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忽视了生命教育这一教育目标。高中的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的理念和方式,摆脱应试教育的怪圈,让高中历史课堂走上正轨,回归生命的本真,加强对生命的关怀。本文对高中历史课堂加强生命教育进行多维思考,在对高中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实现途径上实现幸福教育。
关键词:生命课堂 生命教育 历史
1、问题的提出
生命是教育过程中最应该受到尊敬的。教育的目的是以学生为本,解学生之所问,急学生之所需。当前普通高中新课改下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校园中经常发生学生打架斗殴、辱骂殴打老师以及自杀事件等,这可能说明教育的缺失。中国高中教学更多地服务或服从于高考的需要,只注重教育的功利性,想方设法让学生考取好學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一重要的教育任务,导致高中生对生命意识匮乏。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学校中给孩子们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尽快让孩子们在人格上获得健全的发展,养成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教师应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将生命教育渗透在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教学当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心,帮助学生积累处世的智慧,为将来踏实地迎向人生打好基础。
2、高中历史课堂对高中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思考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孤立地传授历史知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等,结果出现学生考前背知识点,考后全还给老师的现象。而真正被学生理解的、融入在他们生命主体之中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当中的意义”。 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基础学科的历史教育,学生却从中感受不到其中的人性,体验不到生命的价值,这不能不说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一大缺憾。同时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缺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欣赏,表现在学生心灵的枯竭,思维的定势及人生态度的世俗化。比如课堂上学习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列强侵华犯下的罪行时,有些同学不以为然,表情淡漠,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让老师看了心惊胆战。
新课改形势下,新的历史课程目标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指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1]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刻不容缓地承担起生命教育的责任。
3、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途径
3.1 运用生命教育理念,进行幸福教育
教育是为了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高生命质量,教育应该成为幸福的理由,所以我校发出了“用高中三年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口号,积极进行课堂改革,用生命课堂理念,引领高效课堂建设。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以关注学生精神成长、追求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师生间开展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教学活动。例如,当学生考试不理想时,我会把学生单独请到办公室,和他一起思考、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并引导他们寻求改进的对策——用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来代替埋怨,用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感受到尊重和关爱之后去尊重和关爱他人。我们要使学生的智慧和人格同步发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2 “以生为本”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加深生命教育的程度
教育的意义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2]我校生命课堂打造“三有六让”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有”即有兴趣、有情趣、有理趣;“六让”即目标让学生清晰,疑问让学生讨论,过程让学生体验,结论让学生得出,方法让学生总结,练习让学生选做。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呈现——情感体验——生命效益”为主线,教学流程为“情景导入、目标定向”,“学案引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启发引导、精讲点拨”,“拓展训练、当堂达标”,“回扣目标、总结反思”六个环节,在师生共同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培植学生生命活力。教师用激情和智慧点燃学生,学生自由洒脱的发挥,让学生都有成功感,让学生获得一种生命安全感,都感到做人的幸福和快乐。
3.3 多种课堂教学方法渗透爱惜生命的教育
3.3.1 用情境法唤起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逆性,学生无法直接感知、无法重复验证,两者的关系很疏远。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一个主要历史史实创设情境,激趣启情,缩短历史与学生的时空感,使学生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的特定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特定历史情景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强烈兴趣,产生学习的最佳状态。比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诞生》时,通过马克思个人经历让学生体会马克思、恩格斯伟大人格和优秀品质。《马克思的自白》中写道:最珍爱的一般人的品格——纯朴 ;最珍爱的男人的品格——刚强;特点——目标始终如一;对幸福的理解——斗争 ;对不幸的理解——屈服;最厌恶的缺点——卑躬屈膝;最喜欢做的事——啃书本;喜爱的颜色——红色;座右铭——怀疑一切;最喜爱的格言——人所固有的我无所不具。让学生熟知伟人的高贵品格,从中得出自己的认识,并将其作为榜样加以学习和实践,认识生命的意义。
3.3.2 用史料分析法提升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由于历史课文是粗略地介绍历史事实,教学时,我提供大量的史实材料,如图象、文字等。在历史学习中,让学生接触哲人的思想,诵读政论家的言辞,领略文者的诗句,钦佩武者的韬略。同时结合现代教学媒体技术,丰满历史事件和人物,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变得真实、生动、丰满,激励和吸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索,从而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发展。比如,在学习《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时,介绍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事迹。罗斯福高大英俊(1.88)出身名门,罗斯福不幸在39岁那年换上了脊髓灰质炎,他却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最终让自己站立在了众人的面前
并用他的笑容和自信赢得了大选。罗斯福总统在就职典礼演讲:我们唯一不得不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同时再配上他竞选总统和炉边谈话的视频资料,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性的光辉和生命价值的可贵。
3.3.3 运用多种史观拓展生命教育的平台
当今高中历史教学新史观相当流行,历史教师很重视用所谓的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史观、社会史观等一些史观来阐释和评述历史事物。例如,用多种史观评价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辛亥革命等等。历史观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学生在运用多种史观认识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过程中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认识评价,让学生的思维在无限时空领域纵横驰骋。燕国材先生在《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一文中说的:“人是自我教育的对象”即要“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塑造、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3]是的,“生命意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学生主体参与实际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在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与思维碰撞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史观拓展生命教育的平台,通过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开展生命教育。
4、结论
以朱永新教授为首的“新教育研究共同体”曾宣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和挑战;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校园充满勃勃生机。”[4]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历史知识的传递与情感、态度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情感的投入,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实现情感目标,形成生命的积极情感。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
[2]叶澜 《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
[3]燕国材 《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
[4]叶澜 《“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