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文化语言学是本世纪8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以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为主旨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文化语言学”这一术语中的“文化”所对应的就是英语的culture。19世纪以来欧美各国的一些著名学者在研究人类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了一门内涵丰富而影响广泛的文化学或文化人类学。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理论;方法;探索
一、关于文化语言学的体系建设
1990年申小龙在《中国文化语言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一个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其特点是以人文主义语言观为理论基础,以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文化反思为理论背景,以汉语的人文性为理论核心,以语言文化功能的研究为主要任务,并建立了一个人文主义的语言学方法论系统。
近年来人们在文化语言学的对象、性质又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见解。戴昭铭《文化语言学的对象、任务和性质》一文将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区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的文化符号功能,即语言本身具有一种建构和保有文化传统的作用。二是语言与文化的“共变”关系,即在发展中的相互制约和影响。三是语言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
戴昭铭从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思辨出发认为文化语言学的性质有四个要素。第一,文化语言学是语言学。他不同意有的人把文化语言学说成是“(文化+语言)学,”说成是既不属于语言学,也不属于文化学的“关系学科”。他认为科学研究有时可以侧重于事物相互关系的考察,但考察的目的仍是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事物本身。文化语言学是语言学扩展领域和变革方法而形成的语言学科,仍应归属语言学。第二,文化语言学是解释性语言学。它要解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三,文化语言学是交叉性学科。第四,文化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不能认为只有文化语言学才是语言学。
二、文化语言学的具体方法
具体方法是方法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的实践方式,它表现为研究者对于研究客体的把握方式、处理方式和导出结论方式。在文化语言学方面,语言学家和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具体方法。比如陈建民提出的方法是:对比法、投影法、文化结构分析法、文化心理分析法;刑福义、周光庆等提出的方法是:实地参与考察法、共层背景比较法、整合外因分析法;申小龙提出的方法有:文化镜象法、文化参照法、常态分析法、多元解析法、心理分析法、异文化范畴借鉴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传统阐释法。然而文化语言学较为常用的具体方法可有以下几种:
1.文化思维认同法
“文化思维”是指具有类性的人类群体在文化建构中表现的倾向性思维。人类文化发源于人类的思维,同时又与人类思维在互相推动的状况中获得发展。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形式,又是思维的外化形式,语言结构类型上的特点必然具有这样的双重性:一方面,它是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特征的体现,受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构成一种思维框架,规范着民族文化思维的运作和发展。既然世界上众多民族的文化不是均衡同质的统一体,而是具有深刻差异的个体,那么其语言结构的特点必然与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的特征具有某种关联,如果能够结合对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的分析来认识本民族的语言结构,就可能获得对民族语言的更为深刻的认识。这里的“结合”就是认同,即既从民族文化思维出发分析语言,又使用语言分析落脚于对民族文化思维的分析。
2.文化背景考察法
语言植根于文化之中。民族文化不仅是民族语言活动的广大舞台,更是民族语言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动力。我们通常都承认,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发展、消亡而产生、发展、消亡的。其实,这句话中的“社会”应该理解为“社会文化”,才更加切合问题的实质。语言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历史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因此,无论是对语言历史的研究或语言现状的理解,都必须紧密结合说这种语言的人民的文化历史背景加以论析。
3.文化差异比较法
文化差异比较法是通过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在结构上和使用上的差异的研究来揭示产生差异的文化根源的方法。语言的民族差异是明显的、容易感知和容易引起关注的现象,因此不同语种之间的比较研究早就存在。比如19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和近世的对比语言学就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但是历史比较学的目的是建立语言谱系和构拟语言的早期状况,因此比较的对象仅限于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对比语言学的目的或者在于探讨语言的普遍现象,或者在于探讨有效的外语教学法,在研究中也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比较,但并不像文化语言学在研究语言差异时那样专注于文化精神方面差异的分析。文化语言学继承洪堡特关于语言和民族精神的关系的学说,认为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一个民族的精神特性和语言形式的结合极为密切,因而把分析不同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差异作为解释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的差异的原则性方法。在比较的对象上注重于不同结构类型或亲属关系较远的语种,在比较的方式上深入到文化精神的内在的层次(而不是止于一般的文化背景的描述),这使文化语言学的比较研究有别于其他语言学的比较和对比的研究。
4.文化心理揭示法
文化心理揭示法是对语言的结构和语言的使用中所隐含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和揭示的方法。语言是思维和表达的工具,思维和表达的基础是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因此无论语言还是言语都和社会的和个人的心理现象有密切的关系。语言学和心理学交叉渗透的结果已经产生了边缘性的心理语言和语言心理学。
尽管文化心理通常由一定的文化背景造成,但是由于人类的共性、文化的共性以及语言的共性,语言中的文化心理也有一些超越民族、种族或国界的共同性表现。我们把语言中具有共同性的文化心理称为共同文化心理,而把与之相对的,仅与某特定民族、种族或国家、区域相联系的语言文化心理称为特殊文化心理。
三、结语
中国文化语言学是本世纪8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以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为主旨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文化语言学的理论问题分别从关于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关于语言观、关于文化语言学的体系建设三个方面论述;文化语言学的具体方法有:文化思维认同法、文化背景考察法、文化差异比较法、文化心理揭示法四种方法。
参考文献:
[1]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2]吴国华.语言文化问题探索[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7年.
[3]伍铁平.语言和文化评论集[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4]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5]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论纲[J].北方论从.1988年第5期.
[6]陈建民.关于语言和文化研究的思考[J].汉语学习.1992年第4期.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理论;方法;探索
一、关于文化语言学的体系建设
1990年申小龙在《中国文化语言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一个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其特点是以人文主义语言观为理论基础,以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文化反思为理论背景,以汉语的人文性为理论核心,以语言文化功能的研究为主要任务,并建立了一个人文主义的语言学方法论系统。
近年来人们在文化语言学的对象、性质又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见解。戴昭铭《文化语言学的对象、任务和性质》一文将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区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的文化符号功能,即语言本身具有一种建构和保有文化传统的作用。二是语言与文化的“共变”关系,即在发展中的相互制约和影响。三是语言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
戴昭铭从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思辨出发认为文化语言学的性质有四个要素。第一,文化语言学是语言学。他不同意有的人把文化语言学说成是“(文化+语言)学,”说成是既不属于语言学,也不属于文化学的“关系学科”。他认为科学研究有时可以侧重于事物相互关系的考察,但考察的目的仍是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事物本身。文化语言学是语言学扩展领域和变革方法而形成的语言学科,仍应归属语言学。第二,文化语言学是解释性语言学。它要解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三,文化语言学是交叉性学科。第四,文化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不能认为只有文化语言学才是语言学。
二、文化语言学的具体方法
具体方法是方法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的实践方式,它表现为研究者对于研究客体的把握方式、处理方式和导出结论方式。在文化语言学方面,语言学家和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具体方法。比如陈建民提出的方法是:对比法、投影法、文化结构分析法、文化心理分析法;刑福义、周光庆等提出的方法是:实地参与考察法、共层背景比较法、整合外因分析法;申小龙提出的方法有:文化镜象法、文化参照法、常态分析法、多元解析法、心理分析法、异文化范畴借鉴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传统阐释法。然而文化语言学较为常用的具体方法可有以下几种:
1.文化思维认同法
“文化思维”是指具有类性的人类群体在文化建构中表现的倾向性思维。人类文化发源于人类的思维,同时又与人类思维在互相推动的状况中获得发展。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形式,又是思维的外化形式,语言结构类型上的特点必然具有这样的双重性:一方面,它是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特征的体现,受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构成一种思维框架,规范着民族文化思维的运作和发展。既然世界上众多民族的文化不是均衡同质的统一体,而是具有深刻差异的个体,那么其语言结构的特点必然与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的特征具有某种关联,如果能够结合对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的分析来认识本民族的语言结构,就可能获得对民族语言的更为深刻的认识。这里的“结合”就是认同,即既从民族文化思维出发分析语言,又使用语言分析落脚于对民族文化思维的分析。
2.文化背景考察法
语言植根于文化之中。民族文化不仅是民族语言活动的广大舞台,更是民族语言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动力。我们通常都承认,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发展、消亡而产生、发展、消亡的。其实,这句话中的“社会”应该理解为“社会文化”,才更加切合问题的实质。语言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历史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因此,无论是对语言历史的研究或语言现状的理解,都必须紧密结合说这种语言的人民的文化历史背景加以论析。
3.文化差异比较法
文化差异比较法是通过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在结构上和使用上的差异的研究来揭示产生差异的文化根源的方法。语言的民族差异是明显的、容易感知和容易引起关注的现象,因此不同语种之间的比较研究早就存在。比如19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和近世的对比语言学就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但是历史比较学的目的是建立语言谱系和构拟语言的早期状况,因此比较的对象仅限于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对比语言学的目的或者在于探讨语言的普遍现象,或者在于探讨有效的外语教学法,在研究中也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比较,但并不像文化语言学在研究语言差异时那样专注于文化精神方面差异的分析。文化语言学继承洪堡特关于语言和民族精神的关系的学说,认为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一个民族的精神特性和语言形式的结合极为密切,因而把分析不同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差异作为解释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的差异的原则性方法。在比较的对象上注重于不同结构类型或亲属关系较远的语种,在比较的方式上深入到文化精神的内在的层次(而不是止于一般的文化背景的描述),这使文化语言学的比较研究有别于其他语言学的比较和对比的研究。
4.文化心理揭示法
文化心理揭示法是对语言的结构和语言的使用中所隐含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和揭示的方法。语言是思维和表达的工具,思维和表达的基础是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因此无论语言还是言语都和社会的和个人的心理现象有密切的关系。语言学和心理学交叉渗透的结果已经产生了边缘性的心理语言和语言心理学。
尽管文化心理通常由一定的文化背景造成,但是由于人类的共性、文化的共性以及语言的共性,语言中的文化心理也有一些超越民族、种族或国界的共同性表现。我们把语言中具有共同性的文化心理称为共同文化心理,而把与之相对的,仅与某特定民族、种族或国家、区域相联系的语言文化心理称为特殊文化心理。
三、结语
中国文化语言学是本世纪8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以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为主旨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文化语言学的理论问题分别从关于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关于语言观、关于文化语言学的体系建设三个方面论述;文化语言学的具体方法有:文化思维认同法、文化背景考察法、文化差异比较法、文化心理揭示法四种方法。
参考文献:
[1]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2]吴国华.语言文化问题探索[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7年.
[3]伍铁平.语言和文化评论集[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4]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5]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论纲[J].北方论从.1988年第5期.
[6]陈建民.关于语言和文化研究的思考[J].汉语学习.199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