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俭,作为一种品行、修养、操守,是中华民族历来所推崇的做人的一种境界。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离不开节俭,除非你不要生存、不想发展。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不节俭就意味着人类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改革开放经历了近30个年头的今天,在GDP连续高速增长的今天,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是中央在新形势下作出的具有历史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是中华民族大智慧的体现。
温家宝总理说过:中国人口多,任何东西乘以13亿,会变成一个很大的东西;任何东西除以13亿,都会变成很小的东西。我们都应树立这个算账观念,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到人人节俭、时时节俭、处处节俭。温总理在一次《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就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节约是对大自然的爱护和敬畏,是源于“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客观科学认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追求经济效益,追求GDP,淡忘了对大自然的尊重与和谐,我们不计成本地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已经让大自然不堪重负而无法自然修复,低成本、高消耗、大浪费、重污染,使我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生态失衡。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引进了市场经济的机制,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内,我国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西风东渐,我们在向西方发达国家学经济、学科技、学管理的同时,渐渐地丢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淡忘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导向经济,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物欲不断膨胀,精神渐渐苍白,人们在追逐眼前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丢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市场经济也是一种消费导向经济,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决定了经济的发展,由于消费增长关系到企业的利润、政府的GDP,因此千方百计地拉动消费、鼓励消费成为市场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过度的广告、过度的包装、过剩的商品、过度的资源开发、铺张造势、追求排场以及许许多多浪费现象则成为理所当然的事了。
在经济建设为中心论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很难看到国家的节约政策,也很难看到传媒对勤俭节约进行导向性的宣传。我们在电视、报纸、杂志上看到的尽是些皇帝吃的满汉全席、富豪开的“奔驰”、“宝马”、豪宅、别墅、绿草茵茵的高尔夫球场……商业社会对时尚消费的追逐、超前消费的鼓吹是一种商业的本性,这些本来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必须通过政策的调控和舆论的导向,对过度的消费、对严重的浪费进行制衡,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尽快走出破坏——发展——破坏的怪圈,因“浪费型”发展而付出生态恶化惨痛代价的情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指出,由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一方面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资源产出效率较低,节约潜力很大。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均高40%以上,单位建筑面积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的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面对现实,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路还很漫长,还很艰难。
节约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体现,从今天世界发展的趋势看,节约是一个国家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的危机、环境的危机、能源的危机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而党中央的决心和温总理的忧患意识又让我们感到信心百倍,建设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在改革开放经历了近30个年头的今天,在GDP连续高速增长的今天,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是中央在新形势下作出的具有历史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是中华民族大智慧的体现。
温家宝总理说过:中国人口多,任何东西乘以13亿,会变成一个很大的东西;任何东西除以13亿,都会变成很小的东西。我们都应树立这个算账观念,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到人人节俭、时时节俭、处处节俭。温总理在一次《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就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节约是对大自然的爱护和敬畏,是源于“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客观科学认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追求经济效益,追求GDP,淡忘了对大自然的尊重与和谐,我们不计成本地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已经让大自然不堪重负而无法自然修复,低成本、高消耗、大浪费、重污染,使我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生态失衡。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引进了市场经济的机制,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内,我国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西风东渐,我们在向西方发达国家学经济、学科技、学管理的同时,渐渐地丢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淡忘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导向经济,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物欲不断膨胀,精神渐渐苍白,人们在追逐眼前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丢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市场经济也是一种消费导向经济,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决定了经济的发展,由于消费增长关系到企业的利润、政府的GDP,因此千方百计地拉动消费、鼓励消费成为市场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过度的广告、过度的包装、过剩的商品、过度的资源开发、铺张造势、追求排场以及许许多多浪费现象则成为理所当然的事了。
在经济建设为中心论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很难看到国家的节约政策,也很难看到传媒对勤俭节约进行导向性的宣传。我们在电视、报纸、杂志上看到的尽是些皇帝吃的满汉全席、富豪开的“奔驰”、“宝马”、豪宅、别墅、绿草茵茵的高尔夫球场……商业社会对时尚消费的追逐、超前消费的鼓吹是一种商业的本性,这些本来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必须通过政策的调控和舆论的导向,对过度的消费、对严重的浪费进行制衡,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尽快走出破坏——发展——破坏的怪圈,因“浪费型”发展而付出生态恶化惨痛代价的情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指出,由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一方面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资源产出效率较低,节约潜力很大。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均高40%以上,单位建筑面积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的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面对现实,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路还很漫长,还很艰难。
节约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体现,从今天世界发展的趋势看,节约是一个国家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的危机、环境的危机、能源的危机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而党中央的决心和温总理的忧患意识又让我们感到信心百倍,建设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