民族宗教事务,注重保持政策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祖国各地,在个别地区,对待和处理有关宗教问题的政策稍有变化,往往会引起宗教界人士及信教群众的疑虑不安,甚至引发一些其他社会问题。因此要注意保持政策的嚴肃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在政策问题上搞随意性,左右摇摆。遇到什么问题就处理什么问题,哪里有问题就在哪里解决,不能随意夸大或曲解。否则就容易出现偏差,甚至走向对立面。
3、坚持进行爱国团结教育,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在少数民族中,由于信教群众多,宗教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形成一种政治势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有相适应的一面,也有不相适应的一面。我们必须立足长远,着眼当前,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努力扩大其相适应的积极面,减少不相适应的消极面。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党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指引下,经过细致的工作和长时间的努力才能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姜安,赵连章,刘彤. 政治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胡雨春,孙关宏.政治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牟钟鉴.民族宗教与社会和谐[J].中国宗教,2005
【4】叶小文.从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审视和加强宗教工作[J].中国宗教,2004
【5】余梓东.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思[J].考北京教育(德育),2015
【关键词】:民族宗教 原因 治理
一、民族宗教的界定
民族宗教是在民族概念和定义下的宗教,它兼具民族特性和宗教属性,是指某一民族中所有成员所共同信仰的宗教。目前,对我国民族宗教的界定十分纷杂,在这里,我认为突出民族宗教的民族性能够更好的区分民族宗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别。
二、少数民族宗教的基本特点
一般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宗教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长期性。宗教在我国少数民族中长期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国少数民族群众中广泛存在着宗教信仰的深刻影响,现实社会又有着宗教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第二,民族性。在少数民族中,宗教信仰同民族问题紧密相联。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活动已与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紧密相联,有的甚至自然地融为一体。第三,国际性。我国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边疆,其中大部分民族有史以来就与周边诸国民族或相邻为伴,或跨界而居,他们具有与周边诸国民族在宗教信仰上相同、文化上相近乃至相袭的特点,国际上宗教的影响极易波及我国。
本文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宗教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还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敏感性强。由于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往往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处理宗教问题的任何不慎,不但可能刺激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也有可能伤害民族感情,影响民族团结,引起民族纠纷,甚至诱发社会问题。
其二,适应性强。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佛教和伊斯兰教,都是历史上由外国传入的。其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也是不断适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过程。例如,伊斯兰教于7世纪中叶从阿拉伯传入我国,不断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并巧妙地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化伊斯兰教,其社会适应性极强。佛教从公元1世纪前后由印度传入我国,经过长期演变,适应中国文化而发展,后来发展为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三大支派,
其三,内聚性强。由于历史上民族压迫、歧视的原因,少数民族宗教都有很强的内聚性。例如,在清代,为了反对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多次回民起义中,伊斯兰教内部虽然有各派之分,甚至有的派别之间充满矛盾,但在反对清政府镇压回民起义这个重大问题上,则是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的,表现了很强的内聚性。
三、我国民族宗教问题产生的原因
1、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影响。一些西方非社会主义国家不仅企图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政治霸权、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而且还企图实现思想霸权、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企图运用西方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渗透,左右我们的思想。宗教问题是一个重大而特殊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西方国家它们撇开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企图通过鼓吹反动的“民族自决”、“民族分离”,以分裂和瓦解社会主义国家
2、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是产生民族宗教问题的很重要原因。81%的少数民族人口都在西部落后地区,东西差距进一步扩大,使本来就因经济条件落后而存在的民族之间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差别进一步加大,影响了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也造成了东西客观上的不公平竞争,不仅是少数民族,其实已造成了整个东西部地区之间人民心理上很大的不平衡。
3、经济转轨人们价值观的失范、失衡,为宗教问题复杂化创造了新的社会基础。一方面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等多样化,使人们的观念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另一方面,经济转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个人经济的承受力差,加之一些经济政治领域的消极丑陋现象,使许多人产生了信仰、信念和信任危机。
四、我国民族宗教问题的治理思路
1、坚持政教分离原则,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少数民族宗教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强,在处理有关问题时,一定要坚持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要将涉及政治原则的问题和纯属宗教信仰、宗教内部事务的问题区分开来。任何宗教都必须遵守法律、法令和政策,不准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削弱和反对人民政权;不允许宗教干涉行政、司法和教育;不准利用宗教破坏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在对外关系上,必须坚持爱国和独立自主的原则。
2、坚持依法管理少数民族宗教事务,注重保持政策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祖国各地,在个别地区,对待和处理有关宗教问题的政策稍有变化,往往会引起宗教界人士及信教群众的疑虑不安,甚至引发一些其他社会问题。因此要注意保持政策的嚴肃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在政策问题上搞随意性,左右摇摆。遇到什么问题就处理什么问题,哪里有问题就在哪里解决,不能随意夸大或曲解。否则就容易出现偏差,甚至走向对立面。
3、坚持进行爱国团结教育,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在少数民族中,由于信教群众多,宗教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形成一种政治势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有相适应的一面,也有不相适应的一面。我们必须立足长远,着眼当前,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努力扩大其相适应的积极面,减少不相适应的消极面。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党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指引下,经过细致的工作和长时间的努力才能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姜安,赵连章,刘彤. 政治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胡雨春,孙关宏.政治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牟钟鉴.民族宗教与社会和谐[J].中国宗教,2005
【4】叶小文.从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审视和加强宗教工作[J].中国宗教,2004
【5】余梓东.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思[J].考北京教育(德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