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教养只看这一点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有一次,某位知名主持人小的时候被他妈妈带着去一个富贵人家打麻将,到了吃饭的时候,女主人把家里珍藏的美味佳肴、鲍参翅肚都拿出来款待客人。
  他是第一次吃到鱼翅,于是惊奇道:“哇,真好吃,這是什么啊?”
  女主人微微地笑道:“这是粉丝。”她亲自又给他盛了一碗,说:“喜欢吃就多吃点噢。”
  后来,他成名后遇到很多饭局,他发现每次上了什么名贵食材,请客的主人往往都会大肆的向他宣传:“这是神户牛肉,这头牛每天要做按摩、听音乐,很罕有的,每斤要好几千呐!”


  他自己总结:“这就是有教养的有钱人和没素质的土豪的区别。有教养的人拿好东西招待你,是发自内心的想让你吃好喝好,让你高兴,而没教养的人他只是想让你领他的人情罢了。”
  有没有教养,就是看你会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懂不懂得换位思考。
  二
  记得有一次听讲座。
  来听课的人很少,到了结尾的时候,是问答环节,一个学生提完问之后,讲师问他叫怎么称呼。
  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名字,讲师没有听清,又问了他一边名字,那个学生说:“没事,没有人会在意,我的名字不重要。”
  那个讲师苦笑了一下,就没有再问了。
  然而,有一个牛津大学的教授到北大来讲座,也是到了问答环节。一个学生提完问之后,教授问他叫怎么称呼。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教授没有听清,又问了他一遍名字,那个学生说:“没事,不重要,没有谁会在意。”教授非常认真的看着他,说:“我在意,对我很重要!”
  顷刻,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都向教授投去钦羡的眼光。
  同样的情况,不同的人去做,展现的效果完全不同。
  三
  母亲从小对我影响很深。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快要吃饭了,一个乞丐到家里来讨钱。
  母亲进入房内,拿了一些零钱给他,乞丐却忽然不要钱了,望着我们摆到桌子上面可口的饭菜一个劲的吞口水。
  母亲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张罗他坐下,示意他和我们一起吃。
  他不肯坐,因为他身上非常脏,怕把我家里的凳子弄脏了。母亲安慰他说没事,脏了擦擦就行。
  但是他还是不肯坐,没有办法,母亲只得盛了一大盆饭菜给他,他接过饭菜,蹲到屋外的角落,狼吞虎咽起来。
  母亲看不过去,拿了一把小凳子并且垫了一张纸给他,要他坐,他接过凳子的那一刹那,我很明显看到两行眼泪从他脏乎乎的脸上滚落下来。
  他边哭边吃饭,眼泪都落到了饭碗里面。
  他说自己是河南人,从河南到湖南走了大半年,一般去别人家里乞讨都会被赶出来,更别说留他吃饭还这么尊敬他了。这让他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家,一时没有忍住,才留下眼泪。
  趁他吃饭的时候,母亲偷偷把他不肯收的零钱,放到了他的蛇皮袋里。走的时候,他送了一个崭新的拨浪鼓给我,我至今都不明白为什么他会把拨浪鼓随身带在身上。
  那个拨浪鼓陪伴了我整个童年。
  倪早菊荐自《文萃报》2016年12月3日
其他文献
高房价等经济压力掩盖了当前人们生活的另一面:一定程度上,我们已经进入了宽裕时代。  国庆长假,我们把一些东西带回老家。这其中,有吃不了的粮油——上班族在家开火少,消耗不动;有过时淘汰的衣服——大城市里潮流变化快,总要添点新衣服装点门面。对于前者,父亲说,这些东西我们也吃不动,上次单位发的一袋面才下了半袋。对于后者,母亲说,旧衣服农村的亲戚也不要,人家宁肯便宜点买新的。  现在一部分人仍然吃不饱,一
期刊
我有一个在北京做幼教项目的朋友,经常要赶早到全国许多城市跑业务。这天一大早,我习惯性地开始刷微信朋友圈,果然看到了他这么一段文字:  上气不接下气地赶上最早的一班列车,后背全湿透了。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座位,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大爷已经坐在那里。  “大爷,您不是这个座位的票吧?”  “嗯,走得急,买的站票。赶上哪个就坐哪个吧。”  “大爷,您到哪儿下车啊?”  “没多远,石家庄。运气不错,车都快开了,
期刊
大家争论问题,有一位,坏毛病,总要从对手群中挑出个厚道的来斥问:“读过几本书呀,你就说话!”这世上有些话,似乎谁先抢到嘴里谁就占了优势,比如“您这是诡辩”,“您这人虚伪”,“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呀”——不说理,先定性,置人于越反驳越要得其印证的地位,此谓“强人”。  问题是读过几本书才能说话呢?有标准没有?一百本还是一万本?厚道的人不善反诘,强人于是屡战屡“胜”。其实呢,谁心里都明白,这叫虚张声势,还
期刊
有一天,我和一位朋友上街,前面走着一对夫妇,领着一个小孩子。从外表上看,他们一家人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突然,小孩子打了个喷嚏,我低声对朋友说:“他们是回国探亲的华人。”朋友忙问我:“你猜测的根据是什么?”我告诉他:“就凭小孩子打喷嚏。美国的小朋友打喷嚏用胳膊肘遮住鼻子,就这么简单!”朋友有点疑惑:“美国人在学校里还教怎样打喷嚏?”就是这么一个喷嚏,引起了我对美国教育的兴趣。  首先,孔子追求的“有
期刊
轻易被感动,轻易被激怒,轻易被吓住,轻易被诱导……当下横亘在人群中最幽深的分野,已经不是信息多寡所形成的“知沟”,而是判断力强弱所分化出的“智沟”。  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应学会守脑如玉。  一  一天,苏格拉底上课时,从短袍中掏出一个苹果:“大家集中精力,嗅闻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举着苹果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道?”  几位同学回答:“我闻到了,淡淡的苹果香味!”  其
期刊
写书是为防止一段历史被沉埋  写《历史的绝笔》其实有点偶然。这些年我一直在做采访,与许多名人有过交往,保留了大量名人书信。这些信能留下来,还是有点侥幸的。首先,“文革”时我被抄家,私人信件都被抄走了,后来退还了一部分,但搞丢了不少;其次,我是国内最早使用碎纸机的作家,因为每天收到的信太多了,最多一天30多封,对不那么重要的信,看过也就销毁了。  我有30多个铁皮档案箱,专门用来存放创作档案。去年准
期刊
“疾恶如仇”,字面的理解应当是对于邪恶的东西,对于邪恶的人,就像见到仇人般的感觉。对于仇人的态度自然是厌恶、抵制、反抗乃至铲除。  疾恶如仇的人,肯定不是邪恶之人,也不是在正直、正派、善良的人與邪恶的人之间左右摇摆、态度暧昧的人。能“疾恶”,肯定有长期的、良好的道德养成,肯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肯定能识别正确与错误、善良与邪恶,对于“恶”的内涵、外延、种类,对于各种邪恶的危害,都是十
期刊
马未都有一次提到家里的一个保姆,挺有意思:她有时会偷偷拿他家的东西,也不拿值钱的,就是一头蒜、两片姜、半瓶花生米什么的。马老师发现后,就跟保姆说:你喜欢或者需要什么,说一声再拿就不为过,反正有些东西我也用不完。但保姆不说,也不改,该拿还是悄悄拿。  这让马老师很烦,而且不放心,万一哪天顺走一件文物呢?所以,不敢再用。  对保姆的行为,马老师表示不解:干吗要这样呢?  其实保姆的心态不难理解:反正你
期刊
在搞一项面对高中生的“语文学习现状问卷调查”的时候,我加进了一个填空题——“语文,是写给( )的情书”,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填空。  调查结果出来了。我将那道填空题答案简单做了一下归类,大致有以下五类:  一、崇高类:“世界”“圣贤”“未来”……  二、功利类:“老师”“高考”“试卷”……  三、混沌类:“纸张”“那人”“课外”……  四、谐谑类:“美女”“帅哥”“个人”……  五、靠谱类:
期刊
十年前,在成都认识了一位跑文教的女记者,情投意合之下认她作了干女儿。有一年,想拜托她一件事:碰到或找到山村或偏乡地方的贫穷女孩子,我愿意资助一到三位去念中学或大学,或由中学一直念完大专毕业。想是记者生涯忙碌,催了一回也没获得回音,徒乎奈何。  去年偶然间读到一则消息,歌唱家费玉清“捡了二十颗珍珠”,不禁大声赞好!  为什么叫“捡珍珠”?很多会读书的孩子因贫穷而失学,有如珍珠被扔进垃圾桶,努力把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