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进行临床观察,探讨最佳护理方式。方法:通过对9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通过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全部康复出院。结论:高度重视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前期预防,实施有效的护理及病情观察,并引导患者配合临床主治医生的治疗是确保治愈的重点。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临床观察;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71424+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5-0085-01
Abstract:
Keywords: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症,是妊娠妇女常见且对母婴健康有严重影响的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有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高龄产妇、外界环境、营养不良及患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相关。有报道[1]妊高症的发病率高达94%,会明显增加围生期孕产妇及婴儿的死亡率。为有效引导孕产妇注重自身保健,避免意外事件产生,降低死亡率,笔者对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9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方式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妊娠高血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2岁~45岁,平均年龄264岁。其中首次分娩产妇52例;生产期提前产妇13例。所有产妇均为妊娠高血压,并无其他合并症。根据妊娠高血压分级标准,重度、中度和轻度妊娠高血压产妇的例数分别为:27例、45例、18例。90例患者中出现先兆子痫15例,子痫8例;15例宫内胎儿窘迫。
12入选标准9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均无除高血压以外的其他内科疾病以及其他典型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本次护理实验均取得当事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临床表现所选妊娠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高于140/90mmHg,大部分患者出现尿蛋白(每日尿中蛋白质排泄量大于或等于150 mg或尿检成阳性),部分患者出现全身或是局部性水肿,少数患者还伴有精力不足、易感疲累、情绪容易变化、头痛、视力下降等症状。
2临床护理方式
21心理护理针对第一次分娩患者,因为担忧自身疾病的发展以及对胎儿健康的威胁,极易出现恐慌、焦虑等心理问题。所以,医护人员要积极开导病人,加强沟通,将疾病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详细介绍。仔细讲解每个治疗和护理的作用。多沟通、耐心讲解、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关爱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患者对医护的信任,从而以最好的心理状态接受各项治疗和护理。同时引导家属给予产妇更多的关心与照顾,共同为产妇营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待产氛围,帮助产妇建立起信心。
22饮食护理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饮食食谱,尽量摄入蛋白含量高、维生素多、盐分较低的食物,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有条件的患者可服用铁和钙等药物,避免出现水肿等现象。针对全身水肿的孕妇必须禁止摄入盐分含量高的食物,保持清谈。
23病房环境为患者创造一个舒服、洁净、安静的居住环境,确保病房空气流通。同时在病房内配齐床栏、抢救设施以及吸痰器等必要设施。
24临床症状的观察与护理
241病情观察护理人员要时刻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并如实记载,特别是血压的变化,这是妊娠高血压患者临床护理的关键点。如果患者出现头痛、头晕或视觉不清等情况,护理人员需立即告知医师进行治疗。另外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也要关注胎儿的健康情况,并指导孕妇每日监测胎动,时刻注意胎儿有无缺氧的症状。
242先兆子痫的护理在对患者身体症状进行观察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若发现患者出现头昏、视觉不清晰症状时,必须立即识别出其可能属于先兆子痫,迅速告知医生,并准备各种抢救所需的设备及药物。
243子痫的护理让患者低头,清理口腔及呼吸道内的分泌物,确保患者呼吸顺畅。在患者口腔内设置压舌板,避免患者咬上舌头或舌根后坠死亡。在患者病床边设置防护栏,预防患者坠落在地,导致不必要的损伤。针对昏迷或意识尚未清楚的患者必须禁止喝水和进食,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出现。设置尿管,并将患者尿量及颜色真实记载在册。
应高度重视胎儿的胎心监测,对于孕期不到34周的患者,在引导降压解痉的同时实施保胎治疗,同时服用地塞米松加快胎肺成熟后选择合适的时间终止妊娠。对于孕期超过34周的患者可以按照患者的骨盆、宫颈条件及胎儿成熟度采用合理的分娩方式终止妊娠。
3讨论
目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造成产妇和胎儿围产期死亡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可能造成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心脏、肝肾、脑、血液以及子宫胎盘灌流等[2]。实行产前检查,做好孕期保健,重视诱发因素,治疗原发病,早发现早诊治,辅以精心的护理干预配合,对于预防和控制妊高症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和患者长时间沟通接触的情形下,掌握其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护理干预,使医护质量得以完善,更利于疾病的恢复,本文9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通过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后,全部康复出院。参考文献
[1]杨国芬.5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护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0,(15):236-237.
[2]曹苏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42例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4):268-269.
(收稿日期:20140112)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临床观察;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71424+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5-0085-01
Abstract:
Keywords: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症,是妊娠妇女常见且对母婴健康有严重影响的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有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高龄产妇、外界环境、营养不良及患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相关。有报道[1]妊高症的发病率高达94%,会明显增加围生期孕产妇及婴儿的死亡率。为有效引导孕产妇注重自身保健,避免意外事件产生,降低死亡率,笔者对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9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方式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妊娠高血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2岁~45岁,平均年龄264岁。其中首次分娩产妇52例;生产期提前产妇13例。所有产妇均为妊娠高血压,并无其他合并症。根据妊娠高血压分级标准,重度、中度和轻度妊娠高血压产妇的例数分别为:27例、45例、18例。90例患者中出现先兆子痫15例,子痫8例;15例宫内胎儿窘迫。
12入选标准9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均无除高血压以外的其他内科疾病以及其他典型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本次护理实验均取得当事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临床表现所选妊娠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高于140/90mmHg,大部分患者出现尿蛋白(每日尿中蛋白质排泄量大于或等于150 mg或尿检成阳性),部分患者出现全身或是局部性水肿,少数患者还伴有精力不足、易感疲累、情绪容易变化、头痛、视力下降等症状。
2临床护理方式
21心理护理针对第一次分娩患者,因为担忧自身疾病的发展以及对胎儿健康的威胁,极易出现恐慌、焦虑等心理问题。所以,医护人员要积极开导病人,加强沟通,将疾病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详细介绍。仔细讲解每个治疗和护理的作用。多沟通、耐心讲解、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关爱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患者对医护的信任,从而以最好的心理状态接受各项治疗和护理。同时引导家属给予产妇更多的关心与照顾,共同为产妇营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待产氛围,帮助产妇建立起信心。
22饮食护理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饮食食谱,尽量摄入蛋白含量高、维生素多、盐分较低的食物,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有条件的患者可服用铁和钙等药物,避免出现水肿等现象。针对全身水肿的孕妇必须禁止摄入盐分含量高的食物,保持清谈。
23病房环境为患者创造一个舒服、洁净、安静的居住环境,确保病房空气流通。同时在病房内配齐床栏、抢救设施以及吸痰器等必要设施。
24临床症状的观察与护理
241病情观察护理人员要时刻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并如实记载,特别是血压的变化,这是妊娠高血压患者临床护理的关键点。如果患者出现头痛、头晕或视觉不清等情况,护理人员需立即告知医师进行治疗。另外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也要关注胎儿的健康情况,并指导孕妇每日监测胎动,时刻注意胎儿有无缺氧的症状。
242先兆子痫的护理在对患者身体症状进行观察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若发现患者出现头昏、视觉不清晰症状时,必须立即识别出其可能属于先兆子痫,迅速告知医生,并准备各种抢救所需的设备及药物。
243子痫的护理让患者低头,清理口腔及呼吸道内的分泌物,确保患者呼吸顺畅。在患者口腔内设置压舌板,避免患者咬上舌头或舌根后坠死亡。在患者病床边设置防护栏,预防患者坠落在地,导致不必要的损伤。针对昏迷或意识尚未清楚的患者必须禁止喝水和进食,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出现。设置尿管,并将患者尿量及颜色真实记载在册。
应高度重视胎儿的胎心监测,对于孕期不到34周的患者,在引导降压解痉的同时实施保胎治疗,同时服用地塞米松加快胎肺成熟后选择合适的时间终止妊娠。对于孕期超过34周的患者可以按照患者的骨盆、宫颈条件及胎儿成熟度采用合理的分娩方式终止妊娠。
3讨论
目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造成产妇和胎儿围产期死亡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可能造成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心脏、肝肾、脑、血液以及子宫胎盘灌流等[2]。实行产前检查,做好孕期保健,重视诱发因素,治疗原发病,早发现早诊治,辅以精心的护理干预配合,对于预防和控制妊高症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和患者长时间沟通接触的情形下,掌握其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护理干预,使医护质量得以完善,更利于疾病的恢复,本文9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通过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后,全部康复出院。参考文献
[1]杨国芬.5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护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0,(15):236-237.
[2]曹苏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42例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4):268-269.
(收稿日期:201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