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中国出版一起成长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de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月8日,伴随着拥挤的人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营销策划部主任王磊又一次走进北京静安庄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这一天,第28届北京图书订货会在这里开幕。
  作为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创始人之一,虽然早已不参与订货会的组织工作,但王磊还是一届不落地参加,他关心的也不只是自家的展位。穿梭于各个出版社的展位,翻书、拍照,和老朋友们打个招呼,互道问候,二十多年了,对于王磊来说,这已成为一种习惯。
  从集贸市场到书界盛会
  1987年5月,“社科图书交易会”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这是由十几位出版社的发行部主任发起的一项民间活动,只有44家出版社参与,参会人数不过290人,王磊就是其中的一员。此后的很多年,王磊一直在组委会宣传组工作,负责编写简报和媒体宣传。从“社科图书交易会”到“首都图书交易会”,再到“北京图书订货会”,从劳动人民文化宫到西郊大有庄中央党校,从自带桌椅板凳、自建展台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的正规展会,王磊对订货会的感情越来越深。
  “当年,出版社发行部门的老少爷们硬要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劳动人民文化宫里办这么个书市,不是闲情逸致,也不是异想天开,是‘逼上梁山’。”一位资深媒体人回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书店订货时看不到样书,只能“隔山买牛”——凭借征订目录上200字的简介碰运气,致使征订图书的印数逐年下滑,“看样订书”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而当时正在进行图书发行体制改革,一般图书的总发行权从发货店归还给了出版社,使得产销直接见面的看样订货会有了举办的可能。1987年订货码洋676万元,1988年2000万元,1991年8000万元……订货量逐年增长,参与的出版社、书店越来越多,北京图书订货会由简陋的“集贸市场”发展成为中国出版业的三大盛会之一。
  王磊说,最让他难忘的是每届大会即将结束时的那些夜晚,“为了最后一期《简报》的总结性报道和综述文章,我们宣传组的几个人挑灯夜战,热烈讨论,确定提纲,撰写成章,以致每届订货会的最后一期《简报》都成为最抢手的资料,并被很多业内外媒体转载。我曾想过,只要将每届订货会的最后一期《简报》的总结罗列出来,就会清晰看到其全部历程的缩影。”
  对于20多年来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变化,王磊也有清晰的总结:“最初创办订货会,可以说是出版体制改革的产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出版社为了寻找市场,解决发行不畅的问题;后来,图书市场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订货会‘订货’的功能逐渐减弱,转向展示、交流的平台,可以称之为‘开辟市场’;如今订货会的功能更多的是‘引领市场’,如果说从前是注重产品流,现在则主要看信息流,通过订货会感受出版发展的新趋势、市场需求的新变化。”
  的确,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使得人们的沟通越来越便捷,交通越来越便利,北京图书订货会“看样订货”的使命也越来越淡化了,展示品牌、交流信息、密切出版社和书店的联系,成为订货会的重要功能。与此同时,出版业务研讨、版权贸易、书稿交易、业内联谊等综合功能也在订货会上发展起来。翻开2015年的活动手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高层论坛”“中国出版物发行业年度报告会”“全国馆社高层论坛”“图书市场年度报告会”“红沙发系列访谈”“民营书业的融合与创新论坛”等一系列信息发布、业务交流成为订货会最引人注意的活动。
  出版风向标
  从1999年开始,北京图书订货会固定在每年1月召开。各家出版社纷纷赶在这个时间推出新书,北京图书订货会慢慢也就有了出版界“风向标”的美誉。
  “今年,我看到作家余秋雨出现在图书订货会的现场,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20世纪90年代初,余秋雨凭借《文化苦旅》成为图书市场的宠儿,其后出版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散文集也都有着不俗的销售业绩,然而近几年来,余秋雨作品的热度有所下降。“余秋雨在订货会的现身意味着什么?”王磊还在思索。
  “萨特热”“三毛热”“武侠热”,订货会都经历过。根据王磊的观察,与过去的一哄而上不同,现在跟风盲目出版的现象越来越少,更多的出版社开始有自己的定位,更为理性地分析市场,深挖选题,策划有特色的书籍。
  “过去,我们戏称商务印书馆是‘西装革履的绅士’,因为其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等都是很洋、很学术的图书。但现在他们在继续出版经典作品的同时,还推出了《自然文库丛书》,入选其中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种子的故事》《鲜花帝国》《看不见的森林》等书多是文笔优美的大众图书,极具文化普及的价值,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同样引起王磊关注的,还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这套由历史学家李学勤、出版家郭志坤主编的通俗版中国历史读物,旨在抵抗愈演愈烈的“戏说中国历史”之风,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在订货会上翻到一些可能不被关注的书,再练练眼力吧。”20多年过去了,已经61岁的王磊依然把北京图书订货会视为考验出版人的一块试金石,而且乐意把他的体会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给后生晚辈。
  2015年1月10日,第28届北京图书订货会落幕,一组数据从组委会传来:本届订货会展览面积5万平方米,展台2317个,参展单位864家,其中港台112家,展示图书50万种,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150余场,参观人数8.8万人次。对于王磊来说,比这些数字更为重要的是,历经20多年的磨砺,中国出版、中国出版人正走向成熟。
其他文献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有孔子一句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切文学的存在,就是要真实客观地对历史、生活和思想进行记录。而文学的力量来自于通过纯粹的文字把真实的存在和存在的真实开显出来,呈现生命的复杂性和完整度的感知,并找寻到生命存在本身的价值与意义。  新中国文学用最热烈、最赤诚的情感赞颂祖国、歌唱社会主义,表达对新生活的赞美,呈现人民激越的生命形态与精神气度,也将革命英雄志士的家国情怀、坚如磐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是钱穆1952年春应邀赴台北所作五次演讲的修订稿,1955年出版。讲演分五次,书遂分五章,分别为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每章大致分述政府的组织、考试与选舉、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四个部分。  作为一个非政治制度史专业方面的读者,平时阅读一般中国政治史、制度史、经济史等教材或著作,不免常感觉难以深入书本,嫌它多由一条条概念、制度、法规等组成,枯燥而缺乏血肉、不得要领。而读
近些年来,历史上的“乡绅”的形象,忽然日益变得鲜亮起来。在一些人的笔下,他们被描述为基层社会中秉持道德理想、关心民生疾苦、维持社会安宁的关键力量。有人甚至希望通过培育“新乡绅”,恢复“乡绅之治”,来解决现今农村的发展和治理问题。且不说这种想法是否具有可行性,其立论基础恐怕就太过理想化。只要我们回望一下乡绅力量比较强大的晚明时代,就会看到乡绅的形象和作用绝不是单一的,他们有的被看作“民望”,有的被看
新冠疫情肆虐,在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打赢了抗疫战争。中国抗疫战争的胜利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而且塑造了以“共产党人为核心、人民群众为主体”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伟大“抗疫精神”。“抗疫精神”是一种“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不怕牺牲、顾全大局”的精神。在这场抗疫之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
杜甫(712年—770年)因其诗对唐朝历史现实的强烈关切和详细抒写而被誉为“诗圣”,在杜诗的流传中,有许多壮阔意境、谨严格律或沉郁情感的诗作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但也有一些诗因某些特殊因素而被人们用作它途,比如《戏作花卿歌》等诗歌曾被当作治疗疟疾的良方。关于此事,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有记载:  有病疟疾,子美曰:“吾诗可以疗之,‘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其人诵之,未愈。曰:“更诵吾诗‘子璋髑髅
黄河是中华文化的典型意象。在无数炎黄子孙的心目中,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摇篮和精神图腾。自《诗经》始,黄河就与诗歌相伴共生,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中国历代诗歌中的黄河书写,会为我们呈现出何种文化样态呢?/生存立命的家园/  据古代文献记载,汉以前中国域内有四条流入大海的河流称为“四渎”,“四渎”之中以黄河为宗,黄河之于四渎的地位,相当于泰山之于五岳。所以,崇拜自然的古人对黄河深怀敬畏
2019年7月5日,我手捧散着浓浓墨香的第七期《人民文学》,心情激动。作为一名党员作家,能在国刊的头题位置刊发作品庆祝党的98周岁生日、喜迎共和国70华诞,太有意义了。  说实话,散文《城市》荣登《人民文学》,是我没敢想的,在头题刊发更是始料未及。今年3月初,我给《人民文学》寄了抒情散文《云·七章》,3月19日施战军主编打来电话,问我手头有没有适合“庆祝新中国70周年栏目”的散文,我告诉他:我用1
從交稿到出版,经历了4年的等待,拙著《走近鲁迅》终于在这个多难的年份出版了。无论是疫情还是水患,无论是人祸还是天灾,人类总是为生存抗争着,正如鲁迅所说:“人固然应该生存,但为的是进化;也不妨受苦,但为的是解除将来的一切苦;更应该战斗,但为的是改革。”(《论秦理斋夫人事》)壹  我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工作了30多年,主要从事展览陈列工作,关于鲁迅的各种专题展览办过很多,有关于鲁迅生平与创作的、关于鲁迅读
现在人人谈虎色变的就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了。其实《红楼梦》中也有相似的传染病。·疑似“肺结核”·  晴雯死的时候,王夫人闻知,命:“即刻送到外头焚化了罢。女儿痨死的,断不可留!”  那么这个女儿痨是什么呢?原来就是肺结核。“女儿痨”就是女性青春期肺结核病。它的主要特点是症状多,病情进展快,病灶容易溶解,迅速形成空洞和排菌。过去对这种急重症肺结核病确实束手无策。  在清代同时期,肺结核是全球闻之色变的
人类的存在与发展在征服中绵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及自身精神等危机,人类如何战胜威胁生命的一切灾难与困境,就成为一个永恒的命题。中华民族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华儿女以坚韧的斗志、不屈的精神,抗衡着一切阻力,诸如战争、贫困、疾病与灾害等,同时也在完成自我的反思与拯救,克服了摆在面前的所有艰难险阻,创造了各个时代的奇迹,铸就了人类史上的“传奇”。相应地,各种艺术形式传递给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力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