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视角下《死于威尼斯》中的水域空间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lv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和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空间理论和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的“超空间”概念,从物质、精神、社会空间以及“第三空间”来解读《死于威尼斯》中的水域空间——海洋和河流。文中的水域空间不仅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更能反映出小说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两种水域在社会层面呈现出了“世纪末”西方世界的多重危机以及作者通过文本构建寻找精神解脱的悲观结论。
   关键词:空间理论 《死于威尼斯》 托马斯·曼 河流 海洋
  《死于威尼斯》(Der Tod in Venedig①)作为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Thomas·Mann)早期创作阶段结束的标志,以它丰富的内容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极具名望的作家——阿申巴赫(Gustav von Aschenbach)因身体原因,偶然决定前往威尼斯享受一个愉快的度假。在威尼斯,他偶遇了一位如希腊神话中美得不可方物的少年——塔奇奥(Tadzio),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迷恋上他。阿申巴赫近乎疯狂地贪恋着少年的美,但始终没有与塔奇奥展开更加深入的交流。随着瘟疫蔓延,阿申巴赫因塔奇奥而选择继续停留于此,最终溘然长逝于海滩。
  当前已有研究中对文本的空间意象讨论却鲜有提及。《死于威尼斯》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大名鼎鼎的“水城”威尼斯,错综复杂的河道不仅传播了致死的瘟病,而且让阿申巴赫囿于混乱矛盾的处境之中;开阔的海洋不仅是游客们自得其乐的场所,也是阿申巴赫欣赏心爱之人的地方。随着近年来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空间不再只是故事发展的背景和“舞台”,也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文本空间和情感空间;空间的社会属性,空间与权力、性别和身体的关系都得到了新的理解和审视(陈丽,2020)。透过文本中出现的空间属性,我们可以审视文学作品中重复出现的空间意象,并由此挖掘其空间属性意义。
  本研究借助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在福柯和詹明信的相关理论补充下,从物质,精神和社会空间三个层面来解读文本中两种水域空间的隐喻内涵以及投射到社会层面的思考。
  一.物理水域空间的存在形式:河流与海洋
  根据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Space)中所主张的空间理论,物理空间指的是最直接,也是最表层的“第一层”可感知的空间,它是现实存在的。(Lefebvre,1991)而文章中主要的物理空间载体就是地理景观——即水域空间。
  河流水域和海洋水域是整篇小说重要的地理背景。“乞丐们向他纠缠不休,河道上散发着恶浊的气味,他连呼吸也感到不舒畅。”(53)“河水拍击着木头和石块,汩汩作声;声音在幽静的,曲曲折折的水道中回荡。”(86)多重感官的体验之下,河水对我们的旅人而言并非一个美好的体验,阿申巴赫在河道中的迷茫穿行代表着本人理性意识的混乱。而海洋水域的描写中往往被寄予着快乐的感受:“海滩的景色像往常一样给他以欢娱之感。”(45)小说在海洋水域的推动之下实现了情节的高潮与转变,随着艺术家前往海洋的频率越来越高,艺术家在爱恋过程中也逐渐心甘情愿地享受世俗快乐。
  值得注意的是,《死于威尼斯》中除了存在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还包括非现实的“第三空间”。这种非现实的空间其功能更多在于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塑造。詹明信(Jameson)提出的“超空间”概念就是指的对于现实世界加以非真实化(Jameson,1991)。
  在候车时,阿申巴赫观察那个奇怪的陌生人后,他突然看见“看到了热带地区烟雾弥漫天空下一片沼泽。”“这是一片古老的荒原,布滿了岛屿、沼泽和淤泥冲积的河道。”(7)陌生人的出现一方面助推了阿申巴赫的威尼斯之行;另一方面他令阿申巴赫“看”到阴森的河道,奇异的花草丛林,这奇幻的画面让阿申巴赫“感到内心因恐惧和神秘的渴望而颤动”(7),阿申巴赫的精神根基从见到这位陌生人开始发生松动,他感到刺激的渴望,这种原始的冲动损伤了他的理性精神,怪异的幻觉也暗示着主人公旅途的凶多吉少。
  同时,当后来阿申巴赫迷恋上塔奇奥之后,他醉心于精神美的体验,他的内心开始交织出虚构的画面:“在枝丛茂密的大树脚下,清澈的小溪淙淙地流着”(69)阿申巴赫心中浮现出古希腊的场景,即苏格拉底与菲德拉斯之间的谈话。他将自己与塔奇奥的关系模拟为古希腊的两人之间的暧昧关系。当苏格拉底与菲德拉斯关于情欲和德行展开谈话时,阿申巴赫意识到他只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把塔奇奥当作神像一样爱慕和尊敬,这种对于美的渴望是自古以来存在的,求爱的神圣性和合理性使他顺理成章地不再将理智和逻辑奉为圭臬,从而进一步拜倒在美的诱惑下,阿申巴赫精神意识的混乱和迷茫由此凸显而出。
  二.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水域存在
  1.死亡之河
  列斐伏尔认为,精神空间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数学)构造,是一种“加密的现实”。(Lefebvre,1991)在文学研究中,精神空间表现为角色心理活动、心理变化和意识活动的空间。(精神空间的特征)河流水域除了影响角色的心理变化以外,还充当着多重内涵和隐喻的载体。著名学者福柯说:“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种虚无的空间,其实,我们可以在其中安置各种个体和事物。我们并不生活于一种虚无的内部,它可以被涂上各种各样亮度不等的色彩。”(Foucault, 1972-1977:63-77)河流水域是传播霍乱从而导致阿申巴赫死亡的存在,也是导致他精神动摇的重要因素。
  阿申巴赫的死亡就并非偶然,经后来医学研究发现,霍乱病菌具有作为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通过食物与水传播的特征。而威尼斯狭窄的水道是传播瘟疫的绝佳途径,湿热的夏季,濡湿的空气,整座城市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同时作者在小说中会不时突出悲剧色彩(Andreas Bloedorn/Friedhelm Marx (Hg.),2015:127),不安的阴影从旅途的开始就笼罩在河流水域。当阿申巴赫第一次踏上威尼斯城内的河流时,文章对摆渡船的刻画:“船身漆成一种特殊的黑色,世界上只有棺木才能同它相比。”(30)就突出了死亡的氛围。   随后在他尾随塔奇奥的过程中,更是迷失在错综复杂的水道和小巷。“迷宫般的街道、水道、小桥和空地彼此都很相似,他不知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也辨不出东南西北的方向。”(110)在纵横交错的城内水域,本就岌岌可危的理性精神进一步迷失和动摇。如今真正重要的东西只有塔奇奥一人,为了追随心爱之人,他在杂乱无序的城市中迷失方向,他的精神也在暗恋过程中变得烦躁、纠结。他身上的道德坚定性荡然无存,最终成为了臣服于诱惑的阶下囚,他因沉醉于爱恋而变得意志软弱,他从英雄式的人物转变为弱者(沈南洋,2021:1-3)。
  列斐伏尔认为,社会空间是物质空间和心理空间融合的产物。(Lefebvre,1991)社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小说创作的社会大环境以及历史背景,他们会不自觉地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融入小说文本和内涵。结合当时小说的创作背景,混乱无序的河道是“世纪末”(fin de siècle)时期(1900年前后)危机重重的西方世界在文本中的投射。
  当时,工业生产效率的飞速提高和社会发展的变迁使“世纪末”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在多重危机下趋于混乱和动荡,大众心理充斥着不安全感和危机感。人们为了物质利益可以隐藏肮脏的秘密,做着隐秘的勾当,但“瘟疫”已经在悄然蔓延,人们的精神世界遭到现实的荼毒和崩坏。如同小说中面对疫情的逐渐蔓延,当地人为了利益选择“隐瞒真相”,原本到此旅行的游客被迫放弃旅途从而选择“失声沉默”,阿申巴赫却为了追求美而“不惧死亡”。三种不同的选择在社会空间的层面上分别反映出工业时代背景下的盲目追求发展的商人们,迫于现实而失声的大众,以及反叛传统价值取向而最终消亡的边缘人。脏乱曲折的河流正是现实背景延伸到文本内部的体现,而瘟疫则被赋予了集体性的时代意义。
  2.极乐之海
  大海在文本中是非理性的意象。如福柯在《水与疯狂》中所提及的那样:“非理性自古以来就属于水,更确切地讲,属于汪洋大海,浩瀚无际,动荡不安,变化无穷,却只留下淡淡的痕迹与浪花,无论是狂涛骇浪还是风平浪静,大海永远是无路之途。”(Foucault,2003)这片让人欢乐的水域,它反映着非理性的愉悦。对阿申巴赫而言,大海这片水域是极乐之地,但它所带来的欢愉是虚幻、不真实的,最后它更是阿申巴赫死亡和精神解脱的见证。
  小说中,大海营造的氛围是美好的。当阿申巴赫第一次到达威尼斯,大海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又一次看到那令人叹赏不已的登陆地点”,“海岸边矗立着刻有狮子和圣像的柱子”(28)。海边华丽的建筑,适合休憩的沙滩,这一却都符合他的幻想——好好度一个假,恢复自己的精力。
  精神空間表现为角色心理活动、心理变化和意识活动的空间。在一片祥和欢乐的背后大海水域隐含着阿申巴赫精神变化的过程——对爱情的耽溺。当阿申巴赫第一次目睹塔奇奥的美貌时,“他穿着一件英国的海员上衣”(39)。这位少年从开始就和大海有着紧密的联系,他登场的着装也反映着大海的精神和特性。他身上充斥着一如大海般的精神美,少男的美让原本陷入创作困境的阿申巴赫享受到了精神被浇灌的快感。在阿申巴赫对禁忌之恋的步步试探中,他逐渐坠入永劫不复的情网。
  当阿申巴赫第一次纠结是否要离开威尼斯城时,他的理性精神还在提醒着他的道德观念和创作使命。他深知大海虽然可以使他的心灵重归质朴的境界,但他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是与此相悖的。正当他思考清静无为与尽善尽美之间的矛盾时,大海向他投来了命运的馈赠。“当他从无垠的远方收住视线定神看时,原来是那个俊美的少年从左面沿沙滩向他走来了。”(47)这一次在海滩的相遇给了阿申巴赫继续停留在威尼斯城的借口。原本工作带给他的快乐如今已无法与爱情相提并论,大海是间接诱惑阿申巴赫一步步坠入情网的帮凶,它使原本具有高度道德感的艺术家逐渐堕落,理性之火在精神快感面前逐渐黯淡。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阿申巴赫的死亡与海洋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大海是目睹他最终死亡结局的见证者。随着塔奇奥一家即将离开,他变得气急败坏,满足他精神享受的塔奇奥即将离他而去。完美的少年如今变成了害人的毒瘾,当阿申巴赫无法再次获得精神享受时,精神乐园的颓废加速了他走向死亡的结局。海洋也从原本“一度曾是闹盈盈,热腾腾的”变得“现在却显得满目凄凉,无人问津。”(115)之前在海滨的欢声笑语如今荡然无存,阿申巴赫的生命也在这种变化之中走向完结。但在海边死亡的过程,他并非是痛苦的,他在观察塔奇奥行为的过程中逐渐失去生命力,“脸上显出一种软弱无力的、沉思的、昏昏欲睡的表情”(117)。阿申巴赫在对塔奇奥的向往的过程中,心甘情愿地走向死亡,这时对于阿申巴赫来说,死亡并非是痛苦的折磨,反而是解决他精神困境的出路。
  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来看,海洋被作者赋予了尝试解决时代困境的隐喻内涵。阿申巴赫深知自己对于塔奇奥的追求是不符合主流价值的,他在道德谴责和爱情享受中不断徘徊,而当死亡找上他时,他的矛盾状态就此画上句号。在某种意义上,他的死亡是充满愉悦和希望的新生,是在以海洋为意象的象征世界里获得的一种形而上的解脱。(毛亚斌,2019:18-22)在疫病蔓延以及他对自身卫生不注意的情况下,阿申巴赫的死亡是必然的。而在集体性的社会背景下,人们面对精神绝路,唯有死亡能够冲破精神的困境,带领走向新生和救赎。大海从有形的意象被解构成普世的价值和精神,阿申巴赫在海边逝去是一种积极的死亡,在死亡中获得了新生。个体的死亡虽然解决了个体的精神痛苦,但从社会整体来看,这种悲观的处事态度并不适用。这种悲观的“解脱哲学”体现出了作者反潮流的社会价值表达,通过死亡的结局反思西方精神世界。
  河流水域和海洋水域在密切联系的同时也极具差异感。从“河流”前往命中必然死亡的地点,再在“海边”享受假期的愉快,欣赏暗恋之人的美好,随后在“河道小巷”中迷失自我,最后在虚幻的“海滩”猝然长逝,获得精神的解脱。整部作品在水域环境的塑造上十分成功,结合空间理论的社会属性视角,文中个体所面临的困境赋予群体性的意义,艺术家个人的内心冲突更是时代背景下西方民众们所面临的精神困境,文中在解决困境的问题上,给出了死亡的悲观答复。   参考文献
  [1]Andreas Bloedorn/Friedhelm Marx (Hg.): Thomas Mann Handbuch. Leben–Werk– Wirkung. Stuttgart 2015. S. 126-129.
  [2]Ariès, Phillipe.Studien zur Geschichte des Todes im Abendland [M].München: dtv.1981.
  [3]Foucault, M(1980)‘Questions on Geography’,in C. Gordon(ed.), Power / 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63-77
  [4]Jameson, F.1991.Postmodernism,or,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5]Karthaus,Ulrich.Thomas Mann[M].Stuttgart:Reclam,1994.
  [6]Lefebver,Henri.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 Donald Nicholson Smith[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1991.
  [7]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M].钱鸿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8]陈丽著.空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9]沈南洋.从患病到死亡——《死于威尼斯》中“疾病”“死亡”与“艺术”主题研究[J].品位·经典,2021(1):1-3.
  [10][法]米歇尔·福柯,杜小真譯:《福柯集·水与疯狂》[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年版.
  [11]毛亚斌.从体质退化到文明危机——《死于威尼斯》中的疾病话语[J].德语人文研究,2019(1):18-22.
  注 释
  ①本文选取的小说版本出自《死于威尼斯》,钱鸿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本文对作品的引用均出自此文献,后标的数字系该书页码.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阿来继《尘埃落定》之后的又一部長篇巨著《机村史诗》(六部曲),日前由浙江文艺出版社重磅推出。《机村史诗》(六部曲),依序由《随风飘散》《天火》《达瑟与达戈》《荒芜》《轻雷》《空山》六部相对独立又彼此衔联的小长篇,以及六则关于新事物的故事和六则描写与新社会相适应或不相适应的人物的故事组成,是用花瓣式架构编织的关于一座藏族村庄的当代编年史。距《空山》初版已过去十几年。此番再版,以“机村史诗”的名字,以
期刊
梁晓声最新长篇小说《人世间》(三卷本)日前在北京首发,该书一百一十五万字,历经数年创作完成。《人世间》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作品立足底层,坚持平民视角,抒写草根青年的奋斗和拼搏。梁晓声在创作中站在沉默的大多数一边,深刻體察普通人的生活,精妙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主人
期刊
内容摘要:作品《北鸢》以冯、卢两大家族的兴衰沉浮为线索,深入描写了民国时代风云变化,动荡流离的历史进程。在作品中,女性作为全新的历史主体出场,并在小说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作者在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角色塑造及命运走向,本文将分为苦难和救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   关键词:《北鸢》 葛亮 女性叙事  “这就是大时代,总有一方可以容纳华美而落拓的碎裂。”①葛亮从《谜鸦》《七声》开始,着力在编织好的城市网络
期刊
文学究竟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文学里有一种东西我是知道的,就是文学来自叙述,而叙述的力量是什么我恰好知道一些,我就说说什么是叙述的力量。  我举几个例子。第一个来自现在西班牙的一位作家哈维尔·马里亚斯的书,他有一部小说《如此苍白的心》,叙述一上来就让我吃了一惊。他写一个女孩,度完蜜月回来。当然已经不是女孩了,已经结婚了。她没有任何理由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就自杀了,她家是一个富有的家庭,当时她的父亲在宴
期刊
内容摘要:《瓦解》讲述了部落英雄奥贡喀沃的悲剧故事,主人公为了摆脱怯懦的伦理身份,不得不无数次在两难困境中做出伦理选择,但他无法改变部落瓦解的残酷现实,最终选择自杀。本文拟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出发,旨在分析《瓦解》中蕴含的伦理因素,探讨奥贡卡沃伦理悲剧的原因及启迪。   关键词:《瓦解》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悲剧 伦理选择 启迪  钦努阿·阿契贝(Chinua Achebe, 1930-2013)
期刊
内容摘要:刘勰《文心雕龙》的“序志”篇写作动机之一就是对当时文论的批判。同样的,当今中国文论领域,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改革开放后,西方思潮不断涌入,中国的文论研究失去了很多其本该拥有的宝贵财富,对传统文学理论重视不够。随之而来的就是在世界文论领域中话语权的缺失,因为没有民族的当然也就没有世界的。所以,发掘包括《文心雕龙》在内的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也必然就成为掌握话语权、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期刊
内容摘要:《杀死一只知更鸟》是当代美国著名作家哈珀·李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白人律师阿提克斯·芬奇为被指控为强奸犯的黑人汤姆·罗宾逊辩护但最终失败的故事。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隐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象征手法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应用,揭示美国黑人的辛酸生活,揭露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迫害和种族歧视。   关键词:《杀死一只知更
期刊
内容摘要:《离婚》是老舍的一部代表性长篇小说,围绕着婚姻问题,描写了不同身份、性格的小市民的悲欢离合。小说借助男性视角,为我们折射出不同女性的婚姻形象。本文试图从《离婚》中主要女性大相径庭的性格特点中归纳出她们在婚姻家庭中所扮演角色的形象共同点,探求心理意识的共同点及其产生的缘由。   关键词:老舍 《离婚》 女性书写  老舍是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家之一,《离婚》是他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老舍围绕婚姻问
期刊
内容摘要:《水手比利·巴德》是赫曼·梅尔维尔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内容来源于生活和历史却又超脱于现实。比利·巴德的故事涉及正义与法律、天真与罪恶的冲突。比利·巴德的死展现了正义与纯真的破灭,它在本质上是一个以悲剧为内核的故事。本文力图分析《水手比利·巴德》正义与纯真的悲剧背后的意味,展现梅尔维尔对社会与人性的洞察。   关键词:比利·巴德 正义 纯真 悲剧  赫曼·梅尔维尔在纽约海关做了十九年的稽查员
期刊
内容摘要:《济南的冬天》称得上是一篇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写景散文名篇,多种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都将其选作重点课文,而被誉为其“姊妹篇”的《济南的秋天》一直未能入选。这两篇文章所写地域相同、景物相似,但开篇方式及所定基调、结构安排及所写景物、语言表达及意象特点却很不相同。   关键词:《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秋天》 比较  《济南的冬天》称得上是一篇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写景散文名篇,多种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都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