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ong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现代康复疗法为主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风病史后患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现代康复疗法加常规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显效率72%;对照组总有效率80%,显效率36%。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关键词】中风病;肩关节半脱位;康复疗法;电针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97-02
  肩关节半脱位(GSH)俗称“不整齐肩”,是中风偏瘫患者恢复期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多处于中风后4周内,调查发现,上肢全瘫卒中患者发病4周内垂直坐位X线检查可见肩关节均有不同程度半脱位。如不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将会极大程度阻碍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且有可能加重原发病情,从而导致相关一系列并发症,如肩手综合征、废用综合征等;这样不但损害了患者的恢复信心,而且会严重阻碍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恢复进程。目前国内外尚无治疗此病的特效方法。2011年6月至2013年9月,笔者采用现代康复疗法配合电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纳入观察的50例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均为到本院就诊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诊断等临床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具体资料见表1。
  1.2纳入标准
  1.2.1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中风病的诊断依据”[1]。
  1.2.2西医诊断依据
  依据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发布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
  1.2.3肩关节半脱位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肩关节半脱位评定标准”[3]。
  (1)临床体征:肩胛带下降,肩关节腔向下倾斜,肩胛骨下角的位置比健侧低,病侧呈翼状肩。
  (2)坐立位患侧肩峰下可触及凹陷。
  (3)垂直坐立位下投照X线平片:肩关节正位片显示患肩肩峰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14mm为阳性(肱骨头仍居关节盂内)
  1.2.4排除标准
  (1)合并意识障碍或意识不清的患者;
  (2)有严重的感染、心脏病或哮喘病等并发症的患者。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采用常规电针疗法。取穴以肩部穴位为主,如肩贞、肩髎、肩前、臑会、臑俞及阿是穴等;分别施以提插捻转、平补平泻等刺激手法,留针20min。
  2.2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疗法。康复疗法具体操作如下:
  2.2.1 纠正肩胛骨的位置,从而进一步纠正关节盂的位置,以恢复肩部自然绞索机制,具体方法如下:手法纠正肩胛骨的位置,使肩胛骨充分前屈、上抬、外展并向上旋转;患侧上肢伸展持重;卧位上肢伸展持重;卧位向患侧滚动等。在做上述活动时,应持续尽可能长的时间(一般约10min),因为只有持续性的牵拉方能降低肌张力。在相应肌肉肌张力得到抑制后,交给病人双手交叉向上充分伸展患肢。
  2.2.2 刺激肩关节周围起稳定作用的肌肉活动并增加其张力。患侧上肢持重,并通过压迫关节反射性地刺激肌肉的活动,此时须保证患者患侧肩胛骨位置正常,并使患侧肘关节处于伸展位。给予不同程度的分级刺激,如于患侧腋下快速有力的向上拍打肱骨头等。治疗约10min。
  2.2.3 在不损伤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下,进行无痛性全关节活动度的被动活动。要维持全关节活动度的无痛性的运动范围,活动不但涉及肩胛骨和患侧上肢的被动活动,也包含帮助患者做床上运动以及卧位或坐位姿势的变换。在活动中应以不引起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疼痛为原则,避免引起周围组织损伤。治疗约10min。
  两组均1次/d,治疗10天d为1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3 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依据中国康复研究中制定的心肩关节半脱位评定标准[3]。
  显效:症状及体征消失,肩峰下未触及凹陷,患侧肩关节正位片显示肩峰与肱骨头间距离<14mm;
  有效:症状、体征减轻,肩峰下凹陷减小,患側肩关节正位片显示肩峰与肱骨头间隙减小,但仍>14mm;
  无效:症状、体征及肩峰下凹陷无改善,患侧肩关节正位片显示肩峰与肱骨头间隙未减小。
  3.2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3.3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讨论
  中风后偏瘫患者处于软瘫期时,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率较高。而国内发生率远高于国外,这与国内康复医学发展较晚,患者未进行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密切相关。肩关节是人体关节中最灵活、活动范围最大,但稳定性较差的关节。由于肩关节是球窝关节,关节盂小而浅,肱骨头的面积约为关节盂面积的3-4倍,因此肱骨头面积的2/3位于关节盂外。这种结构虽然增加了肩关节的活动度与灵活性,但同时也增加了不稳定性,而这种丧失的稳定性在极大程度上由肩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给予补偿。当肩胛骨处于正常位置时,关节盂关节面是朝向上、向前并向侧方,关节盂面朝向上是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的重要因素,因为肱骨头需要向侧方移位后才能再向下方移动,当肩关节处于内收位时,关节囊上部及喙肱韧带处于紧张状态,被动地阻止了肱骨头向侧方及下方的移位,这就是肩关节的绞索机制。   中风后的偏瘫患者患侧上肢处于软瘫状态,当其垂于患侧时,肩关节丧失了被动绞索机制,同时肩关节周围的肌肉也丧失了自主活动及相关反射,表现为肩胛骨上提肌的力量减弱或丧失、肩胛骨下降肌痉挛或张力较高,导致了肩胛骨的下垂。因此,患侧肩胛下角内收而低于健侧肩胛下角,由于患者肩关节周围肌力及肌张力的变化,导致了肩关节盂位置的变化。当患侧上肢垂直于患侧时,肱骨处于相对的外展位,肩关节囊变得松弛,由于自身重力的原因,肱骨头极易从关节盂下滑,再加之患侧躯干肌痉挛的出现,患者身体侧向患侧,更加重了肱骨的相对外展,因此极易造成肩关节的半脱位。
  当医者纠正患者肩胛骨位置,使之拉离脊柱,向上旋转,则肩关节绞索机制得以重建,肩关节半脱位即得以纠正。纠正肩胛骨位置的关键,在于抑制使肩胛骨内收、后伸和向下旋转的肌张力。而通过康复手法使肩胛骨充分前屈、上抬、外展并向上旋转,患侧上肢伸展持重,卧位上肢伸展持重,卧位向患侧滚动等,均可降低上述肌肉的張力。另外,所有促进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刺激均可活化、稳定患侧肩关节的肌肉。通过不同程度的分级刺激,可以更直接地促进相关肌肉的活动,在患侧腋下向上拍打肱骨头,或通过牵张反射等,均可增加患侧上肢的张力和活动。
  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96%,显效率72%;对照组总有效率80%,显效率36%,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通过采用多种康复技术与相应的手法治疗,可以纠正肩胛骨的位置,并从而纠正关节盂的位置,恢复肩部自然绞索机制。同时,反刺激肩关节周围起稳定作用的肌肉活动,增加了肌肉张力,增强了肩关节的稳定性,从而使肩关节半脱位得以纠正。笔者通过采用上述康复治疗手法,有效地改善了患者肩关节半脱位,消除了针灸治疗时患者的消极情绪等不利因素,极大地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主动参与性。而将康复手法与传统电针治疗相结合,加速了肢体功能的恢复,极大地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1994.
  [2] 中华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21(1):59.
  [3] 廖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49,10.
其他文献
中国科学院组织有关专家对NSY-1型纳秒谱仪进行了技术鉴定。 这个产品是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制成功的。据介绍:NSY-1型纳荧光谱仪为闸控光源时间相关光子荧光谱仪。它
期刊
日—9月11日,台湾省新竹清华大学核工系教授团应中国核学会理事邀请来大陆参观访问和技术交流。霖为核工系资深教授,团员是从事核能工程、核物理、核化学、核材料、核辐射防
本文介绍了用过滤法得到的一组能谱分布较窄的X辐射源。适用于55—150keV能区辐射监测仪表的刻度。配合K荧光X射线源和~(61)Cr、~(137)Cs、~(60)Co等γ参考源,可用于剂量仪能
【摘 要】目的:观察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在预防及治疗静脉泵入胺碘酮后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方法:将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静脉泵入胺碘酮的140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70例。实验组在穿刺静脉留置针后以康惠尔水胶体敷料覆盖留置针并沿血管走行方向进行固定,对照组采用普通透明贴膜固定留置针。结果: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在静脉应用刺激性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10 mg和20 mg)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择期PCI患者血脂水平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40例,在给予吸氧、抗凝、扩张冠脉血管等治疗的基础上,A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B组口服瑞舒伐他汀20 mg,C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mg,均1次/d。治疗前和治疗16周后抽取静脉血,观察三组治疗前后血清LDL、oxL
【摘 要】目的:探讨骨关节退行性改变进行口服药物、关节内注射药物及股四头肌功能锻炼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在该院门诊治疗的骨关节退行性改变患者1100例,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口服药物、关节内注射药物及股四头肌功能锻炼给予临床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在经过4周的治疗后,有110例病情好转,占比10%,有594例治疗有效果,占比54.82%,有890例治疗有显著效果,
【摘 要】目的:对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加局部中药外敷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42例,随机分为两组,甲组患者70例,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进行治疗;乙组患者72例,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加局部中药外敷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乙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腕部功能恢复情况均显著优越于甲组患者,差异性显著,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大多数学者认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使小胶质细胞活化引起脑内慢性炎症反应可能是AD发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本文就β-淀粉
【摘 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乳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2007年3月1日至2009年4月19日243例乳腺结节患者(共253个结节)的超声引导下乳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的组织病理诊断结果及其超声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肿瘤占54.4%,其中乳腺浸润性癌占43.6%,腺瘤占6.9%。非肿瘤占26.4%。穿刺的成功率为100%。无穿刺并发症发生。穿刺的结节合并多结节者占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