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创新已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因此,在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必须积极构建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课程,使之成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载体,这也是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
1.语文活动课程的综合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选取材料时,可以语文学科为核心,注重历史、政治等学科和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生对环境问题非常的好奇,可以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寻找感兴趣、有研究价值的环保问题进行调查,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2.语文活动课程的活动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语文活动课程的活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授课形式灵活多样。语文活动课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由学生组织实施教学方案,如辩论会、知识竞赛、新闻发布会等。(2)课内外双向结合。语文活动以课堂为阵地,也可以走出课堂,如调查市场、参观人文景观等,创新的思想火花也会不时闪现。如在一次旅游资源调查中,让学生对自己家乡尚未开发的山川湖泊、森林果园进行调查并建议学生向家长及老人了解本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让学生对已有景点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改进建议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语文活动课程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生活,是创新的源泉,贴近生活,增加生活积累,是创新工作的基础工程。语文课的教材内容有稳定性、规范性,相对也具有滞后性,难于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而语文活动课则具有贴近性,它可以及时采集带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作为教材。例如,在举行北京奥运会时,我们组织学生对本地民间艺术进行调查,让学生了解民风民族。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活动课,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在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布鲁纳说过:“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才想学、爱学,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渠道、多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只要思维活动起来,就一定会有创新。如教学对朱自清的认识了解时,我设计了“走进朱自清”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一听说要去了解自己所崇拜的朱自清,好奇心被激活了,兴趣来了,热情非常的高涨。有的马上翻阅有关朱自清的材料,有的去网上查寻……学生兴致勃勃地把自己获得的劳动成果拿到班上来交流,加深了对朱自清的理解。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乐于创新学习。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点滴的创新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的能力。
3.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关键。我国传统的教学重知识的积累,轻能力的培养,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活泼、健康地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创新实践铺路。教师在传授知识、注重双基、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变传授知识技能为传授学习方法,变死记硬背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和谐的创新空间。
4.改变课堂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我国传统的课堂结构一般都是由教学——复习——传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环节组成,如果教师千篇一律地照搬这一模式,学生的主体作用就难以发挥。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方案,有的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设计了创设意境——自学探讨——概括总结——练习应用的教学结构;有的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创设了感知——理解——评价——创造四阶段模式,引导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的教师采用了“学渔”式的教学方法;还有的教师进行学前提示——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授鱼”不如“授渔”,“授渔”不如“学渔”。“授鱼”培养的是知识型人才,“授渔”培养的是能力型人才,而“学渔”培养的是创造型人才。
总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我们的语文课堂抓起,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在当前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责编杜华)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
1.语文活动课程的综合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选取材料时,可以语文学科为核心,注重历史、政治等学科和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生对环境问题非常的好奇,可以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寻找感兴趣、有研究价值的环保问题进行调查,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2.语文活动课程的活动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语文活动课程的活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授课形式灵活多样。语文活动课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由学生组织实施教学方案,如辩论会、知识竞赛、新闻发布会等。(2)课内外双向结合。语文活动以课堂为阵地,也可以走出课堂,如调查市场、参观人文景观等,创新的思想火花也会不时闪现。如在一次旅游资源调查中,让学生对自己家乡尚未开发的山川湖泊、森林果园进行调查并建议学生向家长及老人了解本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让学生对已有景点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改进建议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语文活动课程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生活,是创新的源泉,贴近生活,增加生活积累,是创新工作的基础工程。语文课的教材内容有稳定性、规范性,相对也具有滞后性,难于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而语文活动课则具有贴近性,它可以及时采集带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作为教材。例如,在举行北京奥运会时,我们组织学生对本地民间艺术进行调查,让学生了解民风民族。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活动课,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在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布鲁纳说过:“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才想学、爱学,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渠道、多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只要思维活动起来,就一定会有创新。如教学对朱自清的认识了解时,我设计了“走进朱自清”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一听说要去了解自己所崇拜的朱自清,好奇心被激活了,兴趣来了,热情非常的高涨。有的马上翻阅有关朱自清的材料,有的去网上查寻……学生兴致勃勃地把自己获得的劳动成果拿到班上来交流,加深了对朱自清的理解。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乐于创新学习。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点滴的创新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的能力。
3.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关键。我国传统的教学重知识的积累,轻能力的培养,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活泼、健康地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创新实践铺路。教师在传授知识、注重双基、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变传授知识技能为传授学习方法,变死记硬背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和谐的创新空间。
4.改变课堂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我国传统的课堂结构一般都是由教学——复习——传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环节组成,如果教师千篇一律地照搬这一模式,学生的主体作用就难以发挥。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方案,有的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设计了创设意境——自学探讨——概括总结——练习应用的教学结构;有的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创设了感知——理解——评价——创造四阶段模式,引导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的教师采用了“学渔”式的教学方法;还有的教师进行学前提示——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授鱼”不如“授渔”,“授渔”不如“学渔”。“授鱼”培养的是知识型人才,“授渔”培养的是能力型人才,而“学渔”培养的是创造型人才。
总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我们的语文课堂抓起,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在当前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