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纷纷设立相应的心理辅导机构来加强这一工作。然而目前高校的心理辅导大多停留在障碍性或适应性心理辅导的水平上,它的有效性和学生认可度十分有限。开展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成为各高校今后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本文简单阐述了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的涵义、特点,主要讨论了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形式和途径,为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有意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形式与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这一工作还存在理论准备不足、操作策略欠缺、学校心理辅导仍得不到学生的信任和支持等问题;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还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从我国高校开展心理辅导的情况来看,可以分为:障碍性心理辅导模式、适应性心理辅导模式、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障碍性心理辅导模式是针对有心理障碍、患某种心理疾病,并已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学习的辅导对象,其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心理辅导来克服障碍、缓解症状、恢复心理平衡,它具有矫治功能;适应性心理辅导模式是包括正常个体在内的心理服务,其目的是通过心理辅导,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改善适应能力,它具有预防功能;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是针对所有发展中的个体,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圆满地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完善。笔者认为心理辅导的作用不仅仅是解决已经出现心理障碍学生的问题,其更主要的作用应该在于增强全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我国高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应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要模式。
一、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基本概念
许多学者对发展性心理辅导进行过详尽的论述,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D.Blocker)曾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1]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强调辅导的对象是那些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辅导者的任务就是要使辅导对象学会应对的策略和有效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原已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发展性心理辅导主张辅导的核心是成长问题而不是健康问题。它把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看成是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问题,而不是个人心理上的变态与疾病。因此,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的建构,是以青年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的,是顺应青年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模式。
二、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
发展性辅导是一种基于为了所有学生而不是仅仅为了个别问题学生的辅导;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五因素模型和毕生发展心理学观等详实的理论为依据的辅导;是以班级辅导为主要途径,并借助由学校、家庭和社区所构成的辅导网络来实施的辅导;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潜能,完善个人人格,促进学生个体最大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辅导。因此我们把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的目标理解为:
(一)学习辅导目标
学习辅导目标主要是通过辅导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具体说来,学习辅导目标包括:(1)帮助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2)协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与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有效的学习方法。(3)协助学生发展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4)协助学生培养学习监控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与改善学习环境的能力。
(二)人格辅导目标
人格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全体学生达成其发展阶段的任务,实现人格的完善,促进个体的最大的成长与发展。具体分为以下几个子目标:(1)自我意识辅导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并推动其自我意识水平向更高阶段发展,建立积极、正向的自我形象。(2)人际交往辅导目标,了解沟通的重要性,学会沟通,掌握与同伴、成人之间的沟通技巧,克服人际交往中自身的不良品质,培养助人、合群的社会性良好品质。(3)情绪辅导目标,能觉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能合理表达情绪,恰当处理人际冲突,学会理性的情绪推理与判断,学会情绪的反省与调整,增强快乐情绪的体验。(4)价值澄清辅导目标,理清个人的价值观与理念,提高学生沟通和作决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言行一致的能力。(5)作决定与解决问题辅导目标,了解自己,能较快适应新环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作决定、作选择的自觉性,养成自主、自我负责的态度,将作决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到日常生活情境中。
(三)生涯辅导目标
生涯辅导不同于职业辅导。舒伯(Super)等人的发展性生涯辅导观认为,生涯辅导应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应该依个人在一生中各阶段的需求而设计。学校生涯辅导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2)了解社会上的各种职业,在实际接触中理解教育与职业的关系。(3)对自己负责,培养生涯抉择的意识。(4)学习生涯决策的一些技巧,能初步学会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
三、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主要途径
完成高校发展性心理辅导的途径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渗透、个别辅导、与学生家庭联系、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网络等途径将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之中。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根据发展性心理辅导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学生用书以及教师参考材料、指导纲要、实施要点和活动设计,使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心理教育课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激发学生参与心理健康训练与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身心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教育。
(2)学科渗透发展性心理辅导。发展性心理辅导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部分,它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使发展性心理辅导落到实处,必须将发展性心理辅导与其它学科课程结合,相互促进,构建一个由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统一的全新的课程体系。把发展性心理辅导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将有助于改变各科教学的现状,这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发展性心理辅导水平的主要途径。
(3)对学生个别辅导与咨询。个别辅导与咨询是较全面、系统了解学生的一种方法和技术,也是解决大学生个别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个别辅导与咨询的主要形式可以通过电话咨询、来信咨询、网络咨询和面谈咨询四种形式,其中以面谈为主。其程序包括:心理及行为的检测和鉴别;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分析和诊断;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干预和矫治;心理及行为问题的转化和评估等四个环节。由于专业性、技术性较强,要求辅导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
(4)密切联系学生家庭,与学生家长共同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家长关于发展性心理辅导的认识和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开展。因此,学校应当把发展性心理辅导延伸到家庭中去,与家长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突破校园界限,扩展到家庭、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网络系统,成为全社会都关心、支持的工作。
(5)创建发展性心理辅导网页。网络成为学生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更是如此,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学生更容易袒露心扉,说出自己存在的心理障碍,因此创建发展性心理辅导网页,开展网上发展性心理辅导十分重要。发展性心理辅导网可以设立心路历程、心理导航、心理测试、心理发泄、好书推荐等栏目,从而进一步扩大发展性心理辅导普及面。
(6)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周活动。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是普及性教育,可以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引导。每学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只是宣传周活动,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知识展板宣传、播放心理影片、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知识材料发放及现场咨询等活动,在学生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扩大发展性心理辅导与咨询中心在学生中的影响。
(7)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多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把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四、发展性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探索
1、加强对心理辅导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领导,把心理辅导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努力为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高校要成立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制定本校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落到实处。要正式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常设机构,具体负责协调和组织全校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辅导的工作体制,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2、做好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测评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心理测量是一种对人的心理、行为进行标准化测定的技术。通过心理测量,为了解、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进行教育,提供较为科学的信息和依据,为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依据。主要方法是通过各种问卷和量表进行,其种类有智能测量、人格测验、临床测验等。通过对学生进行个体或集体的测量,建立起学生心理档案,为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连续、稳定地开展,提供基础保证,为大学生心理卫生的科学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3、抓好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队伍建设
做好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队伍建设是关键。要通过专、兼结合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队伍。专职从事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既要保证足够的数量,又要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专职人员原则上应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队伍管理序列,评聘相应的教师职务。兼职教师和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要按学校有关规定计算教学工作量或给予报酬。要把对心理辅导和咨询教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高校所有的教职员工特别是任课教师,都负有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动做好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建青.发展性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1998(5):7.
[3]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4]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马建青.发展性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1998(5),9.
[7]岳晓东,祝新华.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钟庆杰,吴金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心理教育,2005,4.
作者简介:
胡雁波(1975—),女,硕士,辽宁科技学院副教授。
何晶(1968—),女,硕士,中共本溪市委党校副教授。
【关键词】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形式与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这一工作还存在理论准备不足、操作策略欠缺、学校心理辅导仍得不到学生的信任和支持等问题;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还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从我国高校开展心理辅导的情况来看,可以分为:障碍性心理辅导模式、适应性心理辅导模式、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障碍性心理辅导模式是针对有心理障碍、患某种心理疾病,并已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学习的辅导对象,其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心理辅导来克服障碍、缓解症状、恢复心理平衡,它具有矫治功能;适应性心理辅导模式是包括正常个体在内的心理服务,其目的是通过心理辅导,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改善适应能力,它具有预防功能;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是针对所有发展中的个体,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圆满地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完善。笔者认为心理辅导的作用不仅仅是解决已经出现心理障碍学生的问题,其更主要的作用应该在于增强全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我国高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应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要模式。
一、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基本概念
许多学者对发展性心理辅导进行过详尽的论述,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D.Blocker)曾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1]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强调辅导的对象是那些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辅导者的任务就是要使辅导对象学会应对的策略和有效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原已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发展性心理辅导主张辅导的核心是成长问题而不是健康问题。它把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看成是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问题,而不是个人心理上的变态与疾病。因此,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的建构,是以青年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的,是顺应青年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模式。
二、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
发展性辅导是一种基于为了所有学生而不是仅仅为了个别问题学生的辅导;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五因素模型和毕生发展心理学观等详实的理论为依据的辅导;是以班级辅导为主要途径,并借助由学校、家庭和社区所构成的辅导网络来实施的辅导;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潜能,完善个人人格,促进学生个体最大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辅导。因此我们把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的目标理解为:
(一)学习辅导目标
学习辅导目标主要是通过辅导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具体说来,学习辅导目标包括:(1)帮助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2)协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与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有效的学习方法。(3)协助学生发展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4)协助学生培养学习监控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与改善学习环境的能力。
(二)人格辅导目标
人格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全体学生达成其发展阶段的任务,实现人格的完善,促进个体的最大的成长与发展。具体分为以下几个子目标:(1)自我意识辅导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并推动其自我意识水平向更高阶段发展,建立积极、正向的自我形象。(2)人际交往辅导目标,了解沟通的重要性,学会沟通,掌握与同伴、成人之间的沟通技巧,克服人际交往中自身的不良品质,培养助人、合群的社会性良好品质。(3)情绪辅导目标,能觉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能合理表达情绪,恰当处理人际冲突,学会理性的情绪推理与判断,学会情绪的反省与调整,增强快乐情绪的体验。(4)价值澄清辅导目标,理清个人的价值观与理念,提高学生沟通和作决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言行一致的能力。(5)作决定与解决问题辅导目标,了解自己,能较快适应新环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作决定、作选择的自觉性,养成自主、自我负责的态度,将作决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到日常生活情境中。
(三)生涯辅导目标
生涯辅导不同于职业辅导。舒伯(Super)等人的发展性生涯辅导观认为,生涯辅导应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应该依个人在一生中各阶段的需求而设计。学校生涯辅导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2)了解社会上的各种职业,在实际接触中理解教育与职业的关系。(3)对自己负责,培养生涯抉择的意识。(4)学习生涯决策的一些技巧,能初步学会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
三、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主要途径
完成高校发展性心理辅导的途径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渗透、个别辅导、与学生家庭联系、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网络等途径将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之中。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根据发展性心理辅导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学生用书以及教师参考材料、指导纲要、实施要点和活动设计,使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心理教育课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激发学生参与心理健康训练与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身心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教育。
(2)学科渗透发展性心理辅导。发展性心理辅导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部分,它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使发展性心理辅导落到实处,必须将发展性心理辅导与其它学科课程结合,相互促进,构建一个由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统一的全新的课程体系。把发展性心理辅导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将有助于改变各科教学的现状,这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发展性心理辅导水平的主要途径。
(3)对学生个别辅导与咨询。个别辅导与咨询是较全面、系统了解学生的一种方法和技术,也是解决大学生个别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个别辅导与咨询的主要形式可以通过电话咨询、来信咨询、网络咨询和面谈咨询四种形式,其中以面谈为主。其程序包括:心理及行为的检测和鉴别;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分析和诊断;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干预和矫治;心理及行为问题的转化和评估等四个环节。由于专业性、技术性较强,要求辅导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
(4)密切联系学生家庭,与学生家长共同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家长关于发展性心理辅导的认识和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开展。因此,学校应当把发展性心理辅导延伸到家庭中去,与家长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突破校园界限,扩展到家庭、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网络系统,成为全社会都关心、支持的工作。
(5)创建发展性心理辅导网页。网络成为学生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更是如此,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学生更容易袒露心扉,说出自己存在的心理障碍,因此创建发展性心理辅导网页,开展网上发展性心理辅导十分重要。发展性心理辅导网可以设立心路历程、心理导航、心理测试、心理发泄、好书推荐等栏目,从而进一步扩大发展性心理辅导普及面。
(6)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周活动。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是普及性教育,可以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引导。每学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只是宣传周活动,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知识展板宣传、播放心理影片、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知识材料发放及现场咨询等活动,在学生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扩大发展性心理辅导与咨询中心在学生中的影响。
(7)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多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把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四、发展性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探索
1、加强对心理辅导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领导,把心理辅导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努力为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高校要成立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制定本校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落到实处。要正式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常设机构,具体负责协调和组织全校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辅导的工作体制,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2、做好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测评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心理测量是一种对人的心理、行为进行标准化测定的技术。通过心理测量,为了解、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进行教育,提供较为科学的信息和依据,为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依据。主要方法是通过各种问卷和量表进行,其种类有智能测量、人格测验、临床测验等。通过对学生进行个体或集体的测量,建立起学生心理档案,为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连续、稳定地开展,提供基础保证,为大学生心理卫生的科学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3、抓好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队伍建设
做好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队伍建设是关键。要通过专、兼结合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队伍。专职从事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既要保证足够的数量,又要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专职人员原则上应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队伍管理序列,评聘相应的教师职务。兼职教师和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要按学校有关规定计算教学工作量或给予报酬。要把对心理辅导和咨询教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高校所有的教职员工特别是任课教师,都负有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动做好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建青.发展性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1998(5):7.
[3]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4]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马建青.发展性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1998(5),9.
[7]岳晓东,祝新华.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钟庆杰,吴金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心理教育,2005,4.
作者简介:
胡雁波(1975—),女,硕士,辽宁科技学院副教授。
何晶(1968—),女,硕士,中共本溪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