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性治疗引起低血压的原因分析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ro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讨论心脏介入性治疗引起低血压的原因。
  方法:选择25例心脏介入性治疗的患者,分为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12例,分析其引起低血压共同的临床特点,并分别实施心脏介入治疗。
  结果: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观察组术中和术后发生低血壓5例,占38.5%,对照组在术中和术后发生低血压10例,占83.3%,P<0.05,有统计学意义。低血压通过治疗及时缓解,对照组随症治疗,缓解时间较长,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心脏介入术中和术后容易发生低血压,根据临床特点和影像分析,进行预防性治疗,可减少低血压的发生,增加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心脏介入性治疗低血压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1-0038-01
  心脏介入性治疗包括心脏主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等多种方法,是现在治疗疑难心脏病或心血管发生器质性病变时比较普遍应用的治疗方式[1]。但进行介入治疗后,常会引发低血压等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预后,并可能造成手术失败、死亡等恶性事件,怎样有效的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是一直探讨的问题,现将我院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进行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2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48-82岁,平均为62.9岁;其中并发的基础疾病有:冠心病7例,高血压11例,糖尿病7例。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的自然情况和病情、症状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排除患有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不全患者;排除有红斑狼疮、血友病、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1.2治疗方法。对照组12例正常手术,随症处理。观察组13例在术前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影像学和临床特点制定对低血压并发症的预防,具体措施如下:
  1.2.1围术期准备。术前作尿常规和血液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抗体三项、血小板计数等全项生化项目,做X线胸正位片、静态心电图、颅多普勒、脑血管造影、颈部超声,术前3天开始,阿司匹林300mg/日/次,口服,氯吡格雷75mg/日/次,口服;控制血压及血糖[2]
  1.2.2术中处理。仪器采用西门子数字减影设备血管造影系统,并应用保护脑装置。患者采取局部麻醉(1%利多卡因),全身肝素化(肝素2.0-3.0mg/kg),尼莫同(2.0-5.0mg/h)。首先经股动脉穿刺,置人血管鞘,将导丝导引置颈总动脉分叉处,送入球囊扩张狭窄段,送入自膨式支架,成形后收回保护装置;术中紧密监测心率、血压、脉搏及呼吸频率,观察防止血管痉挛。心率低于最低正常值给予阿托品0.5-1.0mg;如果血压值低于术前1/10,停用尼莫同。如果持续低于最低正常值90/60mmHg,予扩容治疗,缓解因血压低引起的脑缺血症状,避免肢体无力头晕等,无效予以多巴胺静脉注射,首剂10mg,后按3.0mg/kg计算用量,调整血压[3]
  1.2.3术后处理。抗血小板聚集,监测24h动态生命指征,发现血压、心率不稳,持续监护。与术前基础血压和心率比较,控制血压,拜阿司匹林300mg/次/日,口服,氯吡格雷75mg/日,连用三个月。随时观察对比并发症[3]
  1.3诊断标准。平均动脉压低于50mmHg或收缩压持续6小时低于90mmHg为低血压。
  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输入SPSS统计学软件,当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现低血压3例,术后出现低血压2例,共出现5例,占38.5%;对照组患者在术中出现低血压6例,术后出现低血压4例,共出现低血压10例,占83.3%,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并发低血压的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均明显缓解,观察组症状缓解的时间为2.33±0.52h,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为5.88±1.38h,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心脏介入术在老年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救治中,越发普及应用起来,但由于老年人身体各脏腑功能减弱,加之手术对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影响,以及手术机械介入等,容易引起低血压等并发症,如果在术前术中对患者根据原因进行针对性和预见性处理,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死亡率[4]。因此,分析病因、预见性处理是及时控制心脏介入治疗引发低血压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许丽华,陈虹,马婷.颈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后低血压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112-2117
  [2]孙向华,惠杰,杨向军.心脏介入性治疗并发心脏压塞的分析[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22(3):227-228
  [3]鲍晓荣,杜国伟.透析性低血压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08,15(6):840-842
  [4]朱青峰,王国芳,王千.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7):393-39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比较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液体培养法在解脲支原体检测中的诊断价值和治愈判定价值。  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液体培养法对164例患者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进行检测解脲支原体。  结果:PCR法检测UU阳性71例,阳性率为43.3%,液体培养法阳性例数62例,阳性率为37.8%,PCR法阳性患者液体培养法有8例阴性,液体培养法阳性患者PCR法有2例阴性。  结论:PCR法检测解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措施在神经外科ICU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80例神经外科ICU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实施预防性护理为分界点,实施以前为对照组,实施以后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率、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  结果:观察组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1.2预防性护理措施。  1.2.1加强感
期刊
摘要:输血的治疗作用除了用以补给血量,维持血容量,提高血压以抗休克和防止出血性休克的措施外;输血前对受血者血液HBV、抗-HCV、抗-HIV、RPR检测,提醒医务工作者要加强自我保护,在术前、术中、术后注意操作规则,减少医疗损,避免交叉感染;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在用血方面开展成分输血,合理用血;同时开展自身输血以减少血液污染,为安全输血控制血源性医院感染提供可靠保证。  关键词:受血者八项指标检测临
期刊
摘要:目的:对阿托品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科学剂量进行前瞻性临床探究。  方法:所有参与研究病例共计84人首先在注射药物前进行5分钟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进行记录,而后为其进行阿托品药物0.5毫克的静脉推注,再在推注药物之后5分钟为其进行5分钟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进行记录。最后比对两组心电图监测结果的变化。  结果:患者在接受注射之后其心率逐渐回升,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大都在注射药物后症状缓解或治愈,室性自主心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开放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实践方法。  方法:回顾并分析120例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救治方法。  结果:共120例患者作相应手术,通过将开放性颅脑损伤变为闭合性颅脑损伤、清创、手术、抗感染等治疗方法,如34例进行二次手术治疗修补颅骨,56例进行二次手术治疗脑脊液漏,治愈78例,有40例取得良好效果,2例因伤情过于严重,经抢救无效已死亡。  结论: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手术诊治的关键为清除
期刊
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我院所提出的人文关怀护理措施在改善宫颈癌患者术前不良情绪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方法:本文选取了我院2010年11月至2012年4月间收治的84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比较为: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之前,两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不大,两组患者实施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蝮蛇抗栓酶(蛇毒蛋白水解酶)在临床上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作用机理并得出体会。  方法:对我院17例药源性迟发性运动障碍采用蝮蛇抗栓酶治疗,观察该药治疗药源性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疗效并收集有效数据进行归类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和心得体会。  结果:17例药源性迟发性运动障碍经过蝮蛇抗栓酶的治疗,其中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占总数的41.2%。  结论:蛇抗栓酶在临床上治疗迟发性运动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阿托品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40例,根据患者阿托品化的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0例。观察组患者在中毒后的4小时内达到阿托品化,对照组患者在中后的4小时后达到阿托品化。比较两组治愈率、死亡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为90%(18/20),死亡率为10%(2
期刊
摘要:中心静脉插管的历史较长,1945年Meye首先应用塑料导管进行输液,1952年法国的Aulanic报告了经锁骨下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为战场伤员进行快速输液,1968年美国Dudrick等首先将锁骨下静脉导管技术应用于长期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对晚期恶性肿瘤,慢性衰竭,胃肠道不能进食,长期输入刺激性药物的病人建立一条理想的静脉通道更有其實用价值。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置管时间长、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血液净化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持续血液净化)和对照组49例(常规血液透析),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PLT、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PLT、APTT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