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37-01
问题:北师大版九年级上2007年版例2 新华商场销售某种冰箱,每台进货价为2500元。市场调查表明:当销售价为2900元时,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而当销售价每降低50元时,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商场要想使这种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达到5000元,每天冰箱的定价应为多少?
G.波利亚怎样解题表中第一步是:你必须理解题目。未知量是什么?已知数据是什么?条件是什么?[1]因此先要求学生独立审题然后问:通过审题你知道了那些信息?让学生答,如不完整让他再审题直到将所有信息答完整。追问:此题求什么?学生作答。通过此问答让学生体会如何审题,训练提高数学学困生审题能力。
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在名著《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一书中曾论及数学的一个特征:数学是由简单明了的事项一步一步地发展而来,所以,只要学习数学的人老老实实地、一步一步地去理解,并同时记住其要点,以备以后之需用,就一定能理解其全部内容.就是说,若理解了第一步,就必然能理解第二步,理解了第一步、第二步,就必然能理解第三步.这好比梯子的阶级,在登梯子时,一级一级地往上登,无论多小的人,只要他的腿长足以跨过一级阶梯,就一定能从第一级登上第二级,从第二级登上第三级、第四级,…….这时,只不过是反复地做同一件事,故不管谁都应该会做。
这以理论我根据追问:你想怎么做此题?学生问?题中有售价2900元怎么还问售价?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常识错误的过程。[2]因此我没有指出他的分析哪有问题而是说:那你算算利润是否为5000元。他通过计算说:才3200元不到5000元。
我问:如果你是销售科经理你该怎么办?让他置身于题目的现实背景中去考虑问题。他很自然的答:多卖。我让他再一次审题。他将“当销售价为2900元时,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而当销售价每降低50元时,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加重语气又读了一边说:我明白了,拿起笔算起来。(2900-50-2500)(8+4)=4200不行,(2900-100-2500)(8+8)=4800也不行,(2900-150-2500)(8+12)=5000行了,我终于算出来了,定价2750元。成就感溢于言表。我及时称赞道不错终于成功了。
《数学课程成标准》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能再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景中的等量关系”。这一学生的做法还不能很熟悉地用字母表示数。然后我追问如果每降10元多售1台你是不是得算很长时间?他说也是。我问:你试试换一种解法?我引导每降低50元,他嘟囔着降1个50元,降2个,降3个,降多少个50元呢?噢我明白了,设降x个50元。我说你试着做吧。设降x个50元,定价就是(2900-50x)元,共卖(8+4x)件,利润是(2900-50x-2500)乘以件数(8+4x)等于5000元。(2900-50x-2500)(8+4x)=5000。x=3,定价为2900-150=2750元。
我鼓励一番又追问:你可以再换一种设未知数的方法么?他说可以设降x元,可是我怎么知道多售出几个4台?我说:你再审题看看要想知道多售出几个4台,需要知道什么内容?他审题后说:需知道降了多少个50元,知道了。(2900-x-2500)
8+×4=5000解得x=150,定价2750元。
我兴奋地说:你太棒了,还有第三种设法么?他被成就感包围着很自信的说:直接设定价为x元。可这怎么表示降了几个50元?我引导说:要想知道降了几个50元,需要知道什么?知道降了多少元,我知道了降(2900-x)元,(x-2500)
8+×4=5000,解得x=2750答略。
数学学困生在学习中大都表现为依赖和被动接受,用追问法可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最初可能是不得已的,逐步过渡到思维顺畅的积极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思维含金量。
参考文献:
[1]G.波利亚怎样解题
[2]何小亚著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
问题:北师大版九年级上2007年版例2 新华商场销售某种冰箱,每台进货价为2500元。市场调查表明:当销售价为2900元时,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而当销售价每降低50元时,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商场要想使这种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达到5000元,每天冰箱的定价应为多少?
G.波利亚怎样解题表中第一步是:你必须理解题目。未知量是什么?已知数据是什么?条件是什么?[1]因此先要求学生独立审题然后问:通过审题你知道了那些信息?让学生答,如不完整让他再审题直到将所有信息答完整。追问:此题求什么?学生作答。通过此问答让学生体会如何审题,训练提高数学学困生审题能力。
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在名著《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一书中曾论及数学的一个特征:数学是由简单明了的事项一步一步地发展而来,所以,只要学习数学的人老老实实地、一步一步地去理解,并同时记住其要点,以备以后之需用,就一定能理解其全部内容.就是说,若理解了第一步,就必然能理解第二步,理解了第一步、第二步,就必然能理解第三步.这好比梯子的阶级,在登梯子时,一级一级地往上登,无论多小的人,只要他的腿长足以跨过一级阶梯,就一定能从第一级登上第二级,从第二级登上第三级、第四级,…….这时,只不过是反复地做同一件事,故不管谁都应该会做。
这以理论我根据追问:你想怎么做此题?学生问?题中有售价2900元怎么还问售价?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常识错误的过程。[2]因此我没有指出他的分析哪有问题而是说:那你算算利润是否为5000元。他通过计算说:才3200元不到5000元。
我问:如果你是销售科经理你该怎么办?让他置身于题目的现实背景中去考虑问题。他很自然的答:多卖。我让他再一次审题。他将“当销售价为2900元时,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而当销售价每降低50元时,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加重语气又读了一边说:我明白了,拿起笔算起来。(2900-50-2500)(8+4)=4200不行,(2900-100-2500)(8+8)=4800也不行,(2900-150-2500)(8+12)=5000行了,我终于算出来了,定价2750元。成就感溢于言表。我及时称赞道不错终于成功了。
《数学课程成标准》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能再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景中的等量关系”。这一学生的做法还不能很熟悉地用字母表示数。然后我追问如果每降10元多售1台你是不是得算很长时间?他说也是。我问:你试试换一种解法?我引导每降低50元,他嘟囔着降1个50元,降2个,降3个,降多少个50元呢?噢我明白了,设降x个50元。我说你试着做吧。设降x个50元,定价就是(2900-50x)元,共卖(8+4x)件,利润是(2900-50x-2500)乘以件数(8+4x)等于5000元。(2900-50x-2500)(8+4x)=5000。x=3,定价为2900-150=2750元。
我鼓励一番又追问:你可以再换一种设未知数的方法么?他说可以设降x元,可是我怎么知道多售出几个4台?我说:你再审题看看要想知道多售出几个4台,需要知道什么内容?他审题后说:需知道降了多少个50元,知道了。(2900-x-2500)
8+×4=5000解得x=150,定价2750元。
我兴奋地说:你太棒了,还有第三种设法么?他被成就感包围着很自信的说:直接设定价为x元。可这怎么表示降了几个50元?我引导说:要想知道降了几个50元,需要知道什么?知道降了多少元,我知道了降(2900-x)元,(x-2500)
8+×4=5000,解得x=2750答略。
数学学困生在学习中大都表现为依赖和被动接受,用追问法可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最初可能是不得已的,逐步过渡到思维顺畅的积极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思维含金量。
参考文献:
[1]G.波利亚怎样解题
[2]何小亚著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