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中国浩瀚文化星空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汉语言特点最完美的结合,是中华民族精神实质最完美的呈现。
然而,如何把古诗词的美呈现在当代中学生面前,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却让我们语文教师陷入了两难境地:讲多了,古诗词的整体意境美易被拆散;不讲,孩子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因此,如何教学古诗词,已成为当前我们语文教学领域的一个难题。
从审美角度来整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教材的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抽象概念与具体意象结合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通过特殊描绘的情境来表达主观情感,以达到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目的。由此而涉及到古诗词的审美教学,在新课改的今天尤其处在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古诗词,以其精炼而传神的笔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或色彩鲜明、意蕴深邃,或生意盎然、充满生机,或激烈悲壮、苍茫荒凉的种种画面。通过对画面的文字渲染、创设了特殊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流露出诗人词人的真挚情感。使古诗词中的情境之美与情感之美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特殊的审美效果。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去接受美的熏陶,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结合初中教材中的一些古诗词,对其审美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用以和广大同仁互勉。
一、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创设恰当的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础。
创设恰当的审美情境是调动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的关键,通过诱导联想、启发想象、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和审美体验,从而全面充实学生的审美心理,使之更准确而恰当的理解古诗词的情感层面及内涵,这是古诗词审美教学的切入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古诗词所描绘的具体场面,即把无声语言转化为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通过语言的内涵而设法将诗词本身与画面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深入体会古诗词描绘的画面之美与情景之美,直观地再现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深意及深远的内涵。如对古诗《江南春》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反复阅读朗诵直到能背诵这首诗,在此过程中我们不妨选用与该诗情调相吻合的古典名曲(旋律应高雅古朴,一般不宜选流行歌曲),进行配乐朗诵,以初步体会其意境美。并根据诗句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甚至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根据诗句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这样,一幅千里江南,处处是莺歌燕舞,处处是绿叶红花,处处是水村山郭,一幅春光艳丽,生机盎然的画面就会展现在学生的头脑之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增添一些活生生的图片画面,也可以为学生播放江南水乡的春天美丽景色的碟片录像或录音,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江南之春的美意。又如在对《天净沙·秋思》一词的教学时,我们在让学生初步把握整首词内容及内涵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我们的学生凭借自己的初步意象,用纸和笔大胆地根据词的内容及内涵勾勒出一幅秋思情景图。通过这些方式,完全可以成功地把学生引入到古诗词审美情境中去,既培养了学生的绘画素质,又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情境之美及深刻的内容及内涵。
二、通过情感的交流、投入的朗诵和设疑的途径,激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感的把握。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是诗(词)的灵魂,如果没有对诗(词)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无法感受诗(词)中所蕴含的意象情趣之美。
古诗词往往都是通过对一些情景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和词人的主观情感,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诗人词人的生活背景,自身遭遇以及特殊经历的了解,去全面感受他们的情绪及情感,由此而达到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审美情感。例如我们对古诗《行路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的教学,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审美情感。当然,用这种方法对词的审美情感的把握也是有着同等作用的。如对辛弃疾的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教学,只要我们在引导学生对这首词进行初步感知和情境审美的把握后,再对词人的相关背景及遭遇进行介绍,那么学生对这首词的审美情感就已经完全领略了。
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高声诵读,以昌其气”,还讲究“密咏恬吟,以玩其味”。咏,歌也;吟,呻也。在高声朗诵之后,古人又通过吟唱的方式,进一步入诗境、悟诗心、品诗味,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当然,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情感共鸣,通过对古诗词的激情诵读、吟唱或对古诗词的审美情感进行设疑并用讨论分析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感的把握,可以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我们在对古诗词的审美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妨古为今用、传承借鉴、推陈出新,这里就不再赘述。
三、通过引导分析,开展自由式和定向式学生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能力。
对古诗词的审美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感、质疑感、惊疑感等等,调动学生的审美潜能,使他们产生审美激情,从而张扬审美个性,以便对古诗词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有所侧重地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让学生恰当地把握古诗词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能力。
但是,尽管针对群体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我们也得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即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会因人而异的事实,大胆尊重和肯定学生个体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淡化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的权威性,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去压抑和束缚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之所以提倡自由和定向的两种形式的学生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目的就在于既要指导学生抓准对古诗词的审美目标,又要有利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培养。如对白居易诗《观刈麦》的教学时,教师就应该初步把这首诗的审美座标放在“百姓生活疾苦,诗人对他们的同情”上来。而对李商隐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教学,教师则可以大胆地让学生去发掘,去说出“惜时”、“相思”、“友情”等内容来。教师通过启发引导,适时点拨,寥寥数语,言简意赅,行云流水,丝丝入扣,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审美情感的把握和学习的兴趣。
童心就是诗心,学生们喜欢,古读词才会有生命,作为把握古诗词审美教学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以上从不同角度谈及对古诗词的审美教学,并进行了分析与小结。其实这些方法都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运用而又往往会忽略和轻视的地方。实际上,这里说的古诗词的审美教学方法,同时也毫无疑问地适合于对“曲”这种文学形式的教学。因为它们原本就是近似的文学形式,只不过是随时间的发展,形式已经有所变化罢了。
诗如生命,生命如诗。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对古诗词的审美教学已经提升到培养学生“三维”目标的高度。教师必须深钻教材,灵活运用课改理念和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熟悉了解每一个学生个体,从当代青少年的认知心理出发,借鉴中国传统古诗词学习的优秀经验,以一颗如诗般的心,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寻这条实用的古诗词审美教学之路,才能真正实现古诗词的审美教学之目标。
王晓强,教师,现居贵州遵义。
然而,如何把古诗词的美呈现在当代中学生面前,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却让我们语文教师陷入了两难境地:讲多了,古诗词的整体意境美易被拆散;不讲,孩子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因此,如何教学古诗词,已成为当前我们语文教学领域的一个难题。
从审美角度来整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教材的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抽象概念与具体意象结合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通过特殊描绘的情境来表达主观情感,以达到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目的。由此而涉及到古诗词的审美教学,在新课改的今天尤其处在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古诗词,以其精炼而传神的笔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或色彩鲜明、意蕴深邃,或生意盎然、充满生机,或激烈悲壮、苍茫荒凉的种种画面。通过对画面的文字渲染、创设了特殊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流露出诗人词人的真挚情感。使古诗词中的情境之美与情感之美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特殊的审美效果。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去接受美的熏陶,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结合初中教材中的一些古诗词,对其审美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用以和广大同仁互勉。
一、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创设恰当的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础。
创设恰当的审美情境是调动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的关键,通过诱导联想、启发想象、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和审美体验,从而全面充实学生的审美心理,使之更准确而恰当的理解古诗词的情感层面及内涵,这是古诗词审美教学的切入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古诗词所描绘的具体场面,即把无声语言转化为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通过语言的内涵而设法将诗词本身与画面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深入体会古诗词描绘的画面之美与情景之美,直观地再现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深意及深远的内涵。如对古诗《江南春》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反复阅读朗诵直到能背诵这首诗,在此过程中我们不妨选用与该诗情调相吻合的古典名曲(旋律应高雅古朴,一般不宜选流行歌曲),进行配乐朗诵,以初步体会其意境美。并根据诗句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甚至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根据诗句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这样,一幅千里江南,处处是莺歌燕舞,处处是绿叶红花,处处是水村山郭,一幅春光艳丽,生机盎然的画面就会展现在学生的头脑之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增添一些活生生的图片画面,也可以为学生播放江南水乡的春天美丽景色的碟片录像或录音,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江南之春的美意。又如在对《天净沙·秋思》一词的教学时,我们在让学生初步把握整首词内容及内涵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我们的学生凭借自己的初步意象,用纸和笔大胆地根据词的内容及内涵勾勒出一幅秋思情景图。通过这些方式,完全可以成功地把学生引入到古诗词审美情境中去,既培养了学生的绘画素质,又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情境之美及深刻的内容及内涵。
二、通过情感的交流、投入的朗诵和设疑的途径,激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感的把握。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是诗(词)的灵魂,如果没有对诗(词)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无法感受诗(词)中所蕴含的意象情趣之美。
古诗词往往都是通过对一些情景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和词人的主观情感,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诗人词人的生活背景,自身遭遇以及特殊经历的了解,去全面感受他们的情绪及情感,由此而达到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审美情感。例如我们对古诗《行路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的教学,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审美情感。当然,用这种方法对词的审美情感的把握也是有着同等作用的。如对辛弃疾的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教学,只要我们在引导学生对这首词进行初步感知和情境审美的把握后,再对词人的相关背景及遭遇进行介绍,那么学生对这首词的审美情感就已经完全领略了。
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高声诵读,以昌其气”,还讲究“密咏恬吟,以玩其味”。咏,歌也;吟,呻也。在高声朗诵之后,古人又通过吟唱的方式,进一步入诗境、悟诗心、品诗味,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当然,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情感共鸣,通过对古诗词的激情诵读、吟唱或对古诗词的审美情感进行设疑并用讨论分析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感的把握,可以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我们在对古诗词的审美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妨古为今用、传承借鉴、推陈出新,这里就不再赘述。
三、通过引导分析,开展自由式和定向式学生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能力。
对古诗词的审美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感、质疑感、惊疑感等等,调动学生的审美潜能,使他们产生审美激情,从而张扬审美个性,以便对古诗词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有所侧重地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让学生恰当地把握古诗词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能力。
但是,尽管针对群体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我们也得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即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会因人而异的事实,大胆尊重和肯定学生个体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淡化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的权威性,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去压抑和束缚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之所以提倡自由和定向的两种形式的学生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目的就在于既要指导学生抓准对古诗词的审美目标,又要有利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培养。如对白居易诗《观刈麦》的教学时,教师就应该初步把这首诗的审美座标放在“百姓生活疾苦,诗人对他们的同情”上来。而对李商隐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教学,教师则可以大胆地让学生去发掘,去说出“惜时”、“相思”、“友情”等内容来。教师通过启发引导,适时点拨,寥寥数语,言简意赅,行云流水,丝丝入扣,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审美情感的把握和学习的兴趣。
童心就是诗心,学生们喜欢,古读词才会有生命,作为把握古诗词审美教学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以上从不同角度谈及对古诗词的审美教学,并进行了分析与小结。其实这些方法都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运用而又往往会忽略和轻视的地方。实际上,这里说的古诗词的审美教学方法,同时也毫无疑问地适合于对“曲”这种文学形式的教学。因为它们原本就是近似的文学形式,只不过是随时间的发展,形式已经有所变化罢了。
诗如生命,生命如诗。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对古诗词的审美教学已经提升到培养学生“三维”目标的高度。教师必须深钻教材,灵活运用课改理念和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熟悉了解每一个学生个体,从当代青少年的认知心理出发,借鉴中国传统古诗词学习的优秀经验,以一颗如诗般的心,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寻这条实用的古诗词审美教学之路,才能真正实现古诗词的审美教学之目标。
王晓强,教师,现居贵州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