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每一件作品早在宋代、元代、明代就完成了前期,我只是进行了后期制作。
作者:李晓峰,湖北人,中青年艺术家,现居北京
创意类型:装置艺术
创意材质:明清古代青花瓷片、银丝、不锈钢
在北京瑜舍精品酒店的天井式大厅一角,古青花瓷碎片拼成的中国传统旗袍和中山装,在麻质窗帘帷幔的掩映下若隐若现,努力向人们展示他们历经千百年洗礼后重新焕发的生命力。他们的“救世主”,是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李晓峰。
毕业后的李晓峰一直在费家村画油画,画了5年才以1000元卖出了一张,窘困的日子可想而知。2005年,正值北京奥运场馆建设,泥土里挖出了数以万计的古瓷片,在考古学家的眼里,这一堆堆破碎的历史记忆已经失去了研究价值;在收藏家眼里,它们的经济价值等于零;在现实主义者的眼里,残片失去了最基本的实用性;而在痴迷于古玩的艺术家李晓峰的眼里,它们却是充满灵气的宝贝,于是,他毅然成为了这些古瓷片的“拾荒者”。
在堆如小山的残片中,李晓峰一呆就是三个月,青花瓷、彩瓷、单色釉瓷片……李晓峰将它们一片片清洗干净,按瓷片特征进行断代,按不同纹样进行分类,如同对待价值连城的宝贝一样细心呵护。灵感就在这个过程中突然闪现,他画好图纸,再按照图纸选择不同图案、不同形状的瓷片,将这些古瓷片切割、打磨,还不时在自己身上比划,考虑在什么地方打孔比较合适,最后,一个大男人竟然做起了“针线活”,用细细的银线一丝不苟地把一块块打磨好的瓷片串联起来,再重新高温煅烧成型,尽管会出现多次的返工,可李晓峰那股认真劲儿,就如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虔诚地做着百衲衣。
500多片明清时期的青花残片,历经三个月在李晓峰手中妙手回春,以鲜活的姿态重新伫立在世人眼前,它的含义远远超过了单单是艺术品的价值,更是开创了设计的先河,让人们对传统废弃物品刮目相看,那些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文化“残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被李晓峰命名为《北京记忆》的瓷衣一经展示,就吸引了众多眼球,以4000美元成交,之后,他又如法炮制设计制作了一件旗袍——《古韵》,以10多万元拍卖成功,费家村出产的当代艺术品再次闪耀出迷人的光芒。李晓峰说:“我在北京混了十几年,一点名气都没有,只是拼命做作品。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我,这完全是作品自身的力量。”
手创访谈录:
通过作品,你想表达怎样的理念?
我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想传递给世人一个关于中国,关于北京的记忆,这些作品在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交叉口,一下子就撞出了火花。
既然是装置艺术品,为何还要穿在身上进行展示?
这就如同金缕玉衣,尽管很沉重,但会在身上留下印记,这本身也是一种行为艺术。
现在的创作愿望与理想是什么,如何在已经面世的作品上再创新?
“中国文化”一直是我的切入点,我一直在努力摆脱学院派艺术,却又与当下艺术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或许就是这种边缘艺术让我有再生的力量。
一件瓷衣价值不菲,如果你的艺术品被复制,你怎样看待?
我的作品都是有灵魂的,是真正的艺术品,世间绝无仅有,复制出来的只是手工品,我不屑一顾。
作者:李晓峰,湖北人,中青年艺术家,现居北京
创意类型:装置艺术
创意材质:明清古代青花瓷片、银丝、不锈钢
在北京瑜舍精品酒店的天井式大厅一角,古青花瓷碎片拼成的中国传统旗袍和中山装,在麻质窗帘帷幔的掩映下若隐若现,努力向人们展示他们历经千百年洗礼后重新焕发的生命力。他们的“救世主”,是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李晓峰。
毕业后的李晓峰一直在费家村画油画,画了5年才以1000元卖出了一张,窘困的日子可想而知。2005年,正值北京奥运场馆建设,泥土里挖出了数以万计的古瓷片,在考古学家的眼里,这一堆堆破碎的历史记忆已经失去了研究价值;在收藏家眼里,它们的经济价值等于零;在现实主义者的眼里,残片失去了最基本的实用性;而在痴迷于古玩的艺术家李晓峰的眼里,它们却是充满灵气的宝贝,于是,他毅然成为了这些古瓷片的“拾荒者”。
在堆如小山的残片中,李晓峰一呆就是三个月,青花瓷、彩瓷、单色釉瓷片……李晓峰将它们一片片清洗干净,按瓷片特征进行断代,按不同纹样进行分类,如同对待价值连城的宝贝一样细心呵护。灵感就在这个过程中突然闪现,他画好图纸,再按照图纸选择不同图案、不同形状的瓷片,将这些古瓷片切割、打磨,还不时在自己身上比划,考虑在什么地方打孔比较合适,最后,一个大男人竟然做起了“针线活”,用细细的银线一丝不苟地把一块块打磨好的瓷片串联起来,再重新高温煅烧成型,尽管会出现多次的返工,可李晓峰那股认真劲儿,就如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虔诚地做着百衲衣。
500多片明清时期的青花残片,历经三个月在李晓峰手中妙手回春,以鲜活的姿态重新伫立在世人眼前,它的含义远远超过了单单是艺术品的价值,更是开创了设计的先河,让人们对传统废弃物品刮目相看,那些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文化“残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被李晓峰命名为《北京记忆》的瓷衣一经展示,就吸引了众多眼球,以4000美元成交,之后,他又如法炮制设计制作了一件旗袍——《古韵》,以10多万元拍卖成功,费家村出产的当代艺术品再次闪耀出迷人的光芒。李晓峰说:“我在北京混了十几年,一点名气都没有,只是拼命做作品。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我,这完全是作品自身的力量。”
手创访谈录:
通过作品,你想表达怎样的理念?
我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想传递给世人一个关于中国,关于北京的记忆,这些作品在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交叉口,一下子就撞出了火花。
既然是装置艺术品,为何还要穿在身上进行展示?
这就如同金缕玉衣,尽管很沉重,但会在身上留下印记,这本身也是一种行为艺术。
现在的创作愿望与理想是什么,如何在已经面世的作品上再创新?
“中国文化”一直是我的切入点,我一直在努力摆脱学院派艺术,却又与当下艺术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或许就是这种边缘艺术让我有再生的力量。
一件瓷衣价值不菲,如果你的艺术品被复制,你怎样看待?
我的作品都是有灵魂的,是真正的艺术品,世间绝无仅有,复制出来的只是手工品,我不屑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