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不单是政府责任,还是学校行为。学校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被动配合,而应主动作为,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线,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以质量的均衡为重点,努力从“认识、制度、师资、质量”等四方面开展推进工作。
[关键词]均衡 发展 推进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点,教育部曾多次发文提出具体实施意见(教基【2005】9号、教基【2010】1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也有重点强调,且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均衡发展一般情况下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推进,由于宏观、中观层面主要由政府推动,力度较大,加上媒体的宣传,因此,在教職工中容易造成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上级的事,学校只要配合即可。作为微观层面的学校,我认为在这方面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被动配合,而应主动作为。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线,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以质量的均衡为重点,扎实做好如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认识先行
认识决定行动。因此,学校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在全体教职工中加深理解,形成共识,明确责任。教育均衡,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是追求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公平。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关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答记者问时语重心长的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教育均衡发展的追求可简单理解为“办好每一所学校和教好每一个学生”。 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全社会应共同努力。《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因此,教育均衡发展不单是政府行为,还是学校行为和教师行为,不过是给力点不同而已。
二、制度保障
从制度层面保证教育均衡发展,是每个学校必须做的,也是效果比较好的,学校在认真贯彻上级有关教育均衡政策和规范办学的基础上,要根据校情制定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所有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并严格执行。如:义务教育阶段不以任何名义办重点班,以保证班级生源的均衡;各年段、班级在师资配备时做到平衡搭配,以保证班级教师的均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独立编班、不歧视,对生活困难学生建立助学金制度,以保证对弱势群体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建立不同的评价制度,以保证对学生的评价公平、合理;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开发选修课、校本课,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加强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以解决同一备课组间教师不够平衡问题;不随意接收外校学生和把本校学生批准到外校借读,努力遏制“有权、有钱,就能上好学校”的不正择校之风,以树立教育良好社会形象。涉及教育均衡的校内制度不止这些,制度制定后,关键是要抓落实和执行,不能只停留在制度汇编里或墙上,学校一定要从他律变成自律,科学合理的制度一旦制定,也不能由于领导的更迭而变动,当然国家大政策有作调整,学校制度也应作相应调整,学校党组织、工会、家长委员会应该成为制度执行的监督者。
三、师资建设
在一所学校学生无论编到哪个班,无论谁来教,都能健康成长,那么这所学校可以说做到了质量、结果的均衡。要达到这种境界,最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整体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永恒的主题,只有师资队伍在高位上的均衡,才有学生教育的均衡。教师首先要有责任心,要敬业不懈怠。其次要有爱心,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学生,对学生应“一视同仁”,尤其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差生”要“不抛弃,不放弃”,对残疾和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更应“关爱有加”,要做到不同类别的学生都能共同进步。第三要有较高的教育艺术和教学水平,能对差异的学生做到“教育兼容”、“因材施教”。第四要不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师德教育,防止教师队伍中“庸、懒、散”现象的出现。第五要提高教师职业的门槛和专业化水平,同时要落实教师相关待遇。但不管怎么打造,队伍中个体不平衡的现象总是存在的,所以学校还要关注各年段教师的科学均衡调配,不要眼睛只盯住毕业班,而应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优秀班主任合理均衡分配到各年段,让各年段、各班级、各学科都有把关者、领头人,还要考虑年龄、性别结构,同时尽量实现循环教学。学校还应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风气,为不同年龄段的老师提供发展平台,努力缩小教师间教学水平差异,整体提升队伍的素质。
四、质量提升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不但要注意过程均衡,还要追求结果均衡,结果均衡必须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来实现,没有质量的教育均衡是低层次的均衡,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因此,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纲要》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作了较详尽的阐述:“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当前,学校应认真贯彻《纲要》精神,以人的培养和发展为目标,努力改变以升学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质量观和评价观。规范办学,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聚焦课堂,建立互动、启发、导学的教学方式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减少重复训练,提高课堂效率。认真落实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制度,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同时,尊重学生差异,注重特色办学或特色课程的开发,使学生个性和潜能得到重视和发展,使每个学生得到最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注重一辈子”的教育就是高质量的教育。
总之,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科学发展的体现,既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政策。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大有可为,也责无旁贷。只要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均衡发展的教育愿景,定将逐步实现。
(作者单位:厦门市大同中学)
[关键词]均衡 发展 推进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点,教育部曾多次发文提出具体实施意见(教基【2005】9号、教基【2010】1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也有重点强调,且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均衡发展一般情况下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推进,由于宏观、中观层面主要由政府推动,力度较大,加上媒体的宣传,因此,在教職工中容易造成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上级的事,学校只要配合即可。作为微观层面的学校,我认为在这方面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被动配合,而应主动作为。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线,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以质量的均衡为重点,扎实做好如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认识先行
认识决定行动。因此,学校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在全体教职工中加深理解,形成共识,明确责任。教育均衡,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是追求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公平。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关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答记者问时语重心长的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教育均衡发展的追求可简单理解为“办好每一所学校和教好每一个学生”。 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全社会应共同努力。《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因此,教育均衡发展不单是政府行为,还是学校行为和教师行为,不过是给力点不同而已。
二、制度保障
从制度层面保证教育均衡发展,是每个学校必须做的,也是效果比较好的,学校在认真贯彻上级有关教育均衡政策和规范办学的基础上,要根据校情制定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所有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并严格执行。如:义务教育阶段不以任何名义办重点班,以保证班级生源的均衡;各年段、班级在师资配备时做到平衡搭配,以保证班级教师的均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独立编班、不歧视,对生活困难学生建立助学金制度,以保证对弱势群体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建立不同的评价制度,以保证对学生的评价公平、合理;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开发选修课、校本课,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加强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以解决同一备课组间教师不够平衡问题;不随意接收外校学生和把本校学生批准到外校借读,努力遏制“有权、有钱,就能上好学校”的不正择校之风,以树立教育良好社会形象。涉及教育均衡的校内制度不止这些,制度制定后,关键是要抓落实和执行,不能只停留在制度汇编里或墙上,学校一定要从他律变成自律,科学合理的制度一旦制定,也不能由于领导的更迭而变动,当然国家大政策有作调整,学校制度也应作相应调整,学校党组织、工会、家长委员会应该成为制度执行的监督者。
三、师资建设
在一所学校学生无论编到哪个班,无论谁来教,都能健康成长,那么这所学校可以说做到了质量、结果的均衡。要达到这种境界,最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整体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永恒的主题,只有师资队伍在高位上的均衡,才有学生教育的均衡。教师首先要有责任心,要敬业不懈怠。其次要有爱心,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学生,对学生应“一视同仁”,尤其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差生”要“不抛弃,不放弃”,对残疾和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更应“关爱有加”,要做到不同类别的学生都能共同进步。第三要有较高的教育艺术和教学水平,能对差异的学生做到“教育兼容”、“因材施教”。第四要不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师德教育,防止教师队伍中“庸、懒、散”现象的出现。第五要提高教师职业的门槛和专业化水平,同时要落实教师相关待遇。但不管怎么打造,队伍中个体不平衡的现象总是存在的,所以学校还要关注各年段教师的科学均衡调配,不要眼睛只盯住毕业班,而应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优秀班主任合理均衡分配到各年段,让各年段、各班级、各学科都有把关者、领头人,还要考虑年龄、性别结构,同时尽量实现循环教学。学校还应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风气,为不同年龄段的老师提供发展平台,努力缩小教师间教学水平差异,整体提升队伍的素质。
四、质量提升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不但要注意过程均衡,还要追求结果均衡,结果均衡必须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来实现,没有质量的教育均衡是低层次的均衡,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因此,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纲要》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作了较详尽的阐述:“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当前,学校应认真贯彻《纲要》精神,以人的培养和发展为目标,努力改变以升学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质量观和评价观。规范办学,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聚焦课堂,建立互动、启发、导学的教学方式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减少重复训练,提高课堂效率。认真落实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制度,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同时,尊重学生差异,注重特色办学或特色课程的开发,使学生个性和潜能得到重视和发展,使每个学生得到最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注重一辈子”的教育就是高质量的教育。
总之,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科学发展的体现,既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政策。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大有可为,也责无旁贷。只要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均衡发展的教育愿景,定将逐步实现。
(作者单位:厦门市大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