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体量影片的共同繁荣是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明显特征,大片不再独大,小片强势崛起。大盛国际传媒总裁,制片人安晓芬说,“电影产业正常的良性的发展一定是多元化,不管是观众眼中的大片也好小片也罢,配比应该遵循市场规律。”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制片人赵海城评价去年的电影市场,“从整体上看,去年观众人次、银幕数、票房都持续增长,遗憾的是兼具好口碑好票房的作品不多,尽管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好莱坞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但在2013年的中国市场上表现的特别突兀。”
业界共识,中小成本影片是电影产业的基石,而大片则是一个国家电影工业水准的集中体现,受访的几位著名制片人都表示,与好莱坞对抗或者体现国家电影的水准,非大片不足以言。
大片的筹备、投资、拍摄、后期周期相对较长,制作、宣发、营销成本巨大,从影片开拍便要争夺、抢占多种资源,而其发行时获得的市场排映、上座率和和票房回报相对较高。赵海城认为,大片的投资回报相对小片而言“更稳定且富有保障。”重要的是,可在“某种意义上使得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升级换代,推进从制片到制作再到营销发行各环节电影从业者的职业化速度”。
自2002年《英雄》开启中国式大片序幕,引领中国电影走向产业化道路以来,10年间中国电影从强调艺术属性转向注重商品属性,出现众多具备大投入、大制作、大导演和大明星特点的商业大片。目前,业界普遍认可“国产大片”的投资规模起点在8000万元以上。
安晓芬说:“如果在制作上花钱很少,不能称其为大片,而制作水平要想精细,花费确实不菲。”这样的投资规模(8000万元),票房至少要达到2.5亿元才能保本。
赵海城说,“国内不是投不起2亿美金的戏,问题是目前国内没有与2亿美金成本相对应的票房市场,美国大片的票房一半在本土回收,另一半在全球回收,我们还远远没有形成良性发展。”
不少市场成功的大片在收获高票房时,也常常面对大量非议和批评。视觉奇观与内容空洞相伴相生,是现阶段多数国产大片面临的难题。对此,赵海城分析说,由于受到长期以来的意识引导,特别是所谓教化功能等加诸电影身上的“非商业性需求过多”,以至于国内大片一度集体遭遇了尖锐批评。其实“好莱坞的‘高概念电影’,也就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大片,必须尽可能找到全面覆盖、老少通吃的标准,这个标准肯定不会太高,故事、情节简单,具有‘真善美’打败‘假恶丑’的单一价值观是这类影片的特点”。好莱坞大片这两年也走到危险的边缘,3D、动作和科幻类型泛滥,题材、故事雷同。
多数大片都无法达到类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地心引力》这两部电影所达到的艺术与技术齐飞的境界,是不争的事实。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视觉震撼与听觉享受便首当其冲,成为片方和影片制作者挖空心思力求有所突破之处。赵海城说,“大片的投资要么化在人上要么花在制作上,相较而言,制作规模呈现的视听奇观比起一线导演和演员的加入更是大片必不可少的元素 ,《阿凡达》是一个极致例证。”
遍观国内大片,在视觉呈现即后期、特效等层面,制片公司多选择与好莱坞、新西兰甚至是韩国团队合作。对此,赵海城说:“中外电影人现在已经可以在同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硬件设备,但我们在技术应用和技术实现上还有很大差距,特别缺乏有激情有创意有想法的人才。”
安晓芬则表示:“只要肯花钱愿意与国际合作,电影的制作水平很容易上去。最难的是我们的大片在内容层面的提升。只有待到策划、编剧和导演等一系列产业人才队伍水平切实提高,才真可说中国大片整体水平提高,这些的达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在与全球大片处于同等竞争的情况下,中国大片要想“满足消费者非常贪婪的视听需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内观众的欣赏水平已经好莱坞大片历练多年,他们越来越理智,电影人必须迎头赶上,“一定要给观众新的东西,至少努力做出中国电影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安晓芬说:“我们需要时刻把握市场脉搏并进行相应创新,能引领观众的,才会是最终的赢家。”安晓芬和庞洪都认为,这几年国内诞生的一些新导演,他们的新视角、新思维更能接近观众,这也是安晓芬敢于把筹备了两年之久、投资规模达到两亿元的大制作《钟馗》交给赵天宇这样的新人执导的原因,安晓芬进一步解释:“大电影越来越是团队协作的结果,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钟馗》这部电影所需的技术含量很高。我还有一个很大的保证,请到鲍德熹老师做影片的摄影指导、特效指导和监制,他有非常专业的理论和经验,最重要的是他可以整合全世界最好的特效人才。”
一部大片的产生有赖于各种有创意有想法的团队协作,赵海城说认为大片“必须具有完善、周全的案头或者筹备工作,以及可靠、可信任的制片、制作团队,按商业片的规律拍商业片也很重要,还需要有相应的财务和法务支持。”一般而言,大片的投资渠道多元,除了尊重电影行业自身的规则,也需要一般的商业投资规则来确保大片在方方面面都能获得很好的收益,这就必然要求通行的、各方都能读懂的,且可以按照契约去执行的法务体系保证、契约保证和财务保证。赵海城告诫:“不能太急功近利。正如再好的土地种三年都得保墒一样,必须要有行业规范,揠苗助长不断拼抢和消耗大片资源,一定会为产业带来不健康的影响。”
电影不是“捞一票”就走的行业,中国电影产业应该强化和鼓励职业化。“注重视觉奇观的大片的制片人,更需要专业的制片团队配合,要有基于专业化基础的合理分工。”赵海城说。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制片人赵海城评价去年的电影市场,“从整体上看,去年观众人次、银幕数、票房都持续增长,遗憾的是兼具好口碑好票房的作品不多,尽管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好莱坞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但在2013年的中国市场上表现的特别突兀。”
业界共识,中小成本影片是电影产业的基石,而大片则是一个国家电影工业水准的集中体现,受访的几位著名制片人都表示,与好莱坞对抗或者体现国家电影的水准,非大片不足以言。
大片的筹备、投资、拍摄、后期周期相对较长,制作、宣发、营销成本巨大,从影片开拍便要争夺、抢占多种资源,而其发行时获得的市场排映、上座率和和票房回报相对较高。赵海城认为,大片的投资回报相对小片而言“更稳定且富有保障。”重要的是,可在“某种意义上使得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升级换代,推进从制片到制作再到营销发行各环节电影从业者的职业化速度”。
自2002年《英雄》开启中国式大片序幕,引领中国电影走向产业化道路以来,10年间中国电影从强调艺术属性转向注重商品属性,出现众多具备大投入、大制作、大导演和大明星特点的商业大片。目前,业界普遍认可“国产大片”的投资规模起点在8000万元以上。
安晓芬说:“如果在制作上花钱很少,不能称其为大片,而制作水平要想精细,花费确实不菲。”这样的投资规模(8000万元),票房至少要达到2.5亿元才能保本。
赵海城说,“国内不是投不起2亿美金的戏,问题是目前国内没有与2亿美金成本相对应的票房市场,美国大片的票房一半在本土回收,另一半在全球回收,我们还远远没有形成良性发展。”
不少市场成功的大片在收获高票房时,也常常面对大量非议和批评。视觉奇观与内容空洞相伴相生,是现阶段多数国产大片面临的难题。对此,赵海城分析说,由于受到长期以来的意识引导,特别是所谓教化功能等加诸电影身上的“非商业性需求过多”,以至于国内大片一度集体遭遇了尖锐批评。其实“好莱坞的‘高概念电影’,也就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大片,必须尽可能找到全面覆盖、老少通吃的标准,这个标准肯定不会太高,故事、情节简单,具有‘真善美’打败‘假恶丑’的单一价值观是这类影片的特点”。好莱坞大片这两年也走到危险的边缘,3D、动作和科幻类型泛滥,题材、故事雷同。
多数大片都无法达到类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地心引力》这两部电影所达到的艺术与技术齐飞的境界,是不争的事实。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视觉震撼与听觉享受便首当其冲,成为片方和影片制作者挖空心思力求有所突破之处。赵海城说,“大片的投资要么化在人上要么花在制作上,相较而言,制作规模呈现的视听奇观比起一线导演和演员的加入更是大片必不可少的元素 ,《阿凡达》是一个极致例证。”
遍观国内大片,在视觉呈现即后期、特效等层面,制片公司多选择与好莱坞、新西兰甚至是韩国团队合作。对此,赵海城说:“中外电影人现在已经可以在同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硬件设备,但我们在技术应用和技术实现上还有很大差距,特别缺乏有激情有创意有想法的人才。”
安晓芬则表示:“只要肯花钱愿意与国际合作,电影的制作水平很容易上去。最难的是我们的大片在内容层面的提升。只有待到策划、编剧和导演等一系列产业人才队伍水平切实提高,才真可说中国大片整体水平提高,这些的达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在与全球大片处于同等竞争的情况下,中国大片要想“满足消费者非常贪婪的视听需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内观众的欣赏水平已经好莱坞大片历练多年,他们越来越理智,电影人必须迎头赶上,“一定要给观众新的东西,至少努力做出中国电影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安晓芬说:“我们需要时刻把握市场脉搏并进行相应创新,能引领观众的,才会是最终的赢家。”安晓芬和庞洪都认为,这几年国内诞生的一些新导演,他们的新视角、新思维更能接近观众,这也是安晓芬敢于把筹备了两年之久、投资规模达到两亿元的大制作《钟馗》交给赵天宇这样的新人执导的原因,安晓芬进一步解释:“大电影越来越是团队协作的结果,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钟馗》这部电影所需的技术含量很高。我还有一个很大的保证,请到鲍德熹老师做影片的摄影指导、特效指导和监制,他有非常专业的理论和经验,最重要的是他可以整合全世界最好的特效人才。”
一部大片的产生有赖于各种有创意有想法的团队协作,赵海城说认为大片“必须具有完善、周全的案头或者筹备工作,以及可靠、可信任的制片、制作团队,按商业片的规律拍商业片也很重要,还需要有相应的财务和法务支持。”一般而言,大片的投资渠道多元,除了尊重电影行业自身的规则,也需要一般的商业投资规则来确保大片在方方面面都能获得很好的收益,这就必然要求通行的、各方都能读懂的,且可以按照契约去执行的法务体系保证、契约保证和财务保证。赵海城告诫:“不能太急功近利。正如再好的土地种三年都得保墒一样,必须要有行业规范,揠苗助长不断拼抢和消耗大片资源,一定会为产业带来不健康的影响。”
电影不是“捞一票”就走的行业,中国电影产业应该强化和鼓励职业化。“注重视觉奇观的大片的制片人,更需要专业的制片团队配合,要有基于专业化基础的合理分工。”赵海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